零售業
零售業的開放進程與積極效應
在中國加入WTO的協議中,分銷服務都在服務貿易項目下,包括四個部分,即傭金代理、批發、零售、特許經營。到2005年,除鹽與煙草外,中國其它商品的批發將全部放開。
從總體上說,我國政府在商業領域開放采取的是漸進式戰略,其主要原因是:
(1) 我國是《服務貿易總協定》的簽字國,在我國急欲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大背景下,應當逐步靠攏包括批發、零售貿易在內的服務行業的國際通則,一旦我國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的成員國,就必須履行義務,逐步開放服務貿易領域。
(2) 自1996年,中國單方麵采取五項促進貿易自由和投資自由化的重要措施,包括大幅度降低進口關稅稅率,部分取消進口配額許可證和進口控製,在上海及其他一些地區試辦中外合資經營的外貿企業,繼續擴大試辦中外合資商業零售企業等,並承諾:中國將在2020年以後實現貿易和投資自由化。
(3) 重生產、輕流通是我國40年計劃經濟體製培育出來的根深蒂固、很難破除的錯誤觀念,這極大地束縛了我國流通行業的發展,也使流通領域改革落在了後麵。從某種程度上講,我國商業領域的發展同整個經濟的飛躍發展相比是滯後的。迅速發展的經濟和社會進步,帶來了生產體製的變革和人民消費結構的變化,這必然要求我國商業加快其發展速度和實現現代化的進程。適當允許外商采取合資的形式進入批發業、零售業,會有助於我國商業企業學習和借鑒國外商業的先進技術和管理方式,從而在競爭的壓力下建立起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營銷機製。
(4) 由於商業投入少、產出快、風險低、回報率高,單體薄弱的中國商業企業,經不起實力雄厚的外資大量湧入帶來的強大衝擊。同時,商業領域具有很強的特殊性,它不僅服務於生產企業,還直接服務於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過度開放勢必影響到中國經濟改革所必需的穩定的經濟和社會環境。
我國商業領域對外開放雖然時間短,但對我國經濟建設產生了積極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 彌補了國有零售企業資金的不足。零售商業利用外資為參與合資的商業企業,特別是長期受到資金短缺困擾的國有零售企業帶來了資金,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技術改造與資金短缺之間的矛盾。
(2) 帶來了國際上先進的經營觀念和管理方式。國際零售集團進入中國市場,以其在規模、經營、管理、人才信息等方麵的現代化優勢,為國內零售業提供了如何實現商業現代化的示範,有效促進了各種新型零售業態的產生和發展,而且在國內零售領域中形成了一種競爭格局,從而帶動國內零售企業從根本上轉變落後的經營觀念和零售技巧,以適應市場競爭和挑戰。
(3) 使廣大消費者受益。隨著外資零售企業進入中國市場,國外各種名牌商品也大量進人。現在中國市場上幾乎有世界上所有的名牌商品,大到五金、家電、電腦、轎車,小到食品、洗滌劑、化妝品等,這不僅滿足了我國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為廣大消費者帶來了新的消費體驗,而且也使消費者從中外商品及商業企業的競爭中得到了實惠。
二、“洋店”吹響了衝鋒號
1、零售業巨頭在中國跑馬圈地
一個全年社會消費的零售總額已逼近30000億元人民幣、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連續多年保持10%以上增長速度的巨大市場,不可能不引起國際零售商的關注和興趣。1995年世界47家最大零售企業排行榜的前10名中,已有半數以上的跨國公司進入我國市場,日、美、法等零售業巨頭們紛紛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亮出自己的店牌。如 1996年8月世界最大的零售商——美國沃爾瑪零售集團所屬公司在深圳興建的沃爾瑪購物廣場和山姆會員店開業;1996年10月,中外合資興建的廣州正大萬客隆商場開業;1997年法國的“家樂福”在北京建起了大型超市,年底“萬客隆”開張;1998年6月,居日本百貨店營業額第一位的崇光(SOGO)集團在北京開辦的莊勝崇光百貨商場開業。其他像英國的瑪沙、日本的佳世客和伊藤忠、馬來西亞的百盛集團、泰國的正大等著名企業無不覬覦中國市場,做長期發展的打算。這表明國際零售集團在中國市場已從“滲透”階段進入“攻城掠地”階段,而吸引他們進入我國市場的最重要原因則是我國市場的巨大潛力。
2000年9月份,政府高層主管官員宣布,中國允許外商有條件地控股商業企業,並將逐步取消對外方控股的限製;外資可以進駐中國各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股權最高限製是65%。
2000年10月份,全球最大的零售南美國的沃爾瑪(WAL-MART)的CEO李斯閣(Lee Scott)先生訪華,頻頻接觸中國高層、國家經貿委官員及各地方政府,看自己的店,看競爭對手的店,馬不停蹄。
其後不久,沃爾瑪一反其在華低調的作風,宣布在2001年新開8家店,這個數字相當於它在進入中國前5年裏所開店數的總和。事實上,在2000年的最後兩個月,沃爾瑪一口氣在中國的3個城市各開一家新店:深圳、福建、汕頭。
仿佛是為了不在氣勢上輸給競爭對手,世界第三大零售商德國的麥德龍(METRO)也宣布2001年在中國新開8家店,巧合的是,這個數字也是麥德龍此前在中國開店的總和,更為巧合的是,麥德龍與沃爾瑪是同期進入中國的。在麥德龍的計劃裏,青島、武漢、杭州、重慶、成都、長沙、大連等城市都被列入。
與老大沃爾瑪和老三麥德龍相比,世界第二大零售商法國家樂福(CARREFOUR)有理由為自己在中國這個局部戰場上取得的優勢感到驕傲,它是三巨頭中表現最好的。到目前為止,家樂福在中國已經有27家店。最富有進取心的似乎是進入中國最早的外資零售企業百盛,宣布在今後5年內要在中國新開100家店,而它目前在中國總共隻有19家店。
這些國外零售業巨頭的實力都是十分強勁的,它們的年營業額都是國內同行的上百倍,乃至數千倍。下麵的這張表就是對其實力的一個反映:
全球零售業前10名公司(1999年度)
排名公司名稱
總部所在地
營業額(百萬美元)
1.Wal-Mart Stores
美國
166,809.0
2.Metro
德國
46,663.6
3.Kroger
美國
45,351.6
4.Sears Roebuck
美國
41,071.0
5.Carrefour
法國
39,855.7
6.Home Depot
美國
38,434.0
7.Albertson’s
美國
37,478.1
8.Mckesson HBOC
美國
37,925.0
9.kmart
美國
35,925.0
10.Koninklijek Ahold
荷蘭
35,798.1
注:家樂福數據來自於與普美德斯合並之前,合並後為540億美元,應居第二位。
2、總攻還沒有打響
在華的外資零售企業不約而同地加大步伐,主要原因無外乎兩點:其一是政策的相對寬鬆。隨著中國已加入WTO,越來越開放的勢頭將不可避免;其二是它們對中國市場的逐漸了解。當年,沃爾瑪亞洲區總裁鍾浩威拜會深圳當地同行時,深圳最大的零售企業萬佳百貨的控股方、萬科集團董事長王石曾說過:“你進入中國最少需要3年時間適應中國當地情況。”如今,6年過去了,沃爾瑪們有理由甩開手腳大幹一場了。
業內人士都知道,中國政府對於外資進入中國零售業的限製一直很多。中國商業從1992年才開始對外資開放,直到現在,經國務院批準的合資零售企業隻有28家。當然,經地方政府自行審批的有270多家。這個數字雖然大一些,但在整個中國的零售業裏隻占一個很小的比例。因為進入得不易,進來的每一家,尤其是那些巨頭,每一個店的經營都是穩紮穩打,基本上一直處於了解市場、積累經驗和人才的階段。
即便是目前開店最多的家樂福,也隻有27間店,而它在全球有大大小小9000家店。在隻有6000萬人口的法國,僅6000平米以上的Hypermarket (大賣場),家樂福就有近400家。擴展到這樣的規模,它用了30年。而對於有12億人口的中國市場,在中國每年開5家店的速度肯定不是它理想的數字。家樂福中國總部副總裁陳耀東明確表示:在900多萬人口的巴黎,家樂福超過40家,在擁有1300多萬人口的上海,目前家樂福隻有6家;隻要條件允許,家樂福在上海再開10家店都是沒有問題的。而8家店,對於全部都是大賣場、全球擁有4000家店的沃爾瑪以及擁有2000餘間店的麥德龍,顯然也隻是滄海一粟。這樣來看,洋店,無論是已經進入中國的,還是即將進入中國的外資零售企業,它們的中國攻略還處於布局階段,真正的“總攻”還沒有打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