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業

一、實力雄厚的外資銀行

1、資本實力

根據英國《銀行家》雜誌1999年7月公布的按1998年一級資本對銀行業的排名順序,我國四家國有商業銀行均進人世界前100家大銀行之列。其中,中國工商銀行以222.13億美元的一級資本,由1998年排名的第22位躍升至1999年的第6位,成為除日本銀行外唯一一家位居全球十大銀行的亞洲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分別以147.12億美元、59.88億美元48.02億美元排名第18、65、88。

僅從這些排名來看,似乎說明我國國有銀行按資本實力來說,屬於資本實力較雄厚的銀行之列。但是應當看到,我國銀行業排名所以上升的主要原因是由於政府1998年8月通過增發2700億元的特別國債給四家國有獨資銀行增補資本金。一級資本充足率雖然增長較快,但還隻是低起點基礎上的增長;絕對水平仍較低,我國銀行業一級資本充足率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甚至與發展中國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從人均資本額來看,我國銀行業的水平也遠低於發達國家。

近幾年,國際銀行業並購浪潮又產生了一大批實力雄厚的超級銀行,對我國國有商業銀行在實力上又構成巨大挑戰。在美國,1998年4月6日,花旗銀行與保險兼證券公司旅行者集團合並,合並後的花旗集團資產總額接近7000億美元,銀行業務遍布全球100多個國家的1億多客戶,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金融服務集團。同年4月,美國第三大銀行國民銀行和第四大銀行美洲銀行合並,成為新的美洲銀行,其資產總值超過5700億美元;同一時間,美國第一銀行與第一芝加哥銀行合並其資產總值達到2400億美元。在亞洲,最為突出的是,日本東京銀行與三菱銀行合並,成為東京三菱銀行,合並時總資產達53億美元,於1997年資產發展到6500億美元。在歐洲,1997年12月8日,瑞士的三大銀行中的兩家--瑞士銀行和瑞士聯合銀行宣布合並,合並稱瑞士聯盟銀行,總資產接近6000億美元。

2、經營效率與業績

雖然根據《銀行家》的排名,我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一級資本實力較強,但是從經營業績上看,我國銀行業的經營效率卻是呈逐步下滑狀態,實際利潤增長率和資產收益率都屬於較低水平。

例如,排名第6的中國工商銀行,1998年實現利潤僅4.17億美元,而比中國工商銀行排名僅靠前一名的大通曼哈頓銀行資產總額比工商銀行少253.38億美元,1998年實現利潤卻高出工商銀行55.63億美元。工商銀行的員工人數是全世界銀行中最多的,但人均利潤僅有740美元,農行僅有180美元,而美國花旗銀行為50130美元,英國彙豐銀行為49820美地,差距非常明顯。另外,即使從我國目前引進外資的經營效率上看,其資產利潤率也將近國有商業銀行的兩倍。

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資產利潤率近年來平均值為0.26%,且呈下降趨勢;10家新興的綜合性商業銀行則表現較好,平均值為1.70%,為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的6.5倍,且呈上升之勢。其中深圳發展銀行和招商銀行則分別達到2.90%和2.52%,接近世界上最佳銀行的資產利潤率水平。由於數據獲取上的困難,外資銀行的資產利潤率隻能以稅收賬麵利率與資產總額之比來代替,所以外資銀行的真正產利潤率還要大於表中數字。可見,我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經營效率十分低下。

二、中、外資銀行優劣勢比較

1、管理方式的比較

中國國有商業銀行的管理方式表現為高度集權、規模管理與資產負債比例管理並存以及信貸資金配置的計劃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麵:

一是在信貸資產管理體製方麵,中國國有商業銀行實現了以資產負債比例管理為基礎的信貸規模管理,采取“核定存貸款,多存可以多用,按全行核算,分季度考核”的辦法,國有商業銀行分支機構的存款多少將製約其貸款規模;其他商業銀行和城鄉信用社全麵實行資產負債比例管理,中央銀行對這些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比例指標進行全麵的考核和監控。

二是法定存款準備率和備付金率比例過高,造成國有商業銀行經營成本的提高。1989年以來,中國金融機構各類存款的法定存款準備率為13%,備付金率為5%-7%,兩者相加為18%-20%,即金融機構每吸收100元的存款,就有18—20元繳存到中央銀行而不能自由運用,從而加大了經營成本,1998年3月中央銀行將存款準備金率調至8%,自中美簽署協議(1999年11月15日)後,中國宣布準備金率自1999年11月21日起由8%降至6%。

三是國有商業銀行呆賬準備的計提比例較低,最高限額僅為貸款餘額的1%,而且基層行還要將呆賬準備金的50%上繳總行,致使國有商業銀行大量的呆賬滯賬貸款不能及時核銷,長期掛賬,中國銀行界的不良資產高達幾千億元,而每年利潤不過幾十億元,毫無疑問,這加大了銀行資產的風險。

在華外資銀行實行非限額的資產負債比例管理,外資銀行的外彙信貸未納入中國的外彙規模管理;中國有關管理法規鼓勵外資銀行向境內外商投資企業發放外彙貸款,鼓勵外資銀行分行從境外母行調入外彙資金。對外資銀行的信貸管理政策,中央銀行在《外資金融機構管理條例》中僅有兩條規定:外資銀行從中國境內吸收的存款不得超過其總資產的40%;外資銀行對一個企業及其聯企業的放款不得超過其實收資本加儲備金的30%。前者是通過限製外資銀行過多吸收境內存款,並鼓勵在中國境內發放貸款;後者是防止貸款過於集中,以分散貸款風險。與國內商業銀行比較,在華外資銀行繳存存款準備金單一,沒有備付金;分行沒有二級準備金,而且存款準備率較低。在呆賬準備金的計提方麵,外資銀行采用國際通行的做法,提取一般呆賬準備金和特別呆賬準備金,並對呆、滯賬及時核銷,從而保證了銀行資產的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動性。

2、經營目標及原則比較

中國國有商業銀行是建立在社會主義公有製基礎上的商業銀行,既有政策銀行的職能,又有商業銀行的經營特點。從資產運用方麵看,國有商業銀行的信貸資產主要投向國有大中型企業。據國有資產管理局對2萬戶國有工業企業清產核資調查表明,1995年上半年預算內國有企業資產負債率達95.1%,這說明國有企業的生產資金幾乎全部依靠銀行貸款。更為嚴重的是,國有大中型企業的經濟效益逐年下滑,1994年預算內國有企業虧損麵達44%,比上年增長了25%。在負債率較高、盈利率較低的情況下,國有企業將虧損轉嫁給銀行,銀行實際上成為企業虧損的直接承擔者,致使不良信貸資產大量衍生。從經營原則看,國有商業銀行往往把社會效益當做銀行業績的主要標準,強調社會效益而忽視自身的經濟效益,突出表現在隻考核吸收存款的數額而不計成本,結果造成儲蓄機構濫設,采取各種不正當的手段吸存,以致形成存款越多虧損越大的局麵。

在華外資銀行的服務對象主要是外商投資企業、外國人、華僑以及港澳台同胞。相對於國有企業,外商投資企業的經濟效益相對較好。從對200餘家外商投資企業的調查結果看出,外商投資企業中盈利企業占76.6%。截至1995年6月,上海市累計批準外商投資企業共有12334家,協議外資金額285億美元。投資項目普遍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80%以上的外商投資企業盈利,平均資本回報率在25%以上。更為重要的是,外資銀行不受中國宏觀政策和行政幹預的影響,可以自主選擇貸款對象,將資產投向有效益、有還貸能力的企業。追逐最大限度的盈利是外資銀行經營的最終目標,盈利性原則是外資銀行“三性”原則之首。在華外資銀行在向企業發放貸款時,嚴格審查企業的經營,並要求企業提供相應的擔保或抵押物;對不能滿足上述要求的企業,外資銀行是不會發放貸款的。

3、機構設置比較

中國國有商業銀行的機構設置體現為行政化和高度壟斷,屈指可數的數家國有商業銀行實行全國一個獨立法人,按行政區域設置分支機構,實行總分行模式。截至1997年底,國有商業銀行共擁有機構158395家,占全國金融機構總數的70.04%;國有商業銀行年末職工人數的l932632人,占全國金融機構職工總數的64.78%。國有商業銀行的機構遍設全國各地,從中央一直設到縣,有的國有商業銀行的機構已設到鄉鎮。國有商業銀行內設業務和非業務部門兩大類,非業務部門超過全行的人數的l/3,業務部門之間相互交叉,各信貸部門均按照貸款原則履行貸前調查、貸時審查和貸後檢查的職能,每一筆貸款的調查、審批、發放及其管理均在一個部門完成,而進口開證、信托收據、保函等授信業務則劃歸國際結算部門辦理。這種按業務種類劃分業務範圍的授信體製,非常容易形成一家銀行對同一客戶,三個部門授信(即流動資金貸款、固定資產貸款、進口開證或提貨擔保),兩個信貸部門收貸,一個部門配彙的多頭管理現象。

在華外資銀行機構的設置表現為區域限製和機構數量限製。最早是在5個經濟特區設置機構,其後延伸到上海及7個沿海開放城市(目前已增加到18個城市)。1997年,外資銀行在上海設立分行39家,深圳設立23家,廣州設立14家,北京設立14家,天津13家,大連、廈門各10家,青島、珠海、汕頭各3家,海口、武漢各2家,蘇州、福州、成都、昆明、南京、重慶各1家。中國在引進外資銀行時保持了適度的原則,即引進外資銀行的數量與中國經濟發展水平、外向型程度和國內金融業的競爭能力相適應,並注重外資銀行在活躍中國金融市場、引進金融新產品、提高中國金融機構競爭力方麵的作用。在華外資銀行除設有會計部、信貸部、押彙部、業務發展部、營業部等業務部門外,還沒有總務部等非業務部門,其人員一般約占全行人數的1/10。在華外資銀行辦理授信業務的部門主要是信貸部和業務發展部,外資銀行的授信工作采取“積極、穩妥”的方針,堅持“安全、靈活、有利”的原則,在保證資金安全和符合銀行管理規定的前提下,積極、穩妥地開拓各種授信業務,以充分發揮資金效能,提高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