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之初的人口發展(1 / 3)

開國之初的人口發展

▓總人口的曆史演變

一、新中國人口增長的速度和規模

一九四九年底大陸人口為54167萬。一九八二年人口普查表明,大陸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合計1008175288人,到一九八五年底增長到104532萬人。三十六年共增加了50365萬人,總增長率為92.98%,年平均增長率為1.84%。這一發展速度與同期世界人口發展速度基本一致。一九五○年世界人口總數為25.13億,一九八五年增加到48.42億,共增加了23.29億,總增長率為92.67%,年增長率為1.89%。與各大洲比較,中國的年平均增長速度高於歐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低於非洲、南美洲和亞洲。這三十多年是中國有史以來人口迅速發展的第三個高潮時期。

在中國曆史上曾有過兩次人口大增長時期。第一次是西漢(公元前二○六年至公元八年),全國人口從1000萬增至5900多萬。秦始皇建立統一政權時(公元前二二一年)中國人口約1200萬,經西漢“文景之治”後,到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二年)人口增加到5959萬。二百二十年間增加4700多萬人,增加了近4倍,年平均增長率為0.72%。這在當時來說是很高的速度。以後在一千四百年間人口沒有超過6000萬。第二次人口增長高潮是在清代。康熙改製後,從一七一二年到一八三五年,人口由8640萬(據丁數推算)增加到40176萬。一百二十多年裏增加31563萬,增加了3.65倍,年平均增長率為1.26%。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三十多年是第三次人口快速增長時期,全國人口由5億增加到10億。增長速度之快和增長人數之多,大大超過曆史上各個時期。

但是,三十多年來,新中國人口發展速度是不平衡的,經曆了起伏較大的過程,先後有兩次人口增長率上升和兩次人口增長率下降。(實際上第二次大起包括兩個階段:前一階段屬於“補償性”回升;後一階段是無政府主義生育高潮,中間稍有下降。前後上升的性質有所不同。)七十年代以後逐漸趨於穩定。中國人口發展的這段不平常的曆史,客觀上反映了新中國處於社會變革時期的一些特點。社會經濟發展的起伏變化,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人口發展的起伏變化;舊的生育觀因襲勢力以及由於對人口問題認識不清而產生的政策上的失誤,都對人口發展的起伏有重大影響。

為了正確說明新中國建立以後人口演變的實際過程,下麵進行分期論述。按人口增長率水平,三十六年可分為三個時期,即:一九四八至一九五八年,一九五九至一九七三年,一九七四年到一九八五年。

(一)第一個時期,一九四九至一九五八年,人口持續增長時期。這一時期全國人口由54167萬增加到65994萬(年末人口、下同),增加21.8%,平均每年增長2.2%。

這個時期又可分為兩個階段,即:一九四九至一九五二年和一九五三至一九五八年。

1.一九四九至一九五二年是國民經濟恢複時期。在人口發展上表現為慣性增長,有較多的舊社會痕跡,又有新社會的特征。出生率繼續保持較高的水平,死亡率則迅速下降,人口自然增長速度大大加快,遠遠超過了舊中國。

舊中國沒有準確的人口統計數字,比較有參考價值的是兩次普查數字。一次是清末一九○九年的普查,經民國元年(一九一二年)北洋軍閥政府內務部整理,全國人口為40581萬。另一次是一九二八年國民黨政府進行的戶口調查,一九三一年整理出的資料表明,全國人口為47479萬。如以這些數字為基數,從一九一○至一九四九年共增加14296萬人,總增長率為35.2%,年平均增長率為0.78%。分開來看,一九一○至一九二八年人口增加6898萬,年平均增長率為0.88%;一九二八至一九四九年間,人口增加7398萬人,年平均增長率為0.69%。這些數字雖不甚可靠,但可以看出,中華民國期間人口增長速度是不快的。

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標誌著一個新的曆史時期開始。長期戰爭狀態結束了,開始了和平建設時期,人民當家做了主人。發展生產,改善生活,醫療衛生條件大為改觀。各種危害人民生命的急性傳染病很快得到控製,因而人口增長速度加快了。一九四九年全國人口為54167萬(不包括台灣、港澳和華僑人口),到一九五三年人口已增至57482萬,三年增加3315萬,年平均增長2.0%。

這段時間人口增長速度加快是政治經濟發生革命變革的產物,可以說這是曆史發展的一種必然性。

2.一九五三至一九五八年是新中國建立後經濟建設和各方麵發展較快的時期。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各項指標,到一九五七年已順利完成,工業和農業總產值的年平均增長速度分別達到18%和4.5%。一座座新的工業城市建立起來了,一些老的城市得到了初步改造,由此打下了工業的初步基礎。城市職工在幾年內調整了數次工資,實行了勞動保險和公費醫療製度;農村土改以後,生產迅速發展並逐步實現了生產互助合作製度,城鄉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都有一定的提高。這一時期人口增長很快,在中國人口發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一九五三年中國進行了第一次人口普查,查明全國人口為60194萬,,到一九五八年底人口已增加到65994萬,六年間共增加8512萬人,平均每年增加1419萬人,年增長率為2.3%。這是新中國建立後第一次出生和人口增長高潮,這一時期人口的出生率很高,而死亡率迅速下降。前五年出生率都在30‰以上,死亡率一九五八年下降到11‰;自然增長率前五年都超過20‰,一九五八年才下降到17‰。人口再生產類型已開始有變化。

(二)第二個時期,一九五九至一九七三年,這是人口發展起落變化最大的時期。這一時期全國人口由65994萬人增加到89211萬人,增加35.2%,平均每年增長2.2%。一九五三年第一次人口普查表明的人口的巨大增長,引起了全國的注意。中共中央從一九五四年開始提出節製生育的想法並製定了一些措施,先在大城市中試點。到一九五八年,中國人口已開始由高出生率、中死亡率,向中出生率、低死亡率轉變。但是三年困難時期和“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的先後出現,使中國人口發展出現了波浪起伏的異常狀態。這一時期又可分為三個階段。

1.一九五九至一九六一年。一九五八年後,由於“大躍進”和“反右傾”的錯誤,加上自然災害等原因,國民經濟在一九五九至一九六一年出現了嚴重困難,國家和人民遭受重大損失,人口發展也出現巨大變化。三年裏糧食歉收,副食品供應緊張,發病率和死亡率都比前幾年增高。死亡率上升到新中國建立後前所未有的高度,全國人口死亡率一九六○年高達25.43‰,農村地區高達28.58‰。據有關部門統計,超過20‰的有675個縣,其中超過100‰的有40個縣。由於生活困難,營養不良,很多婦女出現婦女病,生育率大幅度下降,造成人口虧損局麵。

根據這一時期不夠準確的統計數字,總人口的變化如下:

三年累計,按總人口計算減少135萬人,按自然變動增加622萬人,兩者相差757萬人。從一九六四年普查結果看,三年困難時期裏這兩個數字都有一定的問題。一九五九年是困難時期的第一年,這一年裏出生人數減少、死亡人數增加的現象已經開始。這一年自然增長677萬,比前一年增長數下降40%是比較接近實際的。而總人口增加1213萬,隻比上一年少增128萬人,增長率仍保持在1.8%是不符合實際的。原因是,當時不少地方政府不相信人口增長速度已減慢,特別是浮誇風盛行,有些地方為維持較高的增長率有意多報人口。從一九六○年來看,總人口減少1000萬人,自然變動減少304萬人都偏低,實際人口減少還要多。一九六一年總人口繼續減少,而自然變動卻增加249萬。兩者方向相反,數字也都是不準確的。根據一九六四年普查資料計算,在一九六二至一九六四年的三年中,總人口增加數和自然變動數不一致,主要是一九六一年以前統計不準造成的。根據一九六四年普查資料回推,一九六一年人口應當是64508萬人,比原統計數大約減少1486萬。

2.一九六二至一九六七年。一九六二年起經濟形勢開始好轉,人民生活開始改善,人口發展也開始上升。一九六二年上半年全國共出生1061萬人,比一九六一年上半年多出生458萬。半年出生率由一九六一年上半年的9.16‰上升為16.2‰,已接近一九五七年上半年17.02‰的水平。半年自然增長人數為657萬,半年增長率為1.0%,也接近一九五七年上半年1.16%的水平。

一九六二年下半年人口增長勢頭比上半年來得還要迅猛,到一九六三年則全麵開花。一九六三年全年出生2954萬人,出生率高達43.4‰,自然增長2270萬,自然增長率為33.3‰。不論從出生人數或自然增長人數、出生率或自然增長率來看,都是新中國建立後曆年中最高的。一九六四年人口突破7億,到一九六七年人口已達76368萬。

為什麼在六十年代初期中國人口會出現如此猛烈的出生和自然增長高潮呢?這主要是對前幾年人口虧損的一種“補償”。三年困難時期過後,人們的體力逐漸恢複,育齡婦女也恢複了正常生育機能,一時形成在生育上“齊步走”的態勢。據一九六三年典型調查推算,這一年15—49歲育齡婦女約有15196萬,占全國總人口的22.0%,比例並不高。如再考慮到婦女生育年齡大部分是從18歲開始的,比例還要低(20.1%)。這一年出生人數卻高達2954萬人,每一千育齡婦女平均生育194.37個孩子,即平均每5.14個育齡婦女生一個孩子。如果考慮到育齡婦女中隻有60%是已婚的,那麼扣除未婚和喪偶婦女,已婚育齡婦女約9118萬人,就成了每三個人就有一個生育的。這在人類曆史上是極其罕見的。如果把一九五九至一九六一年困難時期的三年和一九六二至一九六四年“補償”時期的三年合起來,以六年綜合計算,則六年平均出生率為30.6‰,低於一九五三至一九五八年六年間的平均出生率(33.7‰)。

一九六四到一九六七年間,人口增長率仍然較高。據一九六四年人口普查,全國人口(包括台灣、港澳華僑在內)已達72307萬。大陸28個省(當時天津市屬河北省)、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數為69458萬,也已接近7億。但出生率已下降很多,到一九六七年又形成一個低穀。出生率雖然下降了,但由於死亡率下降更快,自然增長率較前幾年下降的並不多,仍保持在較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