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生育科學技術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的計劃生育科學技術工作始終按照安全、高效、簡便、經濟和可逆的要求不斷發展創新,向著高質量、多品種、係列配套,供群眾自由選擇的方向努力。尤其是避孕藥具和節育技術的研究工作,取得很大成績,直接促進了計劃生育事業的順利開展。
▓計劃生育科技管理
一、科技管理機構
計劃生育科學技術管理是計劃生育科技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計劃生育科學是一門新興的綜合性多學科的邊緣科學,它涉及多部門,橫向聯係廣泛,中國計劃生育科技管理機構從六十年代起多次變遷,走過了曲折發展的曆程。
一九六三年前,計劃生育科技工作由衛生部負責。一九六四年國務院成立計劃生育辦公室後,衛生部仍負責節育技術指導。在此期間,為加強計劃生育科研工作,國家科委於一九六四年成立了計劃生育專業組,協調全國計劃生育科研工作的開展。七十年代末期,國務院計劃生育領導小組辦公室下設科技處,負責統管計劃生育科技工作。一九八○年後,衛生部婦幼衛生司成立計劃生育技術指導處,負責計劃生育技術指導工作。科研工作開始由衛生部科技司兼管。國家計生委成立後,於一九八二年設立了計劃生育科研處,與衛生部門共同管理全國計劃生育的科技工作。為了加強對科技工作的組織領導,一九八六年國家計生委成立了科研技術辦公室。一九八八年改為計劃生育科學技術司。
二、節育技術工作
一九五六年,衛生部下達了《關於避孕工作的指示》,要求全國醫療衛生單位設立避孕指導門診。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綜合醫院及各級婦幼保健機構相繼設立了避孕指導門診,開展避孕指導和節育手術。尤其是縣級婦幼保健機構大多成為農村開展計劃生育技術工作的主力軍。如一九六五年底,上海市的區、縣以上各級醫療保健機構都相繼開設了計劃生育指導門診,設置計劃生育專用床位,並抽調婦產科和泌尿科的醫生開展各種節育手術。七十年代初,許多省、市成立了計劃生育技術指導組,其成員大都由當地有經驗的醫務人員組成,在衛生行政部門的領導下,負責本地區的計劃生育手術質量管理,定期研究改進手術質量問題,並組織學術活動,交流經驗,以及進行具體技術指導。這些技術指導組在提高各地手術質量和保證安全操作等方麵起了很大的作用。
隨著計劃生育工作的深入開展,七十年代末,在黑龍江、河南等省先後建立了計劃生育宣傳技術服務站。此後,縣級計劃生育宣傳技術服務站有了很大發展。它的主要任務是:(1)進行計劃生育宣傳教育;(2)開展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和優生優育指導;(3)負責避孕藥具的管理和發放;(4)培訓本縣(區)各級從事計劃生育工作的業務人員。一九八七年十二月,國家計生委在全國計劃生育科技工作座談會上肯定了建立基層計劃生育宣傳技術服務站的方向,並認為它是作為衛生部門在開展節育技術方麵的一支輔助力量。如:四川省江北縣自一九八四年建立計劃生育服務站以來,共做男女節育手術7.9萬餘例,占全縣節育手術的59.96%。節育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此外,還進行婚前檢查6.5萬多人次,兒童健康檢查1.1萬多人次,五保老人健康檢查670人,病殘兒醫學鑒定3300人次,對病殘兒的父母查體達4498對,編印婚育、節育等科普知識宣傳材料27萬份,使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工作充滿了生機。截止一九八七年,全國已有縣級宣傳技術服務站2076個,職工22663名。其中,醫療技術人員占61.51%,宣傳業務人員占13.9%;藥具管理人員占8.65%。有些地方還建立了縣、鄉、村或縣、區、鄉、村幾級計劃生育服務網絡。一九八八年十月,國家計生委在重慶召開計劃生育服務站工作經驗交流會。會議指出,縣和縣以下的服務站是適應計劃生育深入發展的需要應運而生的,是群眾的創造,是在中國缺醫少藥的農村為了完成艱巨而繁重的計劃生育任務所不可缺少的一支力量。會議還指出,服務站的建設必須具有鮮明的計劃生育特色,同時堅持勤儉辦事業的原則。各地多數服務站艱苦創業,勤儉辦站,堅持麵向基層、深入鄉村、服務上門、方便群眾的方向,為控製人口的過快增長,密切黨群、幹群關係,做出了顯著的成績,受到廣大育齡夫婦和基層幹部的歡迎。
三、計劃生育科學研究工作
五十年代,國家僅能生產少量避孕套和外用避孕藥。六十年代開始仿製女用避孕藥,至一九六九年已能成批生產。七十年代,已研製成功短效、長效口服避孕藥、長效針劑、速效口服避孕藥,還研製了口服紙型片、口服膜片、滴丸等多種新劑型。八十年代,研究避孕藥的緩釋係統,如皮下埋植劑、陰道避孕環等,同時還開始研究前列腺素等中止妊娠藥物。在“六五”計劃期間又合成了技術難度較大的F型15甲基前列腺素,並首創該藥與甲基睾丸素及法國RU486等合並用藥,臨床療效達95%左右。該藥獲得了衛生部頒發的新藥證書。科研部門還自行研製成功天花粉等抗早孕中草藥,並投入批量生產。棉酚的男性抗生育作用是由中國首先試驗成功的,從基礎到臨床取得了多方麵研究成果。“六五”期間,國家還仿製了外用殺精藥壬苯醇醚。該藥於一九八七年獲衛生部新藥證書,並批量生產,供應市場。
中國男性節育技術研究已處於世界領先地位。輸精管結紮技術研究,最早采用了精囊灌注法,後來創造了輸精管直視鉗穿法和輸精管經皮注射粘堵法。一九八四年又研製成功可複通的輸精管注射栓堵技術。其中,注射粘堵已在許多省市推廣。
中國女性節育技術的研究,特別是宮內節育器的研究早在五十年代就已開始,八十年代開始研製活性宮內節育器。“六五”計劃期間,宮內節育器的研究已列為國家攻關項目,在臨床應用效果、出血機理及防治並發症等方麵均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輸卵管絕育技術和並發症防治等方麵也有較大的研究進展。負壓吸引人工流產手術也是中國首創,並已在國內外廣泛應用。
中國計劃生育基礎研究起步較晚,在免疫避孕、胚泡著床機理、宮內節育器出血機理等領域雖然取得一些研究成果,但與發達國家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
不孕症的科學研究及其臨床實踐是計劃生育科學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八十年代以來,國家在男女性不孕症臨床診斷與治療方麵已開展了研究。如精子庫技術及人工受精、體外受精等胚胎移植技術也列入了研究課題。
(一)編製計劃生育科技發展中長期規劃。
一九八三年六月,在國務院科技領導小組的統一部署下,國家計生委組織全國各有關部門的專家討論和製定了《計劃生育一九八六至二○○○年科技發展規劃設想提綱》。這個規劃以“計劃生育科研必須為控製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服務”為指導思想,以堅持應用研究為主和加強基礎研究為科研方向。根據這一規劃,國家計生委於一九八五年九至十月分別組織召開了男性節育、女性節育、基礎研究、避孕藥和優生等5個專題規劃會。組織了科研協作,並進一步確定了“七五”計劃生育科研的課題。
(二)計劃生育科技協作攻關。
1.“六五”科技攻關項目。“六五”計劃期間,國家計生委主持了國家第35項“計劃生育藥具和避孕方法研究”的攻關項目。從一九八三年開始,國家計生委與衛生部、國家醫藥管理局、中國科學院、化工部等所屬科研單位以及高等院校、醫院、藥廠等簽訂了14個科技攻關合同。明確了課題承擔單位和科研人員的責、權、利。組織了200多個單位近2000人參加的科技攻關隊伍。列入“六五”國家攻關的計劃生育科研項目有:宮內節育器的研究、男女避孕藥具和抗早孕藥等項課題。在攻關科研工作中,國家計生委還充分發揮衛生部門、中國科學院、高等院校科研力量的作用,打破了部門的界限,共同協作,經過三年多的努力,到一九八五年十一月,“六五”計劃的攻關課題全部完成,並取得了多項科研成果。
2.“七五”科技攻關項目。根據一九八六年國家計委下達的“七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任務書的規定:國家計生委為第65項“節育技術與優生研究”攻關項目的主持部門,同年三月,國家計生委會同有關部門主持編寫了節育和優生兩個項目的可行性報告。截止一九八八年,各項攻關科研項目正在積極進行中。
(三)計劃生育科技成果的管理和推廣。
科學技術成果管理是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要環節,它是科研成果能否轉化為生產力的重要前提。國家計生委於一九八五年五月、八月先後召開了全國計劃生育科研成果評審會、“六五”計劃生育科技攻關成果驗收評審會。一九八五至一九八八年共評審出委級攻關成果21項,委級科技進步獎72項。其中,宮內節育器出血機製的研究獲國家級“六五”科技攻關成果獎。12個省、市農村育齡婦女宮內節育器使用效果流行病學調查、複方庚酸炔諾酮避孕針的研究、棉酚抗生育作用可逆性研究、15甲基前列腺素F2α及其衍生物抗早孕研究,dL—15—甲基PGF2α甲酯(PGO5)的研究等5個項目獲國家攻關表彰獎。早期產前遺傳性疾病診斷技術、早期妊娠檢驗法、中國人紅細胞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症基因頻率及變異性研究、複方18甲長效口服避孕藥遠期安全性研究,人類高分辨染色體技術與應用,以及12個省、市農村育齡婦女宮內節育器使用效果流行病學調查等6項獲國家級科技進步獎。
為了使計劃生育科技迅速轉化為生產力,一九八六年五月,國家計生委召開了“六五”科技成果推廣應用座談會。會議確定了推廣應用的重點項目。一九八七年經衛生部藥政部門批準,外用殺精劑壬苯醇素醚及抗早孕藥前列腺PGO5,獲得了生產許可證。
為了交流和推廣科技成果,國家計生委除支持辦好《生殖與避孕》雜誌等主要刊物外,一九八五年以來又委托醫學院校和有關情報研究機構編印多種計劃生育科技信息刊物。如,中國醫學科學院情報研究所編印《計劃生育科研動態》,蘇州醫學院編印《優生快訊》,中國醫學科學院天津醫學情報研究所編印的《國外醫學》、《計劃生育分冊》等。
四、深化改革,不斷前進
一九四九至一九八八年這三十九年中,計劃生育的科學技術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科技管理工作還存在一些問題。根據一九八五年中共中央關於科學技術體製改革的精神,國家計生委執行了科研經費撥款製度的改革,對部門的科研攻關經費,科技三項費用采取鼓勵競爭、公開招標、專家評議、擇優支持的辦法,在課題管理上,普遍實行責、權、利相結合的課題組長負責製。這就增強了科研的活力,調動了廣大科技人員的積極性。
1.計劃生育科研管理,將按照一九八九年國家機構編製委員會會議紀要第10期:“對國家計生委與衛生部關於計劃生育科學研究工作的分工”的意見辦理,即基礎研究,由衛生部規劃與實施,應用研究由國家計生委規劃與組織實施。紀要中還規定可采取招標、承包的辦法。
2.根據現代係統工程管理的理論,認真分析研究計劃生育科技管理的曆史和現狀,加強科技管理機構的建設,提高管理人員的素質;注意充分發揮科技企事業機構及民間群眾組織在科技管理工作中的作用,逐漸建設起有層次的科學化計劃生育科技管理體係。
3.加強科技教育與科技隊伍的建設。製定和協調高、中、初級科技學校的培訓計劃以及在職教育的培訓規劃,從而使科技事業發展的需求和人才的培養相協調。
4.加強計劃生育科研機構、部門間的協調關係。充分利用現有計劃生育科研機構的人才、設備等有利條件,逐步建立起對國內外開放的重點實驗室或研究中心,形成科研、技術、成果推廣、開發投產、國際合作等管理體係。同時建立和健全省、市(地)、縣(區)、鄉(鎮)、村五級計劃生育技術指導網絡及計劃生育科技情報資料刊物出版體係。
5.廣開科技投資渠道,增加科技投資,擴大科技投資門類。爭取有關部門對攻關成果推廣應用、開發生產、技術引進的幫助和指導。
6.加強國際合作和交流,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與避孕藥具,加速引進項目的消化吸收與國產化,以盡快滿足人民群眾對避孕節育的緊迫需求。
▓男性節育技術
一九五六年中國開始在全國幾個大城市試行推廣各種男女節育措施。一九六三年,周恩來提出:“要提倡男子絕育,要造成風氣。”男子在計劃生育中應當多承擔責任,這不僅是因為生兒育女是男女雙方的事,婦女懷孕、帶孩子,負擔很重,更重要的是男子輸精管的處理方法要比女子輸卵管的處理方法更為簡單、安全和方便,輸精管切斷也較易再行吻合。三十多年來,中國在輸精管絕育技術的研究方麵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手術後安全性的研究方麵也積累了重要數據。此外,物理因子抗生育、可複性輸精管避孕裝置等研究也正在積極開展。
一、避孕套
避孕套作為一種男性節育工具早已廣泛地應用於中國的計劃生育實踐。據統計,一九八六年全國采用綜合節育措施的1.5億已婚育齡夫婦中,避孕套使用數為487萬,約占3.2%。
避孕套破裂和使用不當是造成失敗的主要原因,上海和黑龍江省的調查資料顯示失敗率分別為3.88%和3.35%每100婦女年。失敗例數中因破裂所致者占61.7%,使用不當和脫落的占31%。
二、物理方法避孕
人們早就注意到溫熱能夠影響睾丸的生精功能,物理因子抗生育就是基於睾丸生精上皮對熱敏感的原理發展起來的。這項科研在國外已有幾十年的曆史,中國自六十年代起也對溫水浴、紅外線、電吹風、超短波、電熱袋、電溫三角內褲、激光、超聲波、微波以及低溫等物理因子抗雄性生育的效應、機製及安全性等方麵作了廣泛的研究,積累了大量數據,為在人體應用進行了理論探討。初步研究結果表明微波、超聲波效果較好,能較長時間,抑製生精作用,具有發展潛力,但需進行深入研究。
物理抗生育研究是一門綜合性科學,需要多學科的大協作。一九八一年八月,在哈爾濱召開了13省市物理抗生育學術交流會,正式成立了全國部分省市物理抗生育科研協作組。研究證明,某些物理因素作為一種男性抗生育手段是有效的,而且是可能的。它具有簡便、副作用小、易於推廣等優點。但總的看來還處於實驗研究階段,作為一種實用的避孕方法尚不成熟。
三、輸精管節育術
輸精管節育術是指利用手術切斷、結紮或采用藥物、異物、電凝堵塞輸精管而達到不育的一種技術,這是安全、有效、簡便經濟的節育方法之一。它的失敗率低,並發症少,對緩解人口增長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輸精管節育術作為人類控製自身盲目增殖的一種手段而被大多數國家和地區所認識和接受。
新中國成立後,為了促進計劃生育的科學研究和不斷提高手術的技術水平,中國政府曾多次召開全國計劃生育技術經驗交流會,總結和歸納了不少新的輸精管節育手術。為了嚴防事故發生,確保受術者的健康和安全,國家對《節育手術常規》進行了多次的修改,使節育有效率明顯提高,並發症下降,節育技術隊伍不斷擴大。輸精管節育術已成為中國男子實行節育的一項主要措施。一九八一年七月在日內瓦召開的國際男性節育會上,中國李順強首次提出“輸精管直視鉗穿法”的概念,介紹了直視鉗穿法輸精管結紮和經皮輸精管注射粘堵術。這兩項技術在國際上受到廣泛關注。截止一九八七年,中國已有2500萬男子施行了輸精管節育術,約占世界同類手術總數的二分之一。
(一)輸精管結紮術。
西方各國基本上一直沿用輸精管結紮術,在手術技術上改進不大。六十年代以來,為了提高手術成功率,減少並發症和簡化手術過程,中國作了許多創造性的改進。並且根據對手術器械、輸精管固定方法、手術入路部位、手術入路方式、輸精管提取及殘端處理方法等的不同而啟用了相應的手術名稱,用以區別傳統的輸精管切除術。輸精管結紮技術有不少改進,包括鉗穿法、直視鉗穿法、注射針頭固定法、穿針引線法、針挑法。這些技術的共同優點是損傷小、操作簡易、有效並易於被接受。它們以各自的獨到之處,分別載入中國醫學百科全書(一九八三年)。其他諸如鉗針法、倒鉤取管法以及三種不切斷輸精管的非切口法,如輸精管結紮壓碎法、輸精管不切斷結紮術和針穿法輸精管結紮術,均有不同程度的改進和創新。
直視鉗穿法輸精管結紮術以其器械簡單、手術簡便(手術過程均在直視下進行)、手術時間短、節育效果可靠,並發症發生率低並易於掌握等優點,得到國內外一致公認。一九八○年九月,世界衛生組織在北京召開了生育調節新進展學術討論會,國務院計劃生育辦公室副主任林佳楣在中國計劃生育科研工作概況的報告中提出在中國要繼續推廣直視鉗穿法輸精管結紮術。自一九七四年以來,全國已做800多萬例。世界誌願手術節育協會和世界衛生組織的專家經過考察,均認為該法在輸精管暴露和減少手術出血等方麵明顯優越於傳統的輸精管結紮術,因而譽為“微型輸精管切除術”或稱作“非切口輸精管結紮術”。一九八六年十一月,世界誌願手術節育協會為推廣該技術,特邀中國專家在泰國曼穀主持舉辦培訓班,有美國、泰國、尼泊爾、孟加拉及斯裏蘭卡等國家的男性節育技術專家參加,並施行了1338例手術,僅發生1例血腫,而且手術時間明顯短於傳統的輸精管結紮術。泰國衛生部準備將該技術正式定為國家的標準輸精管結紮術。世界誌願手術節育協會計劃在三年內培訓19個國家的醫生並用五至八年的時間在全美推廣。這些工作的成功,標誌著中國男性計劃生育科研成果走向了世界。輸精管結紮是節育效果最好的方法之一。一九七八年全國計劃生育經驗交流會上綜合了8個省64656例輸精管結紮術,節育有效率平均為98.39%。
(二)輸精管電凝技術。
自六十年代初期起,北京和上海就已開展輸精管電凝技術的動物實驗工作。上海華山醫院一九六四年首先將附睾電凝節育應用於臨床。天津、四川、安徽、山東等地的一些科研人員分別於一九六五、一九八○年前後進行輸精管電凝術的實驗研究,證明電凝可以達到閉塞輸精管管腔的目的,並基本上消除了內源性感染因素及與結紮線相關的並發症。電凝節育術不需開刀,受術者容易接受,是一種安全、簡便的節育措施,但節育效果還有待研究提高。
(三)輸精管內注射藥物節育法。
輸精管內注射藥物節育是指向輸精管內注射粘堵藥物,使輸精管腔造成機械性或化學性或二者兼而有之的阻塞,達到阻止精子排出體外的一種節育方法。
四川省一九七二年首次將輸精管內注射藥物節育法應用於臨床。這種“經皮膚輸精管注射粘堵法”,不作皮膚切口,不切斷、不結紮輸精管,因而減少了某些並發症,也消除了受術者對開刀節育的恐懼心理。此法於一九八三年被列入中國的節育手術常規。截止一九八四年,已做50多萬例,經593例連續十年隨訪,節育有效率為98.31%。一九八七年世界衛生組織專家考察組對該技術進行實地考察,肯定了這種方法在某些國家和地區由於文化原因而不願接受手術節育的可接受性。
輸精管注射粘堵法的真正新穎之處和它對男性學研究的突出貢獻在於它的經皮膚直接穿刺輸精管的技術。一九八三年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吳階平建議將該法原用的無色精囊灌注液改為兩側灌注不同顏色的液體,使判斷穿刺成功與否的客觀指標更加完善。在沿用這項技術的基礎上,不少地區也在藥物、器械和操作方法等方麵作了一些研究。如陝西的“J—3膠粘堵劑”,陝西、安徽的“XD802—男女通用節育顯影劑”,山西的“栓堵劑”,雲南采用“有槽輸精管穿刺針”和“定量的塑料管”代替輸精管穿刺針和粘堵注射器,上海和雲南報道“經輸精管向附睾方向注射魚肝油酸鈉抗生育”,廣東采用“輸精管阻斷鉗”代替指壓控製阻塞長度法,使人們擔心注射後再吻合困難的疑慮得到了解決。上述改進都獲得了良好的節育效果。同時,經皮膚直接穿刺輸精管的技術也為男子精道疾病的放射學診斷、細胞學、細菌學檢查以及直接注藥治療提供了新的途徑。
(四)附睾內注射藥物節育法。
附睾內注射藥物節育是經皮膚穿刺,將硬化劑直接注射於附睾體尾部,以閉塞附睾管腔,阻斷精子排出通道而達到節育目的的一種方法。一九六四年起,上海用兔子和狗作實驗。一九六五年,天津醫學院附屬第一中心醫院泌尿科曾用5%魚肝油酸鈉和5%酚甘油注入兔子附睾尾部,經過觀察,確有效果。一九六五年,吳階平教授在動物實驗的基礎上進行了絕育性附睾尾部注射魚甘油酸鈉的臨床應用。對於藥物的篩選、注射劑量以及注射方法等,正在作進一步的研究。
一九八五年,江蘇省計劃生育科研所進行了附睾內注射銅粉可逆性抑製生育力的動物實驗研究,該方法不影響動物的性行為,不幹擾睾丸甾體生成,有可能發展成為一種可逆性的男子節育措施。
(五)可複性輸精管節育裝置。
國內外對輸精管可複性節育方法的研究已有近二十年的曆史。美國、南朝鮮、印度和中國曾研究了20多種不同類型的輸精管節育裝置,希望借此能改變輸精管結紮術的相對不可逆性。
陝西、山東、貴州、河北、黑龍江、四川等地曾先後采用銀夾、鈦片金屬環夾、矽橡膠銀夾、不鏽鋼栓、銅串珠、銅避孕器及穿刺埋線等方法探索輸精管可複性節育技術。在動物試驗和臨床研究方麵均取得了一些進展。
山西省從一九七二年起先後用504—α—氰基丙烯酸乙酯、醫用乳膠、矽凝膠等材料進行動物試驗,最後篩選出聚醚型聚氨酯彈性體(簡稱MPU)作為實驗材料用於堵塞輸精管,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MPU於本世紀五十年代起開始用於臨床,主要用於骨科和心血管係統。一九八三年山西省趙生才對MPU進行了合成材料的技術性改進,使之成為一種輸精管可複性注射栓堵的適用材料。此種栓堵劑注入輸精管後即可迅速固化成栓子;栓子的硬度及彈性度與輸精管相似,輸精管蠕動時不會發生變形亦不產生異物感;固化後的栓子能嚴密堵塞輸精管腔,與輸精管不發生粘連,其生物相容性較好,具有無害、不致畸、不致敏、不致突變等方麵的優點。
該項研究從栓堵材料的篩選、動物試驗及臨床觀察均已證明,栓堵法是一種安全、高效、簡便、經濟的節育方法。它已用於臨床係統觀察12000例,一年內隨機抽樣500例,三年、五年各100例的精液檢查表明,精子消失率為98%,節育有效率為98%。36例栓堵者取栓後證實:取栓後三個月精子數均恢複到500萬/毫升以上,而且輸精管全部複通。其中,取栓後一年以上的全部懷孕。八十年代中期以來,山西省還在MPU的毒性實驗、栓堵後病理學檢查、栓堵後垂體一性腺軸功能測定以及栓堵後免疫學測定等方麵做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工作,為這項新技術的研究積累了較豐富的資料。世界衛生組織對這一新技術的進展也給予讚賞。
(六)節育效果及其安全性研究。
1.提高節育效果的研究。為了進一步提高手術的節育效果,避免術後殘餘精子致孕,一九五七年北京首創用0.01%的醋酸苯汞灌注精道遠睾端,借助機械衝洗和藥物的作用殺滅殘餘精子。精囊灌注作為手術的一個組成部分,被列入節育手術常規。其後,國內對此措施進行了廣泛的研究。中國學者一九六五年提出精囊灌注的效果,不但與藥液本身的殺精能力有關,而且與灌注速度及用量密切相關。
為了防止節育術後輸精管自然再通,國內對引起再通的主要原因——輸精管殘端處理方法作了深入研究。一些刊物相繼報道了“分層隔離”、“反折結紮”、“電灼殘端”、“石碳酸燒灼殘端”、“兩側精囊端合並結紮”、“殘端分層縫合”、“輸精管隔離”、“近睾端懸吊”,以及不切斷輸精管而在結紮後刺入高頻電凝器針予以燒灼等種種處理方法。大部分節育效果都比傳統的單純結紮手術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2.輸精管絕育術安全性的研究。輸精管絕育術施用於健康人體,因此確保其安全性至關重要。中國政府對輸精管絕育術遠期安全性的流行病學研究投入了很大的力量,並采取了一係列措施,如製訂節育手術常規、對各級技術服務站的技術人員進行技術培訓考核、組織對並發症的會診及鑒定、舉行國際國內及地方性學術交流會議、出版學術期刊及各種專業書籍等,旨在不斷提高手術質量,降低並發症和增加手術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