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世界人口變動看中國的人口問題
▓當代世界人口發展的一般趨勢
翻開世界人口發展史,可以看到,人類在征服大自然和繁衍子孫後代的征途上走過了艱難曲折的道路。在這漫長的曆史時期,世界人口增長速度曾經相當緩慢。據人口學家估算,在舊石器時代前期,世界人口每千年增長還不到1%,舊石器時代中期每千年增長約3%,舊石器後期每千年增長8%,中石器時代平均每千年增長15%,新石器時代後期平均每年增長0.3%。截止到公元元年,世界人口約2.3至3.2億人。從公元初至一千年,世界人口年平均增長0.02%,此後幾個世紀稍許加快,但年平均增長速度從沒有超過0.3%。一直到十九世紀末,世界人口年增長率始終沒有躍過1%的速度。進入二十世紀以後,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世界人口增長速度發生了劇變,遞增速度躍上曆史峰巔。在四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世界人口年平均遞增率一直接近2%。但是,從七十年代前期開始,世界人口增長速度出現下降趨勢。然而,人口淨增數量仍十分巨大,年平均在7000萬人以上。到一九八四年中,世界總人口達到47.64億。下表中的資料,提供了十七世紀以後世界人口增長規模和增長速度的概貌。
從表、、資料可以看出,自七十年代以後,世界人口的增長呈現減慢趨勢,這是人口發展史上的一次重大轉變。這次轉變,在發展中國家(隻有非洲國家例外)始於七十年代。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口自然增長率急速下降,從一九六五年的2.84%降到一九七五年的1.5%、一九八五年的1.12%。印度、印度尼西亞、巴西三個人口大國,一九五二年至一九七二年的人口年平均增長率分別高達2.1%、2.5%和3%,七十年代後期分別降到1.9%、2%、2.8%。至於發達國家,還在六十年代人口增長率就開始下降,特別是北歐和西歐某些發達國家,進入八十年代以後,人口已接近不增不減的狀態。
當代世界人口發展史表明,人口發展向靜止狀態過渡,是一個合乎規律的客觀必然進程。盡管人們對此持有種種疑慮,盡管各國政府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世界人口趨於零增長的時刻是遲早會到來的。基於這種考慮,美國人口學家A·冠爾等人對未來世界人口趨於靜止的有關指標做了詳細研究。
根據聯合國的最新預測,世界人口大約在二一一○年趨於靜止狀態,屆時世界總人口達到105.29億。
世界人口的發展會趨向靜止(或基本上靜止),這不是無根據的臆斷和臆測。但究竟何時達到這種狀態,則要根據不斷變化的情況反複預測。上引資料隻是說明現時關於這個問題的一些論點和論據,不能作為定論。世界人口的發展遵循著一定的內在規律,這個規律可以用人口數量增長曲線和速度變動曲線加以描述。
上述人口數量變動曲線,類似於S型曲線,速度變動曲線,如正態曲線。曲線上的OA、O′A′之間的變化大體上體現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長階段的情況。AB、A′B′大體上體現人口發展的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長階段的情況。上述兩條曲線上BC、B′C′之間的變化大體上體現人口發展的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長階段的情況;C點、C′點右方的變化大體上體現人口發展由遞減趨於靜止的階段的情況。這裏人們關心的是,世界各地區的人口在上述二條曲線上的分布問題。如前所述,在前資本主義社會,人口發展很緩慢,類似於曲線上的OA、O′A′之間的變化。人類社會進入資本主義階段以後,由於各國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世界人口發展形成了三種人口再生產類型長期並存的局麵。迄今,這種並存局麵仍然存在。就全世界範圍而言,處於AB、A′B′階段(人口數量繼續增加、發展速度遞增)的國家主要集中在非洲。本世紀五十至七十年代,非洲發展中國家的出生率年平均達45‰以上,不少國家接近甚至超過50‰。進入八十年代以後,出生率也未見下降趨勢。處於BC、B′C′階段的國家,主要是亞洲、拉美的一些發展中國家和某些經濟發達國家。進入七十年代以後,不少發展中國家人口出生率呈現下降趨勢,五十年代的平均出生率為43‰,六十年代為41‰,七十年代降至38‰。如果不考慮死亡率這個因素,人口發展一般呈現減速的趨勢。至於處於C、C′點右方的國家,如前所述,主要是上述幾個處於靜止狀態的國家。
中國人口發展的曆程也可用上述曲線來說明。新中國成立前人口發展長期處於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長階段,即OA、O′A′階段。例如,一九三○年出生率為38‰,死亡率為33‰,自增率僅為5‰。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人口發展迅速進入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長時期,即AB、A′B′階段。從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七○年,中國人口自增率從16‰遞增到26‰;自七十年代以後,隨著計劃生育工作深入開展,人口自增率迅速下降,從一九七○年的26‰陡降到一九八五年的11.2‰,下降了57%。可見,七十年代初是中國人口發展速度由遞增進入遞減時期,即進入BC、B′C′階段。下降速度之快,在世界各國也是罕見的。下麵會看到,中國人口發展的這樣重大轉變,給中國人口發展過程及其出現的人口問題帶來一係列特點。
▓中國與發展中國家人口發展的對比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無論從社會經濟發展的曆史和現狀來看,還是從人口方麵看,中國與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多數發展中國家有許多共同之處。特別是在人口發展方麵,二者的一致性更為明顯。中國和多數發展中國家在擺脫外來統治而取得民族獨立以後,人口發展在長時期內都維持在很高的水平上,人口遞增速度達到各自曆史上的最高峰。然而,如前所述,自七十年代以後,除非洲若幹國家繼續維持50‰的高出生率以外,中國與亞洲、拉美國家的人口出生率都呈現下降趨勢,人口發展速度由遞增進入遞減階段。而在發展中國家出生率下降的趨勢中,中國是下降速度最快的國家。這是中國自七十年代以後,在全國範圍內卓有成效地、廣泛地開展了計劃生育工作的結果。與發展中國家比較,中國人口發展速度迅猛下降形成了中國人口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中的以下特點。
第一,由於人口出生率、自增率迅速下降,中國與其它發展中國家人口的年齡結構存在著明顯差異。
表資料表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長的人口再生產類型普遍存在於亞、非、拉發展中國家,而中國已成為一個從“高低高”向“三低”過渡的人口再生產類型。把“高低高”型與“過渡型”加以比較,可以看出二者主要區別是:
1.前者15歲以下的比例很高,就整個發展中地區來看,這個比例在40%左右。某些人口增長速度很快的國家,如肯尼亞、洪都拉斯、利比亞、津巴布韋,15歲以下人口比例分別高達50%、48%、46%和49%。後者15歲以下人口比例較低,一般低於35%。如一九八二年中國為33.6%,這表明中國人口結構正向成年型轉變。
2.前者65歲以上人口比例很低,一般低於5%,某些國家甚至低於2%。如七十年代的貝寧、利比亞、尼日利亞、印尼等國。一九八四年中國老年人口所占比例為4.9%,但是隨著計劃生育工作的深入開展,人口壽命的延長,老年人口所占比例將上升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