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曲目的創作(1 / 3)

新曲目的創作

現、當代題材曲目的創作和改編

鼓曲唱曲類曲藝,以其說說唱唱、靈活多樣的演出形式,一直為勞動人民所喜愛。“五四”運動之後,曲藝受新文化運動的影響,出現了具有進步意義的新曲目。三十年代,以魯迅為代表的左翼作家,曾經提倡用說書、唱本形式表現革命的新內容,當時雖也創作出一些新唱本,可惜未能與藝人的演唱活動結合起來,從而未能廣泛流傳。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根據地,工農勞動人民當家做主,人民喜愛的文化藝術受到重視,鼓曲唱曲如同枯木逢春,呈現出勃勃生機。廣大曲藝藝人與新文藝工作者相結合,為活躍根據地、解放區的文化生活,鼓舞人們爭取民族解放和人民解放鬥爭的勝利做出貢獻。他們積極編寫新書新詞,經常深入到前線和敵後說書,鼓舞鬥誌,瓦解敵人。晉察冀的王尊三、陝北的韓起祥,就是他們中間的優秀代表,其他還有冀魯豫的沈冠英、冀中的王魁五、蘇北的葛懷瑾等以及膠東的一些民間藝人,他們不愧為新曲藝運動的先驅者。

王尊三是一位著名的西河大鼓演員。一九三八年,他編演了一篇新鼓詞,名叫《保衛大武漢》,演得有聲有色。後來他深入敵後、深入群眾,繼續創作和演唱了大量新鼓詞,比較有影響的如《晉察冀小姑娘》、《親骨肉》等。新中國建立以後,他雖擔任中國曲藝研究會主席等領導職務,但仍然擠時間創作了近百篇新曲藝作品。其中如《解放平壤》等都曾被廣泛傳唱。

韓起祥是一位傑出的盲藝人、曲藝音樂革新能手,同時也是一位熱情洋溢、不斷有新作品問世的曲藝作家。

韓起祥原本是一位全靠說書維持生活的貧苦藝人,在中國共產黨的培養教育下,階級覺悟迅速提高,不到一年工夫,就創作了《劉巧團圓》、《張玉蘭參加選舉會》、《王丕勤走南路》等二十幾篇作品,熱情地歌頌革命根據地的新人新事,批判了舊社會、舊思想和舊習慣。他的演唱受到人們的熱烈讚賞,引起了文藝界的注意。一九四七年,胡宗南軍進攻延安的時候,他繼續用說書作武器,向群眾宣傳,向傷病員宣傳,相繼編演了《西北時事傳》、《宜川大勝利》等書目。新中國成立後,韓起祥對於毛澤東主席所說的“嚴重的問題是教育農民”這句話的重要意義有著深刻的理解,認為要教育農民、反映農民,非深入農村不可。他征得了有關領導部門的同意,毅然到延安郊區的楊老莊落戶,一方麵體驗生活、鍛煉自己;一方麵進行創作,說唱新書。他先後編寫了《翻身記》、《喜臨門》、《特大喜訊傳下來》等新書詞,稱得上是一位寶刀不老、奮鬥不息的老曲藝作家。

新中國建立後的頭十七年中,黨和人民政府為改革和發展曲藝藝術做了大量工作。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重新發表,並先後提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推陳出新”等重要方針,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頒布了《關於戲曲改革工作的指示》以及周恩來、陳雲等中央領導人對曲藝工作的關心、支持和提出的一係列指導性意見,對廣大曲藝工作者是巨大的鼓舞和鞭策。在這一時期,南北曲壇上演的現代題材鼓曲唱曲曲目,不管從數量和質量上,其變化和提高的程度都是驚人的。首先是作品的思想內容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表現新時代、新人物、新風尚,成為鼓詞唱詞、鼓曲作家努力實踐的方向,即使是表現曆史故事和民間傳說的作品,也被賦予新意;其次,在藝術上也有新的創造和突破,最明顯的是,許多作品都舍棄了舊唱詞中那些陳舊的、一般化的、缺乏表現力的語言,而代之以新鮮活潑的、經過提煉的群眾語言,既符合演唱的需要,又提高了作品的文學性。同時,注意借鑒、吸收姊妹藝術的一些新手法,在表現形式上進行了大膽的探索,創造了新的表現形式和藝術手段,為演員和音樂設計、伴奏人員提供了再創造的可能性。反過來,演員和音樂設計、伴奏人員的創造性勞動,也鼓舞了作家們的創作熱情,促進了鼓詞唱詞創作的創新和繁榮。

在南方,出現了很多蘇州彈詞優秀曲目:中篇的如《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上海人民評彈團集體創作、左弦整理)、《王孝和》(上海人民評彈團集體創作,唐耿良、左弦執筆)、《海上英雄》(柯藍、蔣月泉、周雲瑞創作,柯藍執筆),短篇的如《劉胡蘭就義》(陳靈犀改編)、《探女》(朱寅全創作)、《一爐鋼》(邱肖鵬、徐檬丹等創作),開篇如《飲馬烏江河》(夏史、一塵改編)、《蝶戀花·答李淑一)(毛澤東詩詞,趙開生編曲並演唱)等。其他曲種如上海說唱《熱心人》(黃永生創作並演唱)、四川清音《江竹筠》(重慶市曲藝團集體創作,張尚元等執筆,鄧碧霞演唱)、《布穀鳥兒咕咕叫》(黃伯亨創作,李月秋演唱)、四川揚琴《黎明前的戰鬥》(竹亦青創作)等。

在北方,現代題材的優秀鼓曲唱曲曲目就更多了。短篇的以新作為多,如鼓詞《考神婆》(賈懷玉、申法全等創作,趙樹理修改,關學曾用北京琴書演唱)、《王銀生帶路取北峰》(苗培時、曹子戈根據電影《智取華山》改編,蔡金波用西河大鼓演唱)、《月夜罱泥船》(王鴻創作,花蓮寶用梅花大鼓演唱),曲詞《歌唱英雄黃繼光》(鍾成修、王有康創作,馬增芬、駱玉笙先後用西河大鼓、京韻大鼓演唱),唱詞《漁夫恨》(王明希創作)、《趕慢車》(張棣華創作)、《三棵白楊》(王徹創作)、《扒牆頭》(趙連甲創作)等。

有些詞作者專為某曲種甚至某演員寫作品,這種長期的合作,有利於好曲目的出現,如:單弦《雙窩車》、《一盆飯》(杜澎創作,馬增蕙演唱)、京韻大鼓《黨的女兒徐學惠》(許多創作,良小樓演唱)、《珠峰紅旗》(朱學穎、駱玉笙創作,駱玉笙演唱)、《光榮的航行》(陳壽蓀、朱學穎創作,駱玉笙演唱)、河南墜子《送梳子》(路丁、謝意原作,王雲峰、郭文秋、莫詡修改,郭文秋演唱)、《鬧場院》(路丁創作、郭文秋演唱)等。

中長篇書目則以改編的居多,但能保留下來作為經常上演的較少。在聽眾中影響較大的如中篇西河鼓書《石不爛趕車》(趙樹理根據田間的長詩《趕車傳》改編,馬增蕙演唱)、《白毛女》(王尊三、李國春都改編成唱本,後者作為自己的保留書目常在河北農村演唱)、長篇西河鼓書《新兒女英雄傳》(王尊山改編,河北和北京的西河鼓書藝人曾經演唱過)等。其他如《林海雪原》、《野火春風鬥古城》等長篇小說,不少鼓書藝人曾經局部地將其改編演唱過。

促進創作的繁榮,隻靠號召是不夠的,還必須有一些相應的措施,如辦刊物、搞會演等等。在這一段時間裏,《曲藝》雜誌和其他地方曲藝演唱刊物,發表了很多鼓詞、唱詞作品,為演員提供了演唱材料。另外,還在一九五八年、一九六○年,先後舉辦過全國曲藝會演和優秀節目彙報演出,各省、市也不斷舉辦地方性的會演和書會等中小型演出活動,有評比、有獎勵,對於作者和演員的創作和演出的積極性,起到鼓舞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