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區市產業發展3(1 / 3)

【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科教興省戰略】

強調可持續發展觀念的主要表現,是省區市將人口增加和經濟發展過程中水、土地、礦產等資源的持續有效供給和生態環境保護,作為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省區市“九五”計劃和未來15年規劃中,集中反映的主要措施是:嚴格控製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土地資源;加強環境保護和重點生態工程建設;防災減災等。

大多數省區市仍然將產業結構的升級作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內容。比較發達的省市明確提出“產業發展由以勞動密集型為主,向資金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為主轉變”。發展水平中等的省區在突出實施結構優化戰略時,更多地強調“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堅持走內涵擴大再生產的路子”,以調整產品結構為核心。落後地區突出增長方式轉變的戰略,較其發展水平和發展階段有所超前;推進資源加工深度、提高產品附加值,是比較現實的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途徑。

【強調省區市內部均衡發展、共同富裕的發展模式】

中國每個省區市都存在著內部區域間發展水平的明顯差別,比照國家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提法,多數省區市也都將“逐步減緩省區市內部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差距擴大的趨勢”作為一項重要的發展內容,具體體現在“扶貧、脫貧”的目標實施方麵。尤其是發達省市,在促進相對落後區域經濟發展方麵製定了一係列比較具體的措施。

尋求合理的發展途徑,創造具有優勢的增長機遇

【比較發達的省市】

發達省市全部分布在沿海地帶。在跨世紀的發展戰略中實現二次創業成為沿海發達地區發展思路的精髓。核心點是:體製創新、海上再造工程、內引外聯、培育麵向21世紀經濟發展製高點的產業群體。

*繼續履行改革先行者和排頭兵的職能,營造體製新優勢,率先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基本框架。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改進政府對社會特別是經濟活動的調節和管理;以國有企業的改革為重點,並探索鄉鎮企業和集體企業改革的新路子,構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微觀基礎;發展和完善市場體係,發揮市場機製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加快推進多層次社會保障體係的建設。

*重視發揮在全國、特別是大經濟區中的作用。處於環渤海經濟區的山東省,將通過加強區域經濟合作,促進本省經濟的快速增長。上海將“拓展城市功能,麵向世界,服務全國,帶動長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區經濟帶共同發展繁榮”作為重要的發展思路,重點是拓展金融市場輻射服務範圍,工商業也要改“坐商”為“行商”,形成長江商貿走廊。福建省“按照全國經濟布局的要求,積極開展跨省際的區域經濟協作,建設對全國經濟具有影響力的東南沿海經濟區,使福建省在參與全國和國際經濟分工中取得新的進展”。

*提高外向型經濟水平,從“引進來”為主,向“打出去”為主過渡。充分利用國際和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優化對外經貿結構,實現出口創彙和利用外資由規模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參與高層次的國際分工,全麵與國際經濟接軌。

*形成強大的海洋經濟體係,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山東將“海上山東”和黃河三角洲開發作為兩大跨世紀工程,計劃將沿海地區建成經濟發達的“藍色”產業集聚帶;到2000年,使海洋產業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達到8%左右。同樣,“海上蘇東”工程,是江蘇省兩項跨世紀區域發展工程之一,“九五”期間,以百萬畝灘塗資源綜合開發為突破口;2010年,海洋產業的產值相當於沿海3市當時的農業產值。浙江省“按照建設海洋經濟大省的要求,圍繞開發港、漁、景、油資源,加快海洋、海島開發”;福建省“以發展港口經濟為主導,以開發利用近海資源為重點,使海洋經濟開發利用成為帶動全省國民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工業內部結構的調整,仍然是產業結構調整的核心內容。除加快傳統的產業改造步伐之外,加快培植新的主導產業和主導產品係列,是實現產業結構升級、提高經濟整體素質和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

【中等發展水平的省區】

包括絕大多數中部省區及東部的遼寧和西部的新疆等省區。其中,遼寧等個別省區是由於經濟長期增長緩慢、經濟發展下滑到中遊水平;多數省區或是近年發展起色較大、趕上中等發展水平,或是長期穩定在中遊的省區行列。從發展思路上,有著明顯的一致性。主要是:壯大現有支柱產業,在解決製約國民經濟發展的主要症結問題上有較大突破,開辟經濟發展“第二戰場”,承接東部發達地區的輻射作用。

*繼續貫徹“八五”計劃期間取得成效的產業發展思路,以穩步發展為核心,逐步推進產業結構優化的進程。突出表現在:堅持把農業放在發展國民經濟的首位,全麵繁榮農村經濟,從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進一步強化支柱(工業)產業的地位,較大幅度地提高支柱產業增加值的比重。河北省提出支柱產業的比重由“九五”初期的38%提高到50%以上。吉林、新疆等省區將繼續壯大現有的支柱工業作為調整優化工業結構的首要任務。遼寧省仍將石化、冶金、電子信息、機械作為重點改造和發展的支柱產業,樹立老工業基地的新形象。河南、湖北等省“按照‘扶優、扶強’的原則,加大對傳統優勢產業技術改造和技術引進的力度,加速產品的升級換代”。

*大力實施名牌產品戰略,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市場占有率和經濟效益。以名牌產品的發展促產業結構的升級,為有條件的部分省區逐步實現“從資源大省向加工業大省跨越”(安徽“九五”計劃)奠定良好的物質技術基礎。

*以搞活國有大中型企業為中心環節,集中力量抓好若幹大中型企業現代企業製度改革試點,推進骨幹企業的公司化改造,建立一批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責任公司和大型企業集團。“九五”期間,各省都選取了一批大中型企業改革試點單位,或重點支持建設的骨幹企業和企業集團,作為轉變企業經營機製、建立現代企業製度的突破口。企業改革成效如何,將決定著省區經濟發展的總體態勢。

*特困行業的轉產工作。作為配合國家對特困行業調整和轉產的工作,促進特困行業在世紀之交時能夠步出困境,進入良性循環的軌道。特別是有些省區的煤炭、金屬開采業、森林工業、紡織工業、軍工等。

*積極發展非國有經濟,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全麵開辟經濟發展的“第二戰場”。包括:以鄉鎮企業為重點,同時提高個體私營經濟、三資企業等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

*重視借助發達地區的經濟輻射和帶動作用。黑龍江提出“南聯北開”戰略“利用沿海發達地區(南聯)產業和產品結構調整的機遇,引進資金、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經驗,建立各種不同類型的出口(北開)商品基地”。河北省“進一步擴大以京津為重點、麵向全國的全方位對內開放。抓好環京津都市圈建設,更多、更好地引進經濟各類生產要素”。湖北、安徽等沿長江省份提出“呼應浦東”的戰略布局構想,積極承接上海龍頭輻射和帶動作用。

【經濟發展水平落後的省區】

以西部省區為主,長期處於中國經濟發展的下遊水平。加速工業化進程、改善投資環境以及提高貧困地區人民的生活水平,依然是落後省區長期而又艱巨的重點任務。

*以加速工業化進程,作為經濟建設的中心工作。立足資源優勢,加速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的轉換,仍是見效有限、但切合實際的發展戰略。青海繼續實施“加大資源開發力度,加快脫貧致富,加速工業化進程”的經濟發展戰略。寧夏以提高產品的加工增值度和經濟效益為宗旨,通過延長產業鏈的方式,“促進以資源密集型為特色的產業結構逐步轉向以資源—技術為特色的產業結構”。甘肅、貴州等省區也將資源開發型產業,作為工業建設的重點。

*軍工企業的發展。落後省區的機電工業優勢,主要體現在國防工業上。國防工業在未來15年中,能否瞄準世界先進水平進行軍民結合型技術改造、成功地實現民品開發,對落後省區產業結構升級和地區經濟的繁榮,起著關鍵作用。

*把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擺在突出的位置。特別是結合國家“九五”計劃重點支持中西部經濟發展的重大工程項目的建設,改善生產和生活條件,優化投資環境。

*對外開放和對內開放並重,實行外引內聯“兩個輪子一起轉”。沿海勞動密集型產業西移和資金西進,將會對中國落後省區經濟發展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但強度卻是非常有限的。

*嚴格控製人口的過快增長,推進少數民族和貧困地區經濟發展。

支柱產業選擇存在的主要問題

國家提出的主導產業選擇方向,成為地區主導產業選擇的樣板,造成省區市支柱產業的重疊度極高,這是省區市“九五”計劃存在的主要問題。國家提出的支柱行業為:機械、電子、石油化工、汽車、建築業。這5個支柱產業,恰恰依次是在省區市中重疊度最高的。其中,機械工業有25個省區市,電子工業有24個,化學工業有23個(大多數地區是將石油化學工業作為發展重點),汽車工業有22個,建築和建材工業有19個(表3-13)。

【警鍾:汽車工業成為22個省區市的支柱產業】

隨著省區市地方經濟的發展,區域經濟的地位愈加重要,地方政府調控經濟的能力明顯加強,操作和運行地方經濟的手段也越來越成熟。那麼,各省區市如何正確認識地區經濟發展優勢,如何選擇合理的產業發展方向,就必將對省域經濟的發展狀況產生直接的、顯著的作用。而且,省區市決策重大失誤所產生的不良後果,將會幹擾國家經濟發展的正常秩序,影響國民經濟健康、持續和快速的發展。22個省區市將汽車工業作為“九五”時期的支柱產業,便給中國製定地區產業發展戰略和產業結構調整目標敲響了警鍾。

中國汽車工業是從1953年起步建設的。進入90年代以來,汽車工業的發展才真正步入了“快車道”。1990年汽車產量為51.4萬輛,到1996年達到154.3萬輛。汽車工業迅速發展的基本動力是投資力度的大幅度提高。1953~1990年,國家與地方用於汽車工業的投資為269億元,而“八五”期間,僅國家安排發展汽車工業的投資就達384億元,若加上其它渠道籌資,汽車工業共完成固定資產投資近600億元。雖然汽車工業有長足的發展,但汽車工業在中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仍然不高,其增加值占GDP約1%,同發達國家5%的平均水平差距仍然很大。

在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是:布點分散、規模小型化。盡管國家曾專門製定汽車工業發展的產業政策,但絲毫沒有解決這個問題。國際上,汽車工業生產的集中度不斷提高,90年代中期,世界10大轎車公司的產量占全球總產量的76%,美國和日本最大的前3家汽車公司分別集中了本國汽車產量的90%和80%。而中國汽車工業發展卻走了與此截然相反的道路,省區市汽車產量的分布趨於分散化,三大汽車公司的汽車生產集中度也由80年代初的58%左右下降到90年代中期的35%左右。規模經濟差和生產集中度低,嚴重地影響了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效益、對外競爭力以及對市場的適應性。

22個省區市在“九五”計劃中將汽車工業作為支柱產業,將無疑會進一步加劇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的基本矛盾。調整支柱產業的選擇,成為實現地區跨世紀經濟發展藍圖急需解決的問題。可喜的是,廣東省政府率先意識到決策的失誤,剔除了單憑主觀願望就能產生效益的觀念,正式確定不再將汽車工業作為廣東省的支柱產業。同樣,重慶市也及時將支柱產業從6個調整為3個,以便充分發揮地方的比較優勢,構築麵向21世紀、具有競爭力的產業群體。

【重複建設,是支柱產業選擇存在的主要問題】

*重複建設是支柱產業選擇與地區發展優勢脫節的結果。中國各地區工業化階段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工業建設的條件和基礎也大不相同。1995年,汽車總產量的80%左右集中分布在8個省市,而其它14個仍將汽車工業作為支柱工業的省區市的汽車產量僅占全國總產量的14%左右;電子工業發展規模和經濟效益較好的省區市主要是3個直轄市、沿海外向型經濟比重較高的江蘇、福建和廣東3省,以及具有軍工優勢的四川和陝西,其餘省區市的電子工業則與上述8省區市有著很大的差距;中國石化工業的主要問題是生產裝置的規模經濟太差,技術水平不高,發揮現有企業潛力將是今後石化工業發展的基本戰略。而且,汽車、電子、石化等工業資金和技術密集度高,規模經濟效益顯著,產品市場競爭激烈。目前大量的省區市將這些產業作為支柱予以重點發展,必然出現在發展中不具備發展條件和基礎較差的省區市被淘汰。因地區發展優勢未能在支柱產業的選擇中得到合理體現,給經濟建設造成嚴重的失誤。

*重複建設的結果,必然導致生產總量失控,生產能力過剩。由於將汽車工業作為支柱產業的22個省區市中,絕大部分是將整車作為發展重點,省區市計劃汽車產量的總和達到570萬輛,大大超過國家計劃的270萬輛的總量規模。冶金工業是僅次於國家五大支柱行業之外重疊度最高的部門,共有15個省區市。其中,鋼產量的省區市計劃彙總數達到1.45億噸,國家2000年計劃僅為1.05億噸。“八五”時期,重複建設造成生產能力過剩就是經濟建設中的突出問題。據第三次工業普查對94種主要工業產品統計,產品生產能力利用率在80%以上的僅有33種產品,以能源和原料化工業為主;生產能力利用嚴重不足、能力閑置在一半左右或不足一半的有35種,主要是機械、輕工家電等產品,如汽車利用率為44%、摩托車為55%、房間空調器和複印機為34%、錄像機、洗衣機、微波爐、彩電在34~46%、微型電子計算機生產能力利用率僅為13%。

*重複建設的各方,因投資分散、建設項目偏小,造成生產規模經濟不合理,長期背上低效益的包袱(表3-14)。

產業布局政策(戰略)與產業布局變化

應當說,產業布局政策在中國國民經濟建設中還沒有能夠成為產業政策的有機組成部分。但是,由於產業布局戰略是對產業發展戰略空間的具體落實,因此,產業布局的變化同產業發展狀況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在省區市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不斷完善的同時,省區市產業布局通常也有相應的調整。“八五”時期和1996年,省區市產業布局政策(戰略)的中心點是:一方麵,呼應國家經濟布局的總體戰略,特別是對七大區產業布局的進一步落實和與之協調;另一方麵,強調省區市貫徹“點—軸”開發模式,強化經濟中心城市的輻射作用,沿長江、沿海或沿邊、沿鐵路幹線為主的交通線路拓展生產力布局,逐步實現省區市內部合理的地區產業分工。

中國空間發展戰略簡述

在傳統計劃經濟時期,全國空間發展戰略同省區市布局思路是比較吻合的。或者說,省區市布局戰略主要是對國家空間發展戰略的貫徹和落實。改革開放以來,中央決策部門提出過3種地區布局思路,對中國經濟建設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沿海優先發展戰略——“沿海”與“內陸”、“三大地帶”】

在“六五”和“七五”計劃時期,中央倡導“沿海—內陸”、“三大地帶”等戰略思路,明確了中國改革開放的空間發展格局,成為中國東部沿海地區經濟快速發展的基本保障。

【“點—軸”開發模式】

在《全國國土規劃綱要》中所闡述的“點—軸”開發模式,對中國空間發展總體戰略和地區布局戰略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T字形一級開發軸線,即沿海和長江產業帶的建設,在中國經濟現代化建設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帶動了全國廣大地區的經濟發展。同時,各省區市發展計劃中,也貫徹了“點—軸”開發思路,確定中心城市或經濟核心區、重點產業帶,組織全省的區域經濟布局。

【地區經濟協調發展戰略——“七大區”規劃】

“八五”計劃時期,由國務院正式提出,在全國範圍內編製七大經濟區發展規劃;並將七大經濟區的發展,列入“九五”計劃之中,作為區域經濟布局和促進地區經濟協調發展的主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