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時期的輕工業(1 / 3)

“一五”時期的輕工業

基本任務和主要成就

一、第一個五年計劃中輕工業的基本任務

從一九五三年起,我國開始進入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是根據黨和國家提出的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總任務而製定的。概括起來就是:優先發展重工業,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逐步完成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規定,要相應地發展輕工業。第一個五年計劃為輕工業規定的基本任務主要是:

第一,隨著重工業的建設,相應地建設輕工業和主要為農業服務的地方中小型工業企業,以便適應城鄉人民對輕工業品和農業生產資料的日益增長的需要。

第二,充分地、合理地利用原有的輕工業企業,發揮它們潛在的生產力量。

第三,根據黨和國家規定的逐步進行對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總任務,努力搞好對個體手工業和資本主義輕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工業建設,是以建設重工業為中心,計劃規定重工業投資的比重大,輕工業投資的比重小,輕工業投資比重又比紡織工業要小。按照當時的計劃安排,在按工業管理部門分類中,輕工業部投資隻有6.9億元,占整個工業投資的2.6%,在工業中按兩大部類的投資分配,消費資料工業的投資隻有29.8億元,占工業總投資的11.2%,與生產資料工業的投資比例為1∶8。

當時,對輕工業投資安排較少,除了由於重工業的基礎很薄弱,亟需擴大,以促進國民經濟的全麵發展外,還有以下因素:(1)在輕工業中私營企業比重大,一般占80%左右,許多輕工業行業、企業的設備利用率比較低,原料供應不足,生產潛力比較大;(2)在消費品生產中,人民生活需要的許多產品,有相當大的一部分,可以依靠手工業生產來補充;(3)在公私合營企業的公積金和私營企業的盈利中,逐年有一部分可以投入擴建和新建的項目使用;(4)輕工業企業的建設同重工業比,周期比較短,投資比較少,收效比較快,如果在執行中發現某些行業生產能力不足時,可以在年度計劃中考慮追加建設任務。

輕工業在第一個五年計劃中雖不是建設的重點,但是相應地發展輕工業的任務還是很重的。它必須有計劃按比例地發展,以適應整個國民經濟的需要。這是因為:(1)輕工業品必須滿足人民增長著的需要。當時輕工業基礎薄弱,技術落後,生產結構不合理,一方麵有些行業生產能力有餘,另一方麵卻是有些產品在數量上或在品種、規格、質量上都不能滿足需要,有些社會需要的產品還不能生產。五年計劃提出一九五七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計劃比一九五二年增長80%左右,要求輕工業生產增長必須與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增長速度相適應。(2)輕工業還要配合重工業和其他事業的發展。如重工業需要的工業技術用紙,新聞、出版單位需要的新聞紙和凸版印刷紙,酸堿工業需要的鹽等。(3)要積極為第一個五年計劃積累建設資金。輕工業積累資金一般具有更多更快的特點,它在為社會主義工業化積累資金中負有重要的任務。

二、“一五”時期輕工業的基本建設

“一五”計劃時期,國家分配給輕工業的投資比較少,輕工業隻能抓住幾個重點行業來建設。當時,國家確定輕工業的建設重點是造紙、製糖、製鹽3個行業。實際執行結果,輕工業部係統(包括中央和地方在內)5年內完成投資14.6億元,其中上述3個重點行業占了60%。

輕工業的基建任務完成較好。五年計劃規定限額以上的施工項目34個(後又追加23個,合計為57個),其中規定建成29個,實際建成36個,超過計劃7個。造紙、製糖、製鹽行業的限額以上的建設項目,全都按期完成。5年完成限額以上的建設項目如下:

由於“一五”時期輕工業的基本建設計劃完成得較好,基本建設新增的生產能力大都超過了計劃。在重點行業中,造紙工業5年新增生產能力24.9萬噸,超過計劃新增生產能力9.5萬噸的1.6倍;機製糖新增生產能力62萬噸,比一九五二年的生產能力提高1倍以上;製鹽工業新增生產能力151.3萬噸;其他輕工業行業增加的生產能力,主要有自行車50萬輛,縫紉機7.4萬架,皮革24.5萬張,日用搪瓷、日用陶瓷、玻璃瓶罐、保溫瓶、自來水筆、乳品、罐頭、酒精等行業的生產能力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長,釀酒行業中的貴州茅台、山西杏花村和浙江紹興等幾大名酒廠,也都通過擴建改造新增了生產能力。

這個時期從國外引進的項目,也是比較成功的。在引進的10個項目中,有造紙2項,製糖7項,玻璃1項。有9個項目從蘇聯和東歐國家引進,有1個是從芬蘭引進的。當時,由蘇聯和東歐引進的項目,在工程設計、成套設備供應方麵都取得了有關國家的支援,蘇聯、波蘭和民主德國還派遣專家來華具體幫助建設。造紙工業列入156個重點建設項目之一的佳木斯造紙廠,一九五四年動工,一九五七年建成,比計劃提前半年投產;廣州造紙廠從芬蘭引進的日產100噸新聞紙抄紙機,也在一九五六年按期投產。這兩個項目的技術裝備和生產工藝,都具有當時國際上比較先進的水平。製糖工業從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和民主德國引進的7項,在當時技術上都是比較先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