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輕工業的悠久曆史
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中國與埃及、巴比倫、印度等都是世界古代文明的發祥地,同是世界文明的搖籃。
在中國現有的約960萬平方公裏的遼闊大地上,遠自太古時代就有人類生活、奮鬥。中國人民是勤勞智慧的,富於創造性。中國的四周多被大海、高山和沙漠所環繞,在古代交通極度困難的條件下,與外界的古代文明隔絕了許多世紀。因此,中國的古代文明獨具係統,包括一些生活用品和食品的製作技術,富有本身的特色,有不少的創造發明,對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大量的史籍、文物和遺跡表明,中國古代的日用品和食品的生產源遠流長;不少傳統產品至今仍然具有實用價值、欣賞價值,受到國內外人士的讚揚和珍重。
中國陶器的發明和發展
陶器生產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曆史;瓷器更是中國古代的一大發明。
新石器時代的陶器,我國各地已普遍發掘出土。上古各類型陶器的特點,已成為考古學家據以劃分史前各種文化類型的一個重要依據。其中主要的為以下兩種:
一是“仰韶文化”,也曾稱為“彩陶文化”。因一九二一年首次在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發掘出土,其中有成批的彩陶而得名。連同以後在河南、河北、陝西、甘肅、山西等地發掘出的同類型的15處“仰韶文化”窯址,共有陶窯54座。所有出土文物表明,當時已經進入定居的、以農業為主的、母係氏族公社製的繁榮時期。經碳-14法測定,約產生於公元前四五一五年到前二四六○年。在多處陶窯旁邊,有的還遺存少量陶拍、陶墊及彩繪顏料。彩陶是手工製坯的,而常顯出有慢輪修整的痕跡。由於窯室封閉不嚴密,陶土中的鐵元素已充分氧化,因而陶器底色絕大多數被燒成紅色或褐色,另有少量白色的。在出土的彩陶中,有灶、甑、鼎、釜、器蓋、器座等炊具,有碗、杯、缽、盤等飲食器皿,有罐、甕、盂等容器,還有陶刀,造型實用美觀,線條流暢勻稱。有的器皿上,還可以見到有用類似毛筆的工具描繪的痕跡,分別有黑、紅、紫、褐、白各色的花卉、動物或幾何圖案,藝術性頗高。在陝西西安半坡博物館陳列的彩陶,頗有代表性。
二是“龍山文化”,也曾稱為“黑陶文化”。一九二八年首次發掘於山東省章丘縣龍山鎮城子崖,其中有成批的黑色陶器,因而得名。其後,黑陶出土區域更廣,北達遼寧東部,南及長江中下遊的江北。據不完全統計,已發現的10處,共有陶窯21座。全部出土文物表明,當時已經進入父係氏族公社製時期。經碳-14法測定,約產生於公元前二三一○年至前一八一○年。它是仰韶文化的發展。由於掌握了密封陶窯的技術,溫度因而提高,陶坯的氧化鐵還原,就燒成了灰陶或黑陶。許多器形規整,厚薄均勻,顯然是快輪旋製的。陶器品種更多,繩紋、籃紋裝飾較精細。其中突出的有兩種:一為“蛋殼陶”,胎薄如蛋殼,厚度僅0.5—1毫米左右,打磨細致光亮,經悶焰熏燒成黑色,真可說是薄如紙、硬如瓷、明如鏡、黑如墨。一為“陶鬲(音利)”,上麵圓口,下麵緊接著肥大的、空心的、上大下小的三隻乳狀“款足”。其容量大,火的接觸麵也大,又便於放置。使用陶鬲,以及由鬲發展的(音眷)和(音規),比原有的其他陶炊具更易煮熟食物。
陶器製造經曆了長期發展,唐代(公元六一八至九○七年)初期開始盛行的“唐三彩”釉陶,是聞名世界的。它以白粘土作胎,在釉料中以鐵、鈷、錳等的氧化物為著色劑,以氧化鉛為熔劑,燒成時各種金屬氧化物熔化於鉛釉中並四向擴散,各色互相浸潤,成為青、綠、藍、紫、黃、褐、白等斑斕流暢、絢麗熱烈、自然浪漫的奇彩。塑造的形象有房舍、用具、車輛、禽獸,而馬匹特別雄俊、華貴、精神;最為突出的是中外人物,無論是騎獵的貴族、豐腴的貴婦、勇猛的武士、恭謹的小吏、騎駝或牽駝的商人,無不誇張而古拙,形神俱佳。從陝西西安、河南洛陽、江蘇揚州等地出土的“唐三彩”墓葬明器,讓今人得以重睹博大榮華的盛唐氣象,其倍受珍愛,是理所當然的。發展到遼代(公元九一六至一一二五年),遼的官窯(在今內蒙古赤峰)燒製的“遼三彩”,可與“唐三彩”媲美。國外古代仿“唐三彩”的,則有朝鮮“新羅三彩”,日本“奈良三彩”,以及伊朗“波斯三彩”。
明代(公元一三六八至一六四四年)、清代(公元一六三六至一九一一年),江蘇宜興的無釉精陶——紫砂器,帶釉陶器——均陶,及貼花、堆花的日用陶器,如異軍突起,超越往代,超越各地,精美適用,因而宜興被世人稱為“陶都”。
我國江南地區出土的文物證明,早在商代(約公元前十六至前十一世紀)中期,中國已經出現了原始瓷器,器形為仿製銅器的鼎、盒、壺、鍾(盛酒漿、糧食的圓壺)、瓿(音部,大圓口、鼓形腹的容器)等。這是因為當時初步具備燒瓷的三大要素:一是坯料由普通粘土(陶土)改為含雜質較少的粘土(瓷土,江南最多);二是已有高溫冶煉青銅的經驗;三是已發明了青釉。但是,這些器物的瓷胎、釉質、形製較粗,所以被稱為“原始瓷器”或“原始青瓷”。
東漢(公元二十五至二二○年)中晚期,成熟的青瓷器在中國出現了!這是一項偉大的發明。浙江是瓷器的重要發祥地,現今上虞、寧波、慈溪、永嘉、奉化等縣、市先後發掘出東漢瓷窯遺址和青瓷器、黑瓷器。江西、江蘇、安徽、湖南、湖北、河南、河北等省亦有發現。據專家研究,這一時期的青瓷在瓷土選擇、坯泥粉碎、器物成型、釉料配方、窯爐結構、施釉與燒成技術等方麵較原始瓷器都有改進提高,燒製青瓷的條件基本成熟了,因而完成了瓷器的發明。浙江出土瓷器的紀年墓和同時出土陶器上的朱書年號,有“涎熹七年”(公元一六四年)、“建寧三年”(公元一七○年)、“熹平四年”(公元一七五年)、“初平元年”(公元一九○年)等等,由此推斷,瓷器的發明當在東漢中晚期。東漢青瓷中,除原有陶器和原始瓷器的器形外,還增添了碗、盞、盤、盆、缽等飲食器皿。
新生的青瓷器比陶器和原始瓷器顯得輕便、堅固、耐用,細致、光潔、美觀,而造價低於銅器和漆器,瓷土分布亦廣,因而在各處廣為燒製。三國(公元二二○至二八○年)、兩晉(公元二六五至四二○年)、南北朝(公元四二○至五八九年)時期,江南瓷業迅速發展,成為人們普遍使用的日用必需品。特別是瓷器導熱較慢而光滑、易洗滌,為比較理想的飲食器皿,迄今世界各地都大量使用它。西方國家稱中國為China,稱瓷器也為此字,包含著對中國瓷器技術的讚譽。
南北朝時北齊(公元五五○至五七七年)首創了白瓷,從而為各種彩繪瓷器的生產奠定了基礎。
唐代飲茶之風大盛,加上對外貿易的大發展,銅的供應不足,因而瓷器特別是瓷茶具生產猛增。唐代燒窯已大量使用匣缽,並發明了釉下彩,對窯爐開始專稱為“窯”。當時最著名的瓷器首推越窯青瓷與邢窯白瓷。越窯在現今浙江的上虞、餘姚、寧波等地,唐代屬越州;邢窯在現今河北的臨城,唐代屬邢州。
宋代(公元九六○至一二七九年),瓷器生產有了新的蓬勃的發展。當時的五大名窯,各有精異的名產,如官窯(在今河南開封市與浙江杭州市,分別為北宋、南宋的京城東京開封府和臨安府,均有官辦瓷窯廠)所產粉青和紫口鐵足;定窯(在今河北曲陽澗磁村和燕山村,宋屬定州)所產乳白釉、黑釉、醬釉、綠釉和刻花、劃花、印花;汝窯(在今河南臨汝,宋屬汝州)所產卵青、蔥綠;鈞窯(在今河南禹縣,宋屬鈞州)的窯變,藍中帶紅、紫;哥窯(在今浙江龍泉,南宋時章生一、章生二兩兄弟主持的名窯,分別為哥窯與弟窯)所產鐵骨和百圾碎。宋真宗景德年間(公元一○○四至一○○七年)令江西昌南鎮燒製禦用瓷器,器底款誌“景德年製”,因製品光致精美,白度與透光度很高,四方仿效,從此天下盛讚景德鎮瓷器。自後昌南鎮改名景德鎮。宋瓷的主要風格是釉質沉靜雅素,超越往代,亦為後世所仿效。至今,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稱瓷土為“高嶺土”(Karlin),即因景德鎮東鄉的高嶺村最先發現高嶺石而得名。
發後,景德鎮在瓷器製造上,自元代(公元一二七一至一三六八年)起長期居於領先地位,不斷地作出新貢獻:元代使宋代的釉下青花發展成熟,自此青花瓷成為最具中國民族風格的瓷器,並創造了釉裏紅與顏色釉。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為青花瓷的黃金時代;成化年間的青花與釉上彩結合的鬥彩,為彩瓷的空前傑作。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年間,景德鎮禦窯仍以青花為大宗,並創造了釉上藍彩、釉上黑彩、琺琅彩、粉彩,而顏色釉空前豐富多彩。由於景德鎮瓷器名揚中外,景德鎮被世人稱為“瓷都”。
從唐代到清代上半葉,中國瓷器一直壟斷世界瓷器市場,燒瓷技術亦傳播於世。
造紙術的發明
造紙術也是發明於漢代(公元前二○六年至公元二二○年)。造紙術與燒瓷術,是漢代科學技術發展的兩大標誌。
有關紙的出土文物,有陝西西安灞橋西漢墓中、銅鏡下的一疊88片淺褐黃色麻類纖維薄片,其中麵積最大的為10×10厘米。經研究墓形與陪葬品,確定是漢武帝年代的,即為公元前一四○年至前八十七年。甘肅居延與新疆羅布泊亦曾發現公元前一世紀中葉的纖維薄片。以上幾種纖維薄片,用顯微鏡觀察,它的纖維都沒有打斷,交織的厚薄也不均勻,而且用途不明,上麵都沒有一字一畫,因而都隻能說是紙的前身。這方麵尚待今後進一步研究及新的發現。西漢時書寫材料,仍用竹簡、木牘和縑帛——當然這比甲、骨、金、石上記事方便一些,但是簡牘笨重,縑帛昂貴,仍不便於書寫運用。
書寫用紙的發明,是東漢蔡倫(公元?年至一二一年)的不朽功績。《後漢書·宦者列傳·蔡倫》中說,蔡倫字敬仲,桂陽(今湖南耒陽)人,東漢明帝永平十八年(公元七十五年)進宮為太監,和帝永元九年(公元九十七年)任監製禦用器物的尚方令。他開創了用樹皮、麻頭和破布、舊魚網造紙的方法;元興元年(公元一○五年)將紙獻給和帝,和帝讚賞蔡倫的才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鹹稱‘蔡侯紙’。”(安帝元初元年,即公元一一四年,蔡倫被封為龍亭侯。)這使造紙原料能就地取材,而且可以利用廢舊物資,又創造了淘洗、舂碎、泡漚、打漿、抄紙、幹燥等成套的造紙工藝,使紙張質量能適應於書寫。二十世紀以來,甘肅、新疆、內蒙古等地相繼出土了東漢後期的紙張,有的上麵寫有文字,可見當時紙張的生產、使用在逐步推廣,已由中原漸及邊遠地區。紙的發明,對人類文化科學的繼承、傳播和發展,作出了極其偉大的貢獻。
東晉(公元三一七至四二○年),造紙原料更擴大到利用稻草、麥草、藤皮和楮皮。用藤皮造的藤角紙質量較好,剡溪(在今浙江嵊縣一帶)和由拳村(在今浙江餘姚)的藤角紙更為名產。當時楮皮紙的流行量最大,甚至“楮”字成為“紙”字的代稱了。造紙中壓光和染色,也是當時的創造。著名的醫學家、煉丹術家葛洪(公元二八四至三六四年)創製了用黃蘖浸染麻紙的方法,以防蟲蛀。這時,紙張已成為主要的書寫材料了。
隋(公元五八一至六一八年)、唐到明、清,我國手工造紙業遍及全國,東南各省和四川、湖南更為發達。唐代刻板印刷術與宋代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印刷業的發展,更促進了造紙業的繁榮。紙的品種,曆代數不勝數,各以產地、原料、加工方法、色澤、用途的不同而命名。唐代藤角紙名貴而用量大,原料供不應求,竹子造紙就應運興起了。竹莖結構緊密,纖維僵硬易斷,所以竹紙是造紙術很成熟時期的產品。從宋代直到清代,竹紙都是大量用紙,其中最有名的為江西和福建用嫩竹製成的連史紙和毛邊紙,用於書寫與印刷都很不錯。東方的“竹子文明”,包括竹簡、竹紙、竹管毛筆等文化因素。宣紙則是唐代創造的名貴紙張。它以檀樹皮為原料,紙質細膩勻整、潔白平滑、柔軟吸水,永不變色,又因其耐久而有“紙壽千年”之譽,是供毛筆書畫的理想用品。它因加工方法、厚薄、大小、色澤、質地的不同,分為幾十個花色品種。宣紙由於原產於唐代宣州涇縣,擴展到周圍各縣,又在宣州治所的宣城集散,所以稱之為宣紙。涇縣與宣城均在今安徽省的東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