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機械修造行業
農業機械修造行業是農機工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工業支援農業的一支重要力量,既為農村使用機械進行技術服務和維修,又為主機製造廠拾遺補缺。
遍布全國各地的縣級農機修造廠,不僅承擔著農業機械的維修任務,而且根據維修需要,進行磨損零件的修複和簡易維修配件的製造。同時,由於它接近農業生產第一線,便於及時了解農村需求,可因地製宜地為農、林、牧、副、漁各業製造機械,以及提供為農民生活服務的某些機電產品。農機修造廠還承擔著改裝農業機械的任務,以滿足農藝的需要。農機修造廠又是農機生產廠的信息反饋窗口,在維修過程中將了解到的用戶對產品結構、產品質量的意見,反映給主機廠,促進主機廠的技術進步,加速產品的改進提高。
從發展上看,農機修造企業還將承擔對設計性能指標落後,尚有使用價值的老機型進行改造性修理的任務。即在修理過程中,把各種先進技術和裝置移植到老機械上來,改變老機械的技術性能和使用指標,使之全部或局部達到現代新型機械設備的水平。這樣可以用較少的資金和能源消耗,獲取較大的社會經濟效益。可見,縣級農機修造廠和主機製造廠是密切關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
農機修造企業與農機使用者之間更是關係密切。農機修造企業的修理質量好壞,維修費用高低,修理是否及時,直接影響著農業生產、作業質量、生產成本、能源消耗以及安全生產等等,從而影響農機用戶的經濟效益和使用農業機械的積極性,進而關係到農業機械的銷售與推廣。
農機修造行業的發展
舊中國的機械工業基礎薄弱,農業機械數量很少,談不上有專業性的農機修造企業。新中國建立後,國家十分重視農業機械化工作,農機修造企業隨著農業機械化事業的發展,從點到麵,由小到大,逐步成長壯大起來。截止一九八四年底,全國有縣級農機修造廠1,849個,職工25.9萬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10,189人),擁有各種金屬切削機床和鍛壓設備60,541台,修理專用設備11,487台,固定資產原值18.25億元,年產值12.9億元,已經形成一個分布在全國各地的農機修造網。
一、新中國建立初期的農機修理廠
新中國建立初期,為促進農業互助合作的鞏固和發展,摸索在農村實現農業機械化的經驗,農業部於一九五二年相繼在北京市、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山西省、山東省、河南省的一些縣市試辦中國第一批國營拖拉機站,從蘇聯及東歐國家進口70台拖拉機和一些配套農具。為了保證這些農機的正常使用,當年培訓了35名拖拉機修理工,以承擔這些農業機械的日常維護和修理。
一九五五年七月毛澤東主席在《關於農業合作化問題》一文中,號召全黨為在二十年到二十五年內,基本實現農業技術改造而奮鬥。一九五六年全國拖拉機站大發展,年底拖拉機站達到326個,擁有拖拉機6,062台,修理工發展到1,582人。與此同時,各地拖拉機站為了對不斷增加的農業機械進行維修,相繼引進蘇聯年修拖拉機100、250和400台次的拖拉機站修理廠典型設計圖紙,在拖拉機站內部建立修理廠(間),並引進一些修理設備和工具,對修理工進行了技術培訓。
一九五八年全國發動了“大躍進”運動和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農業機械化的步伐也隨之加快。為了發揮集體辦機械化的積極性,全國約有70%的國營拖拉機站下放到社隊,改為集體經營。農機修理廠開始從拖拉機站中獨立出來,一九五九年發展到166個,職工1.7萬人,金屬切削機床和鍛壓設備僅有957台,修理專用設備和試驗設備更缺。這些企業設備簡陋,工人技術水平低,不能保證修理質量。如當時擁有拖拉機較多的黑龍江省,全省能進行一般大修拖拉機的廠有18個,但沒有1個廠有測功器和搪缸機,修理廠的設備絕大部分是自製的,全省修理工的平均等級僅為0.7級。與此同時,全國農業機械數量猛增,各地盲目進口和生產農業機械。一九五九年底全國擁有大中型拖拉機33,264台,比一九五七年增加18,601台,兩年增長1.27倍;農用排灌動力機械達312萬馬力,與一九五七年擁有的56.4萬馬力相比增長4.53倍。
在發展過程中,重製造輕維修,製造和維修的比例嚴重失調,產品質量差,維修配件緊缺。加上拖拉機站下放給集體經營後,社、隊幹部和機手未經技術培訓,不嚴格執行機車操作規程和維護保養製度,隻管用,不管修,致使大批機械損壞待修。一九五九年底全國30%以上的拖拉機和27%的排灌動力機械失修。
二、有計劃地建設農機修配網
一九五九年九月成立農業機械部,下設農業機械修配局,負責農機修配網規劃和組織全國性配件的生產和分配工作。鑒於當時機械失修情況,在同年十月份農機部召開的第一次全國農機廳(局)長會議上提出“維修與製造並重”的方針和《關於建立農業機械修配網的意見》。要求各省、市、自治區根據農業機械擁有量及以後增長設想,有步驟、有計劃地分別在專區、縣和人民公社建立不同規模的中心修造廠、修配廠和修理站,負責當地農機的修理。全國各省、市、自治區農機廳(局)相繼組建了修配處,專署設修造科,從而在全國範圍內,從上到下,開始建成一個較為完整的農機修理與配件生產的管理係統。
一九五九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在農機部沈鴻副部長主持下召開了第一次全國農機修配會議,對農機的修理製度,拖拉機大、小修的劃分進行了初步探討,並著重研究了農機修配網建設的短期規劃。一九六○年開始,國家對農機修配網進行投資,當年投資5,200萬元。從此中國進入了有領導、有計劃地建設農機修配網的新階段。
一九六○年八月,黨中央在《關於全黨動手,大辦農業,大辦糧食的指示》中指出:“在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的基礎上,按照自覺自願和不降低待遇的原則,動員一批技術工人下鄉,把農機具的修配網迅速地建立起來,幫助農業技術改造,這是工業支援農業的一項重要內容”。此後,農業部與農機部聯合召開了晉、冀、魯、豫、遼和北京市五省一市農業機械工作會議,研究了拖拉機的分配使用等問題。會後,兩部向中共中央的報告中提出:使用拖拉機的重點縣要建立大修廠,重點社建立修理間或小修廠,做到大修不出專區或縣,小修不出社。修理廠所需的專用設備,由農機部統一安排;一般設備由省、市自己解決。建議省、專、縣、社的修理廠應利用現有的工廠加以擴充改建、補充設備。一九六○年末在農機部召開的第三次全國農機廳(局)長會議上又提出:農機修理爭取在三、五年內基本實現大修不出片(三、四個相鄰的縣為片),中小修不出社的奮鬥目標。
一九六一年一月,中共八屆九中全會決定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壓縮重工業和基本建設,加強農業。通過貫徹“八字”方針,一些地方把一批機械廠和鐵工廠改造成為農機修配廠;同時國家投資新建了一批農機修配廠。一九六三年底,全國縣級農機修配廠發展到846個,比一九五九年增長4倍多;職工發展到7.6萬人,增長3.5倍;金屬切削機床增加到12,319台,增長12.8倍。
一九六二年十月,國務院調整農機管理體製,決定從一九六三年開始,拖拉機站係統的農業機械的使用、維修與供應工作,歸口農業部領導。農業部於一九六三年八月召開全國農機修理工作會議,確定將農機修配廠統一改稱農機修理廠,規定農機修理廠應當成為綜合性的修理企業,既修理拖拉機、排灌機械;又修理農用汽車、聯合收割機和農林牧副漁業等各種機械;並且修理半機械化農具,積極開展多種修理業務。還可以利用修理剩餘能力,生產為本廠修理所需要而國家又不統一安排的簡易配件。一部分縣農機修理廠是由製造廠改造的,原來承擔一部分農具的生產任務,在保證質量並確有銷路的條件下,可以繼續生產。但是所有農機修理廠應根據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需要,逐步改造成為專業修理廠,以利提高修理質量,降低成本。會議並對農機修理網的建設提出整頓意見,要求凡是由於缺少統一規劃、網點布局不合理的,要進行調整和合並,一九六四年以後兩三年內,除個別地區建立新點外,一般不建新點,主要對已有企業在設備上填平補齊。並要求農機修理廠根據《工業七十條》精神做到“五定”、“五保”。“五定”即定企業的服務範圍、定企業規模和承擔任務大小、定人員機構、定固定資產和流動資金、定物資的供應關係。“五保”即要保證修理質量、按時出廠、不誤農時,保證不超過工資總額,保證完成成本計劃,保證不虧損,保證主要設備的使用年限。經過調整和整頓,企業素質普遍提高,機械的大修能力增強。一九六五年底,全國縣級農機修理廠由一九六三年的846個調整到669個;職工由7.6萬人減少到6.7萬人,而金屬切削機床則由12,319台增加到15,933台。
一九六五年五月,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國務院農林辦公室、第八機械工業部、農業部《關於改進農機化工作管理體製的報告》的精神,農機銷售、修理和農機站管理工作又由農業部移交給第八機械工業部,實行農業機械使、供、修、造等的統一管理。
一九六○年至一九六五年,國家對農機修理網共投資3.6億元,投放關鍵設備和專用修理設備近8,000台,使農機修理企業不斷增多,修理能力日益增強。值得指出的是,這段時期,隨著農機修理行業逐漸形成,基礎工作相應開展,農機修理的技術活動非常活躍。
(一)組織農機修理廠標準設計。為加強對全國農機修理廠建設的指導,一九六○年七月農機部修配局組織黑龍江、遼寧等6個省、市農機廳(局),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機械化研究所、第一機械工業部機床研究所等4個研究單位,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東北農學院等11個院校,以及農業機械部工廠設計院等共23個單位組成3個調查組,分赴黑龍江、河北和湖南3省對農機修理網的構成、服務半徑和修理廠的規模等問題進行調查,曆時十個月,提出了《關於全國農機修理網建設的意見》的調查報告。報告中對農機修理網的建設原則、修理網的合理構成,修理廠的服務半徑和規模、建網的步驟和修理廠的勞動組織等問題進行了闡述。提出農機修理廠的規模,因地區不同,可分為200、100、50標準修理台種類型,分別適用於機耕麵積為50萬畝,25萬畝和15萬畝的地區建廠。農機部一九六一年五月在長春召開的全國農機修理網規劃會議上根據調查意見,提出拖拉機修理廠設計任務書,責成農機部設計院和東北農學院組織設計。設計於一九六三年三月完成。中國開始有了各級農機修理廠的標準設計,為中國農機修理廠的建設打下了基礎。
(二)製定農機修理廠規章製度,加強企業管理。初創時期,農機修理企業的管理、勞動組織、修理工藝都比較落後,主要是突擊修理。為引導企業走向科學管理和有計劃地均衡生產,縮短修理停歇時間,提高修理質量,降低修理成本,農業機械部於一九六一年製定了《修理拖拉機的技術管理暫行辦法(草案)》,對修理製度、送修交接手續、修理過程中的技術管理、修複驗收手續等做了規定。同時,在農機修造企業中推行“六定一卡”製度。“六定”即:定生產方向,不能今天搞修理,明天又轉向;定服務範圍;定承擔大小修任務,不具備修理條件的禁止大修;定送修及完工時間;定質量標準;定合同。“一卡”是建立統一的修理卡片。農業部於一九六四年又重新製定了《農業機器修理技術管理試行辦法》;頒布了《拖拉機修理質量標準試行草案(初稿)》和《農機修理企業財務管理暫行辦法》等。責成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修理研究室和黑龍江省農機修理研究所共同編製了《東方紅54和75型拖拉機修理工藝規程》,用以推動農機修理企業不斷改進工藝,建立健全質量檢驗製度和經濟核算製度,進行成本分析和工時管理,不斷提高修理質量和降低修理成本。
(三)推廣技術革新成果。隨著農機修理行業的發展,廣大工程技術人員和工人,發揚奮發圖強、自力更生的精神,在實踐中發明創造了大量實用有效、深受歡迎的新設備和新工具。第八機械工業部於一九六五年九月在遼寧省鐵嶺舉辦了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蘇、北京等省市的農機修理技術革新成果展覽。共展出修理專用設備和工具6,490台(件);修複的舊件362件。全國有27個省、市、自治區農機廳(局)所屬的農機修理廠,一些農機院校、科研單位,以及農墾、林業、交通、公安、石油等部門的有關單位派人參觀。這次展覽對促進農機修理企業改善工藝裝備,改進修理工藝,提高維修技術水平,大力開展舊件修複工作和改善勞動條件,實現文明生產等方麵起到重要作用。展後,第八機械工業部重點推薦技術革新成果274台(件),並責成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編製了《拖拉機拆裝工具圖冊》加以推廣。
(四)進行拖拉機總成換修試點。為提高農業機械的利用率,特別是農忙季節不誤農時,縮短農機在廠修理時間,以及為修理廠實現均衡生產創造條件,農業部和農業機械部於一九六四年至一九六五年,在北京、河北、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南6省市的20個縣、區,進行拖拉機總成換修試點。同時組織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和黑龍江省農機修理研究所等10個科研單位和院校,就拖拉機總成換修的有關問題進行專題研究。一九六五年兩部先後在遼寧省鐵嶺,河北省唐山市和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召開了拖拉機總成換修經驗交流會。實踐證明,實行總成換修,比原車修理有很多優點。其一,試點地區的機車完好率普遍提高,機車完好率一般由試點前的80%左右提高到90%以上。采用總成或小總成換修,排除故障及時,縮短了故障停車時間,大幅度提高了機車的作業量。其二,加快了修理進度,換下的總成可以在淡季修理,為修理廠全年均衡生產創造了條件。這樣,可以充分發揮修理專用設備的作用,提高設備的利用率。其三,采用總成換修,實行常年修理,修理廠的專業化水平提高,機車在廠修理的時間縮短,有利於提高質量,降低成本。其四,采用總成換修,實現常年均衡生產,修理廠可以擴大服務範圍,少建新廠,減小修理網投資。如哈爾濱市農機修理廠采取總成換修後,服務範圍由一個郊區擴大為3個縣2個區;唐山地區修理廠服務範圍由幾個縣擴大到全地區。黑龍江省農機部門對雙城等20多個縣進行調查分析,認為:如果采用總成換修,修理廠實現全年均衡生產,即使這些縣機械化程度達到70%以上,也無需再建新廠;否則要建年修200標準修理台的廠20—40個,需要資金2,000—4,000萬元。其五,實行總成換修,為實現發動機、精密小總成集中修理和底盤分散修,為發展專業化協作創造了條件。
科研單位圍繞總成換修,對中國的農機修理體製、修理製度、儲備總成品種、總成儲備地點、總成合理儲備量以及總成換修收費辦法等進行了研究。這一時期技術活動空前活躍,可惜總成換修試點工作因“文化大革命”而擱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