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工業排水灌溉機械行業
排水灌溉機械(以下簡稱排灌機械)行業是隨著我國水利事業和機械工業的發展而逐步成長起來的。三十五年來,在工業、農業、水利、商業等部門的共同努力下,我國已建成了一個具有相當生產能力的排灌機械行業,形成了一支有一定力量的科研隊伍,研製和生產了大量的適合我國特點的各種農用泵、人畜力提水工具、噴灌機、水輪泵、打井機等,為抵禦自然災害,擴大農田灌溉麵積,改善人畜用水等提供了技術裝備,為農業增產增收創造了物質條件。
人畜力排灌機械
一、新中國建立前簡易提水工具發展概況
中國的提水機具與農田灌溉有著悠久的曆史。中國勞動人民獨創的並具有典型結構的傳統提水機具,不僅在國內應用甚廣,有的還相繼流傳到國外。例如蘇聯人民把轆轤叫做“中國轆轤”;美國人民把筒車稱為“中國筒車”;德國人民有一種挖泥船,就是配有中國式的龍骨水車來提取淤泥的,等等。隨著工農業的發展和社會的前進,中國勞動人民在傳統提水工具的基礎上,又進行著大膽的創造與改革,高效省力的改良提水機具不斷出現,型式多種,結構多樣,其中又以手搖水車為最早最多,二十世紀的三、四十年代,中國北方已大量生產使用。到一九四九年新中國成立時,使用各種傳統提水機具灌溉農田,已達1,582萬畝,占當時灌溉麵積的6.6%。
中國動力排灌的興起,始於二十世紀初期。一九○八年江蘇太湖流域首先利用小型煤油機帶動龍骨水車進行灌溉獲得成功。一九一八年在無錫首次製造出4英寸離心泵。一九二三年上海製造出7英寸離心泵,從而揭開了中國製造水泵的序幕。一九二四年在江蘇無錫一帶,首次利用電動機帶動水泵,進行灌溉。同時,在渤海沿岸、江浙一帶陸續建立了多處抽水機站。一九四九年擁有排灌機械7,000台、9.8萬馬力。
二、新中國建立後半機械化排灌機具發展情況
在三年經濟恢複時期,黨和國家對於恢複農業生產很重視。而防治水旱災害,又是當時恢複和發展農業的迫切要求。因此,一九四九年十月新中國一成立,中央重工業部和農業部就組成了水車委員會。決定一九五○年生產改良水車8萬部,在華北地區推廣使用。一九五○年,重工業部組織有關單位試製成功適用於深、淺水位的兩種型式的解放式水車。一經試製成功,即投入生產。由於解放式水車是在舊式水車的基礎上改進的,很適合當時工農業生產水平,效率高,成本低,深受廣大農民歡迎。
與此同時,每年組織生產各種農用泵及其配套動力300—500台套,供應農村。到一九五二年末,累計生產的解放式水車約30多萬部,擁有機電排灌動力約為12.8萬馬力,農用泵8,000台,機電灌溉麵積達475萬畝,占灌溉麵積1.6%。
一九五三年進入國家建設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開始了大規模的農田水利建設,中國北方掀起了製造推廣改良水車的高潮,南方各省積極製造推廣農用泵。“一五”計劃期間,國家為了大量製造水車,曾撥出52,900噸鋼材,占農用鋼材的6.4%,其中所需的鍍鋅鋼板大部分是進口的。一九五五年國務院批準將解放式水車列為中央管理的7種農具之一。同年,第三機械工業部、水利部、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等部門聯合召開了第一次全國水車標定會議,統一定型設計解放式水車圖紙,製定了統一的質量標準,為進一步提高水車質量和產量創造了條件。“一五”計劃期間共生產水車206萬多部。其中,一九五六年的水車產量達155萬部。當時投入水車生產的工廠有西安農業機械廠等,還有許多生產條件較好的私營鐵工廠等。
隨著中國水利事業的發展,原生產的農用泵已不能滿足需要。為了改進和發展中國農用泵,於一九五二年開始引進和研製適合中國特點的中小型水泵。其中單級雙吸離心泵是一九五二年引進、一九五三年試製成功的,其型號為Д型和HД型泵,共30多個品種。一九五三至一九五五年間長沙水泵廠發展了HД型係列。同時沈陽水泵廠還自行設計了中國第一台6Д9型單級雙吸離心泵,以後演變成S型泵係列。一九五三年,第一機械工業部引進蘇聯K型泵圖紙,研製出小型離心泵和混流泵係列產品,一九五七年整理成X型泵,以後演變成IB型泵係列。除此而外,“一五”計劃期間,還開展了水輪泵、噴灌機、農用內燃水泵、深井泵等的研製,均獲得一定成效。其中,福建省於一九五六年初建成第一個潮汐水輪泵試點站,可灌田800畝。上述農用泵以及水輪泵研製等工作為中國排灌機械的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
到“一五”計劃結束時,全國擁有農用排灌動力機械4萬台,56.4萬馬力,其中農用水泵3.7萬台。機電排灌麵積達1,803萬畝,機電灌溉麵積占灌溉麵積由一九五二年的1.6%上升到4.4%增長近2倍。在發展農用泵生產的過程中,初步形成了一批專業骨幹廠,如無錫水泵廠、沈陽水泵廠、上海水泵廠等。
動力排灌機具
一九五七年冬,全國各地掀起興修農田水利的高潮。為了使水利工程及時發揮效用,國家經濟委員會、水利部、農業部、第一機械工業部、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於當年十二月在北京召開了全國農田排灌機械、農業機械化會議。研究了一九五八年有關排灌機械生產、供應、推廣、使用、維修等工作,決定一九五八年製造供應50萬馬力的動力排灌機械。人民日報為此發表了《保證50萬馬力排水灌溉機械順利下鄉》的社論。第一機械工業部一九五八年有計劃地組織生產了80萬馬力的排灌機械,其中河北、山西兩省推廣的最多。這預示著北方排灌機械由半機械化向機械化過渡。
一九五八年春在全國農村掀起了一個改革水利施工工具和運輸工具的高潮,形成了一場有廣大農民參加的群眾性的農具改革運動。同年五月,在北京舉辦了全國農具展覽會,展出數以千計的農田排灌機具,其中內燃水泵獲得了這次展覽會的特別獎。
一九五九年,由於氣候幹旱,全國成災麵積達5億畝,糧食產量大幅度下降,嚴重威脅著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為了抗禦自然災害,各地采取緊急措施,趕製了大量排灌機械和半機械化提水工具,及時供應廣大農村。全國229個工廠全年共生產排灌機械168.8萬馬力,產值達3.5億元,使全國排灌機械的擁有量達312.6萬馬力,水泵14.6萬台,各種水車246.1萬部,大大提高了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一九六○年初,中國再度出現嚴重旱情,國務院發出“當前第一抓農業排灌機械”的指示,並要求各省市、各部門緊急動員起來抗旱保麥;要求機械製造部門提前完成排灌機械製造任務。為了及時協調和解決生產中遇到的問題,成立了以國家經濟委員會副主任穀牧為組長的農業排灌機械領導小組,負責這項工作。農業機械部認真貫徹中央指示,把排灌機械列為一九六○年的重點任務,並向農業機械行業發出《關於支援抗旱,趕製搶修農業排灌機械的緊急指示》,當年共組織300個農機企業完成了168萬馬力機電排灌機械的製造任務,年產值達4.9億元,創曆史的最高水平。
一九五九年末,國務院明確排灌機械的生產和科研由第一機械工業部劃歸農業機械部,原生產農用泵的工廠和科研機構一並劃入。從一九六一年起,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農業機械部首先對排灌機械行業的企業進行了調整,生產廠由一九六○年的300個調整為109個,一九六二年又調至29個。後來由於經濟情況的好轉,一九六五年又恢複到73個廠。國家投資約2,000萬元,改建擴建了一批生產大型軸流泵,潛水電泵、深井泵、噴灌機等工廠。同時又加強農業機械研究機構中排灌機械的研究力量,籌建和擴建了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水泵試驗室,江蘇工學院排灌機械研究所,浙江省機械科學研究所農用泵試驗研究基地和福建水輪泵所等。
一、整頓已有產品,製訂產品發展規劃
一九六二年,第一機械工業部、農業機械部組織全國水泵行業的技術人員成立聯合設計組,對五十年代初、中期仿製和研製的K型泵Д型泵和多級離心泵等進行了整頓。如把K型泵整頓成BA型泵,一九六七年又改進成B型係列泵,成為中國第一位量大麵廣的水泵產品;把Д型泵改為Sh型泵,沈陽、上海、長沙水泵廠等共同把Sh型泵改進設計成為S型係列泵,定為JB1050—67部標準,品種達41個。多級離心泵多為五十年代引進的仿製產品,聯合設計組改進成D型多級泵;一九六五年博山水泵廠等工廠又改成DA1型多級泵。上述泵均成為工農業通用的水泵,是中國水泵基本型之一。
一九六三年底,農業機械部從全國各地集中了60餘名專家、教授和技術人員深入各地調查研究,按照各地的地理特點、水源條件,進行了全國規劃,並製定了全國性的排灌機械係列型譜。包括各種農用水泵;人、畜、風、水力的提水機具以及與之配套的柴油機機型。有計劃地有組織地全麵地進行排灌機械的研究、設計和試製。通過製定係列型譜,明確了淺水層的排灌機具已基本解決,以後主要是解決深層水的提水機具、大型軸流泵、高揚程泵和節能的排灌機械。
為適應大麵積農田的灌溉和迅速排澇的需要,從一九六一年起開始發展大型軸流泵。如上海水泵廠一九六一年開始研製葉輪直徑1.6米的軸流泵;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與無錫水泵廠、武漢水泵廠等單位研製成葉輪直徑2.8米和3米的大型立式全調節軸流泵等。到一九七○年底,共研製和生產大型軸流泵43台。大型軸流泵的投入使用,標誌著中國排灌機械的科研和生產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水輪泵是直接利用水力作動力的提水機具。由於水輪泵具有不用油,不耗電,能充分利用水力資源的優點,因此引起國內外的重視。中國水輪泵是首先由四川省劉、曹瑞芝等工程師於一九三九年研製的原名叫水力汲水機,其結構與現在的水輪泵相同。新中國建立後,福建、四川,以後推廣到廣西、湖南等省區,都對水輪泵進行了研製和生產。一九六二年國務院在廣西召開了第一次全國水輪泵會議,一九六三年在福州聯合設計轉輪直徑為100—600毫米的水輪泵,適用於水頭與揚程之比1∶2.5至1∶6,共計10種型號,一九六四年通過部級鑒定,定名為高產牌水輪泵,其效率指標達60%左右,是中國第一代水輪泵係列。一九六六年後又設計出60、80、100、120型4種型號的水輪泵,如一九八三年福建水輪泵研究所設計的120型大型臥式水輪泵,是通過行星齒輪減速器和多級泵配套而成,揚程可達210米,每台泵可灌4,200畝農田,使水輪泵的技術水平又提高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