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拉機內燃機配附件行業
拖拉機內燃機配件和附件,就是組成拖拉機內燃機的零部件,通稱配附件。它們是發展拖拉機和內燃機的基礎,對整機的性能、質量、水平、當前生產及今後發展都有著直接的影響。工廠製造主機,需要成套的配附件裝成整機出廠;用戶在使用過程中還需要足夠的配附件以維護修理,使主機保持完好,充分發揮作用。一般1台主機在整個使用期間需要的維修配附件價值大致相當於1—2台整機的價值。被稱為拖拉機內燃機“心髒”的油泵油嘴,主機出廠時要配用一套,使用過程中還需要約10套精密偶件進行換件維修。拖拉機內燃機配附件行業,不僅與實現農業機械化和現代化密切相關,而且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和拖拉機內燃機使用領域的不斷擴大,配附件行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作用也將越來越重要。
拖拉機內燃機配附件,五十年以前在經濟發達國家就已成為一個獨立的行業。有些配附件的專業化大公司,在世界上已處於技術領先和某種壟斷地位。而中國,拖拉機內燃機配附件成為相對獨立的行業,卻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後,從無到有,由小到大,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由進口轉向國內製造
舊中國根本沒有拖拉機製造業,更沒有配附件生產專業廠,隻有上海、廣州幾個以維修進口機器為主的工廠仿造少量小型低速的內燃機,精密偶件等都是購買國外的。一九四九年全國內燃機產量僅1萬馬力。當時,不僅全國擁有的100多台拖拉機和10幾台聯合收割機全是泊來品,就是不足10萬馬力的排灌動力,也多是外國的傾銷貨,牌號繁多,品種雜亂,維修這些機器的配附件基本上靠進口解決。
新中國成立以後,隨著工農業的恢複和農業互助合作運動的發展,即開始進行農業機械化的試驗。五十年代初期,先後從蘇聯、東歐進口了一些拖拉機和聯合收割機等農機具,並進口和配備了部分修理設備,組織培訓了修理工,開始承擔起主機維修和簡單配件的製造任務。
經過國民經濟恢複時期,有一批私營機器廠,如上海的大中華機器廠、寶機器廠、鄭興泰機器廠、新成氣缸墊床廠和長沙正圓漲圈廠等一些修配廠,開始仿製少量氣缸套、活塞環、軸瓦、活塞肖等配件。這些上海稱之為“弄堂工廠”的修配廠,隻能仿製一些簡單的汽車、內燃機維修配附件,壞什麼,配什麼,任務不固定,產量都很少。當時全國所需的配附件,特別是精密件,仍然依靠進口解決。
在轟轟烈烈的抗美援朝戰爭中,機械工業戰線職工麵對美國經濟封鎖的嚴峻形勢,艱苦奮鬥,使中國內燃機配附件製造技術有了曆史性的重要突破。一九五○年和一九五一年,華東工業部上海吳淞機器廠和中央重工業部機器工業局設計室、天津機器廠試製小組,試製成功1140型、4146型柴油機用平板式噴油嘴和兩種噴油泵,先後建立了油泵油嘴專業小組。從此,上海和天津有了油泵油嘴生產點,開始了關鍵配附件立足國內生產的曆史。
一九五三年,中國開始執行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一機部對分布在幾個大城市的8個直屬內燃機專業廠和新建的河南、陝西兩個柴油機廠投資進行技術改造或新建,並提出了中國第一個內燃機產品係列型譜。根據中國配附件基礎極其薄弱和國家建設資金有限等情況,首先在拖拉機內燃機廠中,新建擴建了專業的配附件生產車間(小組)。除新建的第一拖拉機製造廠的油泵油嘴車間按照1.5萬台拖拉機配套,外加備品,建成當時最大(總成12萬缸)的專業車間外,還在吳淞機器廠(現在的上海柴油機廠)新建7,200平方米油泵油嘴車間,批量生產110型單體泵和偶件,並小批量生產多缸泵。天津動力機廠、濰坊柴油機廠、南昌柴油機廠、大連柴油機廠、誠孚鐵工廠等建立了油泵車間(小組),濟南柴油機廠建立了活塞、軸瓦車間,濰坊柴油機廠建立了齒輪箱車間,南昌柴油機廠建立了活塞環車間。這批主機廠的專業車間(小組),對保證本廠拖拉機內燃機的生產及維修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五年時間,全國內燃機商品量就由4萬馬力發展到69萬馬力。而且上述專業車間(小組)對以後柴油機零部件基本上立足於國內製造,發展專業配件廠,創造了有利條件。
在此期間,一些原來從事修修配配的私營小廠,通過公私合營、國家扶持和加強組織管理,也得到了迅速發展。上海動力設備公司擴大充實了活塞、活塞環、活塞肖、軸瓦等9個專業廠。上海大中華汽車材料廠一九五三年僅產氣缸套2,800個;一九五六年公私合營中,將大利機器廠、永宜工藝社、陸泉記機器廠、沈福利機器廠、承源汽車零件廠、明星機器廠、萬國翻砂廠、大中翻砂廠等8個廠並入後,職工由105人增加到338人。一九五七年產氣缸套就達6.08萬隻、活塞環220萬片,產值382萬元,比一九五二年增加10倍以上。長沙正圓動力配件廠是由正圓漲圈、中友、雲飛3個私營小廠改組合營的,國家投資7.61萬元,一九五七年產活塞環53.3萬片、活塞1.24萬隻、軸瓦4.33萬片,完成總產值54.93萬元,實現利潤21.78萬元,比一九五二年合營前增長3倍以上。這批企業為以後發展成為重點專業配附件廠奠定了基礎。與此同時,全國國營拖拉機站,共建修理廠(間)60多個,亦承擔了一部份配附件的生產。
到一九五七年底,由於進口拖拉機已達到16,750台,聯合收割機達到2,550台,所以也進口了部分維修配附件。
進口配附件統一由國家對外聯絡總局組織進行;國產配附件(主要是內燃機配附件)由一機部六局按當年保有量和消耗定額進行測算,組織安排生產。進口和國產配附件,統一交由負責提出需要量計劃的商業部、農墾部和鐵道部3個大用戶進行分配。這種計劃分配方式簡便有效,比較適應當時國營農場和工業用戶的需要。
一機部在總結第一個五年計劃執行情況時提出:水泵、柴油機要抓緊係列化工作,柴油機配件、油泵油嘴要專業化生產。率先提出配附件要實行專業化生產的重要意見。
相對獨立的行業
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年是中國“大躍進”時期,當時提出的農業機械化十年以內大解決的設想,雖然推動了拖拉機內燃機行業的發展,但是忽視了配附件廠的建設,造成配附件與主機生產比例失調。一九五七至一九六○年,拖拉機工廠由2個增加到12個,產量由幾百台增到1萬多台,擁有量由1.5萬台增到5萬多台;內燃機工廠由34個增到185個,產量由69萬馬力增到525萬馬力,排灌柴油機擁有量由46.6萬馬力增到396.6萬馬力;而帶有修配性質的配附件廠僅有65個,品種和產量很少,且質量低劣,致使主機生產遇到很大困難。而且這個時期大量進口的2.6萬台拖拉機、4,800台聯合收割機、1.6萬台內燃機,機型繁雜,維修用的配附件更加供不應求,造成大量拖拉機內燃機失修。據不完全統計,一九六○年初全國停機待修的拖拉機就占全國保有量的30%。嚴酷的事實教育了人們,僅僅依靠主機廠生產配件的辦法已行不通了,必須盡快將配附件的專業化生產抓上去,做到配附件與主機、維修與製造有計劃按比例地發展。因此,一九五九年成立的農業機械部,下設修配局,專門負責農機維護修理和配附件的歸口管理工作;並提出在以“拖拉機為綱”、以改良農具和半機械化農具為主進行建設的同時,還要在專區、縣和人民公社三級,分別建立不同規模的中心修造廠、修配廠和修配站,逐步做到大修不出縣,中修不出社。為了具體掌握曆年來中國拖拉機內燃機的擁有量情況,安排好維修配附件的生產和供應,農機部沈鴻副部長親自到外地調查和設計表格,組織修配局和各地有關同誌,用了一年時間,首次將中國拖拉機內燃機的進口國別和生產廠家、具體機型、擁有數量以及分布情況查清,並鉛印成表,發有關單位。
按照以上部署和所掌握的情況,組織建設和擴充了一大批修造廠和修配廠。到一九六○年底,全國縣以上的農機修造、修配廠達到383個,完成配附件製造產值1.76億元,比一九五九年增長47%。這些修造廠和修配廠成為配附件行業的基礎。其中長沙正圓動力配件廠等20多個廠,就是後來配附件行業的重點廠。
從一九六一年起,農機部製定與貫徹配套和維修第一的方針,以及試行《國營工業企業工作條例(草案)》(即《工業七十條》),做了大量的調整工作。配附件在調整中初步發展成為相對獨立的行業。
一、重點投資,集中建設一批配附件專業廠
三年調整時期,農機部著重加強了配附件的發展,將農機工業30%的投資用於配附件項目的建設,使淥口內燃機配件廠、無錫油泵油嘴廠、北京內燃機配件廠、蚌埠拖拉機附件廠、石家莊拖拉機配件廠、開封拖拉機電機電器廠和南昌齒輪廠、杭州齒輪箱廠、天津機械廠等11個大中型重點、骨幹專業配附件廠於一九六五年和一九六六年建成投產。根據中央關於加強內地建設的指示,一九六四年至一九六六年,由上海、天津、杭州等沿海城市向內地遷、建油泵油嘴、齒輪、氣缸摩擦副等14個專業配附件廠,其中有6個廠二、三年內即建成投產。這批企業均為重點廠,對改善布局、加強配附件行業起了積極的作用(但由於當時片麵強調廠址要靠山、分散、隱蔽,使部分企業廠址選擇不當,造成投資大,效益小)。從此,油泵油嘴、齒輪及齒輪箱、氣缸摩擦副、標準件、火花塞、濾清器、電機電器、液壓元件等關鍵品種,都有了專業廠進行批量生產。
二、整頓企業加強管理,提高配附件質量
根據《工業七十條》和農機部製定的《農機工業八十條》、《農機企業六十條》以及“質量第一”、“一絲不苟”的要求,按產品質量情況,將所屬配附件企業分為四類分別進行整頓:質量比較穩定的加以鞏固提高;質量部分下降的邊生產,邊整頓;質量嚴重下降的進行停產整頓;不具備生產條件的工廠,予以合並或關閉。對質量不好的產品,象被群眾稱為“桃酥履帶板”、“麵條活塞環”、“豆腐缸套”等低劣產品,堅決進行停產整頓。在關、停、並、轉近100個不具備生產條件的配附件生產廠點和對保留企業進行整頓提高的基礎上,八機部(原農機部)、一機部聯合通知全國各有關單位,從一九六六年九月一日起,開始試行12個內燃機零部件(氣缸套、活塞、活塞環、活塞肖、連杆螺栓、連杆螺母、主軸瓦及連杆瓦、進排氣門、氣門導管、氣門彈簧、正時齒輪、散熱器)國家技術標準,認真提高產品質量。
值得指出的是,在調整時期,上海東風有色合金廠、上海合金軸瓦廠、上海內燃機研究所與上海機電設計院等單位共同研製成功鋁銻鎂複合鋼帶薄壁軸瓦(一九六五年七月通過鑒定),解決了過去離心澆注銅鉛軸瓦,耗銅多、效率低、工藝落後、勞動條件差等問題。八機部一九六六年十一月向有關省廳(局)和工廠發出通知,要求在14個係列(包括125、115、195、135等主要機型)柴油機上推廣使用,為節約銅材,組織大批量生產,降低產品成本創造了條件。
三、配附件廠與主機廠定點協作,互相促進
六十年代調整時期,農機部按照專業化協作的原則,把“大躍進”期間一些盲目發展起來的拖拉機、內燃機廠,采取關、停、並、轉等措施,將其中一部分工廠轉為配件專業廠。經過調整,到一九六五年末,拖拉機、內燃機製造廠數已分別減少為11個和53個;配件專業廠則由一九六○年的65個,增加到一九六五年的140個(包括新建成的工廠)。這一批配件專業廠在整頓企業管理工作中,產品質量逐步達到主機廠配套的要求,一部分工廠的生產成本已開始低於主機廠同一種零部件的生產成本,具備了為主機製造廠協作配套的條件。一九六五年六月,八機部召開了拖拉機內燃機零部件專業化協作定點規劃會議。會上95個配件廠與64個主機廠按照規劃簽訂了長期協作協議;並對90種由部負責統一安排的配、附件生產廠進行了定點、定質、定量、定供貨時間的“四定”,還對配件廠生產的協作件價格進行控製,規定不得超過主機廠的生產成本,配件廠生產協作件的利潤率在5—15%的範圍之內。這對於當時生產技術水平不高的配件廠來說,是個嚴峻的考驗,同時也為配附件廠提高產品質量,改善企業管理進一步明確了目標。在專業化協作的基礎上,一九六六年一月中國拖拉機內燃機工業公司協助東北分公司,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製定了《東北地區拖拉機內燃機工業專業化協作規劃(草案)》和《東北地區拖拉機內燃機工業企業技術改造綱要(草案)》,經部批準執行。在協作規劃和企業技術改造綱要的指導下,東北地區的沈陽齒輪廠、沈陽機油泵廠、大連油泵油嘴廠、長春水箱廠以及哈爾濱拖拉機配件廠等,經過技術改造,成為東北地區的重點配附件廠,促進了東北地區拖拉機、內燃機製造業的發展。其它各分公司也參照東北分公司的做法著手抓專業化協作工作。此後,配附件行業與拖拉機、內燃機行業的發展緊密聯係,互相促進,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