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機工業的教育(1 / 3)

中國農機工業的教育

開發智力,培養人才,提高職工隊伍的素質,是發展現代化經濟的一個至關重要的條件。鄧小平同誌指出:“生產力的基本因素是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科學技術同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是什麼關係呢?曆史上的生產資料,都是同一定的科學技術相結合的;同樣,曆史上的勞動力,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學技術知識的勞動力。”因此,農機工業的發展,是和重視教育事業,不斷提高職工隊伍的素質分不開的。

我國農機工業的職工隊伍,是隨著農機工業的發展而迅速成長壯大的。由一九四九年的4,000人擴大到一九八四年的百萬大軍,增長了280多倍。職工隊伍的素質也隨著職工教育和學校教育的開展,有了較大的提高。到一九八四年底,不僅已經掃除了職工中的文盲,而且在重點企業中,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職工占到81%。職工中的工程技術人員所占比重,也由一九五九年的1.4%提高到一九八四年的5%。中國農機工業職工隊伍是熱愛農業機械化事業的,他們堅持自力更生,奮發圖強,較快地發展了農機工業,為中國農業的現代化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但是,也應該看到,我國農機工業底子薄,基礎差,大部分農機企業是在手工業、鐵木社和修理廠的基礎上,經過合並和改建、擴建發展起來的。相當一部分職工沒有經過基本技能訓練,科學技術知識較差。再加上十年動亂造成的災難和多年來放鬆了職工教育,致使這支隊伍的現有水平更加不能適應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因此,采取有力措施提高農機工業職工隊伍的素質,下大決心發展教育事業,開發智力,培養人才,就成為農機工業進一步發展的迫切任務。

農機工業的職工教育

新中國建立以來,農機工業的職工教育事業隨著農機工業的發展而發展。在中國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同時期,職工教育有著與當時職工科學文化水平相適應的不同工作重點、內容和形式。

一、以掃除文盲和技術培訓為中心的初期發展

舊社會,中國是個文盲眾多的國家,職工教育幾乎是空白。新中國建立初期,在僅有的幾個農機企業中,文盲半文盲占職工總數的80%。為了開展經濟建設,為了使廣大勞動人民從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真正翻身,首先通過開展職工教育,掃除職工中的文盲和半文盲。

一九五○年六月一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發布了《關於開展職工業餘教育的指示》。九月,教育部和全國總工會召開了第一次全國工農教育會議。會後,農機企業黨組織和工會都把職工教育工作列入重要的議事日程,積極開展掃盲識字和普及初等文化教育。一九五二年,教育部和全國總工會推廣西南軍區某部文化教員祁建華的速成識字法後,在農機企業中掀起了掃盲運動的高潮。當時大部分工廠都有35—50%的職工參加學習,出勤率達95%以上。由於進行了大量的工作,掃盲運動成績顯著,職工中的文盲、半文盲從占職工總數的80%下降到一九五四年的21%。

一九五三年開始執行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展了大規模的經濟建設。職工教育在繼續進行掃盲識字和初等文化教育的同時,逐步發展到以初等以上文化教育,基本技術教育、徒工技術培訓為主。當時一批革命幹部從部隊、地方轉業到工業戰線參加農機工業建設。麵對企業領導管理幹部文化、技術素質較低的情況,一些企業在建廠的同時,把幹部培訓作為工廠投產前的重點工作來抓。幹部培訓的主要內容是生產技術和業務知識。第一拖拉機製造廠在一九五三年建廠初期,即籌建了教育組,一九五四年至一九五五年以工廠基建為中心,堅持“作啥學啥,缺啥補啥,邊作邊學”的幹部培訓原則,學習工廠初步設計,一般基本建設知識,各單位職責範圍等。對不具備初中程度的幹部,安排到業餘文化學校學習初中課程。一九五六年以後,對具有初中或高中文化程度的幹部,開辦業餘高中班和“夜大進修班”、“中技班”等,當時共開辦了10個班,入學的幹部達564人。對中層以上領導幹部組織了特別班,後來又增設了廠長、書記個別班。當時在第一拖拉機製造廠擔任廠長的楊立功及其他領導幹部,都堅持每天個別上課,提高自己的文化技術知識,對推動職工教育起了很好的帶頭作用。一九五六年,上海柴油機廠開辦了30多個技術培訓班(1,100人參加學習,占全廠職工的58%),在技術工人中推廣“機械工人速成看圖法”,組織學習高速切削等先進工藝技術,為職工參加試製135係列高速柴油機打下了技術知識基礎。這一時期,國家還有計劃地選送一批革命幹部到工農速成中學和大學去學習,以培訓有較強專業技術知識的工業建設領導幹部。

一九五七年五月,第一機械工業部在北京召開了企業業餘教育工作會議,討論進一步貫徹文化、技術、業務學習為生產服務的方針,研究落實教育工作任務,並提出了“鞏固提高,穩步發展”的要求。會後,農機企業進行了認真貫徹。

一九五八年以後,農機工業基本建設全麵鋪開,一些大中型企業相繼建成,大批新工人進廠。在這些工廠裏廣泛開展了青年工人和幹部的技術培訓工作。新建的第一拖拉機製造廠對新工人的技術培訓由一九五六年以前的委托外單位代培(共委托代培百餘個工種工序,3,400餘人)轉為以自己培訓為主,全年開辦初級技術班212個。參加學習的工人10,233人。同時,在新工人中掃除文盲1,487人,辦小學班740多人,初中班1,800多人。廠黨委提出:“三年變內行、五年有專長,在五年內培養一支有文化、有技術、又紅又專的幹部隊伍”的培訓目標,並成立了廠辦工業大學。實行廠部辦學和車間辦學並舉,初步形成高、中、初等相結合的教育係統,職工年入學率達70.4%。

二、貫徹調整方針,突出重點,穩步提高

一九六○年三月在全國農機工業第二次廳(局)長會議期間研究討論了教育工作,提出一九六○年農機工業職工教育任務是:繼續開展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著作的群眾運動,基本掃除青壯年職工中的文盲,大辦業餘中等專業學校和高等學校,還要積極興辦各種短期訓練班,尤其是要辦好領導幹部和老工人特別班。

一九六○年十月,農機部在洛陽召開了農機工業職工教育會議,會上,第一拖拉機製造廠介紹了全麵開展業餘教育的經驗;天津拖拉機製造廠介紹了大搞教學改革、培養老工人的經驗;無錫柴油機廠介紹了培訓技術幹部的經驗。部領導在會議的總結報告中指出:“高速度發展農業機械工業的同時,加速培養農業機械工業職工隊伍,是盡快地實現我國農業機械化,貫徹國民經濟以農業為基礎方針的重要措施。”並提出今後職工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在一九六一年內普及初等教育,入學人數占應入學人數的90%以上,到課率要達到85%以上;專區以上的農機企業在一九六三年內普及中等教育;有條件的企業,開辦職工高等教育;大型企業的職工高等教育要狠抓鞏固提高。據一九六○年五月統計,全國農機工業企業和科研單位辦起業餘高等院校32所,興辦業餘中等專業學校47所。農機部一九六○年召開的這兩次會議,對推動農機工業職工教育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但是也存在教育指標偏高和浮誇等問題。

一九六○年十二月,中央文教小組召開全國文教工作會議,提出文化教育工作也必須貫徹調整方針。一九六一年初,農機工業企業職工教育轉向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縮短戰線”,“突出重點”。一部分企業緊密結合生產和整頓產品質量,對職工開展多種形式的技術和文化教育。重新規劃班級,工人以學習生產工藝為主,幹部以技術業務學習為主,搞專題技術講座,開展師徒包教包學,技術表演賽,技術展覽會等,掀起了以學好練好基本功為中心,“結合生產、靈活多樣”紮紮實實地學習技術、業務、文化的熱潮。當時江西拖拉機廠、濰坊柴油機廠、第一拖拉機製造廠、上海柴油機廠等的業餘學校都整頓了教學秩序,建立和健全了規章製度,教學質量有所提高。天津動力機廠對新分配來的大、中專畢業生組織了見習教育。無錫柴油機廠,無錫動力機廠為生產組長、工長舉辦了短訓班。北京農業機械廠和沈陽拖拉機廠圍繞提高產品質量,組織了科室職責範圍、技術管理製度的學習。

但在一些企業卻出現了另一種傾向,停辦了各類職工業餘學校,業餘學習人數大大減少,有的企業還撤消了職工教育機構。

從全國範圍看,一九六○年至一九六二年上半年,農機係統有30%的企業一直堅持辦學,50%左右的企業有過較大的收縮,到一九六二年秋,大部分農機企業參加學習的職工占職工總數的15%左右,高的達到30—40%。

一九六三年八月,農機部在北京召開人事工作會議。會上研究了職工教育問題,總結了一九六○年部職工教育會議以來的主要成績和經驗,下發了《農業機械部直屬企業職工在職教育的當前情況和今後任務》的文件,發出職工教育要執行“三段一貫製”,即工人教育分初級、中技、大專,幹部教育分初中、高中、大學的指示,要求職工教育逐步向正規、持久方向發展。當時第一拖拉機製造廠結合廠情,提出職工教育要“鞏固提高、穩步發展”,圍繞三堅持(堅持辦、堅持教、堅持學)五固定(教學計劃、教材、教師、教學時間、教學場所)搞好長期係統教育,與多種形式的職工技術學習相結合,開展高師帶優徒等職工教育活動。對各類工人提出了技術考核標準。從一九六二到一九六五年,對32個工種6,538名工人編成138個班,進行技術培訓,使絕大部分新工人能夠熟練地掌握基本技術,勝任本崗位工作。值得指出的是,第一拖拉機製造廠還辦了拖拉機學院。這所學院創辦於該廠建廠初期的一九五六年九月,經農機部批準、教育部備案,正式定名為“第一拖拉機製造廠拖拉機學院”。它是一所設有機械製造、鑄造、工業企業電氣化等5個專業、學曆為大學本科的職工業餘大學,到一九六六年共招收過9屆學生。一九六○年還參加過全國高等學校統一招生,招收過全日製學生。“文化大革命”前共畢業了5屆學生,幾百名畢業生,大部分留在該廠的技術和管理崗位上。後來絕大多數被提升為工程師和助理工程師,成為技術和管理部門的骨幹。有百餘名畢業生還擔任了地、市級和工廠的各級領導。不少人在工作中做出了優異成績,獲得了國家、省、市的科技成果獎勵,成了先進生產者和勞動模範。該院第一屆老工人半工半讀大專班和業餘大學五八班的學員,分別經過四年半和六年的學習,於一九六五年三月畢業。當時正在廠裏蹲點的陳正人部長親自出席了畢業典禮,並講了話,鼓勵畢業生把理論知識和生產實踐結合起來,到實踐中去再學習,進行科學實驗,作出貢獻。還向畢業生頒發了畢業證書。

從新中國建立到一九六六年初,農機工業的職工教育事業取得了卓著的成績。不僅基本掃除了職工中的文盲、半文盲,培養了大批的技術工人、技術幹部、企業管理幹部和一些工人工程師,而且初步形成了包括有初等、中等、高等各類職工業餘學校和培訓班的職工教育係統。

十年動亂期間,職工教育事業遭受了嚴重的破壞,工廠的職工教育處於停頓狀態,致使“文化大革命”期間進廠的大批工人沒有經過技術培訓,新的管理幹部也缺乏應有的業務技術知識,職工隊伍的素質普遍下降。據一九七八年底對全國192個農機重點企業的調查,在36.8萬多名文化大革命期間進廠的新職工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4%。工人中3級和3級以下的占74.7%,平均技術等級隻有2.7級,科技人員4.2萬人,僅占職工總數的3.9%。管理人員受過係統專業教育的很少。麵對這種狀況,提高全體職工的文化技術水平就成了刻不容緩的迫切任務。

三、發展全員培訓,提高職工隊伍的素質

一九七八年十月,第一機械工業部在齊齊哈爾召開了機械工業職工教育經驗交流會。會上對加強職工教育工作提出了10條意見。一九七九年恢複農機部後,為解決培訓工人的教材,實現培訓工作正規化,當年八月到一九八一年,共組織170個工廠的500餘名工程技術人員和教師編寫了120個工種的《農機工人技術等級標準》,以部的名義頒發試行。從一九七九年起,很多工廠開始對技術工人進行“應知應會”技術學習和考試,為考工晉級做了準備。從而大大調動了工人參加業餘學習的積極性。在全國政治經濟的大好形勢下,農機工業的職工教育又有了新的發展。特別是開始興辦領導幹部學習班,學習企業管理知識,到一九八○年上半年,據192個重點企業統計,共辦業餘大學、職工大學、電視大學班290個,參加各類學校和培訓班學習的總人數達11.1萬多人。占這些企業職工總數的29%。這個時期的職工教育,湧現出一些先進單位。例如無錫油泵油嘴廠,自一九七八年初以來,大抓職工教育,經過多年努力,職工文化技術水平顯著提高,使該廠7個產品的整機合格率、項次合格率都達到一等品水平。江西拖拉機廠在生產任務不足的情況下,抽調多餘人員組織各種學習班204個,職工教育麵達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