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曆代城坊與宮殿
周初的燕都
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滅商,西周王朝建立。據史書記載,周初分封諸侯,在今北京地區除封有燕國外還封有薊國,但關於受封者的身份及其與燕國的關係,由於年代久遠,備有歧說。《禮記·樂記》雲:“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車,而封黃帝之後於薊。”《史記·燕召公世家》雲:“周武王之滅紂,封召公於北燕。”《史記·周本紀》雲:“武王追思先聖王,乃褒封……帝堯之後於薊,……封召公於燕。”所謂黃帝之後、帝堯之後,具體所指均不可確知,所可知者惟有召公。召公姬姓,名奭,是與周王室同姓的宗室貴族。武王死後,召公與周公共同輔佐幼主成王,為大保,“自陝以西,召公主之;自陝以東,周公主之”。陝,《史記集解》引何休曰:“蓋今弘農陝縣是也。”弘農陝縣即今河南陝縣。可見周初召公是與周公地位相埒的宗室重臣。召公之治西方,甚得民和,死後,百姓以其曾決獄於棠樹之下,而不伐棠樹,作《甘棠》詩歌頌其德。但是,周初召公受封的燕國是否就在今北京地區?燕都是否就是薊城?由於史文簡略,史家始終沒有一致的結論。總計起來,主要有四種意見:一說認為黃帝姬姓,所謂黃帝之後即為召公,周初燕國就在薊地(今北京)。司馬貞《史記索隱》雲;“召者,畿內菜地。奭始食於召,故曰召公。……後武王封之於北燕,在今幽州薊縣故城(今北京廣安門一帶)是也。亦以元子(長子)就封,而次子留周室代為召公。”陸德明《經典釋文》卷十三《禮記音義之三·樂記十九》雲:“黃帝姬姓,君奭蓋其後也。”朱彝尊《日下舊聞》亦雲:“召公所出,眾說紛綸,當以陸德明為是。蓋《樂記》所雲封黃帝之後於薊者,即召公也。”一說黃帝之後或帝堯之後初封於薊,嗣絕,成王複封召公奭於薊為燕國。毛應麟《通鑒地理通釋》卷四《曆代都邑考》雲:“《輿地廣記》:武王封帝堯之後於薊,又封召公於北燕,其後燕國都薊。《詩補傳》曰:薊後改為燕。……或曰黃帝之後封於薊者已絕,成王更封召公奭於薊為燕。”一說周武王封召公奭的燕國乃在今天津薊縣一帶,後燕國吞並薊國而遷都於薊。《史記正義》雲:“《括地誌》:燕山在幽州漁陽縣(治今天津薊縣)東南六十裏。徐才宗《國都城記》雲周武王封召公奭於燕,地在燕山之野,故國取名焉。……薊微燕盛,乃並薊居之,薊名遂絕焉。”一說周初燕國在今河北淶水縣境。《太平寰宇記》卷六十七“易州”:“廢淶水縣在州北十二裏,……按縣地即周公封召公於此也。”
歸納以上四說,可分二類:一類認為周初燕國與薊國同為一事。燕與薊,一為國名,一為地名,燕國都薊。一類認為周初帝堯之後或黃帝之後的薊國都薊(今北京前身),薊國絕滅之後,燕國始據其地,並以薊為都。
以上諸說究竟誰是誰非,數百年來難以判斷。後世學者也隻是以古代學者的推測為依據,各執一端,聚訟紛紜。但是從本世紀60年代,這個問題開始有了解決的線索。近年來的考古學成果可以肯定西周初封的燕國就在今北京地區,其都城在今北京房山區琉璃河董家林村。
琉璃河西周燕國遺址在今北京西南郊的房山區東南,今河北涿州市北,其範圍包括劉李店、董家林、黃土坡、立教、莊頭和洄城等村,東西長約3.5公裏,南北寬約1公裏。大石河流經遺址西側和南側,京廣鐵路從遺址東部穿過。大石河古稱聖水。《水經·聖水注》載:“(聖)水出(上穀)郡之西南聖水穀,東南流,逕大防嶺之東首。……又東逕玉石山,謂之玉石口。……其水伏流裏餘,潛源東出,又東,頹波瀉澗一丈有餘,屈而南流也。聖水南流,曆(良鄉)縣西轉,又南,逕良鄉縣故城西,王莽之廣陽也,有防水注之。(防)水出縣西北大防山南,而東南流逕羊頭阜下,俗謂之羊頭溪。其水又東南流,至縣東入聖水。聖水又南與樂水合。(樂)水出縣西北大防山南,東南流曆縣西,而東南流注聖水。(聖水)又東逕其縣故城南,又東逕聖聚南,蓋藉水而懷稱也。又東南與俠河合……世謂之俠活河,又名之曰非理之溝也。”今大石河發源於大房山,東流南轉,自坨裏以下一段為伏流河,在今房山縣城東南複出為地麵河,與眾水相彙而下。在大石河伏流上源有地名“口頭”,再上源有“白石口溝”,與《水經·聖水注》所述聖水“東至玉石山,謂之玉石口。其水伏流裏許,潛源東出”,大致相符。防水是聖水支流,即今丁家窪河。今丁家窪河與大石河伏流之間有地名“羊頭崗”,當即古防水所流經的羊頭阜。樂水即今周口店河,這是一條十分古老的河流,也發源自大防山。聖水與防水、樂水相彙後,東南流,“東逕聖聚南”,複東南流與俠河相會。俠河即今夾括河,其上源為牤牛河。今大石河(古聖水)與夾括河(古俠河)相會處正在董家林南,故董家林周初燕都遺址當即酈道元所謂“聖聚”。《說文解字注》雲:“聚,積也。積以物言,聚以人言,其義通也。”當時人雖知道這裏是先民祖居之地,但詳情已不能明白,故因聖水流經其地而名之曰“聖聚”,即所謂“藉水而懷稱也”。1962年北京市文物工作隊就發現了這處遺址,並在劉李店、董家林等地做過小型試掘,以後又進行大規模發掘。
根據目前發表的考古報告,我們可以了解到:1962年在劉李店遺址中發現8件骨器,分別為笄、錐、鏃等。石器3件,其中2件為長方形的石刀,另一件為石杵。出土物中,陶器占絕大多數,分別為鬲、甗、盆、簋、罐、缸、紡輪等。陶器的製法分泥條盤築、模製、輪製三種。陶鬲的器形可分為三式,其中第3式鬲的形製與河南安陽大司空村殷商墓葬中出土的同類器相同。陶簋為泥質灰陶,其形製與河南安陽小屯村發現的同類器相同。根據這些器物的形製,可以判斷劉李店遺址的年代,最早可到商代。
1973年在劉李店村南又發現兩座夏家店下層文化墓葬。夏家店文化是中國古代早期的一種北方文化類型,因較早發現於遼寧省赤峰市夏家店村而得名。其分布範圍大致北起今內蒙古自治區的西拉木倫河,南至河北省東北部,遍於燕山南北。夏家店文化初步可分為燕南型和燕北型。近年來,有學者認為燕南型仍可分為不同類型。今北京地區正處於夏家店文化圈的南緣。至於夏家店下層文化的年代,一般認為相當於中原地區的夏、商時代,最晚不超過西周早期。在劉李店的這兩座古代墓葬中,特別引人注目的是發現了“筒腹鬲”、“圓腹鬲”、“斂口罐”和銅耳環等物。“筒腹鬲”,敞口直腹,矮襠實足,同類器物曾見於遼寧赤峰藥王廟和夏家店村的文化遺址。“圓腹鬲”,敞口短頸,圓腹袋足,同類器物曾見於遼寧赤峰、河北大廠、唐山小官屯和北京昌平雪山村等地的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址。“斂口罐”,斂口,邊唇稍微外侈,短頸,肩腹無明顯分界,同類器物曾見於唐山小官屯夏家店下層文化墓葬。銅耳環也曾見於唐山小官屯和北京昌平雪山村遺址等地。根據出土器物比較,可以判斷這兩座墓葬屬於夏家店下層文化,但年代較晚,或相當於商代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