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興起及其發展
13世紀至17世紀初年,活躍於中華民族政治舞台上除漢族外,主要是蒙古、回回、維吾爾、藏、女真、白蠻、苗、瑤、僮、彝、黎、傣等各民族,他們相繼為元朝和明朝所統治,並成為其重要組成部分,或建立起密切的政治、經濟聯係。
首先,在這個時期中,最重要的曆史事件是蒙古族的形成及其對全國的統一。因為它不僅結束了漠北地區各遊牧部落長期的混戰局麵,並使之擺脫原有單純從事遊牧畜牧業的落後狀態,同時,還降服畏兀兒與哈刺魯、並吞西夏、征服金朝、招降吐蕃、平定大理、滅亡南宋,鏟除了自10世紀以來各民族封建貴族在中華大地上的稱雄爭霸,使各民族人民免於繼續罹遭戰亂之苦;它造就了成吉思汗、忽必烈等大批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把邊疆各民族人民創造的物質文化帶至中原地區,又把內地漢族人民先進的生產技術推廣到邊疆,有效地推進了各民族人民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和對邊疆的開發,大大地加強了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它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建立起全國政權的少數民族,又是唯一一個建立起地跨歐亞大陸國家的民族;它出兵征服了中亞,但又促進了回回和維吾爾等民族共同體的形成與發展,促進了東西方交通。它既是這一時期許多重大曆史事件的核心,而且又貫穿著整個曆史過程的始終。
其次,是回回民族的孕育形成。回回在元代被稱為“色目人”。它是以13世紀初年蒙古軍西征時被簽發東遷的波斯、阿拉伯及中亞各國的軍士、工匠、商人為主體,並吸收部分漢、維、蒙古族成分在內。回回人向以刻苦耐勞、善於經商著稱。在元、明兩朝中,有著廣泛的影響。它不僅孕育了許多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還造就了大批的學者、詩人和文學藝術家,為推進中華民族曆史的發展和文化繁榮作出了重要貢獻。
其三,是維吾爾族共同體的進一步發展。維吾爾族是9世紀中葉西遷的回鶻人,與原居住於新疆地區的土著民族融合後形成的。西遷的回鶻人在曆史上曾先後在今新疆和中亞地區建立起喀喇汗王朝和高昌王國。13世紀初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國後,始相繼歸附於蒙古,後大部分為察合台汗國管轄。
14世紀中葉,察合台汗國分裂,先後為東察合台汗國和葉爾羌汗國統治。因其文化發達,在前後數百年中也湧現了大批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學者、詩人和文學藝術家,在各民族大家庭中,擁有很高的地位和廣泛的影響。
其四,是西藏地區被正式納入中華民族曆史版圖。西藏在13世紀初年以前稱吐蕃。吐蕃原是一個四分五裂、教派林立的地區。在後藏一帶,主要是以款氏家族為中心的薩迦派勢力最大。大蒙古國建立後,蒙古貴族為擴大實力,便與薩迦派建立聯係,並敦勸其接受蒙古設置的官職,承認為蒙古藩屬。及忽必烈繼位,遂尊其法王八思巴為“帝師”,並將烏思藏十三萬戶以及吐蕃“地麵”僧俗人等賜給八思巴作供養;1264年,又在元廷中設立“總製院”(後改為“宣政院”),負責管理全國佛教和吐蕃地區軍政事務,使吐蕃完全置於元朝政府統治之下。14世紀後,明代元而興。明朝政府在吐蕃地區實行多封眾建的政策,繼續實施有效的統治。由於與內地各族人民往來密切,促使藏區的政治、經濟、文化都有較大發展和提高。
其五,是女真族的衰而複盛。
13世紀30年代,金朝在蒙古和南宋聯軍的夾擊下滅亡,女真聚居區為大蒙古國所統治。女真族一部分同化於漢族,一部分同化於蒙古族,原有民族共同體實際上已經瓦解,隻有居住於鬆花江和黑龍江等地的女真人仍保持本民族固有的傳統。元末明初,居住於黑龍江流域的女真人,乘中原戰亂之機,相繼南遷,在今遼寧新賓滿族自治縣和開原以北一帶形成兩個居住中心,又在鬆花江下遊和烏蘇裏江附近地區形成許多小聚居區。這三個區域的女真人,後因社會經濟發展,人口增長,15世紀後又分別結成建州、海西和東海女真(野人)三個部落集團,成為明朝東北邊境的一股強大勢力。
其六,是土司製度的形成。
1279年忽必烈統一中國後,蕃衍於南方各族人民俱為蒙古貴族所統治。創立了“蒙夷參治”之法,先後在各民族聚居區設置宣慰、宣撫、安撫、招討、長官諸司,以其原有首領為長官,史稱“土司製度”。明清兩代,又進一步擴大和完善這一製度,並在土司製度弊端嚴重地區實行“改土歸流”,使之成為一代定製。
總之,新的民族共同體的形成、新的民族關係的發展以及奠基於這一基礎上新的民族經濟、文化的繁榮,是構成這一時期曆史的最主要內容。
蒙古族,是13世紀初年成吉思汗在建立大蒙古國過程中,以蒙古部為主體,吸收和融合聚居於漠北地區諸森林狩獵和草原遊牧部落而發展起來的新的民族共同體。素以刻苦耐勞著稱於世。性格剽悍,富有生氣,興起後,曾長期從事征戰,並進而統一全中國,建立元朝。統治全國近90年,政治、經濟、文化都有較大發展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