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項
黨項族是中國古代北方民族之一,原居中國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後來生息繁衍,逐步向周圍擴展,於公元6世紀末至7世紀初,相繼歸附隋、唐王朝。從7世紀中葉開始,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向西北方向遷徙,各部分散居於廣大的西北地區。從唐末經五代到北宋初,受到中原王朝所封的黨項拓跋氏夏州藩鎮割據勢力不斷增強,到北宋建立後,開始脫離宋朝的羈縻統治,建立了自己的封建政權一西夏。西夏王朝從1038年李元昊正式稱帝建國,到1227年被蒙古汗國所滅,共傳10主,曆時190年,先後與北宋、遼;南宋、金鼎足而立,稱雄一方。元代稱西夏或黨項人為唐兀氏,為色目人之一,上層人物深受元朝重用。西夏亡國時,一部分黨項人重返西南故土;大部分黨項人留在西夏本土,或遷居各地同漢族和其它民族逐漸融合為一體。經過元、明兩代,黨項族作為一個民族共同體在曆史上逐漸消聲匿跡了。
黨項族的興起
一、黨項族的來源與變遷
黨項,本西羌諸部之一,又稱黨項羌。黨項之名是他稱。通常是漢人對他的稱謂。唐代北方其它民族則有不同稱謂,如突厥等族則稱之為“唐古特”(Tangut)(,吐蕃(藏族)稱之為“彌藥”(Minyag)(,據黨項建國後創製的西夏文字文獻記載,“彌藥”又是黨項人的自稱。黨項各種稱謂的含義,史籍無考,至今尚無定說。從語音上,丁繡認為“黨項”即“宕昌”,與藏語高寒曠野之意音近;王靜如則疑“黨”即上古音“羌”之訛,加“ut”為複數,故漢人稱之為“黨項”(唐古特);從語義上,日本寺本婉雅、青本文教認為“黨項”有藏語“廣闊草原”或野蠻人的原野之意,西田龍雄因以黨項自稱“彌藥”,認為有“黑色的黨項”的意思。
大約在6世紀後期(南北朝時期),黨項人已活動於今青海省東南部黃河河曲古稱析支的地方。後來逐步擴展勢力範圍,到唐代時分布地區:“東至鬆州(今四川省鬆潘縣北),西接葉護(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境),南雜春桑、迷桑(今青海省南部)等羌,北連吐穀渾(今青海省北部),處山穀間,亙三千裏”。在遼闊的草原上,黨項羌按姓氏結成大小不同的部落,各自分立,不相統一。著名的部落有細封氏、費聽氏、往利氏、頗超氏、野利氏、房當氏、米擒氏、拓跋氏等八部。其中以拓跋氏最為強大。據《舊唐書·黨項羌傳》中有關黨項社會的記述:居有棟宇,其屋織犛牛尾及羊毛覆之,每年一易。俗尚武,無法令賦役。男女並衣裘褐,仍披大氈。畜犛牛、馬、驢、羊,以供其食。不知稼穡,土無五穀,求大麥於它界,醞以為酒。妻其庶母及伯叔母、嫂、子弟之婦,然不婚同姓,死則焚屍,名為火葬。無文字,但候草木以記歲時。三年一相聚,殺牛羊以祭天。說明黨項社會仍處於以氏族為基礎的原始社會末期父權製階段。
6世紀中葉,魏周之際,史言黨項“數來擾邊”其後“自周及隋,或叛或朝,常為邊患”。581年(隋開皇元年),北鄰吐穀渾結黨項攻隋朝,被隋擊敗,吐穀渾降。584年,黨項有“千餘家”歸屬隋朝翌年,黨項拓跋部大首領拓跋寧叢率部落到旭州(今甘肅省慶陽縣境)請求定居,隋授予大將軍稱號。後黨項時叛時服,隋王朝則剿撫並用,在黨項居住地區設置州郡,加強管理。
唐王朝建立後,黨項常聯合吐穀渾侵擾西北諸州,同時派遣使者向唐朝“朝貢”。唐太宗李世民繼位後,對周邊各民族采取“招撫政策”。629年(唐貞觀三年)黨項細封部首領細封步賴率部歸附,唐朝在其住地設軌州(今四川省鬆潘縣境),授細封布賴作刺史。黨項其它部落首領也紛紛效法,率部請求內屬,唐朝在其地分別設立崌、奉、岩、遠四州,仍各以其首領為刺史。631年(貞觀五年)在唐王朝不斷施加的政治誘逼與軍事壓力下,黨項部落大批內附,唐朝派太仆寺丞李世南開河曲地為16州,47縣。同年,最強大的拓跋部在首領拓跋赤辭率領下也歸附唐朝,其住地設懿、嵯、麟、可等32州。到632年,黨項前後內屬者達30萬口。拓跋赤辭內屬後,受唐朝擢封西戎州都督,以鬆州為都督府,並賜以李姓。從此,約當今青海省黃河河源積石山以東的地方都歸入了唐王朝的版圖,黨項羌成為唐朝的屬民。
635年(貞觀九年)唐赤水道行軍總管李道彥率軍進擊吐穀渾,與拓跋赤辭約盟,如資給糧運則黨項不受唐軍侵掠。後李道彥軍失信背盟,縱軍掠奪黨項牲畜,拓跋赤辭為此屯兵狼道峽以阻李道彥軍,乘勢攻疊州。唐朝罪李道彥;“減死徙邊”。吐穀渾歸附唐朝後,黨項與唐朝的關係複歸如前。
7世紀中,由於吐蕃的強盛,黨項各部受到嚴重威逼,一部分黨項部族開始陸續向北遷徙。到680年(永隆元年)前後,吐蕃逐步占領黨項居住的地方,黨項內徙達到高潮。從7世紀中葉到8世紀中葉“安史之亂”前持續了100年之久。內徙的黨項部落分別散居於唐朝隴右道北部諸州洮、秦、臨等州;關內道慶、靈、夏、銀、勝等州。唐朝複置黨項羈魔州府,分別寄治於慶、靈、秦等州。史載,721年(開元九年)前,唐朝重設靜邊州都督府於慶州,領達、洫等12州,以拓跋部大首領拓跋思泰任都督。同年4月,拓跋思泰參加了唐朝圍剿六胡州起義的戰爭,死之。玄宗下製書增進拓跋思泰為“特進兼左金吾衛大將軍”,以其子守寂襲其爵。黨項內遷後,仍留居原地的黨項部落為吐蕃所役屬,被吐蕃稱之為“彌藥”。
755年(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後,內徙的黨項族又一次進行了大規模的遷徙活動,持續10年之久。主要是已內徙隴右北部諸州的黨項向東遷至關內道的慶、夏、鹽、靈等州;而原在慶、靈、夏等州的黨項有的更向東遷銀、綏、延等州。還有部分黨項曾東渡黃河進入石州(今山西省離石縣)。黨項經過第二次大遷徒後,同當地漢族和內遷的其它少數民族如室韋、吐穀渾、吐蕃、回紇等族雜居共處,交往密切,使黨項原來氏族與部落內保持的血緣紐帶鬆弛,逐漸形成以地緣為紐帶的部落集團。如在綏、延二州地區的,形成了以黨項野利部為主的六府(州)部;黨項拓跋部地在慶州隴山之東的稱東山部,以夏州為中心的稱平夏部,居鄜、延二州之北山地區的稱南山部。
881年(中和元年),黨項平夏部首領有州刺史拓跋思恭協助唐王朝鎮壓黃巢農民起義軍,被唐朝升任為夏州定難軍節度使,統轄夏、綏、銀、宥、靜(今陝西省米脂縣境)五州之地。
884年(中和四年)七月,又進爵夏國公,複賜李姓。夏州地區的黨項拓跋氏成為名副其實、稱雄一方的唐朝藩鎮。
907年唐朝滅亡,中國曆史進入“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時期,黨項“部有大姓而無君長,不相統一,散處邠寧、鄜延、靈武、河西,東至麟、府之間。自同光以後,大姓之強者各自來朝貢”。“大姓之強者”主要有唐未據夏、銀、綏、宥等州的定難軍節度使黨項拓跋氏,五代初興起於麟、府二州的黨項折氏,以及居於慶、靈二州之間的“西路黨項”諸部。在各部分黨項中,所謂“西路黨項”即唐代所稱“東山部落”,五代時先後為後梁、後晉、後漢、後周所統治。由於他們地處五代時中西陸路交通東線的一段(慶州至靈州),常劫掠往來貢使和商旅,因此也經常遭到五代時北方政權軍隊的“懲罰”。五代時居於夏州西北麟、府、勝等州的黨項部落以府州折氏勢力最強。折氏祖折宗本,唐末任振武軍緣河五鎮都知兵馬使,其子嗣倫,唐末為麟州刺史。後世子孫於後漢、後周時期俱領節鎮,北宋建立後又附北宋。五代時黨項諸部中勢力最大的一支為夏州黨項李氏(拓跋氏),在五代時(907—960)的50多年中,夏州黨項李氏僻居一隅,名義上先後依附於梁、唐、晉、漢、周及北漢王朝,受其封號,朝貢不絕,實際上已保持著相對的獨立。他還利用一切時機,不斷增強實力,參於抗衡。
933年(後唐長興四年),後唐明宗李嗣源企圖用“調防”的辦法兼並夏州,受到黨項首領夏州定難軍節度使李彝超的堅決抵製,明宗被迫妥協。夏州黨項的政治威望日益提高,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二、西夏建立前的黨項
960年北宋王朝建立,夏州黨項李氏藩鎮勢力日益強大,為了避免宋朝的威協,極力向宋朝討好。夏州定難軍節度使黨項首領李彝殷,遣使賀太祖趙匡胤即帝位,避太祖父弘殷諱改名彝興,接連出兵助宋討伐北漢。宋朝鑒於政權初建,北方的北漢及南方吳越等國未平,尚無力削除長期割據夏州的黨項貴族集團勢力,因此,對夏州黨項實行羈糜優撫政策,為李彝興加官進爵。繼李彝興子李光睿、孫李繼筠之後,友好關係延續了20多年。
982年(宋太平興國七年),夏州定難軍節度使李繼筠死,黨項貴族內部因承襲問題發生內證。新任定難軍節度使李繼捧被迫向宋朝獻出經營了300年之久的夏、銀、綏、宥,靜五州之地,李繼捧及其族人也被遷居京師居住。宋太宗趙匡義賜李繼捧姓名趙保忠,輕而易舉地取得了黨項李氏世代承襲的領土。黨項貴族集團內部開始急劇分裂。李繼捧族弟李繼遷,當時任定難軍管內都知蕃落使,聞訊後留居銀州不願入朝,並召集弟李繼衝和親信張浦等商議對策,決定逃往夏州東北300裏黨項聚居的地斤澤(今內蒙古自治區鄂托克旗東北),圖謀聚族起事,出示遠祖拓跋思忠的畫像,用以號召部族和聯絡各部黨項,抗宋自立。
982年(太平興國七年)至986年(雍熙三年)是李繼遷領導的獨立反抗宋王朝時期,經過了三起三落的艱苦鬥爭:984年(雍熙元年)五月,李繼遷進攻宋朝王庭鎮(今內蒙古烏審旗西南)取得了對宋朝作戰的第一次勝利。但隨即遭到宋朝知夏州尹憲和巡檢曹光實的偷襲,其妻和母罔氏被俘,僅隻身和弟李繼衝逃出。後來在黨項野利等族酋長和銀州黨項酋長拓跋遇的幫助下,重振旗鼓,以詐降誘殺曹光實,攻占了銀州。采納部下張浦的建議,稱都知蕃落使,暫代定難軍留後而不稱王。對部下則封以官職。
985年三月。李繼遷與宋朝王恍軍戰於濁輪川(今陝西省神木縣北)大敗,撤出銀州。由於宋軍的強大與部分黨項酋長的倒戈,李繼遷的兵力幾乎全部被殲滅殆盡,使李繼遷認識到獨自抗宋是困難的,必需尋找依附勢力,從而確定了結遼抗宋的策略。
986年三月,李繼遷派親信張浦到遼朝示意歸附,遼聖宗耶律隆緒授李繼遷為“定難軍節度使、銀夏綏宥等州觀察處置等使、特進檢校太師、都督夏州諸軍事”。同年十二月,李繼遷向遼朝求婚,聖宗以宗室女義成公主許嫁。990年(宋淳化元年),遼朝又封李繼遷為夏國王。遼朝通過結盟、通婚、封王,利用李繼遷牽製宋朝。與此同時,宋朝則令李繼捧回鎮夏州,以收撫李繼遷。李繼遷與李繼捧,各受宋、遼王朝的支持和唆使,時和時戰。李繼捧終於遭到李繼遷的襲擊。逃回宋朝後被囚禁。宋朝毀棄夏州城,李繼遷遁居沙漠。
997年(至道三年),李繼遷在遼朝的支持下,趁宋真宗趙恒新即帝位,向宋朝索還夏州,真宗授李繼遷為夏州刺史、定難軍節度使、夏銀綏宥靜五州觀察處置押蕃落等使。李繼遷完成了收複黨項“故土”的宿願。從998年到1001年(宋鹹平元年至四年),李繼遷相繼出兵攻擾宋朝的鄜延、石、麟、府、鎮戎、靈、定、懷遠、保靜、永、清遠等州、軍。次年三月集重兵攻陷靈州,改靈州為西平府。建造宮室、宗廟,從夏州遷都西平。十月,以聲東擊西的戰術襲破西涼府。已歸附宋朝的吐蕃首領潘羅支偽降,暗中集兵數萬人,乘李繼遷不備,於三十九井地敗之。李繼遷中箭逃回西平,於1004年(景德元年)一月箭創發身亡,子李德明繼位。
李德明在位近30年(1004—1031),麵對宋、遼王朝的威協,為了鞏固和發展自己的勢力,他采取了“倚遼和宋”的策略。一麵“假北朝威令懾之”;一麵同宋朝和好,穩定人心和從宋朝獲取物資,以便把主要軍事力量放在對西方的開拓上,實現李繼遷時提出的“西掠吐蕃健馬,北收回鶻銳兵”,而後“南牧”中原的戰略布署。
1004年(宋景德元年)六月,李德明出兵進攻潘羅支,報了殺父之仇。乘勝攻占吐蕃廝鐸督占領的涼州(今甘肅省武威縣),收服吐蕃折逋、遊龍缽等部。1008年(宋大中祥符元年)至第二年,李德明四次進攻回鶻失利,涼州又被甘州回鶻可汗夜落隔攻破,回鶻成為李德明割據勢力的嚴重威協。1028年(宋天聖六年),李德明派其子李元昊一舉攻克甘州(今甘肅省張掖縣),兩年後,瓜州(今甘肅省安西縣)回鶻首領賢順歸附李德明。直到1032年(宋明道元年)九月,李元昊從回鶻手中收複涼州,才解除了回鶻的威協。
李德明同時向宋、遼稱臣,宋、遼也為了各自的利益,對李德明竟相封王進爵。遼封李德明為夏國玉;宋則進李德明為中書令,加太保、太傅,又加賜隻有親王和重臣才能賜予的“崇仁”功臣號。隨後,遼更封李德明尚書令,晉大夏國王,並與其子李元昊聯姻。宋朝加封李德明為夏王。宋、遼對黨項的政策,助長了李德明割據一方、建國稱帝的欲望,開始積極進行各項準備。李德明出行的“儀仗鹵簿”,嚴然和宋朝皇帝等同。1016年(大中祥符九年),李德明“僭越”帝製,追尊其父李繼遷為:“太祖應運法天神智仁聖至道廣德光孝皇帝,廟號武宗”。1020年(宋天禧四年),李德明采納部下建議,由西平府遷都懷遠鎮,改名興州,正式建都。1028年(宋天聖六年),李德明冊立子李元昊為太子,立元昊生母衛慕氏為皇後。在建國稱帝的各項準備基本完成的時候,1031年(天聖九年)李德明病死,雖然沒有來得及登上皇帝的寶座,但為大夏國的建立做好了一切必要的準備。
西夏建國和經濟文化
一、西夏國的建立
1032年(宋明道元年)李元昊繼承父李德明的王位後,立即著手采取一係列正式建國的措施。首先廢除了從唐、宋中原王朝“賜”給黨項拓跋氏王族的李、趙姓氏,改姓“嵬名氏”,自號“兀卒”(漢語可汗之意)。改宋明道年號為顯道以避父諱,旋改開運,使用自己的年號。是年三月,下“禿發令”,在黨項族中推行禿發,以複舊俗。1033年五月,升首都興州為興慶府,大興土木,擴建宮城,營造殿宇。仿宋製設立官製。李元昊即位前,黨項所領的夏州定難軍節度使由中原王朝封授,在黨項內部則以族帳部落首領為長官,擔任由中原王朝授予的蕃落使、防禦使、都押牙、指揮使、團練使、刺史等職。從李繼遷、李德明開始“潛設中官”,李元昊建國則仿宋朝製度設立文武兩班朝官。皇帝之下的中央政府機構有:中書省、樞密院、三司、禦史台、開封府、翊衛司、官計司、受納司、農田司、群牧司、飛龍院、磨勘司、文思院、蕃學、漢學等,職掌與製度基本與宋製相同。皇帝之下的各級官員均可由黨項人或漢人擔任。黨項貴族功臣被封為“寧令”(大王)、“謨寧令”(天大王),後來也實行中原王朝的封王製度。文職官員戴襆頭、著靴、穿紫色或紅色衣服,執笏;武職則在冠帽上區別等級,低級官吏不戴冠。無官職的庶民百姓隻可穿青、綠色的衣服。
李元昊建立的黨項國,為了增強民族意識,鞏固民族語言,在繼位後親自主持仿照漢字形體創製一種記錄黨項語言的文字,命大臣野利仁榮加以演繹,編纂成12卷,尊為“國字”,頒行全國。在國家機關中設立“蕃字院”和“漢字院”,培養人才,掌管翻譯對外的往來文書。在劄樂方麵,李元吳認為黨項人從唐宋王朝完全學習漢人的禮樂“為不足法”,主張“王者製禮作樂,道在宜民。番俗以忠實為先,戰鬥為務,若唐宋之縟節繁音,吾無取焉”。因此在“吉凶、嘉賓、宗祀、燕享”諸場合中“裁禮之九拜為三拜,革樂之五音為一音”。簡化了禮樂製度,並下令國中實行,有敢不遵者,格殺勿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