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為77年(建初二年)至101年(永元十三年),由於漢代統治階級不斷侵奪河湟地區的西羌耕地和牧場,將其趕入貧瘠苦寒的山野;還無故逮捕羌族首領,隨意掠奪羌婦女為妻妾,因此,河湟地區以燒當羌為首,聯合封養、燒何、當煎、當闐、卑湳等,並與湟中月氏胡、張掖盧水胡聯合掀起了長達70餘年的羌民大起義。
第二次為107年(安帝永初元年)至118年(建光元年),延續12年,東漢王朝集兵50餘萬,耗資240億。水初元年,東漢王朝遣騎都尉王弘強征金城、隴西、漢陽3郡數千騎兵出征西域。途遠羌人愁怨,至酒泉,多逃散,各郡發兵截之,毀其廬舍。各地羌民和戍兵集中在張掖郡日勒縣(今甘肅省永昌縣西),揭竿而起,攻亭堠,殺官吏,展開以北地、安定、隴西為中心的起義。“群羌奔駭,互相扇動,二州(並、涼)之戎,一時俱發,覆沒將守,屠破城邑”。東漢王朝即調5萬兵會於漢陽,分路出擊,濫行屠殺。而羌民“歸附既久,無複器甲”,乃,“或持竹竿木枝以代戈矛,或負板案以為楯,或執銅鏡以象兵,郡縣畏懦不能製”,終於擊敗東漢5萬之兵。先零羌的酋豪滇零,趁機於北地(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縣西南)建立政權。眾羌推滇零為“天子”,封官授印,以下奚城(今寧夏靈武縣東南)為都城。招集武都郡的參狼羌和上郡、西河的羌胡共同作戰,並聯合以杜琦為首的漢族農民起義,攻取上邦城。勢盛時,北據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等郡;東至河東、上黨、河內;西有隴西、漢陽二郡及金城郡東部;南抵漢中郡西南。此次起義長達12年,建立了羌人第一個政權,給東漢王朝以很大打擊。
第三次為公元140年(東漢順帝永和五年)至145年(永嘉元年),金城、隴西的且凍、傅難諸郡羌與安定、北地兩郡的罕羌、燒何羌聯合反對漢朝官僚貪汙暴行的鬥爭。曆時6年,東漢王朝集兵10萬,耗資80億。千139年(永和四年)以虐刻橫暴著稱的耒機為並州刺史,劉秉為涼州刺史,“到州之日,多所擾發”,激起羌人再度起義。次年,“且凍、傅難種羌等遂反叛,攻金城,與西塞及湟中雜種羌胡大寇三輔,殺害長吏”。東漢派馬賢為征西將軍,率10萬兵屯漢陽,並於扶風、漢陽,隴道築塢壁300所,分別鎮壓起義軍。羌人采取避實就虛,迂回包抄的策略,並於141年(六年)春,激戰於射姑山,大敗漢兵。繼而,北地、安定之東羌與金城、隴西之西羌會師,分三路出擊:東路由鞏唐羌先攻隴西,旋攻三輔,毀漢皇室陵墓;北路罕羌攻北地,敗北邊太守賈福和武威太守趙衝所領官軍;西北路軍由眾羌的八九千騎組成,攻武威郡;三路挺進,震撼涼州和三輔。東漢采取瓦解利誘、各個擊破的政策,迫使罕羌邑落5000餘戶歸降,旋殲據守於參(今甘肅省慶陽縣西北)北界燒何羌3000餘落,其它各部落萬餘戶羌民義軍亦相繼歸降。144年(建康元年)春,雖發生令居護羌校尉營內從事官馬玄參加羌民起義,“將羌眾亡出塞”的事件,但很快被代理護羌校尉衛瑤等追擊,“斬首八百餘級,得牛馬羊二十餘萬頭”。至145年(永嘉元年),又有離湳、狐奴等5萬多戶羌人投降,使這次起義最終瓦解。
第四次為159年(延熹二年)至169年(建寧二年),隴西燒當等8種羌、安定先零羌、上郡沈氐、牢姐等羌先後在並、涼及三輔展開反暴政鬥爭。曆時11年,耗資44億。159年(延熹二年),東漢以殘酪鎮壓山東農民起義而著稱的段熲為護羌校尉,東西羌起而反抗,合力攻並州、涼州及三輔,官軍每戰輒敗,段熲幾喪命,被免護羌校尉之職,另派庸弱無能的胡閔充當校尉,羌族起義規模更擴大。東漢又派皇甫規為中郎將,持節監關西兵。皇甫規從曆次羌人起義的原因分析中窺知:“羌戎潰叛,不由承平,皆由邊將失於綏禦。乘常守安,則加侵暴,苟競小利,則致大害”,“酋豪泣血,驚懼生變”。上任後,奏斬“受取狼籍”、“多殺降羌”、“不遵法度”的官吏,以收民心。“先零諸種羌慕規威信,相勸降者十餘萬”。但皇甫規竟以“貨賂群羌”罪名被貶。
163年(東漢延嘉六年),重命段熲為護羌校尉。段熲更加凶惡地推行屠殺政策。次年春,封繆、良多、滇那等羌酋豪355人被迫率3000落降。165年(八年),段熲又出擊勒姐、當煎羌。
168年(建寧元年))段熲在涇陽(今甘肅省平涼縣西北)擊敗東羌,羌人撤入漢陽山中。次年,漢兵進入窮山深穀,屠殺近2萬人,招降4000人,被分別安置於安定、漢陽、隴西3郡,東羌起義鬥爭以失敗告終。5年間,段熲等“凡百八十戰,斬三萬八千六百餘級,獲牛、馬、羊、騾、驢、駱駝四十二萬七千百餘頭”。
第五次為184年(中平元年)至189年(六年)以金城“義從羌”、隴西先零羌為主爆發的起義。
184年(漢靈帝中平元年)冬,繼關中黃巾起義之後,金城、隴西、漢陽三郡發生了北地降羌先零羌、湟中義從胡、涼州義從羌以及少數漢人官吏參加的聯合起義,眾10餘萬,攻下不少郡縣,前鋒曾抵達三輔的西部。最後由於羌人起義軍內部分裂和有些將領降漢而使鬥爭受到挫折終於失敗。
羌人起義鬥爭前後延續10O餘年,雖然由於沒有明確的政治目標,組織比較鬆散,力量對比懸殊等原因,被東漢王朝殘酪地鎮壓下去,但對推翻腐朽統治的東漢王朝,起了促進作用,迫使其“馳騁東西,奔救首尾,搖動數州之境,日耗千金之資”。僅第二、三、四次耗資即達360餘億,無怪乎範曄於《後漢書》中驚呼:“惜哉!‘寇敵’略定矣,而漢祚亦衰焉”。
(三)西域、西南等地諸羌
漢代羌族分布很廣,除東西羌外,在今新疆、西藏、內蒙三個自治區和四川省等地,亦居住著不少羌人部落。
1.西域諸羌
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裏木盆地以南至蔥嶺一帶,居住著婼羌等部落,屬西域都護府管轄。《魏略·西戎傳》提及:“敦煌、西域之南山中,從婼羌酋至蔥嶺數千裏,有月氏餘種蔥茈羌、白馬、黃牛羌,各有酋豪,北與諸國接,不知其道裏廣狹。”(按婼、婼羌或若羌,既是地名又為部落名)婼羌為羌人的重要組成部分,《漢書·西域傳》載:“出陽關,自近者始,曰婼羌,婼羌國王號去胡來王。去陽關千八裏,去長安六千三百裏。辟在西南,不當孔道。戶四百五十,口千七百五十,勝兵者五百人。”其領地當處於小宛、且末之東,渠勒之西,戎盧、於闐、難兜之南,包括昆侖山北麓至蔥嶺以西狹長地帶,東西延袤2000裏以上。《西域傳》所雲戶口數可能僅就首府而言,而非全部婼羌。其以遊牧為主,“隨畜逐水草,不用佃作”,糧食恃鄯善、且末等地供給。有鐵礦,能自作兵器弓、矛、服刀、劍、甲等。
在漢通西域以前,婼羌受匈奴貴族奴役,成為他的右臂,常被利用作為向西域進攻或與甘青羌人酋豪聯絡的橋頭堡。婼羌也是漢朝通向天山南麓的必經之道。漢武帝劉徹時,“西伐大宛,並三十六國,結烏孫,起敦煌、酒泉、張掖,以隔婼羌,裂匈奴之右肩”。婼羌首領因脫離匈奴而歸漢,被封為“去胡來王”。由婼羌人組成的婼兵曾隨馮奉世等鎮壓過甘青地區罕羌。至漢平帝劉衍時,婼羌王唐兜因屢受毗鄰赤水羌欺淩,向西域都護但欽告急,未及援,唐兜怨之,攜妻子及屬下千餘人亡降匈奴。匈奴執以付漢使。王莽好大喜功,當西域諸國王之麵,斬唐兜首,使漢與西域婼羌等關係惡化。
除婼羌外,在蔥嶺以東、於闐南山以西,還有西夜、蒲利、依賴、無雷等國,“其種類羌氐行國,隨畜逐水草往來”,很可能為諾羌別種。東漢時,西域仍有不少羌人,現今尚有遺存於拜城縣的。東漢桓帝劉誌於永壽四年(公元150年)所立的《漢龜茲左將軍劉平國作亭頌》石刻上就記有:“龜茲左將軍,以七月二十六日發家,從秦人孟伯山、狄虎賁、趙當卑、夏羌、石當卑、
程阿羌等六人共作列亭”。其中夏羌、程阿羌應是羌人。
羅布泊周圍,西漢時的樓蘭國內,亦有羌人部落。據《水經注·河水篇》載:“河水又東注於泑澤,即經所謂蒲昌海也。水積鄯善之東北,龍城之西南,故薑瀨之虛,胡之大國,蒲昌海溢,蕩覆其國。城基尚存而至大,晨發西門,暮達東門”。據前所述,薑、羌往往通用,“薑瀨之虛”,即薑人或羌人在水邊殘留之遺址。《涼州異物誌》稱:“薑賴之虛,今稱龍城”,由於薑賴王恒溪無道,觸怒上帝,遂溢蒲昌海水蕩覆其國。雖屬神話,說明羅布泊周圍當時仍留有羌人足跡是毋庸置疑的。清末,英國人斯但因在羅布泊一帶發現一薑女書簡,有雲:“薑女白,取別之後,便爾西邁,相見無緣,書問疏簡;每念茲對,不舍心懷,情用勞結。倉卒□(複)致消息,不能別有書裁,因數字值給(信)複表。馬羌”。大約寫於三國至前涼時,末署馬羌,似與白馬羌有聯係。此書簡不論是出於羌女之手或為漢人代筆,均說明這一帶確有羌人居住,並反映了天山南路諸羌與漢人的經濟文化交流是相當密切的。
此外,在漢代龜茲國都城(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車縣)不遠的沙雅縣幹什格提遺址內出土一枚“漢歸義羌長”印,銅質,篆文,臥羊紐。為漢王朝賜給一羌人酋長的印信無疑,可以看出在塔裏木盆地北沿亦有羌人部落活動的足跡。
2.西藏諸羌
爰劍孫印因秦獻公師隰滅狄戎,畏其脅迫,“將其種人附落而南,出賜支河曲西數千裏”。其中一支即是發羌、唐犛。賜支河曲係今青海省東南部黃河曲流處,其西數千裏應屬於西藏與新疆兩自治區交界之處。發羌人是否與後來藏人有淵源關係,目前尚無定論。《新唐書·吐蕃傳》曾提及:“吐蕃本西羌屬,蓋有百五十種,散處河、湟、江、岷間;有發羌、唐犛等,然未始與中國通”。唐犛似是犛牛羌的一支。也許西遷的羌和西藏地區原有的居民已相融合,構成為藏族的先民之一。故在信仰等方麵,尚有羌人之風,族源傳說亦有雷同之處,並有羌塘(一說意為“羌人居住的高原”)之地名等等。有人認為“發羌為吐蕃的祖源之說,絕不可信”。
3.古居延海羌人
漢代在今甘肅省西北及與其相毗鄰的內蒙古自治區西部額濟納旗北境古居延海一帶亦分布有不少羌人。
《漢書·地理誌》載:“張掖郡觻得……羌穀水出羌中,東北至居延入海,邊郡二,行二千一百裏。”羌穀水即弱水,上遊為今甘肅省的山丹河,下遊即山丹河與甘州河合流後的黑河,入內蒙古自治區稱額濟納河,水出酒泉縣祁連山下,即“羌中”,可見酒泉縣祁連山一帶居住著不少羌人。另外今玉門市南亦有羌人居住。
在古居延海(清以後分為東海、西海)一帶,曾發現西漢宣帝神爵年間(公元前61—前58)為優撫被羌人殺死的邊塞官兵所書的木簡,簡文明雲:“各持下吏,為羌人所殺者,賜葬錢三萬,其印紱吏五萬……”居延海一帶水草豐美,係蒙古高原通往河西與西域必經之道,故既是匈奴聯絡蠟羌與河湟羌共同襲擊漢朝的重要據點,又是漢朝出擊匈奴的前沿陣地。此地區的羌人也許在宣帝元康年間(前65—前61),曾配合先零羌起兵,與漢朝軍隊發生衝突,造成漢軍的傷亡。可見,居延海一帶羌人雖受匈奴控製,但仍保持有自己一定的戰鬥力。
4.西南諸羌
漢代,在西南地區尚活躍著犛牛羌、白馬羌、參狼羌、青衣羌及其繁衍的分支。
犛牛羌,以畜養良種犛而著稱,初大都分布在沈黎郡,並有犛牛縣(今四川省漢源縣東北)。後沈黎郡並入蜀郡,置蜀郡西部都尉,並設有都尉二人,一居犛牛縣主徼外羌,一居青衣縣主漢人。後羌人繼續南下至雅礱江下遊。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元鼎六年),在安寧河流域及雅礱江下遊置越嶲郡,故又稱犛牛羌為越嶲羌。公元117年(東漢安帝元初四年)十二月,越嶲羌封離等以“郡縣賦斂煩數”、“長吏奸猾”,掀起了大規模的反抗鬥爭。史稱“永昌、益州、蜀郡皆叛應封離,眾至十餘萬,破壞二十餘縣,殺長吏”。反抗鬥爭堅持近2年,打擊了東漢在西南的駐防力量,迫使東漢將“侵犯蠻夷”的奸吏90人,“皆減死論”;同時有力地支持了西北羌人的大起義。在犛牛羌地區尚有筰人,《後漢書·大宛傳·正義》認為“筰,白狗羌也”,似與居住在岷江上遊汶山郡的白狗羌有關。
在犛牛羌以西,今甘孜藏族自治州東南部,有白狼、槃木、唐菆等部落共百餘個。《後漢書·西南夷傳》稱:“自汶山以西,前世所不至,正朔所未加。白狼、槃木、唐菆等百餘國,戶百三十餘萬,口六百萬以上,舉種奉貢、稱為臣仆”。或認為白狼、槃木、唐菆等亦為羌人部落。永平(公元58—75年)年間,白狼王唐菆向漢王朝入貢,獻白狼歌三章:《遠夷樂德歌》、《遠夷慕德歌》、《遠夷懷德歌》。歌詞不一定為白狼王所作,但仍反映了羌民對漢朝和漢文化向慕和友好之情,並顯示羌人的漢文化程度已有一定水平。
白馬羌主要分布在今四川省茂縣、汶川縣一帶,由於在廣漢屬國西徼之外(一說在蜀郡的汶江道或汶山郡之內),故又被稱為“廣漢羌”或“廣漢徼外白馬羌”、“白馬種廣漢羌”。甘肅省武都地區亦有白馬羌活動的記載,或認為白馬羌實為參狼種武都羌。
參狼羌主要分布在今甘肅省南部武都地區,尤其是白龍江一帶。白龍江古稱羌水,以其上源有參狼穀而得名,隴西地區亦有其種。史稱“參狼羌在武都勝兵數千人”,人口必有數萬。因在武都,又稱“武都羌”或“參狼種武都羌”。由於與自馬羌分布交錯,關係密切,故有稱之為“廣漢塞外參狼種羌”或“武都塞上白馬羌”的。
青衣羌人主要分布在今四川省西部雅安地區,因青衣水而得名。《水經注·青衣水》載:“青衣水出青衣縣西蒙山。”注雲:“縣故青衣羌國也。”青衣江亦名羌江,此江上遊居住著不少青衣羌人。早在西漢呂後(雉)時就“城焚道,開青衣”,設立地方行政建製,青衣縣治所在今四川省名山縣北。《水經注·青衣水》注稱:“公孫述之有蜀也,青衣不服,世祖嘉之,建武十九年(公元43)以為郡。安帝延光元年(122),置蜀郡屬國都尉,青衣王子心慕漢製,上求內附。”
西南地區的羌人部落甚多,分布很廣,並往往與其它民族交錯雜居。由於與漢族經濟文化交流的加強及其它種種原因,“內附”日益增強。如“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廣漢塞外白馬羌樓登等率種人五千餘戶內屬,光武封樓登為歸義君長”)。公元94年(和帝永元六年),蜀郡徽外大牂夷種羌豪造頭等率種人50餘萬口內屬。100年(十二年),犛牛徼外白狼、樓薄蠻夷王唐繒等率種人17萬口內屬等等,東漢時其首領皆被封以邑君長、歸義君長等。羌人與內地的交往亦日趨頻繁。
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羌人
(一)三國、西晉時的羌人
魏晉時羌族主要分布在秦州隴西、南安、天水、略陽、武都、陰平郡,雍州馮翊、北地,新平、安定等郡,涼州金城、西平等郡,益州汶山郡,此外,今黃河以南的黃南藏族自治州,今甘肅省洮河流域和白龍江上遊的甘南藏族自治州等,亦都是羌族分布較集中的地區。
三國時魏、蜀、吳為各自擴充地盤和勢力,加強對西北諸族的控製,處於三國交界勇悍善戰的羌人往往成為三國統治者爭奪和利用的對象。早在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曹操於滅“平漢王”宋建,諸羌歸附後,即置四平郡,以加強對甘青羌人的控製。蜀漢時於羌人聚居的墳山郡亦增設平康縣、白馬縣、都安縣、升遷縣,並改置廣漢屬國為陰平郡。還在汶山郡沿邊建汶山、龍鶴、冉駹、白馬、匡用五國,修屯牙門,增強對羌人地區的防守。同時,曹魏及蜀漢紛紛強製將羌人內遷,並大量征調為兵和服各種徭役。曹操軍隊中就有不少羌人,諸葛亮指揮的精銳部隊則包括“賨叟、青羌”。羌人不堪曹魏統治者的壓迫剝削,奮起反抗。如公元247年(魏正始八年),隴西、金城、南安、西平諸羌酋餓河、燒戈、伐同、蛾遮塞等率眾反魏,與蜀將薑維聯合攻魏城邑,涼州名胡治無戴亦起兵響應,圍武都郡城。魏發兵大肆屠殺餓河、燒戈等,降服萬餘落。次年,蛾遮塞等於白土城為魏將郭淮擊破。蜀漢地區羌人亦曾進行過各種反抗。如公元231年(建興九年),汶山羌暴動,蜀漢遣安南將軍馬忠、將軍張嶷討伐之,遭到他裏羌人等扼險抵抗,後改用招降而破他裏,使其餘各部羌人出降或奔竄山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