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西北和東北諸民族4(1 / 3)

隨著汗國的崩潰,其所屬各部又再次離散。其中除部分淪為西夏附庸外,部分逃入北宋境內,散居於秦隴間。另一部分則散居沙州以南,繼續過著遊牧生活。移居沙州以南的沙州回鶻人,就是後世所稱的“撒裏畏兀人”或“黃頭回紇”。

13世紀時,蒙古族興起,統一中國,撒裏畏兀大部分為甘肅行省管轄。元末,元宗室寧王卜煙帖木兒奉命鎮守其地。明初,明朝以其地置安定、阿端、曲先等衛,成為明朝在西北地區的重要屏障,並使之“納馬中茶”。因與蒙古族人民長期共處,後許多蒙古族人民也被吸收於裕固族共同體中。

15世紀中葉後,以明朝政權日漸腐敗衰弱,嘉峪關外所屬各衛統治者彼此爭權奪利,經常互相殘殺。時值吐魯番封建主(察合台後王)勢熾,諸衛頗受其侮,遂漸次相率內徒。明朝置其眾於肅州和甘州南山一帶,自是不複更遷。清初,其眾分“七族”,各有首領以統轄。

語言有“堯乎爾語”和“恩格爾語”。前者屬阿爾泰語係突厥語族,後者為阿爾泰語係蒙古語族。通用漢語文。

主要從事畜牧業。牲畜以馬、牛、羊為大宗,也有少量驢、騾和駱駝。生產方式粗放,多按春、夏、秋、冬四季隨時更換牧地。居住於黃泥堡地區(位於肅州以東)的,則多從事農業。居民信仰喇嘛教格魯派。民間文學豐富,民歌別具一格,曲調優美。婦女擅長編織和刺繡。

九、東鄉族

東鄉族以其居住於甘肅省臨夏東鄉而得名。在曆史上則分別被稱為“東鄉回”、“東鄉土人”、“東鄉蒙古人”、“蒙古回回”。

東鄉族族源,有的認為本民族的主要成分是蒙古人,有的認為是中亞或阿拉伯人,有的認為是蒙古人和回回人。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根據傳說,結合有關文獻記載,似是以回回人和蒙古人為主體,吸收部分漢族和藏族成分演變發展而成的。東鄉族地區在元代屬河州路,由吐蕃宣慰使司管轄,是蒙古軍和探馬赤軍的重要屯戍中心。明初,明政府於其地置河州衛,由歸附明朝的故元將領何鎖南普統治。明政府為加強中央集權,洪武年間於其地推行裏甲製度。東鄉族地區設麻失、梨子、黑水、哈刺、女帖(一作信貼)、鴉兒、結合、刺麻、打柴等9裏。清朝建立後油於原有的“裏甲製度”,弊竇叢生,竟被廢除,而為“會社組織”所取代,共設24會、107社。

東鄉族人民主要從事農業。由於封建統治階級的殘酷壓迫和剝削,生產技術落後,耕作粗放,木製工具和石製工具在生產中占著相當大的比重。主要農作物有洋芋、青稞、燕麥、小麥、蕎麥、糜子、大豆等。

語言屬阿爾泰語係蒙古語族,通用漢文。信仰伊斯蘭教遜尼派。有新、老二教派。清代曾多次同各族人民一起,掀起反抗清朝反動統治的鬥爭。婦女善刺繡。群眾性文娛活動活躍,每年秋後,常與鄰近村民相約舉行“那敦”(即蒙古族的“那達慕”),有賽馬、摔跤、“打土塊”等個人或集體競技活動。“東鄉花兒”深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見樂聞。

十、保安族

保安族在曆史上曾被稱作“回回”、或“保安回”,居住於今青海省同仁縣隆務河一帶。該地原是藏族人民的的聚居區。明萬曆年間,由於明朝統治階級於同仁縣附近修建保安堡,設”保安營”,遂因其地而得名。

族源一說來自信仰伊斯蘭教的蒙古人,一說來自河州(今臨夏縣)經商的回回人。但也有說來自陝、甘等地派往當地屯墾守邊的官兵。根據有關記載,結合民間傳說,似為寓居於當地的蒙古人吸收漢、土、回、藏等民族成分後發展而成。

因受隆務寺封建農奴主欺壓,曾數次變更聚居地。先徙居循化,繼又徙居甘肅臨夏大河家(今甘肅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境內)。

保安族主要從事農業。農作物有小麥、大麥、玉米、蕎麥、豆類、大麻、洋芋、豆類和甜菜等。原有生產技術落後,耕作粗放。及遷大河家地區後,因受周鄰各民族人民先進生產技術影響,生產工具和耕作方法都有很大改進和提高。所製“保安刀”,在甘、青、藏等地深受各族人民喜愛。

語言屬阿爾泰語係蒙古語族。通用漢語文。信仰伊斯蘭教遜尼派。能歌善舞。“保安花兒”優美動聽,別有風韻,造型藝術發達。社會習俗多受伊斯蘭教影響,但也保留著蒙古族的某些習慣。

十一、達呼爾

達呼爾,即今達斡爾族,其名始見於1667年(清康熙六年,一作五年),初作打虎兒。《清實錄》載,是年理藩院奏,“查打虎兒有一千一百餘口,未編佐領,應照例酌量編為十一佐領,設頭目管轄”,聖祖從之。後來一般作達呼爾,亦作達瑚爾、達胡爾、達瑚裏、達呼裏、達古爾、打狐狸、紅狐狸等。名稱含義為“種田的人”。有“愛門人”別稱。也有人認為《蒙古源流》卷六中所記,16世紀末科爾沁蒙古攻打東部的三個部落之一的“達奇鄂爾”,即達呼爾。達呼爾一同語源有多種說法,主要的有由契丹“大賀”氏或室韋“達姤”部名變來,或說由達斡爾語“達豪爾”(達,原來之意;豪爾,意為所在地方,合意為“原居處”)而來。族源迄今仍無一致認識,可歸納為契丹遺裔說和土著說兩種:前說始於乾隆年間欽定《遼史》中,以達呼爾對譯大賀氏;土著說所指不一,包括了靺鞨黑水部後裔、室韋或室韋達姤部後人、塔塔爾部或白韃靼遺人、早期蒙古族的後裔等說。流行最廣、影響最大的,是與蒙古同源說和契丹後裔說。

17世紀初(明末清初),與今鄂溫克、鄂倫春人被稱為薩哈爾察(滿語,意為黑色貂皮)部,後稱索倫部。時達呼爾族共有18(一說20)個哈拉(姓),得名皆來源於原居住地區的江河、山或村屯名稱。分布西起石勒喀河,東至牛滿江(今稱布列亞河),北抵外興安嶺南麓,南達黑龍江上中遊沿岸地區。在這一區域中,精奇裏江(今結雅河)自中流以下,黑龍江自漠河對岸沿江下至精奇裏江口一帶,為明末清初達呼爾人最集中的居住地域。

17世紀中葉,因沙俄入侵黑龍江流域受到野蠻掠奪與屠殺,他們進行了英勇抵抗後在清政府統一安排下,內遷到黑龍江以南的嫩江流域。以後又因達呼爾兵驍勇善戰,不少被清朝調往它地駐防、戍守邊卡,遠至新疆伊犁地區。

在黑龍江北岸時,達呼爾人具有很高的文化,已形成了以地域為紐帶的部落集團,是索倫部中社會發展最快的一族。已跨越完全依靠漁獵為生的階段,開始經營農業生產,聚族定居,並與今鄂溫克等族共同建立了雅克薩、阿薩津、鐸陳、烏庫爾、多金等木城和許多村屯。南遷後,農業有了進一步發展,不少達呼爾人已以農業為主;然相對說來,耕作技術還較粗放,直到清末,他們還采用“一犁擠”的種植法;農作物有燕麥、大麥、糜子、蕎麥、豌豆等。也兼營畜牧,主要為牛、馬。手工業以善造木質輪高的“車”著稱。另外,居住今鄂溫克族自治旗境內的從事純畜牧業,居莫力達瓦旗山區的還以狩獵為主。有自己的語言,屬阿爾泰語係蒙古語族。無文字,使用滿文,少數地區兼用蒙文或哈薩克文。婚姻為一夫一妻製,恪守氏族外婚製。曲棍球為其傳統的體育運動。信奉薩滿教,自清末起部分人改信喇嘛教。

努爾哈齊在1616年建立後金政權後,發兵征討黑龍江諸部,薩哈爾察部歸附。50000016_860_51634年(後金天聰八年),達呼爾頭人巴爾達齊率44人朝後金,皇太極以宗女妻之。1639年(崇德四年),索倫部另一頭目博穆博果爾叛清,巴爾達齊不為所動,率族人“堅壁以待王師”。後巴爾達齊入京供職。南遷後的達斡爾人,被清編為杜博淺、孟爾丁、訥莫爾3個“劄蘭”(隊或連,即參領),由理藩院管轄。

1731年(清雍正九年),三“劄蘭”編入布特哈八旗,訥莫爾為正白旗,孟爾丁為正黃旗,杜博淺為鑲黃旗。有清一代,達呼爾人以貂皮向清王朝繳納貢賦,每年清政府派官員到齊齊哈爾市北“楚勒罕”集市征收,當時不少漢族等商人也帶著絲織品、金屬品等貨物來交換達呼爾等族不入選的貂皮及其它獵產品。交換的發展,加速了達呼爾社會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