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漢族
民族與種族不同。種族論膚色,論骨骼,其同異一望可知。然雜居稍久,遂不免於混合。民族則論言文,論信仰,論風俗,其同異不能別之以外觀。然於其能否搏結,實大有關係。同者雖分而必趨合,異者雖合而必求分。其同異,非一時可泯也。
一國之民族,不宜過雜,亦不宜過純。過雜則統理為難,過純則改進不易。惟我中華,合極錯雜之族以成國。而其中之漢族,人口最多,開明最早,文化最高,自然為立國之主體,而為他族所仰望。他族雖或憑恃武力,陵轢漢族,究不能不屈於其文化之高,舍其故俗而從之。而漢族以文化根柢之深,不必藉武力以自衛,而其民族性自不虞澌滅,用克兼容並包,同仁一視;所吸合之民族愈眾,斯國家之疆域愈恢;載祀數千,巍然以大國立於東亞。斯固並世之所無,抑亦往史之所獨也。
漢族之稱,起於劉邦有天下之後。近人或謂王朝之號,不宜為民族之名。吾族正名,當雲華夏。案《書》曰:“蠻夷猾夏”。《堯典》,今本分為《舜典》。《左氏》曰:“戎狄豺狼,諸夏親昵。”閔元年。又曰:“裔不謀夏,夷不亂華。”定十年。又載戎子駒支對晉人之言曰:“我諸戎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襄十四年。《論語》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八佾》。《說文》亦曰:“夏,中國之人也。”則華夏確係吾族舊名。然二字音近義同,竊疑仍是一語。二字連用,則所謂複語也。“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二語,意同辭異,古書往往有之,可看俞氏樾《古書疑義舉例》。以《列子》黃帝夢遊華胥,附會為漢族故壤,未免失之虛誣。夏為禹有天下之號,夏水亦即漢水下流。禹興西羌,《史記·六國表》。漢中或其舊國。則以此為吾族稱號,亦與借資劉漢相同。且炎劉不祀,已越千年。漢字用為民族之名,久已不關朝號。如唐時稱漢、蕃,清時稱滿、漢,民國肇建,則有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之說是也。此等豈容追改?夏族二字,舊無此辭。華族嫌與貴族混。或稱中華民族,詞既累重,而與合中華國民而稱為一民族者,仍複相淆。夫稱名不能屢更,而涵義則隨時而變。故片辭隻語,其義俱有今古之不同。訓詁之事,由斯而作。必謂漢為朝號,不宜用為民族之名,則今日凡百稱謂,何一為其字之初詁哉?廢百議一,斯為不達矣。
漢族自有史以前,久居此土乎?抑自他處遷來,其跡尚有可考者乎?此近人所謂“漢族由來”之問也。昔人暗於域外地理,即以其國為天下,此說自無從生。今則瀛海大通,知中國不過世界列國之一;遠覽他國史乘,其民又多非土著;而讀史之眼光,始一變矣。法人拉克伯裏氏,撰《支那太古文明西原論》,謂漢族來自巴比倫。日本白河次郎、國府種德取其說以撰《支那文明史》。東新譯社譯之。改名《中國文明發達史》。說極牽強。顧中國人自此頗留意考據。搜輯最博者,當推蔣智由之《中國人種考》。見《新民叢報》。此篇以博為主,故所采不皆雅言。作者亦無確實論斷。此外丁謙、章炳麟等,鹹有論著。或主來自小亞細亞。丁氏之說。見所著《穆天子傳地理今釋》。略謂“此書體例,凡穆王經過諸國,有所錫賚皆曰賜;惟於西王母則曰獻。諸受天子之賜者,皆膜拜而受,惟西王母及河宗氏不然。天子觴西王母於瑤池之上。西王母為天子謠曰:白雲在天,山陵自出。道裏悠遠,山川間之。將子無死,尚複能來。”意謂中華大國,然其初起自西方,猶天上白雲,出自山陵也。然則西王母為漢族故國,理自可信。傳雲:“自群玉之山以西,至於西王母之邦,三千裏。自西王母之邦,北至於曠原之野,飛鳥之所解其羽,千有九百裏。又雲:至於西王母之邦,遂驅,升於弇山。乃紀其跡於弇山之石,而樹之槐,眉曰西王母之山”,群玉之山,以穆王遊行道裏核之,當在今蔥嶺左右。曠原之野,蓋印度固斯山以北高平之池。西王母在群玉之山之西三千裏,曠原之野之西千九百裏,則當在今小亞細亞。弇山,郭注雲:弇茲山,日所入也。即《山海經》之崦嵫山。經雲:崦嵫之山,苕水出焉,而西流注於海。可證西王母之池,西麵濱海。然則西王母當在小亞細亞之西端。昔人所知陸地,西盡於此,遂以為日之所入耳。”愚案西王母之名,見於《爾雅》,為四荒之一。《淮南子·地形訓》:“西王母,在流沙之瀕。”《禮記·王製》:“自西河至於流沙,千裏而遙。”則西王母之地,極遠亦不過在今甘肅邊境。《太平禦覽》地部引崔鴻《十六國春秋》:“酒泉太守馬岌上言:酒泉南山,即昆侖之體。有西王母石室”雲雲。雖未必密合,地望固不甚遠。故虞舜時,西王母能來獻其白琯,若在小亞細亞,則蔥嶺東西,古代了無交通之跡,西王母安能飛越邪?舜時西王母來獻白琯,見《大戴禮記·少間》篇。或謂來自大夏故墟。章氏之說,見《太炎文錄·論種姓》篇。以西史之巴克特利亞(Bactria),《史記》稱為大夏,必其地之舊名。而引《呂覽·古樂》篇,黃帝命伶倫作律。伶倫自古大夏之西,乃之阬隃之陰,取竹於嶰谿之穀,為大夏為漢族故土之證。然大夏之名,古籍數見,雖難確指其地,亦必不得在蔥嶺之西也。詳見近人柳詒征所撰《大夏考》,載《史地學報》。要其立說,皆不免藉《山海經》、《穆天子傳》等書為佐證。此等書,後人所以信之者,以其述域外地理多合。予謂二書實出晉世,漢時西域地理已明,作偽者乃取以為資,而後人遂為所欺耳。此說甚長,當別著論,乃能詳之。
然則漢族由來,竟不可知乎?曰:非不可知也,特今尚非其時耳。草昧之時,訖無信史,為各國各族所同。他國古史,所以漸明者,或則發掘古物,以求證驗;或則旁近史乘,可以參稽。吾國開化最早,四鄰諸國,其有史籍,皆遠出我後;掘地考古,方始萌芽;則邃古之事,若存若滅,蓋無足怪,與其武斷,無寧闕疑也。
然則漢族發展之跡,竟不可知乎?曰:漢族入中國以前,究居何處不可知。其入中國後發展之跡,則尚有可征也。特皆在有史以後耳。案欲考漢族發展之跡,必先明其地理。考證古史地理,厥有三法:(一)考其疆域四至,及九州境界。(二)考古國所在。(三)考其用兵地理是也。疆域四至及州之境界,多有山川之名為據,似若可信。然此不過聲教所及,非必實力所至也。古國所在,多難確考。有可考者,亦難分別其究為漢族,抑非漢族。無已,其惟考證古代帝王都邑乎?王朝史事,傳者較詳。都邑所在,亦較可憑信也。用兵地理,能傳諸後世者,其間戰勝攻取之方,遁逃負固之跡,皆足以考立國形勢,交通路線。較諸僅知其都邑所在者,尤為可貴。故此三法者,第三法可用其全,第二法可用其半,第一法則全不足用也。
古代帝王事跡,多雜神話。其較可信者,蓋始三皇五帝。三皇五帝,異說紛如,要以《尚書·大傳》燧人、伏羲、神農為三皇;《史記·五帝本紀》,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為五帝之說為可信。詳見鄙人所撰《三皇五帝考》。燧人都邑無征。《遁甲開山圖》,謂伏羲生於成紀,今甘肅秦安縣。徙治陳倉,今陝西寶雞縣。地在秦、隴之間。神農氏,一稱厲山氏,亦曰大庭氏,厲山,《括地誌》謂在隨縣,今湖北隨縣。即春秋時之厲國。而春秋時魯又有大庭氏之庫,皇甫謐《帝王世紀》,謂神農都陳徙魯,《史記·五帝本紀》正義引。蓋本諸此。黃帝邑於涿鹿之河。服虔雲:涿鹿,山名,在涿郡。今河北涿縣。張晏謂在上穀,皆見《集解》。蓋因《漢誌》上穀有涿鹿縣雲然。竊疑服說為是也。顓頊、帝嚳,《史記》皆不言其都邑。《集解》引《皇覽》,謂其塚並在濮陽,今山東濮陽縣。則在今山東境。堯都晉陽,今山西太原縣。見於《漢誌》。舜蓋因之。《左》定四年,祝佗謂唐叔封於夏虛,啟以夏政,則禹亦仍堯舊都也。然《世本》謂禹都陽城,蓋其後嗣所徙。《左》哀六年引《夏書》曰:“惟彼陶唐,帥彼天常,有此冀方。今失其行,亂其紀綱,乃滅而亡。”蓋指太康失國之事。竊疑有夏自此,遂失冀州,後嗣更居河南也。詳見鄙人所撰《夏都考》。湯都曰亳,異說尤繁。鄙意當采魏氏源之說,以商,今陝西商縣。偃師,今河南偃師縣。及漢薄縣今河南商丘,夏邑,永城三縣境。三處皆為亳。湯初居於商,《史記》所謂“自契至湯八遷,湯始居亳,從先王居者也。其後十一征,自葛始。韋、顧既伐,遂及昆吾、夏桀。桀敗於有娥之虛,奔於鳴條。湯以其間又伐三■。其戰勝攻取之跡,皆在河南、山東,則必在漢薄縣境矣。此孟子所謂湯居亳,與葛為鄰者也。有天下之後,蓋定都偃師。故盤庚渡河而南,《史記》謂其複居成湯之故居也。詳見鄙人所撰《釋亳》。其後仲丁遷於敖;《書》序作囂。《正義》:“李顒曰,囂在陳留浚儀縣,皇甫謐雲:仲丁自亳遷囂,在河北也。或曰:今河南敖倉。二說未知孰是。”《史記·正義》:“《括地誌》雲:滎陽故減,在鄭州滎澤縣西南十七裏,殷時敖地也。”案浚儀,今河南開封縣,滎澤,今河南滎澤縣。《水經·濟水》注:濟水又東經敖山,山上有城,即殷帝仲丁之所遷也。皆同正義或說。河亶甲居相;《史記·正義》:《括地誌》雲:故殷城,在相州內黃縣東南十三裏,即河亶甲築都之所,故名殷城也。案今河南內黃縣。祖乙遷邢;《書》序:“祖乙圮於耿。”《正義》:“皇甫謐以耿在河東,皮氏縣耿鄉是也。”《史記·索隱》:“邢,近代本亦作耿,”案此蓋後人以書序改之。《通典》謂祖乙所遷之邢為邢州,說似較確。皮氏,今山西河津縣,邢州,今河北邢台縣。盤庚涉河南,治亳;武乙立,複去亳,徙河北;《項羽本紀》:“項羽乃與期洹水南殷墟上。”《集解》:“應劭曰:洹水在湯陰界。殷墟,故殷都也。瓚曰:洹水,在今安陽縣北,去朝歌殷都一百五十裏。”然則此殷墟非朝歌也。案清光緒已亥,河南安陽縣西五裏小屯,發見龜甲獸骨,刻有文字。近人多謂即《史記》之殷墟,武乙所遷。亦皆在大河兩岸。然則自伏羲至殷,漢族蹤跡,迄在今黃河流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