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帝國主義的入侵和各民族人民的反帝反封建鬥爭1(1 / 3)

第三十八章 帝國主義的入侵和各民族人民的反帝反封建鬥爭

1840年以來,中華民族的曆史發生了巨變,它經曆了帝國主義的入侵和軍閥混戰以及民族解放鬥爭的時期。清朝後期由於政治腐朽,軍事無能,使歐美列強的入侵得逞,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各民族地區亦隨之而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地位,且各民族社會發展極不平衡的狀態。各民族中既有處於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過渡形態的,也有處於奴隸製發展階段的,更有大部分民族處於封建領主經濟和地主經濟的發展階段。所有處於各個不同社會發展階段的民族,都經曆了共同的曆史命運遭受過帝國主義的侵略、清朝統治者、北洋軍閥和國民黨的壓迫與剝削,各民族人民顛沛流離,備嚐苦難的命運。麵對帝國主義的侵略,中國各族人民進行了堅決的抵抗,並且在百餘年的反帝鬥爭中,逐漸認清中華民族整體和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與聯合。伴隨中國殖民地、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中國的封建統治集團,也日益與帝國主義侵略者勾結,成為帝國主義的附庸和統治中國的代理人。中國各民族人民,為了拯救偉大的祖國,使中國不致遭到帝國主義的瓜分乃至被滅亡;力了推翻專製帝製,實現民主共和;為了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實現人民民主,百餘年中,前仆後繼,英武不屈,進行著波瀾壯闊的反帝反封建鬥爭。從林則徐領導的1840年抗英戰爭到1900年義和團反帝鬥爭,在反帝鬥爭的主戰場和各民族地區許多次英勇的反帝鬥爭,終於使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陰謀徹底破產;從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革命到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終於在1911年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君主專製統治。爾後各民族人民又進行了反對北洋軍閥和國民黨統治的鬥爭,以及偉大的全民族抗日戰爭,經過長期的鬥爭和民族覺悟的提高,中國各民族人民爭取解放鬥爭的洪流終於彙集到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之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各民族人民最終擺脫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軍閥和國民黨反動派的統治,中華民族獲得了解放,走上了建設新中國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康莊大道,中華民族又以巨人的形象巍然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第一節 歐美列強入侵各民族地區和各民族政治經濟的變化

一、帝國主義對各民族地區的入侵

1840年(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後,歐美各國列強強迫清朝政府簽訂了一係列不平等條約,使中國的封建社會逐步解體。腐朽的清朝政府對歐美各國列強的侵略采取妥協投降的政策,使歐美各國列強的侵略魔爪伸入到全國各地,許多地處沿海和邊疆的民族地區,是歐美各國列強侵略中國的重要目標。英、法、美、俄、日等列強均相繼侵略過各民族地區,我國東北、西北、西南、中南和東南各個民族地區都遭到過帝國主義的侵略。

在鴉片戰爭期間,歐美各國列強首先侵入到東南沿海的各民族地區,接著英、美、法、日等外國侵略者不斷侵入台灣。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美國數次派遣艦船到台灣調查煤礦資源和測量港口,1863年六月美國軍艦強行在台灣南部的琅(今台灣省恒春縣)登陸。1874年四月日本設立“台灣番地事務局”,並在長崎建立侵台軍事基地,1874年五月正式出兵侵占台灣。在美、日侵略台灣的同時,法、英侵略者則把侵略矛頭對準廣東、廣西、雲南、西藏等地。1873年(同治十二年)法國占領越南以後,便以越南為基地,展開了對中國東南和西南地區的全麵侵略,很快將廣東、廣西和雲南的東南部變為法國的勢力範圍。中法戰爭(1884)後,法國強迫清朝政府簽訂了《中法簡明條約》,控製了廣西的龍州、雲南的河口,蒙自等地,並企圖打通從河內經老街到昆明的道路,進而吞並四川等省。英國在1851年占領緬甸南部以後,便處心積慮地企圖從伊洛瓦底江經騰越(騰衝)、大理、敘府(宜賓)入侵,進而並吞西南和華南,將其在長江流域的勢力範圍連成一片。1863年、(同抬二年)英國派人進入雲南,準備修建商務電報線。1875年英國借口翻譯官馬嘉理被殺案,強迫清朝政府簽訂了《中英煙台條約》,取得了在雲南、西藏的許多特權。1894年英國又脅迫清朝政府簽訂了《中緬界務條約》,1897年英國再次逼迫清朝政府簽訂了《中緬續議滇緬界務條約附款》,奪取了中國雲南的大片土地,思茅被開為商埠,英國駐蠻允領事館移駐騰衝,1902年騰衝正式開為商埠。1910年英國出兵侵占片馬、古浪、崗房等地,1934年英國武裝侵入斑洪等地。英國在侵略雲南的同時又積極染指西藏。1879年(光緒五年)英國根據《中英煙台條約》對西藏問題取得的權利,派遣吉衛哩等人經四川赴西康、西藏等地進行以“探訪”為名的侵略。1885年(光緒十一年)英國又派出“商務考察團”進入西藏,進行以考察西藏礦脈為名的侵略。1888年(光緒十四年)三月,英國悍然發動了對西藏隆吐山的武裝侵略。1890年、1893年英國兩次強迫清朝政府簽訂了《中英會議藏印條約》和《中英會議藏印續約》,取得將中國西藏亞東開為商埠和在西藏的治外法權、免稅等特權。1899年(光緒二十五年)英國企圖使西藏脫離中國的陰謀失敗後,便於1902年、1903年兩次武裝入侵中國西藏崗巴宗,遭到了西藏各民族人民的堅決抵抗,不得已與西藏地方部分官員簽署了《拉薩條約》,但此條約並未經清朝中央政府同意和簽字,因此英國為迫使清朝政府承認,經過多次談判,最後簽訂了《中英續訂藏印條約》,將《拉薩條約》作為該條約的附件,英國不得不在事實上承認中國對西藏的主權,使英國侵占中國西藏的陰謀遭到破產。

沙俄、日本等國侵略者對中國的東北、蒙古民族地區進行了不斷的侵略。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沙俄認為大規模侵略中國的時機已到,於是在中俄邊境聚集重兵,作好軍事布置,準備武裝入侵。1858年五月英法聯軍攻占大沽,沙俄借此機會用武力脅迫清朝政府簽訂《璦琿條約》,強占了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60多萬平方公裏的中國領土。此後沙俄又以“調停者”加武力的手段強迫清朝政府簽訂了1858年的《中俄天津條約》、1860年的《中俄北京條約》、1862年的《中俄陸路通商章程》等一係列不平等條約,沙俄根據這些不平等條約不僅霸占了中國烏蘇裏江以東的大片領土,而且取得了通商、免稅、領事裁判權等特權,使東北、蒙古成為沙俄的經濟勢力範圍。1864年(同治三年)沙俄還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再次割占了中國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大片中國領土。

1894年日本發動了侵略中國的甲午戰爭,日本強行割占了中國許多領土。此後帝國主義開始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沙俄將蒙古和東北地區作為其勢力範圍,沙俄還企圖將長城以北劃為其獨占的勢力範圍,因而觸犯了日本的在華利益,導致了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沙俄戰敗。日、俄為了緩和矛盾,便互相勾結,達成密約瓜分東北和蒙古的協議,明確劃分了日俄在中國東北和蒙古的勢力範圍:沙俄退據東北和東部內蒙古的北部,日本入據東北和東部內蒙古的南部。東北、蒙古民族地區已處於日、俄帝國主義的蹂躪之下。

沙俄在入侵東北、蒙古的同時,也對新疆各民族地區進行侵略,早在19世紀初就開始侵入葉尼塞河上遊新疆柯爾克孜族地區,繼後又將侵略魔爪伸進中亞柯爾克孜族地區。1847年沙俄開始在新疆哈薩克、何爾克孜等族地區建立侵略據點。

1851年沙俄與清政府簽訂了《中俄伊犁、塔爾巴哈台通商章程》,打開了進入西部邊疆的缺口。

1860年沙俄與清政府簽訂了《中俄北京條約》,又取得了在新疆民族地區的自由貿易、免稅以及領事裁判等特權,烏魯木齊、伊犁、塔城、喀什、吐魯番等城被開為沙俄商埠,喀什沙俄領事館成了沙俄侵略中國新疆的指揮中心。

1871年沙俄出兵占領了伊犁,對伊犁各民族人民實行殖民統抬達10年之久,直到1882年《中俄伊犁條約》簽訂後中國雖然收回了伊犁,但沙俄在伊犁仍有許多特權,中國還失去了伊犁以西的大片土地。

沙俄侵略者也曾染指西藏。在19世紀初沙俄就積極搜集西藏各方麵情報資料,到19世紀末便不斷派出間諜以“探險”、“遊曆”、“傳教”等名義滲入西藏。

1870年沙俄第一支“考察隊”首次闖入青海柴達木盆地,1879年又派出大批“考察隊”進入西藏,在西藏不斷活動,進行搜集情報、挑撥西藏與清朝中央政府的關係,拉攏西藏地方僧俗官員等侵略活動。沙俄勢力伸入西藏與英國在西藏的利益發生矛盾,英俄兩國在西藏進行了激烈的爭奪,英俄雙方最後在1906年達成了《英俄西藏協定》,雙方彼此妥協,劃分了他們在西藏的勢力範圍和各項殖民利益,加緊從事使西藏脫離中國的陰謀活動。

帝國主義對中國民族地區的侵略還采取商品輸入和資本輸出的手段。帝國主義取得在各民族地區的通商權後,便大量向各民族地區傾銷過剩商品,並利用所取得的關稅協定特權,提高各民族地區中國貨的關稅,降低洋貨的進口稅和出口稅,使帝國主義的洋布、洋紗、鴉片、煤油、煙草以及各種海貨等商品大量充斥各民族地區市場,同時又將各民族地區所產的錫錠、石磺、銻、鐵、煤、牛羊皮、羊毛、茶葉、生絲、藥材、豬鬃、桐油以及農副產品和畜產品源源輸出,為帝國主義提供了廉價的原料。更為惡毒的是,帝國主義還將鴉片種子帶到各民族地區,強迫各民族種植,使煙毒越流越廣,到1894年(光緒二十年)前後,布依族地區新開墾的土地“半種洋煙”,土家族地區因鴉片“得價甚昂貴,故鄉村籬落皆遍植之”,造成了毒害中國人民身體健康不可收拾的局麵。繼商品傾銷之後便是對各民族地區的資本輸出,帝國主義在各民族地區投資修建鐵路,開采礦山,設立銀行,壟斷金融。帝國主義利用不平等條約中的修路權,在各民族地區修建鐵路,1895年沙俄取得在東北、內蒙古修建東清鐵路的權利,1898年又取得修建南滿鐵路權。同年法國也取得了修建滇越鐵路權。辛亥革命後帝國主義掀起爭奪修建鐵路權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