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彝苗瑤僮各民族
第一節 南方各民族社會經濟的發展
一、南方各民族的演變和政區的變化
1206年,成吉思汗(鐵木真)被推舉為全蒙古的大汗,統一了北方蒙古草原各部落後,便開始了向蒙古以外的廣大地區的征服活動,曾先後攻滅西遼、西夏及金。1253年(南宋寶祐元年)元世祖忽必烈率10萬大軍,分兵三路,自居中軍,過大渡河,抵金沙江,到達麗江,受當地麼些族首領的迎降。其後,又攻破大理城,迫使大理國主段興智逃往滇池地區。次年,俘獲段興智,並進軍黔西及川西南地區,居住南方的各民族地區,從此逐漸歸屬於元王朝的統治之下。
從13世紀蒙古統一全國到滿族興起以前的南方地區,民族名稱繁多,寫法各異,其中既有民族自稱的漢字轉寫,又有當時漢族給予的他稱,還有因地名、服飾、習俗等而命名的不同名稱。也有的是同一名的漢字異寫。其中有的與近現代的民族有著一脈相承的淵源關係;有的名稱卻已難於查考,成為曆史長河中稍現即逝的流星。各種不同的稱謂,見於雲南地區的特別繁多,《元史》載僅雲南省西部的“金齒等處宣撫司”一地就有“土蠻凡八種,曰金齒、曰白夷、曰、曰峨昌、曰驃、曰繲、曰渠羅、曰比蘇”。此外,雲南地區見於元、明時期史書的還有樸、和泥、金齒、白蠻、西爨白蠻、東爨烏蠻、獹魯蠻、羅舞、和泥、烏蠻、羅羅、羅羅斯、麼些蠻、倮、樸刺蠻、力些、怒人、古刺、哈刺蠻、達達、色目、濮落、百夷、生蒲、熟蒲、倭泥、貂黨等等,見於湖廣等地區的有徭、獞、瑤蠻、瑤民、諸瑤、僮、僮民、洞蠻、洞蠻僚、狼、土佘、黎、生黎、熟黎、苗蠻等等。見於川、鄂、黔等地的有羌、白羅羅、土僚、西番、野番、苗民、苗、仲、洞蠻、東苗、西苗、仲家、山苗、紅苗、水西諸羅、革僚等等。元朝時南方地區出現的各種民族名稱,大體上已與現代民族的分布相接近,表明自13世紀以來,我國南方絕大多數民族已經形成,如壯侗語族的壯(僮、狼)、布依(仲家)、傣(金齒、白夷、百夷)、侗(洞蠻)、黎、仡佬(革僚)族;苗瑤語族的苗、瑤、佘族;藏緬語族的彝(羅羅、倮)、納西(麼些蠻)、傈僳(力些)、哈尼(和泥)、白()、阿昌(峨昌)、普米(西番)、羌、土家(土)族;南亞語係的德昂、布朗(蒲)、佤(古喇、哈喇蠻)族等等,都已與現行名稱相同或近似的稱呼出現於史冊。現將當時人口或活動較多的幾個民族敘述如下。
羅羅。史書中又寫作羅落。、落落。元代時主要分布在四川、雲南、貴州的連接地帶,李京《雲南誌略》載:羅羅,即烏蠻,“自頂元、曲靖、烏蒙、烏撒、越嶲皆此類也”。元朝在羅羅地區各置路、府、州、縣及宣慰司等等。在雲南地區設有中慶、武定、澂江、臨安、曲靖、威楚、元江、廣西(滬西)8路,仁德(尋甸)、蒙化2府及雲南諸路宣慰司,烏撒烏蒙宣慰司、曲靖等處宣慰司兼管萬戶府、及臨安、廣西、元江等處宣慰司兼管軍萬戶府等。在今四川省西昌市及涼山彝族自治州一帶,1275年(至元十二年)於黃茅梗以西的涼山地區,在落蘭部土長建蒂並有諸部的基礎上置羅羅斯宣慰司,下轄5路、23州,設治所於建昌路(今四川省西昌市)。彝語稱羅羅斯宣慰司為“利利茲莫”,以羅羅人部落首領“茲莫”世襲其職而得名。次年,於黃茅梗以東的小涼山地區,置馬湖路總管府,以馬湖部蠻主為總管,下設6長官司以隸之,並以當地土酋為長官,在貴州西部黔西,大方一帶。據爨文資料,早在東漢光武帝劉秀時,就已建立了羅羅語稱作“慕俄格”的王國。蜀漢時,慕俄格君主濟火,因助諸葛亮南征有功,被封為羅甸國王。明洪武初,於此置宣慰司,1373年(洪武六年),詔以水西土司“靄翠位各宣慰之上”。靄翠亦向明朝每年貢方物及馬匹等,加強與內地的聯係。靄翠死後,妻奢香代襲,其時都督馬曄實行民族壓迫,企圖“盡滅諸羅,代以流官”,便製造藉口鞭撻奢香,激起羅羅人的強烈不滿。後幸得水東土司宋欽之妻劉淑貞將馬曄的胡作非為上告明廷,及時處置馬曄,並召見奢香,賜以錦綺、珠翠、如意冠、金環、官服等,加以慰問,事態始趨平息。後奢香又開偏橋、水東、以達烏蒙、烏撒及容山,草塘,立龍場等驛,維護了羅羅地區的安定與各族人民的團結,加強了明王朝與西南羅羅地區的關係。大約在13世紀左右,羅羅人便已創製了自己的民族文字。史稱“爨文”、“韙書”、“夷經”或“羅羅文”、“倮文”、“畢摩文”等,俗稱之為老彝文。這種獨特的主要由象形表意字和同音假借字構成的羅羅文字。包括異體字在內,共有近萬個字形。也有的學者認為它們是音節文字。在貴州大方縣鑄於1485年(明成化二十一年)的銅鍾鍾麵鑄有漢和羅羅兩種文字,是最早的羅羅文文獻。雲南祿勸縣“鐫字崖”也刻有漢、羅羅兩種文字,為1533年(嘉靖十二年)的刻石,均為流傳最早的羅羅文鐫刻。貴州大方縣建於1592年(明萬曆二十年)的《水西大渡河建石橋碑記》漢文與羅羅文對照石刻中,羅羅文部分共有1922個字,記述了水西土司安氏世係的曆史,是保存字數最多的羅羅文石刻。這一切表明元、明時期,羅羅人的政治、文化都已發展到相當高的程度,至於遺留至今的以宗教祭祀為主,涉及曆史、哲學、文學、醫藥各個領域的羅羅文手抄本,更是羅羅文化在中華民族文化室庫中的重要組織部分。
。“人”名稱最早見於《呂氏春秋》。秦以前主要居於以道(今四川省宜賓市地區)為中心的川南和滇東北等地。其後南遷,是現代白族的先民。元明時期,由於將傣族先民“白夷”又寫作同音的“夷”,在萬曆李元陽編纂的《雲南通誌》中,將“”字用於作為傣族先民的名稱,而將白族先民的“人”改作“民”、“土人”、“其人”或“郡人”等,造成了“”的名稱在元明時期前後,含義混亂不清的情況。“”,讀音為“白”,是白族自稱“白子”、“白尼”的漢字記音,因此就“”的本義而言,應當與白族的先民有關。元世祖忽必烈征服大理國後,建立雲南行省,在人居住的大理地區設鶴慶路和大理路,對原大理國舊主段氏與權臣高氏仍予以重用,令世襲大理總管與土官。此外,在麗江、元江、臨安、澂江、武安、仁德(今尋甸)等路,也都有人的分布。人使用的白文,大約始於唐宋時期,大部為漢字的直接借用,少部分是參照漢字結構自造的新字,用以記錄人語言。大約成書於元初的《古通記》(又作《白古通》,《白古記》)是以白文記述上溯遠古,下迄元初,主要記述南詔、大理國傳說和事跡的人古代史書。為後來《記古滇說集》、《南詔源流紀要》、《滇載記》、《南詔野史》等書的藍本。惜原書已佚,譯文散見明清時代有關方誌、載記中,近代《雲南古佚書鈔》中輯有此書。原鋃嵌於今雲南省大理市喜洲聖源寺觀音殿壁柱間的山花碑(全稱為“詞記山花□蒼餌境碑》)為人楊黼所撰,立於1450年(明景泰元年),全文由三七一五(前3句7字,後1句5字)格律寫成的詩歌20首組成,以白語讀音,一韻到底,韻律整齊,描述了蒼山洱海,名勝古跡的自然風光並敘述了作者對人生世事的慨漢。此外還流傳有白文文獻與碑刻,並湧現出了不少人的詩人和畫家如楊士雲、楊黼等等,他們都有不少清新秀麗、內容豐富的漢文作品傳世。所有這些都反映了人文化的高度發展,以及與漢文化的密切關係。
金齒、百夷、金齒蠻,又有黑齒蠻、銀齒蠻、繡腳蠻、繡麵蠻之稱。前者係因“黑齒蠻以漆漆其齒,金齒蠻以金鏤片裹其齒,銀齒蠻以銀,有事出見人,則以此為飾,寢食則去之”。而得名。“繡腳蠻則於踝上腓下周匝刻其膚為文彩”,“繡麵蠻初生後出月,以針刺麵上,以青黛傅之如繡狀”。而得名。這種墨齒與文身的習俗,一直在“擺彝”(傣族)中流傳著。“擺彝”又作“擺夷”,就是元、明時期同音異寫的“百夷”。明代史書一般將居住雲南德宏地區的為“大百夷”(清代又稱“旱擺夷”),住西雙版納的為“小百夷”(清代稱“水擺夷”,另將普洱府一帶的稱“花擺夷”)。元李京《雲南誌略》載:“西南之蠻、百夷最盛,北接吐蕃、南抵交趾,風俗大抵相同”。表明從今緬甸北撣邦經雲南德宏自治州、臨滄地區南部、西雙版納和八百地區(今泰國北部清邁、清萊一帶),直達臨安路南部(今江河自治州與文山自治州南部)與寧遠州(今越南萊州)都有金齒百夷的分布。西雙版納的金齒百夷首領叭真已於12世紀統一各部,以景洪為中心建立猛泐政權和“景龍金殿國”。其子繼位後,被封為“九江(瀾滄江)王”。而德宏地區則以瑞麗江為中心,建立了猛卯政權。元朝設雲南行省後,於西部金齒百夷地區置金齒宣撫司,管轄德宏等地。於南部置徹(車))裏軍民總管府,轄西雙版納等地。明朝又設立麓川平緬宣慰司和車裏軍民宣慰司等大小土官,以百夷的大、小首領為世襲土官。
13世紀初,西雙版納的百夷已使用“百夷字”(傣仇文),而德宏地區在14世紀時也使用被稱為“緬書”的傣哪文,此外還有流行於瑞麗。瀾滄一帶的傣繃文和金平等地的傣端文,它們雖然都從印度字母脫化而來,但形體卻各不相同。除百夷字以外,金齒百夷的天文、曆法、醫藥、農業、占卜、文學都有相當的發展。最早的成文法夫《芒萊法典》大約製訂於13世紀到14世紀之間。傣曆紀元始於638年3月22日,為傣曆零年,連續累計至今,年長度為365·25875日,分冷、熱、雨3季,19年置7閏,以潑水節為送舊迎新之日,潑水節最末一天是新年元旦。到1990年潑水節為傣曆1352年的開始,表明金齒百夷較早以來已有了比較科學、周密的曆法。
麼些蠻。又作末些蠻,“麼些”在古納西語中為“牧牛人”之意,其先世與犛牛羌有關。反映了曆史上它曾是從事遊牧的民族。“麼些”也就是現代納西族在曆史上的記載。忽必烈征大理時,由麗江東境渡江,麼些人木氏祖先麥良迎降,被授為茶罕章(麗江)管民官。
1276年(元至元十二年)置麗江路軍民總管府,以麥良子孫世襲總管。
1385年(明洪武十七年),麼些人首領木得被授為世襲麗江府土官知府,木氏土司長期向明朝中央輸金認差,納糧助餉,在明朝的支持下,麗江土司擴張勢力,自中甸、維西、鹽井、德欽直達四川巴塘、理塘等地,成為明代統治滇、川、藏交界地區的豪酋支柱。《明史·土司傳》載:“雲南諸土官,知詩書,好禮守義,以麗江木氏為首雲”。木氏土司接受漢文化,明代曾出現如木公、木青、木增等著名土官詩人。萬曆年間木增在麗江還接待過大旅遊家徐霞客,彼此友好交往,徐霞客並為之校閱詩稿,寫序言,這反映了兩個民族文人之間深厚情誼。與此同時麼些人的傳統文化也有了很好的發展,據《東巴經》所載獨特的象形文字“東巴文”,為東巴教祖丁巴什羅所創。丁巴什羅的生卒年目前已難考定,據有關資料推斷約為11世紀中葉時人。表明到13世紀以後的元明時代,東巴文已有了相當的發展。東巴文係象形表意文字,手寫本由東巴教經師口授心傳世代繼承,是文字發展史上現在還活著的原始文字。麼些人另有一種音節文字“哥巴文”,有人認為是東巴文的簡化形式,但也有人認為哥巴文的創製早於東巴文字。1516年(明正德十一年)木公修《麗江木氏宦譜·阿琮傳》載:“生七歲,不學麵識文字。及長,旁通百蠻各家諸書,以為神通之說,且製本方文字”。前雲“不學而識文字”指的是東巴文,後雲“且製本方文字”,指的是哥巴文。據此,說明哥巴文的出現還在東巴文之後。麼些人普遍信仰東巴教。東巴教是一種將山、水、風、火等自然現象和各種自然物都視為神靈的多神教,以巫師叫作“東巴”而得名。長期形成的東巴文化是麼些人對中華民族文化寶庫的獨特貢獻。
除此以外,元明時期雲南地區還有力些,又作力、栗些,原住金沙江兩岸地區。據明嘉靖楊慎編《南詔野史》下卷,南詔各種蠻夷載:“力,即傈僳,衣麻披氈,岩居穴處,利刀毒刃,刻不離身”。表明當時他們還過著比較原始的生活。
12世紀後受麗江土司木氏(麼些人),北勝州土司高氏(人)的統治,多數充當莊奴,院奴和農奴。
16世紀中葉,由於木土司與藏族統治集團的爭戰,大批力些人在蕎氏族首領木必帕率領下,渡瀾滄江,越碧羅雪山,進入怒江地區。
和泥,又作“斡泥”、“禾泥”、“窩泥”或“倭泥”也就是近代的哈尼族。和泥與羅羅可能同源於古羌人,7世紀時已南遷到哀牢山和無量山區。南詔時因受白夷北據今景東、景穀的影響,和泥的先民逐漸向東南集中,聚居在紅河上遊元江的西南地區。元代,他們各自為部,受治於所在路、府長官,隻有羅槃甸(今雲南省元江縣)的和泥人形成一個較大的部,由本部的貴族統治。1278年(元至元十五年)雲南行省招降臨安路白衣,和泥分地城寨109所,其中就包括教合3部,思陀部,鐵容甸部,伴谿部等和泥人村寨在內,以思陀部改置和泥路。明初,在和泥人口較多的地方,設思陀甸,虧容溪處,左能、落恐、教化3部,紐兀等長官司,其它地區和泥人則分屬羅羅人納樓土司及其它民族的土司統治之下。
峨昌,又作俄昌、莪昌或萼昌,據清王文鳳《雲龍記往》載,雲龍俄昌自祖先早慨始傳至元末,已有35代,早慨製“鐵印券”,規定酋長世襲,以長子繼承。元置雲龍州,1383年(明洪武十六年)左納率部歸明,其後明太祖賜漢人段保為雲龍州掌印土知州,峨昌人向西南遷徙,至德宏境內。15世紀中葉,明將王驥三征麓川後,封隴川宣撫司,以其屬官賴羅義和況本為分別掌管峨昌人聚居的戶撤與臘撒的把總。其子孫曆任守備,長官司長官等職,成為那裏的世襲領主。峨昌人向駐屯在戶撒和臘撒的明軍工匠學習鐵器鑄造技術,掌握鑄犁鏵、鍛刀鐮的高超技藝,使其鐵器行銷附近各民族地區,“阿昌刀”就是峨昌人的著名手工藝特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