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夷與百越(續)
百越
一、秦征百越和中原人民向百越地區的遷徙
公元前2—前1世紀,百越仍廣泛散處在華南各地。《漢書·地理誌》注:“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裏,百越雜處。各有種姓”,表明自寧紹平原直到廣西盆地以南的廣大地區都是種姓各異的百越居住地。當時在從今浙江、福建、台灣、安徽、江西到廣東、海南、廣西、雲南各省這廣大的東南弧形地帶中,分布於越、東甌、閩越、東鞮、揚越、南越、西甌、駱越、滇越等各個越人集團。盡管名稱各異,居地不同,其後的融合、分化、發展的經曆也不一樣,但是亦有一些諸如使用銅劍、銅鼓,擅長造船操舟,斷發文身,奉龍蛇為圖騰等大體相同的傳統文化和生活習俗。這與其後演變為壯侗語族的各民族,在傳統文化上有著一定的同一性,是密切相關的。
公元前222年(秦始皇二十五年)秦始皇贏政派王翦定荊江南地,降越君,置會稽郡。次年,天下初定,全國分建36郡。大約在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二十九年),秦始皇為了擴大統治地區,獲得嶺南越地聞名已久的特產犀角、象齒、翡翠和珠璣等物。派尉屠睢率兵50萬,分成五軍,進擊嶺南。麵對秦大軍壓境,越人進行了頑強的抵抗。逼使秦軍三年不解甲弛弩,形成了相持局麵。
在南征越人的過程中,秦始皇為了解決勞師費日的糧餉補給問題,派監祿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城附近和大榕江鎮之間開鑿靈渠,支分湘水,連接漓水,建設起全長34公裏,由鏵嘴、大小天平、南北渠道、秦堤和陡門等部分組成的完整水道工程體係。鏵嘴前銳後鈍,形如犁鏵,用以分流海陽江水量,使其三分入南渠,合於漓江;七分入北渠仍歸於湘水。大小天平為鏵嘴後的人字形大壩,左邊一撇稱大天平,右邊一捺稱小天平。大天平接近東岸一端,與北渠渠口相連,小天平接近西岸一端,與南渠渠口相接。大小天平壩既可攔水,借以提高海陽江水位、又可滾水過壩,使洪水期的江水可以泄入海陽江故道中江,避免水患。陡門是提高水位、用於過船的船閘,為唐代寶曆年間及以後所逐步增修,便於船隻的航行。靈渠這一人造河渠工程,溝通了越人地區的湘、漓二水,使長江水係與珠江水係得到連接。它遠遠超出秦始皇原來開鑿靈渠的意圖,為南方越人地區的開發,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相持階段中,秦軍曾殺越人西嘔首領譯籲宋,於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取陸梁地。於嶺南置桂林、南海、象郡三郡。但越人不降,散處原野樹叢,堅持對抗。秦軍曠日持久,糧食乏絕,士卒勞倦。加以夏日暑熱,霍亂痢疾流行。越人采用夜間突襲的方法,殺秦將尉屠睢,使秦軍伏屍流血,以大敗告終。秦始皇為了穩定嶺南越地局勢,乃以任囂為南海尉,趙佗為龍川令,領因罪被流放的犯人等50萬之眾,留守嶺南。並答應嶺南官兵的請求,從中原征調15000名未婚女子,“以為士卒衣補”,使之與守戍將士成婚定居,繁衍後代,這是古代中原人口向嶺南地區規模較大的一次遷徙。
從中原遷來嶺南越地的壯年男女,男子披甲從事征戰的軍事生活,婦女擔負繁重的後勤工作,“苦不聊生,自經於道樹,死者相望”。同時,秦始皇還從中原地區強迫大量勞動人民遷來嶺南,與越人雜居共處。從中原地區遷來的百姓,是最早的大批移民,構成了嶺南最早的漢族居民。有的也融合於越人之中,成為越人的一部分。前來實邊的中原人民帶來了中原的文化與先進生產技術,不僅與當地的越族一起,胼手胝足,開發了華南地區,而且還傳布了中原地區先進的文化技術,促進了民族之間的融合交流。
二、南越國的建立和兩漢對百越各民族的施政措施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贏政去世,二世胡亥即位。陳勝、吳廣等紛起反抗秦朝。在嶺南統治越地的南海尉任囂於病重臨死前,召龍川令趙佗商議,認為中原變亂紛爭,嶺南僻居海疆,可立國以自保,並任趙佗代行南海尉事。囂死,佗即誅殺秦官,“絕道聚兵自守”。公元前207年,秦亡,趙佗擊並桂林、象郡,自立為南越武王,建南越國。
漢高祖劉邦即位,因天下初定,未及過問趙佗稱王建國之事。到公元前196年(漢高祖十一年),漢高祖見趙佗稱雄於百越之地,認為如不加以籠絡,將成為漢南方邊患,因命陸賈攜印璽至嶺南,準備立趙佗為南越王,承認他在嶺南地區的統治權。陸賈初抵南越,佗心懷猜疑,箕踞椎結,以越人之態見之。陸賈乃曆數南越與中原交好的利害關係。佗與之相談甚歡,終於接受南越王封號,向漢稱臣。並劃定南越的疆界,北與長沙王吳芮統治區相鄰。將過去曾在名義上封給吳芮的象郡、桂林、南海三郡正式劃為南越國領地。此後幾十年,曾幾次發生過長沙王與南越王之間關係緊張,兵戎相見的局麵。
漢王朝根據當時的形勢、實行“和輯百越”的政策,以緩和矛盾,穩定南方局勢,鞏固自己的政權。與漢朝廷建立君臣關係的南越王趙佗每年向長安入貢方物,獻鮫魚、荔枝、石蜜、蠟燭等物,並在邊關與漢互通貿易。漢高祖劉邦去世,惠帝劉盈即位,仍繼續執行“和輯百越”政策,保持了漢與南越的關係。呂後雉專政以後,至公元前183年(高後五年)春,采取製約南越的策略,一改過去互通貿易的方針,下令禁止向南越輸出鐵製農具,在馬、牛、羊的出售中,禁止將母畜賣與南越,以此遏製嶺南越人農、牧業生產的發展,趙佗遣使至長安謝過,要求恢複過去一貫的貿易,但使節卻被扣留,不得返回。趙佗在中原的父母墳墓均被發掘,兄弟宗族也有被捕和被殺害者,南越與漢關係緊張。趙佗認為漢廷的這些作法,是長沙王進讒所致。因此,一方麵斷絕與漢朝的關係,自稱南越武帝,儀製與漢同,以進行抗衡;另一方麵,以財物結納相鄰的閩越、西甌、駱越諸部,使之成為自己的屬地,造成東西萬餘裏均遵奉趙佗政令的局勢。
趙佗為了報複長沙王吳芮,發兵攻長沙王邊境,但未能取勝。在此情況下,呂後於公元前181年(高後七年)九月,削除過去漢封趙佗的“南越王”爵竈位,並遣隆慮侯周竈等人率軍往討。因南方炎熱,漢軍兵士中瘟疫蔓延,不能逾南嶺而前,相持一年多。趙佗致信周竈,在漢軍退兵和歸還故鄉兄弟的情況下,可與漢罷兵言和,時值呂後去世,漢文帝劉恒即位。文帝為了對南越進行懷柔,在接趙佗信後,決定罷兵嶺南,給予趙佗兄弟以官職,並再次起用陸賈出使南越。陸賈因與趙佗有舊,在南越受到盛大歡迎。佗獻白壁、翠鳥、犀角、紫貝、生翠、孔雀等珍物,願長作漢之藩臣,而實際上仍稱王如故。
呂後中斷漢高、惠的“和輯百越”政策而執行遏製南越的措施,結果引起了南越王趙佗的對抗,觸發了南方邊區的動亂,它既無益於漢朝的統治,也不利於越地的發展和安定。從而證明,漢代長期奉行的“和輯百越”政策有利於民族地區與中原之間的統一、團結,也有利於民族之間的相互交流,影響和發展。
公元前137年(漢建元四年),南越王趙佗去世,壽逾百歲,孫趙胡繼立。公元前135年(建元六年)秋八月,閩越王鄒郢為了廣拓封土,發兵攻南越,趙胡遵守過去趙佗與漢所定的“藩國不得自相攻擊”的約議,駐兵自守並派遣使上書漢武帝劉徹,要求漢朝幹預。漢武帝嘉獎趙胡能守約定,下詔出兵征閩越。漢軍至南嶺附近,閩越王鄒郢聞訊,發兵拒之。弟餘善與宗人等商議,以短矛刺殺滋肇事端的閩越王郢,並以其首級獻漢廷,得使漢罷兵。並以未參與侵攻南越策劃的繇君醜(閩越王始祖無諸之孫)為越繇王,繼承閩越的宗祀。後漢朝因餘善殺鄙,威行於國內,希圖稱王,故又立餘善為東越王,與越繇王同處。漢朝對南越的統治,一貫執行其“和輯百越”的政策,用原越人首領,順應其發展的要求,通過朝貢貿易、文化教育等方麵的影響,逐漸滲透默化,為後來這一廣大地區與中原文化的接近打下了基礎。
解除閩越對南越進攻的威協後,南越王趙胡令太子嬰齊隨漢使嚴助赴長安,以示親漢意。直至公元前122年(漢元狩元年)因趙胡病重,嬰齊才從朝廷返番禺,趙胡病卒,葬於今廣州市越秀公園西邊的象崗,諡文王。嬰齊繼位才數年,於公元前112年(漢元鼎五年)亦卒,諡明王,以嬰齊在長安時娶樛氏妻所生之子趙興即位。因趙興從小生於長安,與漢關係密切,漢武帝欲將趙興召至長安,就近約束,因派一氏的舊情人安國少季來南越傳旨。並命路博德率兵屯於桂陽,以為後援。南越三代老臣,丞相呂嘉原為越人首領,長期與趙氏王室密切合作,在國內有較高的威望。麵對漢朝的招撫南越工作,他與樛氏、趙興持不同意見。呂嘉主張保持南越的相對獨立,以利於趙氏王室的長久統治,而樛氏依仗與少季的密切關係,欲利用權勢強呂嘉以從己意。在酒宴間曾欲刺殺呂嘉,但在趙興保護下,呂嘉才幸免於難。漢武帝派韓千秋率兵2000,抵越境,準備與樛氏相呼應,殺害呂嘉。呂嘉被迫與弟同帶兵圍王宮,攻殺樛氏、趙興與漢使少季等人。隨即立趙建德(明王嬰齊在赴長安之前,娶南越女子為妻所生之子)繼位。趙建德為趙興的異母兄,因趙興生於長安故繼嬰齊之位,而趙建德被封為高昌候;公元前113年(漢元鼎四年)漢武帝又徙封為術陽候。趙興死後,趙建德被擁立繼位。在呂嘉的計誘之下,韓千秋孤軍深入,在離番禺40裏外,被伏軍全部殲滅。千秋亦戰死。漢武帝乃以路博德為伏波將軍,調動10萬大軍進攻南越。公元前111年(漢元鼎六年)冬,漢軍攻入南越都城番禺,趙建德與呂嘉先後被捉獲殺害。接著,桂林監居翁諭告甌、駱40餘萬口歸漢。漢武帝在越地建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阯、九真、日南、珠崖、儋耳諸郡,郡下均設屬縣若幹,納入直接統治之下。南越國傳5主,曆93年。在將近100年的時間裏,先主趙佗盡管出身真定(今河北省定州市),但長住嶺南半個世紀以上,接受越人風俗習慣,陸賈第二次出使南越時,趙佗在致漢文帝的奏章中,公開宣稱自己為“蠻夷大長”,完全以土著越人的首領自居。趙佗還任用越人參加政權管理,除以越人首領呂嘉為丞相外,越人“宗族仕宦為長吏者七十餘人”。而且與越人互相通婚。仕宦的越人“其子盡尚王女,女皆嫁王子”。促進了越人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與此同時,趙佗又時刻牢記必須與中原朝廷保持良好的關係。他曾自稱盡管居住越地已約50年,但寢不安席,食不甘味,“以不得事漢也”,表露了他一心內向的意念。而西漢從高祖的“和輯百越”政策經曆了呂後的遏製政策,以及漢武帝對呂 嘉的征討,最後在南方越地,建立了由漢朝進行直接統治的郡縣製度。
三、烏滸、俚、僚、濮
烏滸、俚、僚均是百越民族中的一部分。烏滸之名,最早見於《後漢書·南蠻傳》:“靈帝建寧三年(170年)鬱林太守穀永以恩信招降烏滸人十餘萬內屬,皆受冠帶,開置七縣。”又載“光和元年(178年)交阯、合浦烏滸蠻反叛。”鬱林郡即秦之桂林郡,漢武帝時更名鬱林,其地與現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中部、西部相當。合浦郡相當於今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南部與廣東省的西南部一帶。當時的這一大片地域是西甌、駱越的分布地區,也是後來壯族聚居的地區,可見,被稱為“烏滸蠻”的土著,亦西甌、駱越的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