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段部鮮卑的興衰

段氏為東部鮮卑之一支。大概於東漢中葉由遼東西遷,分布在遼西一帶,世為部落大人。曹魏末晉初勢力漸盛,至公元4世紀初,成為東部鮮卑最強盛之部族,轄境西接漁陽(今北京市密雲縣西南),東界遼水。

段氏祖先的社會地位很低下。相傳段就六眷(疾陸眷)的伯祖日陸眷初因亂世被賣為漁陽烏桓大人庫辱官家奴,後漁陽大饑,以勁健奉主命率人至遼西逐食,招納亡叛在遼西各地的鮮卑人,其中還雜有烏桓人、匈奴人、漢人等,久之形成為段氏鮮卑集團,日趨強盛。日陸眷卒,弟乞珍代立。乞珍卒,子務勿塵(務目塵)嗣為段部首領。以遼西之陽樂(秦治今遼寧省義縣西,三國魏移治河北省盧龍縣東)、令支(治今河北省遷安縣西)為中心向各地擴展。統胡漢之眾3萬餘家,控弦可4—5萬騎,稱臣於西晉。(太安二年)303年,以遣軍助東海王司馬越征討有功,被幽州刺史王浚表薦封為遼西公。304年(永興元年),隨王浚起兵攻皇太弟司馬穎。310年(永嘉四年),進為大單於,子段匹碑為左賢王。次年卒,由弟涉複辰扶立子就六眷嗣位。312年(六年),石勒攻打襄州,就六眷受大司馬王浚命,隨都護王昌攻石勒於襄國(治今河北省邢台市),屢獲勝。後以從弟段末彼(末杯或末柸)被俘,應石勒之請,結盟而還。313年(建興元年),因拒王浚之召,不遣軍攻石勒,遭浚攻襲,大敗浚所遣鮮卑拓跋猗盧軍。其時,匹碑據薊,領幽州刺史,長期與石勒、抗衡。316年(建興四年),並州刺史劉琨為石勒所逼奔薊,依應碑,匹碑被封為渤海公。317年(建武元年),與並州刺史劉琨等180人上表司馬睿勸進。同年,匹碑推劉琨為大都督,招就六眷等共討石勒,就六眷因恐匹砷獨攬其功,拒出兵。318年(太興元年),就六眷卒,其叔涉複辰,以就六眷諸子年幼,自立,出兵拒匹,防其篡位。不久被段末波所殺,擁從叔羽麟據令支,而匹碑據薊,分庭抗禮,段部分裂為二。羽麟與匹碑爭戰不已,並受東部慕容氏威脅,匹碑則南受石勒侵逼,321年(太興四年)降於勒。稱幽州刺史,廢羽鱗而自立為單於。325年(太寧三年)卒後傳段牙、段遼(一作護遼,日陸眷孫,曾被東晉封為驃騎大將軍、幽州刺史、大單於、北平公),屢與宇文部、慕容部、後趙征戰,勢衰。

公元4世紀20年代,段部和慕容部在大淩河上遊修築了許多城堡進行多次拉鋸戰,長期相持不下。338年(鹹康四年),慕容皝與後趙石虎訂盟,東西夾攻段部,慕容氏掠得了令支以北諸城。後趙石虎發舟師及步騎各10萬,以伐段遼,攻下薊城、漁陽等地,占領了段部都城令支,並徒段部的鮮卑、烏桓、漢人2萬多戶於雍、司、兗、豫四州之地。段遼出奔密雲山(今河北省承德市北武烈河上源諸山),為後趙軍追擊,繼投慕容皝。次年,舉兵反,被皝所殺,段氏鮮卑餘眾遂為燕所並。段遼弟蘭(一說為鬱蘭,遼子),初奔宇文部,後為宇文歸(宇文逸得歸)執送於石虎(一說投奔石虎),虎“以所徙鮮卑五千人配之:使屯令支”。蘭卒,子龕繼領其眾。

350年(永和六年),龕乘石氏內亂,率部落南徙,先至陳留(今河南省開封市東南陳留城),後南遷廣固(今山東省益都縣西北),自稱齊王。次年,降東晉,被封為鎮北將軍、齊公。段部另一支末波子勤,原降後趙,被封為建義將軍,亦乘石氏之亡,糾集鮮卑、胡羯得萬餘人,退保枉人山(在今山東省平原縣),自稱趙王,附於慕容儁。尋為冉閔所敗,徒於繹幕(今山東省平原縣西北),稱尊號。(永和八年)352年,慕容偏遣慕容恪擊之,遂降前燕。

356年(十二年),慕容恪進圍廣固,龕出降,次年,被殺,恪徙居其地的鮮卑、胡羯3000多戶於薊城。至此,段部作為古代民族、政治之實體不複存在。

段部自日陸眷興起於遼西,至龕為前燕所滅。共曆4世11主,大約經曆1個世紀。其後裔在諸燕和北朝任官職者為數不少。

五、宇文氏的興衰

宇文氏的世係出自匈奴。據《北史·匈奴宇文莫槐傳》所載:“匈奴宇文莫槐,出遼東塞外,其先,南匈奴之遠屬也,世為東部大人。其語與鮮卑頗異。人皆翦發而留其頂上,似為首飾,長過數寸則截短之。婦女被長襦及足,而無裳焉。秋收烏頭為毒藥,以射禽獸”。過著以遊牧為主,狩獵為輔的生活。

宇文氏始祖葛烏菟為匈奴苗裔,原居陰山。據《周書·文帝紀》載葛烏菟,“雄武多算略,鮮卑慕之,奉以為主,遂為十二部落,世為大人”。實際上,此時宇文部尚在陰山,不與鮮卑雜居,隻能是被匈奴奉為主,遂統領匈奴十二部。

至於“宇文”一詞的含義,眾說不一。《周書·文帝紀》雲:“(葛烏菟之)後曰普回,狩得玉璽三,紐有文曰皇帝璽,普回心異之,以為天授。其俗謂天曰字,謂君曰文,因號宇文國,並以為氏。”是“字文”之意為“天君”。宋代邵恩:《姓解》斥為附會之說。何承天《姓苑》則說:“宇文氏出自炎帝,其後以嚐草之功,鮮卑呼草為‘俟汾’,遂號為‘俟汾氏’,後世通稱俟(侯)汾,蓋音訛也。代為鮮卑單於。”亦即“宇文”為“俟汾”之音訛,其意為“草”。

約公元1世紀,匈奴或西遷,或南下,餘眾10多萬落,歸附於遼東太守,散處於遼東、遼西塞外(東北長城障塞以外之地),與鮮卑部落雜居。《周書·文帝紀》明雲:“普回子莫那(一說郵),自陰山南徙,始居遼西。”及徒居遼河東西以後,宇文氏始以匈奴酋長的身份統治鮮卑人,加入鮮卑部落聯盟,逐漸鮮卑化,遂稱鮮卑宇文氏。

東漢桓帝時(146—167年),檀石槐分鮮卑為東、中、西三部,自右北平(治今河北省豐潤縣東南)至遼東接夫餘穢貊20餘邑為東部,宇文氏為東部大人。檀石槐軍事聯盟瓦解後,宇文氏自成一部。

293年(晉元康三年),宇文莫槐因“虐用其民”,為政殘暴,被部下所殺,更立其弟普撥為大人。普撥死,子丘不勤(懃)立,娶拓跋綽(平帝)女為妻。丘不勤殆,子莫珪(避拓跋珪諱、改為廆)。莫珪遣弟屈雲攻慕容廆,敗歸。又遣別部素延襲慕容廆於棘城,複敗。時莫珪部眾日強,自稱單於,“塞外諸部鹹畏憚之”。疆域不斷擴大,西起濡東(今河北省灤河縣東),東至柳城(今遼寧省朝陽市),包括今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一帶。即今內蒙古的赤峰市、開魯縣、敖漢旗、喀喇沁旗、翁牛特旗以及巴林左右旗之地,均為宇文部領地。初建牙於紫蒙川(今遼寧省朝陽市西北)。

莫珪死,子遜昵延(似即悉獨官)立,曾於298年(元康八年),向拓跋部朝貢,取拓跋祿官長女為妻。自公元2世紀20年代開始,字文部、段部、慕容部之間爭奪愈演愈烈。

319年(晉太興二年),平州刺史崔毖自己認為是冀州望族,坐鎮遼東,而北方士庶不歸於己而歸慕容廆,心頗不平,遂嗾使字文部、段部及高句麗聯合攻廆。遜昵延率數十萬眾攻打棘城,他自恃眾多,而防備鬆懈,被慕容廆子翰偷襲其營,遂大敗,部眾多為廆所俘。

遜昵延死,字文乞得歸(或作乞得龜)嗣立,依附後趙石勒。325年(太寧三年),奉勒命,擊遼東慕容廆。廆遣子皝出兵擊之,乞得歸屯保澆水(今西拉木倫河),皝又攻乞得歸,乘勝長驅直入,占領柳城,“收資財億計,徙部民數萬戶以歸”。333年(鹹和八年),乞得歸為別部大人宇文逸豆歸(又作宇文歸,一說宇文泰先祖侯豆歸)所逐,走死於外(一說被逸豆歸所殺)。逸豆歸自立。與慕容皝相攻,屢欲反攻柳城,並約遼西段部鮮卑南北夾擊,皆未如願。344年(建元二年)燕以2萬騎伐宇文部,乞得歸遣南羅城大涉夜幹(一作涉奕於)率精兵應戰,大敗。燕兵乘勝北追,占領字文部的牙帳紫蒙川,乞得歸遠遁漠北,後奔高句麗(一說走死漠北),部眾散亡。慕容皝悉收其畜產、資貨,徙其部眾5000餘落(一說5萬餘落)於昌黎(今遼寧省義縣)。

從此,宇文部眾大都歸慕容氏統轄,後屬北魏拓跋鮮卑,北魏末,宇文泰勢盛,專政西魏,子孫取代西魏建立北周。

第三節 拓跋鮮卑的興起及建國

拓跋鮮卑,應包括建立代、魏的拓跋部,建立南涼的河西鮮卑禿發部等,而習慣上往往僅指北部鮮卑。

一、拓跋鮮卑的發源地及遷徒

拓跋氏初是鮮卑地處最東北的一支,亦稱別部鮮卑。原居於額爾古納河和大興安嶺北段,“統幽都之北,廣漠之野,畜牧遷徙,射獵為業”。

1980年在鄂倫春自治旗阿裏河鎮西北10公裏大興安嶺北段頂巔東側的嘎仙洞中,發現了北魏太平真君四年,拓跋燾派李敞祭祖先時刊刻於石壁之上的祝文,全文19行,201字,內容與《魏書·禮誌》一所載大致相同。但在石刻祝文中則保留了“維太平真君四年癸未歲七月二十日天子臣燾使謁者仆射庫六官、中書侍郎李敞、傅”、“如聞舊墟爰在彼方”、“皇祖先可寒配”、“皇妣先可敦配”等文句。證實了可汗、可敦出於鮮卑,柔然稱可汗、可賀敦源於拓跋部,其後突厥、回紇、蒙古等的稱呼略同。嘎仙洞石室祝文的發現,進一步證明了拓跋鮮卑的發祥地“大鮮卑山”就是在今阿裏河附近的大興安嶺北段。

據《魏書·序紀》載,鮮卑之先“積六十七世”,至拓跋氏遠祖成帝毛時(約在公元前2世紀後期至1世紀前期左右,相當西漢武帝在位期間),為“遠近所推,統國三十六,大姓九十九”。所謂“國”,當指氏族集團或部落;“大姓”,即指沃族或比氏族較小的家支。毛似是部落聯盟的酋長,所稱“皇帝”,為拓跋珪時追尊。毛下傳五世而至宣帝拓跋推寅(約公元1世紀前期),正值東漢初年,北匈奴西遷,南匈奴保塞,拓跋鮮卑乘隙第一次南遷,至“大澤”,即今呼倫池(達賚湖)。由於地“方千餘裏,厥土昏冥沮洳(指沼澤地帶),謀更南徙,未行而崩”。今發現的呼倫貝爾盟陳巴爾虎旗完工和新巴爾虎右旗禮賚諾爾發現的古墓群,大約就是拓跋鮮卑南遷過程中的文化遺跡,表明拓跋鮮卑確在呼倫貝爾大草原居住過。當時拓跋鮮卑還過著“畜牧遷徙,射獵為業”的遊牧生活,處於原始社會末期的部落聯盟階段。

推寅後又經六世,至獻皇帝鄰時,一方麵“七分國人,使諸兄弟各攝領之,乃分其氏”,即紇骨氏、普氏、拔拔氏、達奚氏、伊婁氏、丘敦氏、俟亥氏,連同拓跋氏形成“鮮卑八國”,後鄰又命叔父之胤為乙旃氏,疏屬為車焜氏,形成帝室十姓;另一方麵因呼倫池附近荒遐,不足以建都邑,再加上隨著拓跋氏社會的發展,部落首領為掠奪財富,擴張勢力,就必然向南擴展,遂準備第二次南移。由於年老體衰,乃以位授子聖武帝詰汾。諸汾遵命率眾南遷,幾經險阻,才到達匈奴故地,即今河套北部固陽陰山一帶。這裏水草豐美,樹木繁茂,是牧獵的好場所,並接近了中原文化。由於兩次遷徙策略“多出宣、獻二帝,故人並號曰‘推寅’,蓋俗雲‘鑽研’之義”。第二推寅鄰命其子詰汾統領部眾南遷時,約在公元160至170年之後,即東漢桓、靈二帝之際,當時正是檀石槐部落聯盟強盛時期。有學者認為率領族人第二次遷徒的推寅,即是東漢檀石槐統轄的西部大人中的日律推演或律推演,而有的學者則持否定態度,認為無論是時間、地點或事跡都不能將二者混為一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