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女真
女真族出現於10世紀初,至1635年(清天聰九年)清太宗皇太極以“滿洲’、族稱詔告中外,前後活動於曆史舞台凡700餘年,大體說來,其間經曆了發展(遼代)、興盛(金朝)、衰弱(元至明初)和再度興起(明中葉以後)四個時期。本章敘述的,是其前兩個時期的曆史。在這200多年的曆史進程中,女真人經過艱難奮鬥和頑強拚搏,使一個被契丹貴族分而治之的民族發展成為一個統一的民族。金王朝的建立,既大大推動了女真社會曆史的發展,又在鞏固祖國北部統一,發展北方社會經濟,促進中華民族進一步形成等方麵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第一節 女真與大金國
一、女真族稱與族源
女真族稱初見於903年(唐天複三年),史載阿保機於是年“伐女直,下之”。然在遼、宋史籍中,女真作為族稱最早出現時間說法不一,或籠統言之在五代時(907—960),或說在926年(後唐天成元年),甚至有說唐貞觀(627—649)中已“聞女真之名”。
女真稱號,有女貞、慮真、女直、女質、朱理真、朱裏真、珠爾真、珠申、諸申、朱先、朱裏扯特、主兒扯惕、拙兒擦歹等。其中,以女直最常見。女真寫作女直,曆來認為係避興宗耶律宗真之諱,然日本學者認為避諱之說“似得之附會”,直字乃真字之促音的音譯。
女真一詞語源,一般認為是肅慎轉音或同音異譯。《滿洲源流考》在解釋肅慎轉音為朱裏真(女真)時雲:“夫北音讀肅為須,須朱同韻,裏真二字合呼之音近慎,蓋即肅慎之轉音”。其含義因隨對肅慎不同理解而有三:一說是鳥名;或說是通古斯語“人”的意思;或據《三朝北盟會編》記女真“本名朱理真”,認為是女真一同的本音,在女真語中“東方”讀音作“諸勒zhui”,與朱理音相通,“海青”讀音作“申she”,拚合為諸勒申(朱理真),故女真一詞含義為東方之鷹(海東青),作為族稱即鷹的民族之意。三種說法前後兩說意思接近,又符合女真的故地產名鷹海東青和先秦至清許多世代相傳言之娓娓動聽的史實,似當是女真一詞的含義。
女真的族源,主源是黑水靺鞨,與先秦時的肅慎,漢至晉的挹婁。北朝時的勿吉,隋至唐初的靺鞨,有淵源關係。因為黑水靺鞨是以黑水部為核心形成的,而黑水部為靺鞨著名7部之一,黑水靺鞨下屬的16部也多是原靺鞨的部落。不過,要說明女真人的族源,還有兩方麵的情況必須講到:一方麵,最初的女真人不僅未包括原靺鞨諸部的粟未、伯咄、安車骨、白山等部,就是黑水靺鞨16部中的拂涅、虞婁、越喜、鐵利等4部,亦不在其內;另一方麵,女真族的主源雖是黑水靺鞨,但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融合或同化了不少它族人。後來加入女真共同體的,在遼朝,當928年(遼天顯三年)遼太宗吳乞買命耶律羽之將渤海人南遷時,“其民或亡入新羅、女直”;另一部分因“困乏不能遷”的渤海人,當渤海人大批南遷後,女真人迅速進入渤海故地,與之錯居雜處。有遼一代,在女真分布區內除有以兀惹(疑為拂涅異譯)名號活動的外,其它的多被契丹人稱之為女真,說明上述兩部分渤海人已融合入女真族。金代加入女真族的:一是原在遼朝管轄下的大批渤海人,鐵驪、兀惹等部民,在遼亡前夕轉附女真,鐵驪、兀惹等歸附女真後不再見其名,渤海人在阿骨打“女直、渤海本同一家”思想支配下,它們相互通婚,金世宗完顏雍以後渤海稱號亦不見於史,顯然它們都成了女真族的成員;二是移刺窩斡等領導的契丹人起義在1163年(金大定三年)被鎮壓下去後,金世宗下詔罷契丹猛安謀克,將其分隸女真猛安謀克,後來金世宗在遷西北路參與窩斡起義的契丹人到上京、濟州、利州等地時,明確告訴辦事大臣使其與女真人雜居,“相互婚姻”、“男婚女聘,漸化成俗”,與女真雜處的契丹人也有很多成了女真人;三是金代從阿骨打起,多次將南征中俘掠的漢人北遷“實內地”,成為女真人的奴隸,漢人在近100年的曆史演變中,亦有不少被女真人所同化。
二、女真諸部
各支女真人的稱號在遼、宋、金史籍中前後極不一致,相同的稱號前後所指亦不盡相同,既有範圍的擴大,亦有含義的縮小,因此介紹女真諸部,需分別加以敘述。
中原人最初記錄的女真別稱有5個,
即女真人被遼太祖阿保機征服後,他“慮女真為患”,將其社會發展較快、政治上有勢力的數千戶“強宗大姓”,遷居今遼寧省遼陽市以南地區,編人遼的戶籍直接統治,稱之為“熟女真”,又曰“曷蘇館”(一作合蘇館、合蘇款,女真語“藩籬”、“籬笆”之意)。對未被遷走的女真人,契丹貴族為分而治之,將居於粟末江(今第二鬆花江)以北,寧江州(治所在今吉林省扶餘縣東石頭城子)東北,有地方500餘公裏,戶口10餘萬,處於社會較低發展階段上的女真人,實行“羈縻”統治,被稱為“生女真”,分布於生、熟女真之間,即住在今遼寧省開原縣東北至第二鬆花江中間的女真人,雖被編入遼戶籍,但允許其與生女真往來(熟女真不得與生女真往來),稱作“回霸女真”(回霸一作回跋,因其中心地在回跋江即今輝發河流域而得名)。居於今俄羅斯遠東錫赫特山脈以東“極邊遠”、近日本海的,稱之為“東海女真”。住在今洮兒河附近的一支,因其“多黃發,鬢皆黃”,被稱為“黃頭女真”(疑來源於黃頭寶韋)。上述稱號表明,皆非女真部落名,或依其社會發展名之,如生、熟女真;或據其居住地區,如回霸、東海女真;或按其外貌特征,如黃頭女真。五支女真人,共有72部落。
《遼史》中的女真別稱有近20個,除有相同於上述的曷蘇館、生女直和回跋部外,尚有南女直、南京女直、長白山女直(或稱長白山部)、鴨祿江女直(或稱鴨祿江部)黃龍府女直、濱(瀕)海女直、羅涅河女直、東北路女直、順國女直、奧衍女直部、乙(移)典女直部、達魯古部、蒲盧毛朵部。鼻骨德部(後又分伯斯鼻骨德部、達馬鼻骨德部)、五國部。其中的南京女直應是南女直之誤,東北路女直是遼對黃龍府東北女真諸部的統稱。他們與前五支女真人的對應關係大體為:易蘇館、南女直屬熟女真,前者因仍居初遷地,故用原名;後者分布在今遼東半島西南境的蓋、複、金等縣地,是熟女真再向南遷移的部分。遼末,易蘇館下有7部。回跋部、北女直、乙典女直部、長白山女直、鴨祿江女直、黃龍府女直,屬回霸女真,其辛的北女真內又分4部,長白山女直竟有30部。生女直部、順國女直、達魯古部、羅涅河女直、蒲盧毛朵部、奧衍女直(遼聖宗將俘掠的女真人遷居鎮州後新組成的部名),屬生女真;廣義他講,鼻骨德部、五國部、阿裏眉等,亦屬生女真。遼末,生女真內的完顏部下又分12部,徒單部有14部,鳥古論部有14部,蒲察部下分7部。僅此四大部(支係)已有47部,濱海女直,即東海女真。《遼史》中無黃頭女真。
女真人的部落組織,直至1114年金太祖阿骨打將生女真內原有氏族製下行軍時的猛安謀克確定為固定組織前還存在。此後,隨著金國的軍事勝利,各支女真人迅速歸附阿骨打,皆被編為猛安謀克,其它部落組織即為猛安謀克組織逐漸代替。金初見於史書的女真別稱有:熟女直、生女直、易蘇館、回怕裏、係遼籍女直、不係遼籍女真、係案女直阿典部、北女直、達盧古等。上述別稱所指許多是重複的:熟女直、曷蘇館、係遼籍女直,是熟女真的三個不同稱號;生女直、不係遼籍女直,皆指生女真,而係案女直阿典部、達盧古為生女真內的部名(有人認為後者來源於唐代室韋達姤部);回怕裏即回霸女真的異譯,北女直為其一部落。
《金史》紀傳中載有眾多女真部名,極大多數皆為生女真的部落稱號,它們在金國建立後也逐漸消失。不過由於女真人“以部為氏”,故其名許多存在於女真四大支係的姓氏中。下擇其主要者簡介之:
完顏鄙:生女真主要部落之一,金代女真的主幹部分,金宗室出於是部。內分3支12部。金始祖函普為1支,初居仆幹水(即忽汗水,今牡丹江)之涯,金獻祖綏可時徙居海古水(今阿什河支流海溝河)。再遷,遂定居於安出虎水(阿什河)之側。函普弟保活裏為另1支,世居那懶水(今俄羅斯遠東之蘇昌河)。再1支為函普兄阿古酒,世居曷蘇館(今遼陽市以南地區)。12部所知者,除居阿什河者外,還有泰神忒保水(今牡丹江上遊一支流,一說在朝鮮鹹鏡南道北部)完顏部、神隱水(牡丹江支流,有說今漾江或螞蜒河)完顏部、雅達瀾水(今拉林河附近一水)完顏部、馬紀嶺(今牡丹江東之老爺嶺)劾保村完顏部。
徒單部:生女真主要部落之一,金昭祖威順皇後出於是部。內分為14部,已知有活刺渾水(今呼蘭河,一說為付拉葷河)徒單部,忒裏(黑)辟刺徒單部。
烏(吾)古論部:生女真主要部落之一,金穆宗貞惠皇後出自是部。凡14部,已知有蘇濱水(今綏芬河)烏古論部,統門(今圖們江)、渾蠢水(今琿春河)之交烏古論部。近年考古發現,金“上京獨發古山”也有烏古論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