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社會到戰國時期的美術
原始社會的美術
一、古史傳說中的美術活動
中國遠古人類的生活,可以從三皇五帝的古史傳說中見到一部分。古史傳說多被戰國秦漢時的人們所纂訂、附益,其真正價值尚有待曆史學家深入分析,但其所述並不完全違背今天的科學的觀點。例如:穴居野處、食鳥獸之肉、衣其皮毛、知母而不知父、無上下長幼之道、無進退揖讓之禮,等等。這些都說明當時文明程度還很低,沒有階級社會的那一套道德規範。根據古史傳說,陸續出現的一些被稱為“帝王”的人,都是同文化創造和勞動生活有關的:燧人氏發明火;伏羲氏作八卦,結繩為網罟;神農氏造耒耜,殖穀,發明醫藥,作陶器,結繩記事;黃帝的時候,造舟、車、兵器、鑄鼎,嫘祖開始養蠶,昆吾氏擔任製陶的專職“陶正”,蒼頡造文字,史皇作圖畫,這時也曾畫過蚩尤的像,並且把“神荼”、“鬱壘”畫在桃木板上以禦百鬼;堯舜時代把祭祀和表示等級身份的玉器訂成係統化的製度:“五瑞”、“五器”,設計了五彩的章服,舜本人曾在河濱作陶器,不象別人作的那樣陋窳,所以在古史上特別加以稱道;禹鑄九鼎,上麵雕飾著鬼神百物之形,使民分辨“神”和“姦”。古代傳說中所談到的這一些創造和其他一些關於社會生活,以及音樂、用器等文化創造,都是企圖說明古代中國人民從野蠻到文明所經曆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出現的一些與藝術有關的活動,例如圖畫和裝飾等,都被說成不是純粹的藝術活動,都是以社會進步、以服務於生活為目的的文明創造的一部分。
這是我們從曆史傳說中所了解的遠古時代處於肇始階段的藝術活動的情況。
古史傳說特別需要從考古發現的材料得到印證,目前還未得到係統的認識。
二、古代的石器與玉石工藝
原始社會文化的考古發現,在過去五十年中已積累了一些材料,但由於我國幅員的廣大,地理氣候條件的多樣性,所以目前還在積累資料,並配合大規模經濟建設進行整理工作階段。就已有的發現可以得到的關於美術的若幹認識都是比較簡略的。
遠古時代的繪畫和雕塑,尚未發現(蘇聯和德國都曾發現舊石器時代的女神雕刻,法國和西班牙曾發現洞穴壁畫)。遠古時代的藝術創造能力可以從石器和陶器上看出。
一九二七年在北京附近周口店發現舊石器時代早期“中國猿人”(又名“北京猿人”)的頭骨化石。中國猿人的時期距今約為四五十萬年。中國猿人是由猿到人的中間類型。在這一震動全世界的發現前後,並曾發現其他一些中國猿人的骨骸化石。在他們居住過的洞穴中並發現了他們吃剩的獸骨的化石和其它文化遺存。可以知道,中國猿人會製造粗糙簡單的石器,會把獸骨做成骨器,會利用火,懂得熟食。
周口店地方並曾發現比中國猿人使用的石器更為原始的石器——一塊燧石製的石核石器和幾片曾經人工打擊的石英石片。發現地點稱為第十三地點。另外在第十五地點發現了較北京猿人為晚的石器。
一九五四年十一月在山西襄汾縣丁村發現了距今二○萬年左右的“丁村人”的三枚牙齒化石和大量石器(據近期鈾素法測定距今215000—175000年——校訂者注)。此外,在過去數十年中陸續發現的舊石器時代的遺址還有內蒙河套以南的加薩蘇克曾發現“河套人”的門牙及其石器(近期測定距今50000—35000年—校訂者注)。在周口店山洞發現“山頂洞人”的化石和他們的石器及較發達的骨器。山頂洞人(約一萬八千年前)的遺物中,除石器外,最值得注意的是有磨得表麵非常光亮,上麵刻有紋飾的鹿角短棒和磨製得很精致的一端有孔、一端尖的骨針,製作技術最高的是一些穿孔的石珠、獸齒、礫石和蚶殼等裝飾品。另外也發現一些作染料用的赤鐵礦的碎塊和碎粒,一些用赤鐵礦染紅的橢圓形礫石。這些東西體現著一定程度的裝飾意圖的美術活動(也可能別有其他目的)。
一九萬一年修建成渝鐵路時,在四川資陽縣發現“資陽人”頭骨化石,無文化遺物伴隨出土。“資陽人”在體質上可以看出與“山頂洞人”有一定關係。一九五六年初在廣西來賓縣山洞內,也發現了舊石器時代的人類化石,詳情尚不悉。
舊石器時代的石器在雲南、甘肅各地也有發現。
舊石器時代以後為中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文化中已出現了形狀細小的石器。這種形狀細小的打製石器的使用一直延續到新石器時代,通常稱為“細石器”。中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在我國東北和廣西武鳴都曾發現。哈爾濱附近的顧鄉屯遺址曾被認為是中石器時代的。黑龍江滿洲裏附近的紮賚諾爾,曾發現一、二萬年以前的人頭骨化石和石器、骨器。紮賚諾爾的細石器可以認為是中國境內最古者。齊齊哈爾的昂昂溪,也曾發現細石器。此外,在內蒙古的林西、赤峰和長城附近地區,都曾發現和陶器伴隨出土的細石器,時間已經到了新石器時代晚期,並且和中原地區的以彩陶為特征的文化相混合了。此一時期的細石器遍布在內蒙古、長城地帶,沿著戈壁的邊沿,直達新疆。在黃河中遊的三門峽地區的陝西朝邑、大荔的砂丘地帶,最近也發現細石器文化的遺址(暫稱為“沙苑文化”),河南輝縣曾在新石器時代文化層中發現一片細石器,這些都是值得特別注意的現象。
磨製石器在中石器時代開始應用,在新石器時代非常普遍:新石器時代並且發明了陶器。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居住地和墓葬地,在中國各地分布很廣。西到新疆,東到吉林、山東、江浙和台灣,北到內蒙古北部,南到廣東海濱區域。現在所知較重要的遺址,在黃河流域分布比較密集。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時常按伴隨出土的陶器的特點而加以區別,例如彩陶遺址、黑陶遺址等等(在陶器部分再詳述)。
這些遺址的各種文化特征,我們將不予詳述,但是從各地發現的文化遺址和遺物可以推斷在舊石器、新石器時代,人們過群居生活,合力勞動,生產資料和生產品公有。他們建立了原始公社製度的社會,新石器時代已經定居並從事農業生產。他們在共同的生活裏積累了勞動經驗,創造並發展了語言,進一步發展了腦和思維能力。
古代石器的發展同時也是人類對於造型樣式的認識的發展。
中國猿人使用的石器多半是從河床上揀來的礫石(鵝卵石)打擊而成。或者把礫石的邊沿,加以敲打,現出厚刃,可為敲砸之用。或者是從石英礫石上打下一層一層石片,成為一種薄刃的刮割用具。中國猿人的石器,可以看出是不加選擇地采用能得到的任何石質原料,無論打石片或打礫石,都沒有固定的方式,也不是打成一定的形狀,不進行第二步加工,任選一片,即行使用。因之石器形狀,不能分成有意義的類型。
襄汾丁村發現的石器中,石片石器大部分也是沒有一定的打擊方法,打出的石片,沒有一定的形狀,不加修理,即行使用。但可以看出打擊方法與中國猿人根本不同。在一部分石片上有第二步加工的痕跡,並有一定的石器類型。
河套人的打製石器就比較進步。有較薄的和長形的石英石片,都是技術精巧的證明。石器都是按照不同的使用目的,進行了加工,使之成為各種不同形狀的刮削器等。這就是在長時期的勞動實踐中,人們對於造型樣式,從勞動角度,開始有所認識。
周口店山頂洞人的石器打製技術的進步不很顯著。但磨製和鑽孔的技術是山頂洞人文化發展的突出表現,已接近新石器時代的水平。
石器形式的重要的進步表現在紮賚諾爾等地的中石器時代的石器及其以後的細石器上。特別是細石器(雕刻器、石旋、尖形器、石葉、石鑽等)有完全對稱的形式,經過很精細的加工剝製。選用的材料,特別是細石器,有石英、瑪瑙、碧玉、黑爍石等,都是顏色美麗,有光澤,半透明的礦物。這種精細的加工,完整的對稱的形式和美麗的色澤等特點,都使細石器有審美的價值。
繼打製石器之後的磨光石器,是新石器時代的主要標誌。以磨和鑽孔(也是一種利用磨擦的加工)的技術和極整齊對稱的形式(方的、長方的、圓的等等)成為石器工具發展的高級階段。
古代石器製作和形式的發展過程:由不固定的形式進步為固定的,由不整齊的進步為整齊的,由非對稱的進步為對稱的,由隨意拾來的原料進步為特別采擇的原料,都是經過悠久的歲月和在不斷的勞動生活中發生的。石器的演進是適應著勞動的需要,反映了人的手的進步,和思維能力的發展。
古代石器在經過長時期的勞動實踐之後,產生了“美”的形式,這一點可以在玉石工藝中得到進一步的說明。
中國古代有極發達的玉石工藝,這是中國古代美術的獨特成就。玉,現代礦物學區別為軟玉和硬玉(或稱翡翠)。古代較常見的是軟玉,硬度是六度半到七度,不易受磨蝕,有綠、乳白、黃、紅、黑、青等色,呈玻璃狀光澤,不透明,觸之有冷而柔的感覺。叩之有清脆的聲音。但古代稱之為玉的礦石,不限於合乎近代礦物學規定的一種礦石,一般好的礦石,所謂“美石”(堅硬有光澤、有色彩)都可以稱為玉,作為製作原料。現在已經發現了新石器時代後期(如甘肅仰韶文化中和山東龍山文化中)就有玉石器物,不是作為單純的勞動工具,而是可能同時作為一種在形式上有誘人的力量的美的對象而存在。這些玉石器物的原料都可能是從相當遙遠的地區經過交換而獲得的。在青銅時代的殷墟遺址和戰國時代遺址發現的玉石裝飾品,更達到了高度的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