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術的發展曆程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揭開了中國美術史上嶄新的一頁,美術工作的各個方麵均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為了全麵了解這方麵的成就,應對中國美術的發展曆程作一簡單的回顧。
溯源中國美術
中國美術的發生,經曆了十分漫長的過程。在大約十五萬年以前,中華民族的祖先丁村人使用的石器,一端有三個棱刃,一端是可以把握的半球形,被考古學家稱為三棱尖狀器。這種石器在造型上已經具有了形式美的成分。這個時期以及稍晚的石器、骨角器等,業已包含了美術創造的因素。距今約一萬多年的山頂洞人,把獸牙、魚骨用赤鐵礦粉塗染後,串起來作胸飾和腕飾,似乎已經有了審美的意識。
許多材料表明,在大約一萬年前至四千年前期間,這種還不是完全意義的美術(通常稱史前美術或原始美術)有了重大發展。中國大陸上的遠古居民,創製了造型精當的石斧、石刀、石鏃,骨角雕刻及玉飾等,創製了各式各樣的陶製器物,並在陶器上繪製了相當精美的紋飾——中國彩陶藝術是世所罕見的。中國原始先民的建築,從開始就有北方的穴居式和南方的幹蘭式兩種係列,在西安半坡村至今還保留著原始穴居的遺跡。陰山、賀蘭山地區及江蘇東北部的一些岩畫可能也鐫刻於這一時期。它們構成中國史前美術的主要內容。史前美術的顯著特點是,它的實用功能與審美價值密不可分,而前者往往是更為主要的方麵。從對史前遺存的研究可以看出,中華民族早期的審美意識是伴隨著他們創造物的審美特征不斷發展的,二者相互依存,互相製約又互相促進。
與中華文明並起的夏商周美術以青銅器、玉器為代表。美術從鴻蒙時代進入文明時代的變化,集中表現為有相當數量的美術作品,不再僅僅限於物質方麵的實用,而主要為了滿足精神的需要。彼時盛行的“尊神”、“先鬼”的觀念,使許多器物的造型和紋飾,帶有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的意義,因而在審美風格上呈現為威嚴、神秘的意味。戰國時期的美術開始表現狩獵、戰爭以及宴飲的生活內容,由是出現了情節性繪畫。中國最早的帛畫也產生於這一時期。不過,其時美術的表現樣式仍帶有很強的裝飾性,甚至是圖案化的。這說明它與史前美術相互銜接的關係,隻是由圓弧的基調轉為方折的傾向罷了。
秦漢美術,從總體看來,與先秦時期比較,呈現出新的麵貌:對現實生活的反映和寫實性的加強。從氣勢壯觀的秦陵兵馬俑到小件動物木雕,從難以數計的畫像磚石到某些帛畫、壁畫,都以比較寫實的表現手法,比較直接地反映了現實生活。或者可以認為,秦漢美術奠立了中國美術現實主義精神的基礎。秦帝國“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並吞八荒”,顯示了宏大的氣勢和雄強的力量。其美術也體現了這一強悍的時代精神和相應的審美風尚。即使在體量和規模上,這些作品也都堪稱空前,如秦陵兵馬俑、萬裏長城和記載中的阿房宮。漢代美術種類增加了許多,主要有俑、畫像磚、畫像石、石刻、漆器、漢簡以及各種各樣的工藝品。其中畫像石是隻行於漢代的特殊的藝術。畫像石是用於墓室建築裝飾的石刻,在全國分布很廣,表現內容十分寬泛,大多是墓主人在世時的生活或流行的神話傳說、曆史故事等;表現手法也非常豐富靈活。刻製方法有陰刻、陽刻、低浮雕、高浮雕,或雕繪結合。實際上,畫像石是介乎於雕刻與平麵線刻之間或者屬於二者相結合的一種特殊的美術樣式。縱觀秦漢美術,雖然不乏風格詼諧、輕鬆的陶俑和木雕作品,但總體基調當是雄強、博大和古拙。漢武帝時,張騫通使西域,漢哀帝時,又有佛教傳入,遂開始了中外文化交流。不過,這時期的美術尚未受外來文化影響,後世普遍認為,秦漢美術是地道的中國本土藝術。
魏晉南北朝美術處在社會分裂混亂、佛教盛行和學術思想活躍的背景下,從而呈現了自由活潑以及富有智慧的特色。這一時期美術的成就首推佛教造像。敦煌莫高窟、雲岡石窟和龍門石窟是諸多石窟中最突出的三處。早期的造像還帶有外域的痕跡,後來,漸漸地“漢化”,形成“褒衣博帶”的“秀骨清相”,而脫去“胡相”。陵墓石刻也興盛起來,南朝陵地的石獸可以作為這類雕刻的代表。正是從這一時期開始,出現了關於畫家的記載,曹不興、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等已見諸畫史。從後世對他們作品的摹本來看,當時的繪畫已經達到了比較高的水平。畫家除了摹寫對象外,還特別關注於相對獨立於所表現物象之外用筆的趣味。顧愷之《女史箴圖》中勾勒衣紋的線條有“春蠶吐絲”以及“春雲浮空,流水行地”之說,這顯然與當時產生的繪畫理論有關。南朝謝赫的“六法論”,與顧愷之“遷相妙得”的“傳神”理論,對以後的中國繪畫產生了深遠影響。謝赫的《古畫品錄》對畫家和作品進行了評述,成為最早的美術評論和美術史著作。
隋唐美術以它的輝煌、富麗體現了一個時代的繁榮和開放。和以前相比,石窟造像不僅製作技藝有了提高,而且所表現的內容更加“入世”。龍門與天龍山、炳靈寺的石窟造像反映了當時佛教造像的最高水平,同時,也集中體現了那個時代的精神麵貌。在一些石窟中,還有精細的壁畫、藻井與佛像呼應,以造成相應的宗教氣氛。自魏晉時期就已成熟的壁畫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畫在隋唐時期呈現一派輝煌壯觀的景象。在卷軸畫方麵,出現了閻立本、吳道子、周等傑出的人物畫家,《展子虔遊春圖》開啟了日益興起的山水畫,花鳥畫也具備了一定規模。“唐三彩”既是造型別致的雕塑,又結合以鮮豔潤澤的色釉,形成中國特有的一類陶瓷藝術。盛唐時期,工商業的發達也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發展。唐代藝術不僅融合了邊遠地區各族文化,而且吸收了域外特別是印度和波斯文化中可取的部分。與漢代美術相似的是,唐代美術也具有博大恢宏的特征,不過,比較而言,漢代美術的博大是力量的象征,而唐代美術的恢宏,是自信的表現。
從宋代經元代、明代至清代的九百五十年裏,中國美術又進入了一個新的裏程。以文人畫為代表的水墨寫意畫勃然興起。文人畫把詩的意境、書法的用筆同繪畫結合起來,用以抒情言誌,並追求一種特有的筆墨趣味,文人畫中山水和花鳥的題材占有極大的比重,因而其社會性的意義是不顯著的。文人畫從一定意義上體現了中國傳統藝術的精神,同時也反映了宋代以後中國審美理想的轉變。審美趣味由雍容富麗轉為典雅清秀。宋代陶瓷藝術取得了重大成就。陶瓷與印染、刺繡及玉雕等的長足發展預示著民間美術將與以宋代畫院為代表的宮廷美術、文人美術發生分流。這種分流,逮明、清之際,更加顯著。一方麵,宮廷美術極力追求精細華美,料貴工繁,漸漸失去個性,以書畫為代表的文人美術在藝術上已臻完善,甚至可謂爐火純青,因而似難於再進。另一方麵,民間陶瓷、雕刻、年畫、剪紙、玩具等以清新、質樸、簡練、活潑的特色,成為中國傳統美術中的一支,因它貼近生活和大眾,而顯得富有活力。
近代中國美術的發展
自一九一一年清帝廢止到一九四九年新中國成立,中國美術發生了重大轉折。短短的四十年,正是傳統美術向當代美術的捩轉時期。顯然,中國美術的轉變同中國社會性質發生根本變化是分不開的。
在本世紀初的二三十年代,反帝反封建浪潮風起雲湧。隨著西方民主與科學思想的引進,西方藝術思想和西畫也進入國門。一批出國留學的藝術學子,歸國後紛紛開辦藝術教育或開始傳播油畫、素描、水彩以及寫生畫法。如徐悲鴻、劉海粟、林風眠以及李叔同、李瑞清、顏文梁、陳抱一、倪貽德、常書鴻等,對於引進西方美術,都從不同的方麵作出了貢獻。在十幾年中,南京、上海、北京、武昌、廣州、徐州、蘇州等地都建立了美術學校。西方美術的“東漸”主要是以美術教育的形式展開的。從此,在中國全民教育中也確立了藝術教育的地位。
西方美術在中國的傳播和滲透,也加劇了中國傳統美術自身變革的要求。一九一七年,康有為發出“中國近世之畫衰敗極矣”(《萬木草堂藏畫目》序言)的呼聲,一九一九年,陳獨秀撰文提出“若想把中國畫改良,首先要革王畫(指清初偏重於表現形式的王時敏、王鑒、王、王原祁四畫家)的命”(《美術革命——答呂徵》)。康和陳雖然不是畫家,但他們所指責的王是中國文人畫一味摹仿古人,陳陳相因而脫離現實的弊病。這不僅是美術自身召喚時代精神和對發展生機的尋求,同時,也是社會、時代向藝術發出的使命性的呼喚。這種思潮雖然對中國傳統美術衝擊很猛,但同時受到不同意見的激烈反對,在當時畫壇上出現了前所未有過的論爭。總之,由此可以看出,在一個社會發生重大變革的時代,藝術不可能脫離現實環境而自我封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