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的油畫藝術(1 / 3)

當代中國的油畫藝術

地方版畫學派的崛起

中國是一個幅員廣大的國家,版畫家分布在各個不同地區,由於生活環境、社會風俗、文化傳統以及藝術修養、愛好、趣味不同,在版畫發展興旺的地區,便逐漸形成各自不同的藝術風貌。

在西南的四川省,抗日戰爭時期便是國統區版畫發展的中心。那裏的觀眾經過了八年抗戰時期木刻藝術的薰陶,使版畫早已獲得比較深厚的群眾基礎。解放初期,在四川便集中了一批版畫家,形成了最早的一個地方版畫學派。四川版畫以黑白木刻的表現形式著稱,重視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人物形象的表現,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在四川版畫作品上得到較充分的體現。代表作家有李少言、牛文、林軍,呂琳,他們是解放後四川版畫的主要組織者,老一代版畫家還有江敉、謝梓文。在四川美術學院建立了版畫專業,培養了大批年輕的版畫專業作家。美協四川分會的主要骨幹都是由版畫家組成,李少言、牛文、李煥民、徐匡、吳凡、宋廣訓、吳強軍、林軍以及在四川省文聯工作的老版畫家豐中鐵。他們在五六十年代的全國美展和版展中,就有不少優秀作品參展而且多次獲獎。在七十、八十年代,他們也以豐碩的創作果實奉獻給廣大的觀眾。李煥民的《高原峽穀》、《楊青稞》、《初踏黃金路》、《藏族女孩》、《換了人間》,吳凡的《蒲公英》、《小站》,徐匡的《鄉村小學》、《草地詩篇》、《主人》(與阿鴿合作),牛文的《東方紅》、《草地新征》、《驚雷》、《朝陽》,豐中鐵的《大江東去》、《高峽平湖》、《萬水千山隻等閑》、《蜀山行旅圖》,江敉的《金沙江畔》,李少言的《老街新貌》、《康藏路上水簾洞》,吳強年的《誌在山水》、《大隊支部書記》、《公社姑娘》等,都是為人們所傳誦的佳作。

打倒“四人幫”以後,在曆次全國性版畫展覽會上,又湧現了一批出色的新人如江碧波(女)、康寧、邵常毅、其加達瓦、鬱惹、彥冰、李闌(女)、徐仲偶、顧雄、王明月等。

四川版畫家還組織了多次省際交流展覽和聯合版展。一九八五年四川、香港兩地的交流版畫展,四川版畫在香港展出時曾引起強烈的反響。

一貫堅持革命現實主義的四川版畫,八十年代由於對外開放的影響,在版畫創作上才開始出現多樣化的格局,各種不同流派的創作方法被版畫家吸取、運用,特別在一些中、青年版畫家的作品中表現尤為突出。江碧波是一位勇於開拓的中年版畫家,她的黑白木刻《白雲深處》、《黃茅塞上花布多》、《山城組畫》早已蜚聲版畫界。近年來又創作了大量色彩絢麗、表現手法新穎獨特的綜合版畫,在美國、加拿大、北京展出時獲得廣泛的聲譽。江碧波的版畫標示著四川版畫的一個新的轉折。四川版畫今後往何處去,人們將拭目以待。

黑龍江的版畫三十年來一直處於興旺發達的狀態。它以北大荒為中心,以後擴展到阿城、大慶、佳木斯,建立一支強大的版畫創作隊伍,形成了中國一個重要地區的版畫學派。

五十年代末,一批轉業軍人從各地開往黑龍江的北大荒墾區,創建農場,其中有不少版畫熱愛者,他們用版畫的形式表述自己對土地和勞動生活的熱烈感受,創作了不少富有濃厚生活氣息的作品,首次在北京展出時,便引起美術界和社會人士的交口稱譽,認為是版畫藝術園地的一株奇葩。早期北大荒的版畫在表現形式上以多彩的油印套色取勝,在技法上較多接受了蘇聯版畫的影響,但在取材、構思和選型處理手法上仍然保有自己的特色。北大荒的油彩套印版畫不同於油畫、色粉畫的藝術效果,而是豐富了色彩版畫的藝術語言,這種藝術語言又是與國內廣大觀眾的審美觀點協調一致的。北大荒版畫的開拓者們創作的一些耐人尋味的作品,至今猶使人們記憶如新,其中如晁楣的《第一道腳印》、《北大荒的黎明》、《北方九月》,張作良的《排障》、《冰上行》,杜鴻年的《春的喧鬧》,張禎麒的《牧歸》,張路的《虹》,徐楞的《完達山的早晨》等。

七十年代後,北大荒版畫出現了第二代、第三代作家,他們一麵繼承了第一代作家忠於生活,麵向人民群眾的優良傳統,一麵打開視野,廣泛吸取國內外各家各派的良好經驗,特別在水印木刻技術上獲得很大的成果。這時期的作品改變了過去那樣偏重於熱烈生活場景的表達,畫麵上出現了恬靜、平和、幽雅、抒情的氣氛。許多作品常常透過神秘的大自然去發現和創造近乎童話般引人入勝的意境,使人感受到更多的浪漫主義氣息,比如郝伯義的《春流》、《鄉情》、《翔》,張朝陽的《歌與夢》,王合群的《白雪山莊》,陳玉平的《我的家在鬆花江上》,李璞的《東流》,李億平的《仲夏三江原》,於承佑的《小屯之夜》,蒙希平的《冬暖》,楊凱生的《明朗的天》,於立江的《春融》,周勝華的《三月烏蘇裏》,邵明江的《雪嫂》等都是出色的範例。北大荒第三代畫家的作品,在其藝術表現形式和風格的演變上,可以看出越來越多的現代因素和主體意識滲入到版畫創作上,在李義明《赫哲鄉俗》、李曉紅的《漁趣》、賀金安的《藍藍的烏蘇裏》、劉麗英的《初雪》裏表現得尤為明顯突出。

一九八八年是北大荒版畫誕生三十周年,黑龍江省黨、政、文化領導部門在哈爾濱舉行了盛大的紀念活動,舉辦展覽和學術討論會,出版了《北大荒三十年作品選集》、《吞吐大荒(論文選集)》、《北大荒版畫三十年》(資料彙編)。這是研究北大荒版畫的係統、完整的資料。中國版畫家協會為了表彰北大荒版畫對中國新興版畫創作的巨大貢獻,在紀念大會上向他們頒發了獎瓶和榮譽證書。

北大荒版畫直接影響並促成了阿城版畫的誕生。阿城位於哈爾濱市東部的阿什河畔,六十年代初,阿城的美術工作者受北大荒版畫的啟發,逐漸形成一支可觀的版畫創作隊伍。一九八六年,阿城版畫展在北京舉行,震驚了首都的美術界。阿城版畫仍然保持了祖國北疆的特有風格——鄉土氣息濃鬱、色調明朗、表現手法樸實有力。他們繼承了北大荒版畫的優良傳統,而不拘泥於北大荒版畫的現存模式;他們借鑒外國現代藝術的可貴因素,而不是重複外國現代藝術的道路。阿城版畫是以自己民族的又有地方色彩的麵目出現。如王訓月的《春水吟》,沈少民的《遲到的春天》,劉路平的《關東煙》,黃泰華的《雪屋》,吳正凱的《貯能》,王曉光的《佳肴》,祁廣學《農家樂》,邢鳳蘭的《歇晌》,郭紅雨的《井邊》,都是令人玩味的作品。

江蘇版畫是六十年代初興起的一個重要流派。早在五十年代後期,中國版畫界便掀起向民族美術傳統學習的熱潮,許多版畫家都向傳統的水印木刻學習。江蘇的版畫家更顯得特別積極,他們在一九六二年至一九六四年間舉辦了三期版畫進修班,專門研究水印木刻技術。一九六三年首次在北京舉辦了《江蘇水印木刻展》,引起了廣大觀眾的興趣。許多作者吸取了古代山水畫的表現方法,學習了明末木刻餖版的套印技術,並結合新的木刻技巧,互相融合,使畫麵出現迥異於油印木刻的水味和韻味。那樣或明或暗的調子變化與濃淡參差的暈染效果,顯出格外輕快、瀟灑、清新、淡雅風格。在江蘇版畫家的刀筆下,明媚秀麗的江南風景,煙雨蒼茫的湖光波影,鬱鬱青蔥的高山叢林,恬靜幽邃的山穀溪流以及一望無際的田野平原,均以無限優美的詩情畫意予人以豐富的審美享受。

江蘇版畫家大部分集中在南京,那裏成立了江蘇版畫家協會,主要成員有吳俊發、黃丕謨、張新予、朱琴葆、程勉、李樹勤、朱葵、金明華、周炳辰等。蘇州也是版畫家另一個據點,那裏成立了蘇州版畫研究會,從一九八二年以來,每年一度的“姑蘇之秋版畫展”辦的很有成績。該會還在蘇州網師園建立了一所版畫廊,展銷當地版畫家的作品,獲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蘇州的主要版畫家有楊明義、沈民義、勞思、潘裕鈺、翁承豪等。此外,在啟東的版畫家還成立了啟東版畫院,主要骨幹有施漢鼎、丁立鬆等。江蘇版畫多次參加國內外美展並屢次獲獎,代表作如吳俊發的《茅山頌》、《南京燕子磯》,黃丕謨的《春風春雨江南》,朱琴葆的《山澗》,李樹勤的《唱晚》,程勉的《姑蘇河畔》,翁承豪的《春江初霽》,楊明義的《姐妹們》,丁立鬆的《炎夏樂章》,黃錦宇的《雁蕩春色》,金明華的《秦淮春》。特別應該提及的是張新予的《秋染巴山》還榮獲南斯拉夫盧布爾雅那舉辦的國際版畫雙年展的大獎。一九八三年由南京金陵書畫社出版的《江蘇水印木刻集》刊印了50幅作品,基本上可以窺見江蘇版畫創作成就的一斑。

地處西南邊陲的雲南,近幾年在版畫創作上有驚人的發展。從一九七九年第六屆全國版畫展嶄露頭角之日起,一直處於不斷上升的狀態。一九八五年第六屆全國美展的版畫單項展覽中,雲南版畫不但入選率很高,而且鄭旭的《拉祜風情》組畫榮獲金質獎,陳永樂的《織》榮獲銅質獎。一九八九年的第七屆全國美展的版畫單項展覽中,雲南版畫的入選率居全國首位,雲南版畫家魏啟聰的《村寨》獲金質獎,賀的《秧歌·發白的土地》獲銀質獎,陳永樂、王冬明等5人的作品均獲得銅質獎。一九八七年雲南版畫展在北京舉辦時,由全國美協和版協聯合召開的一次座談會上,首都的美術界人士對“神奇、美麗、豐富”的雲南版畫作了很高的評價。雲南版畫家運用多種多樣的表現手段,寫實風與裝飾風共存,具象性與抽象性並舉,造型誇張而不流於怪誕,色彩華麗而不同於庸俗,構圖充實而不陷於繁冗,想象豐富而不迫於言虛。版畫藝術語言的探索與作者主觀創造性的發揮,受到藝術家的普遍重視。不論是黑白木刻或是套色版畫,都充分注意到工具材料本身的特點,而與一般繪畫拉開了較大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