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實力提升(1 / 3)

經濟實力提升

經濟特區創辦十年多來,社會生產力迅速發展,以工業為主體的經濟實力持續增長,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這是中國實行改革開放的一項重要成果,反映了舉辦經濟特區的方針是正確的和成功的。

滄桑巨變

從新中國成立到七十年代末,由於特定的曆史條件和國際環境的因素,加上受到台灣海峽兩岸長期對峙的影響,廣東、福建一帶的社會生產力和國民經濟發展是比較緩慢的。一九七九年,深圳、珠海、汕頭、廈門經濟特區舉辦起步時,經濟技術基礎非常薄弱。

一九七九年的深圳,即寶安縣的縣城深圳鎮,隻有二十多家作坊式的小工廠,唯一的一家機械化程度稍高的小化肥廠,還是個虧損企業。全縣的工業產值隻有6061萬元,農業產值隻有1.14億元,農村人均年收入僅150多元。由於經濟落後,群眾生活水平很低,多年來,大批人員外流香港和海外其它地區。

珠海市的前身珠海縣,是一九五三年由中山縣分出來的一個縣,經濟以農漁業為主,一九七九年,工業產值僅有6132萬元,農業產值6600多萬元(不含當時尚未劃入珠海市管轄的鬥門縣)。

汕頭市和廈門市,曆史上曾是中國東南沿海有些名氣的港口城市,但從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兩市因地處海防前線,建設發展受到客觀條件的製約。一九七九年,廈門全市的工業產值僅8.05億元,農業產值1.85億元。廈門經濟特區起步建設的湖裏工業區,是一片山坡。汕頭市劃定建設特區的龍湖,還是一片沙灘。

興辦經濟特區,使深圳、珠海、汕頭、廈門的經濟發展揭開了新的一頁。盡管四個經濟特區原有的條件不盡相同,起步建設的時間有先有後,但經過十年的艱苦努力,經濟麵貌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一、工農業生產高速發展

工業方麵,四個特區努力發展以工業為主、工貿結合的外向型經濟,取得了顯著成果。到一九九○年底,四個特區共建立了十多個現代化的工業區,已投產的工業企業5000多家,形成了包括電子、機械、紡織、輕工、家用電器、服裝、食品飲料、飼料、家具製造、印刷、石油化工、醫藥、建材、電力、工藝品等30多個工業生產行業。一九九○年,四個特區按一九八○年不變價格計算的工業產值達到296.2億元,比一九八○年的11.2億元增長了25倍多。其中深圳的工業產值達167.6億元,等於一九八○年工業產值的158倍;廈門的工業產值達68.16億元,等於一九八○年的7倍多。

農業方麵,四個特區堅持以滿足特區城市人民生活需要和擴大出口創彙為目標,發展迅速。蔬菜、水果、水產、畜禽蛋等產品產量大幅度提高,不僅滿足了特區人口迅速增加的需要,而且出口量日益擴大。一九八○年,四個經濟特區的農業產值3.41億元,一九九○年發展到9.34億元,為一九八○年的2.7倍多。農業生產的集約化現代化水平大為提高。

二、第三產業興旺發達

四個經濟特區在高速度發展工農業的同時,努力發展商業、旅遊業、房地產業、金融業等第三產業,既搞活了經濟,又為外商提供了良好的投資環境。以深圳為例,一九八○年到一九九○年的十一年間,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由1.29億元發展到68.39億元,增長了52倍。商業飲食服務行業網點,由1140個發展到2.6萬多個,增加了21.8倍;從業人員從1.04萬人發展到12.81萬人,增加了11倍多。年旅遊外彙收入由約100萬元外彙人民幣,增加到9.96億元外彙人民幣。房地產業、金融業從無到有,隊伍不斷壯大,業務量迅速增加。

三、經濟實力持續增強

在社會生產力迅速發展和第三產業繁榮興旺的基礎上,特區的經濟實力持續增強。一九八○年,深圳、廈門兩個經濟特區合計國內生產總值為9.18億元,國民收入為8.14億元,一九九○年分別增長到167.2億元和122.15億元。一九九○年與一九八○年相比,這兩個特區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7.2倍,國民收入增長14倍。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各特區努力開源節流,加強聚財工作,一九九○年,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特區財政收入共37.93億元,比一九八○年增長15.6倍。

在特區的財政收入中,稅收占很大的比重。隨著特區工農業生產的高速增長,市場繁榮,部分企業所得稅減免陸續到期並開始征稅,帶來了稅收收入的增加;外貿的迅速發展,海關代征進口工商稅也大幅度增加;隨著工資等項收入的增加,個人收入調節稅、工資調節稅也逐年增長。如深圳一九七九年財政收入僅為3559萬元,其中工商等各項稅收1594萬元,占46%。一九八九年各項稅收16.87億元,接近於財政收入的90%。廈門在一九八一年,全市財政收入1.95億元,其中稅收1.38億元,占70%;一九八八年全市財政收入增加到6.27億元,其中稅收達5.27億元,占84%。由於生財聚財能力的增強,不僅為特區的經濟建設提供了有力的保證,也為實施各項改革提供了較大的承受能力。

四、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特區,隨著國民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蓬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顯著提高。從這四個特區的以下一些綜合數字,可以看出其概貌:職工平均年工資收入,一九八○年大致都為八、九百元,一九九○年廈門增至3100多元,汕頭增至3700多元,珠海增至3600多元,深圳增至4300多元。農村人均年收入,一九八○年一般為150元上下,一九九○年增至1500元以上。城市居民儲蓄存款,一九八○年僅1.69億元,一九九○年增至80.74億元,增長46.7倍。教育事業,除小學教育大普及並提高了教學質量以外,中等、高等教育有了較大發展,普通中學、中等專業學校和高等學校由一九八○年的80所增加到一九九○年的203所。關係人民健康的衛生事業,麵貌為之一新,一九九○年醫院病床達到近1萬張,比一九八○年增長1倍多。城鄉人均住房、人均車輛、人均電話、人均城市綠化麵積、戶均擁有彩色電視機等,反映公共消費和生活質量水平的指標在全國居於前列。

海南經濟特區原有經濟基礎十分薄弱。一九八八年建省辦特區後,使海南經濟和社會麵貌出現新變化。電力、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有了較大發展。通過外引內聯,提高了海南工業技術水平和實力。一九九○年工業產值28.89億元,比辦特區前的一九八七年增長67.4%。農業結構不斷得到調整,熱帶經濟作物有了進一步發展。一九九○年農業產值29.94億元,比一九八七年增長13.5%,一九九○年國內生產總值、國民收入分別比一九八七年增長70.2%和67.3%。

工業獲得高速發展

工業的高速增長,是特區過去十年發展中最引人矚目的成就,也是帶動整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一、發展進程

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經濟特區舉辦之初,中共中央、國務院就確立了特區的經濟發展要以工業為主的戰略方針。這是因為國家舉辦經濟特區的主旨,是使之成為對外開放的窗口和基地,發揮對內對外輻射的作用。這四個特區地緣優勢雖好,但經濟技術基礎落後,不改變原來的落後麵貌,積累一定的經濟實力,就難以發揮上述的作用。而要把經濟迅速搞上去,關鍵在於工業的發展,發達的工業是現代經濟建設的主要支柱,有了一定規模和水平的工業。才能推動其他各業的發展,才能為出口創彙開辟重要貨源,才能有引進先進技術和科學管理經驗的載體。一九八六年一月,國務院召開的全國經濟特區工作會議,明確提出特區應努力發展以工業為主、工貿結合的外向型經濟,要求特區的產業結構應以具有先進技術水平的工業為主。各特區在過去十年多的進程中,始終把發展工業放在重要位置上。

特區建立初期,投資環境尚待完善,發展工業主要引進一些投資少、見效快的小型項目,而且很多是對外加工裝配項目。從一九八三年起,隨著投資環境逐步創立,外商投資和內聯企業在特區興辦工業項目開始增加。到一九八五年,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特區工業企業的總數已達到近2000個,工業產值達到55.66億元,比一九八○年增長近4倍。在引進先進技術和科學管理方法,增長與國際市場打交道的經驗,培養國際競爭意識和鍛煉人才隊伍等方麵,也取得了進展,深圳蛇口工業區和汕頭經濟特區,工業產品出口率達到70%以上。

從一九八六年起,特區的工作重點轉向“抓生產、上水平、求效益”,發展外向型經濟方麵。工業生產在擴大出口的帶動下呈現大幅度增長的態勢。一九八八年,深圳、珠海、汕頭、廈門經濟特區工業基建投資為22.2億元,工業就業人數38.4萬人,工業企業數達到4800多個,分別比一九八五年增長111.4%、93.9%和140%。投入的增加,換來了產出的增長。這四個特區的工業產值,一九八七年就突破100億元,一九八八年達到169億多元,一九八九年超過218億元,一九九○年達到296億多元,比一九八五年增長4.3倍。

在上述四個特區的工業中,深圳占有的比重最大。一九九○年深圳工業產值167.6億元,占當年四個特區工業總產值的56.6%,發展規模處於領先地位,其發展經驗也具有代表性。

二、主要特點

(一)以出口為導向。經濟特區在發展工業中,堅持以出口為導向。特區企業致力於按照國際市場的需要和國際技術標準、質量標準組織生產,並實行現代化的經營管理,增強競爭能力,開拓國際市場,促進了特區工業素質的提高,推動了外貿出口的迅速增長。深圳特區一九九○年工業產品出口產值達102.6億元,占工業產值的63.6%。全市33個工業行業中,有28個行業生產出口產品。出口產值占行業產值比重在60%以上的有紡織、服裝、電子等11個行業,其中服裝業出口產值比重達94.4%,紡織行業達94.3%。珠海特區一九八六年引進的44個重點工業項目中,產品70%以上外銷的有40個。汕頭特區無論是外商投資企業,還是內聯或自辦的工業企業,都把產品的主要市場放在國外,一九八九年工業產品出口額達到2.71億美元,占工業產值的72%以上。中國雖然地大物博,但人口眾多,人均占有的資源並不豐富,特區按照中央的方針,在充分利用國外資源加工出口方麵狠下功夫,逐步形成“進料——加工增值——出口”為主的外向型工業發展模式。這既促進了特區進出口貿易的擴大,也在原材料供應和市場銷售兩個方麵,為內地工業的振興提供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