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特區的創辦(1 / 2)

附錄 經濟特區的創辦

1979年4月,在聽完廣東省委負責同誌的彙報後,鄧小平說:“對!辦一個特區。過去陝甘寧邊區就是特區嘛!中央沒有錢,你們自己去搞,殺出一條血路來!”經過充分的研究和論證,1980年8月26日,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批準了國務院提出的《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宣布建立深圳、珠海、汕頭三個經濟特區。總設計師的設想變成了現實。

王全國回憶說:小平同誌的原話是這樣的:對!辦一個特區。過去陝甘寧邊區就是特區嘛!中央沒有錢,你們自己去搞,殺出一條血路來。

1978年4月,受穀牧委派,國家計委、外貿部組成港澳經濟貿易考察組,奔赴香港和澳門。考察的目的很明確:探索彈丸之地的港澳經濟飛速發展之奧秘,取有益的經驗。考察活動是緊張的。回到廣州,考察組的領導和專家們並沒有鬆弛一下緊張的神經,他們深知其肩負的重任。考察組在與廣東省委的領導交換意見時,毗鄰港澳的“父母官”們提出了一些“大膽”的建議。

5月底,考察組經過深思熟慮,幾易其稿,完成了《港澳經濟考察報告》。《報告》強調:發達國家的先進設備和技術,對港澳經濟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報告》提出:可借鑒港澳的經驗,把靠近港澳的廣東寶安、珠海劃為出口基地,逐步將其建設成具有相當水平的對外生產基地,加工基地和吸引港澳客人的遊覽區。

6月初,中央領導同誌聽取了調查組的彙報,並對其建議予以肯定。

從一定角度來說,我國創辦經濟特區的思想此時已開始萌芽,盡管這時提出的“出口加工區”與後來的“經濟特區”在規模、功能等方麵有著顯而易見的差別。

幾乎與此同時,1978年5月初,國務院副總理穀牧率領了一個政府代表團,出訪西歐五國。代表團的成員中除國家部委有關人員外,不少是沿海一些省市的負責人。臨出發前,鄧小平找穀牧談話,叮囑他這次出去要學習人家的先進經驗,特別是好的管理方法。訪問回來,又用了大半個月的時間,代表團在北京集體總結,然後向中央政治局全體委員整整彙報了一天。

1979年1月,一份關於香港廠商要求回廣州開設工廠的來信摘報送到了鄧小平那寬大的辦公桌上。鄧小平習慣地點燃支“熊貓”香煙,深深地吸了一口,再次拿起那份摘報。爾後,他立起身來,走到牆壁上懸掛的大比例中國地圖前,目光落在毗鄰香港、澳門的東南沿海那塊地方,凝神良久……

不久,中共廣東省委接到鄧小平在那份來信摘報的批示:“這種事,我看廣東可以放手幹。”

曾任中共廣東省委副書記的一位同誌回憶當時的情形,說:“經過十一屆三中全會,我們感到不改革開放不行了。鄧小平的這個批示,對我們是很大的啟示和鼓舞。我們就從廣東的實際出發,分析廣東的特點,提出廣東的改革開放應該先走一步。”

4月,在中央工作會議上,中共廣東省委的同誌發言,明確提出了廣東的設想和要求:要利用毗鄰港澳的有利條件,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加快對外開放和經濟發展。

在向中央政治局常委彙報後,時任中共廣東省委書記的習仲勳又帶著這個意見向鄧小平作了彙報。

關於這次彙報的具體細節,由中共深圳市委宣傳部寫作組撰寫的長篇報告文學《深圳的斯芬克司之謎》作了這樣的敘述--

“北京,中南海。

這裏卻十分平靜、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