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福建兩省和經濟特區工作會議紀要(1 / 3)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經濟特區的文件(續) 廣東、福建兩省和經濟特區工作會議紀要

(一九八一年七月十二日)

國務院於一九八一年五月二十七日至六月十四日,在北京召開了廣東、福建兩省和經濟特區工作會議。參加會議的有兩省和特區的負責同誌,國務院有關部、委、總局和港澳工委的負責同誌,以及經濟理論界的同誌。會議檢查總結了貫徹執行中央〔1979〕50號、〔1980〕41號文件(以下簡稱中央兩個文件)的情況和經驗,討論了兩省對外經濟活動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和設置經濟特區的有關問題,研究提出了進一步落實的措施。現紀要如下:

一、貫徹執行中央兩個文件的情況

一年多來,在中央的正確領導和關懷下,廣東、福建兩省和中央各有關部門共同努力,積極貫徹執行三中全會的路線、方針、政策和中央兩個文件規定的特殊政策、靈活措施,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工農業總產值,一九八○年比一九七九年,廣東增長百分之八點二,福建增長百分之十。今年一至五月份,兩省工業生產、對外貿易和財政收入繼續有較大的增長,各項工作進一步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一)著手調整經濟結構,初步發揮了兩省的優勢。在繼續抓緊糧食生產的同時,大力發展多種經營,特別是經濟作物的生產。一九八○年,兩省糧食總產量都超過曆史最高水平,油料、甘蔗等經濟作物大幅度增產,農村工副業收入也有顯著增加。兩省輕紡工業有較大的發展,輕工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由百分之五十九上升到百分之六十二。關停了一些耗能多、虧損大和產品無銷路的企業。大力發展了可供出口的農副土特產品、輕紡工業品和其他加工工業品的生產。開始向建立農業、輕工業比較發達的、出口商品生產能力強的經濟結構發展。

(二)在國家計劃指導下,擴大市場調節範圍,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廣東省去年通過市場調節的工業產品總值占全省工業總產值的百分之四十左右。兩省利用地方外彙進口原材料和市場緊缺物資,發展工農業生產,增加商品供應,繁榮了市場,活躍了經濟。

(三)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對外貿易和經濟合作發展較快。一九八○年廣東、福建兩省出口總額分別比上年增長百分之二十七點九和百分之四十七點二,都超過了曆史最高水平,特別是機械產品在開拓新的市場方麵成績顯著。積極開展了來料加工裝配、補償貿易、合資及合作經營等業務,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並增加了就業門路。去年僅開展來料加工裝配安置就業的人數,廣東有十七萬人,福建三萬人。

(四)實行財政包幹和外彙分成製度,調動了地方的積極性。一九八○年廣東、福建兩省財政收入分別比上年增長百分之十點五和百分之二十點五,實現了當年收支平衡,略有結餘。一九八○年兩省所得貿易留成外彙比一九七九年增加了五倍多。留成外彙的合理使用,有力地促進了兩省經濟的調整和發展。

(五)經濟特區建設有了進展。中央確定在兩省的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市劃出部分地區試辦經濟特區以後,籌建工作逐步展開。深圳、珠海先走一步,基礎設施的建設正在抓緊進行,利用外資興辦了一些企業,工農業生產有所發展,群眾收入顯著增加,部分外流人員開始回歸,社會秩序基本安定。

一年多來的實踐證明,中央對兩省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和設置經濟特區的決策是正確的。進行這個試驗的時間雖然還不長,但已經取得比較顯著的成績,積累了一些經驗,使大家看到了希望,增強了信心。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中央兩個文件的一些規定還沒有完全落實,許多管理工作和具體措施還跟不上,兩省經濟還缺乏全麵的規劃和安排。會議認為,這些都是前進中的問題,經過努力是可以解決的。中央各部門和兩省同誌一致表示,一定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勇於實踐,總結經驗,繼續前進,做出新的成績。

二、解放思想,統一認識

兩省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和試辦經濟特區,是個新事物、新工作,各方麵認識不夠或不一致是難免的,但是要及時提高認識,統一思想,以利於中央兩個文件的進一步貫徹落實。

(一)兩省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的重要意義。

三中全會以後,我國在經濟建設上開始摸索一條適合國情的新的道路,並準備對管理體製進行根本性的改革。兩省地處熱帶、亞熱帶,開展多種經營的條件優越,工業也有一定基礎;毗鄰港澳,國際交往方便,對外貿易也比較發達;又都是我國主要僑鄉,利於吸收僑資、外資。會議認為,中央決定對兩省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發揮兩省優勢,加快建設速度,使兩省先富起來,同時為全國經濟體製的改革探索經驗,這是完全正確的。兩省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的主要內容大體是:(1)對外更加開放,包括積極利用僑資、外資,引進適用、先進技術和科學管理方法,擴大對外貿易;(2)對內政策更加放寬,包括在社會主義經濟的領導下允許多種經濟成分並存,更好地運用價值規律和各種經濟杠杆,把經濟搞得更活;(3)擴大兩省的權力,包括經濟、人事、地方立法權和企業自主權等。總之,要改變那種權力過份集中、單純依靠行政手段、吃大鍋飯的體製,做到按經濟規律辦事,講求經濟效果。兩省的改革和全國改革的方向是一致的。兩省改革搞好了,不僅在發展經濟上有重要意義,而且在政治上是關係到穩定港澳人心,爭取台灣回歸祖國的大事。因此,實現這個任務,我們要有高度責任感和緊迫感。中央各有關部門,要把兩省當作進行經濟改革的試驗基地。

(二)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利用外資和試辦經濟特區問題。

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實行對外開放,積極擴大對外經濟合作和交流,是黨的一項重大政策。目前我國生產力還比較落後,建設資金短缺,在人民民主專政日益鞏固、社會主義經濟占絕對優勢的條件下,采取多種形式利用僑資、外資,加快發展社會化大生產,提高技術和管理水平,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是十分必要的。

試辦經濟特區,是兩省實行特殊政策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執行開放政策、吸收外資的一種特殊方式。有些同誌有疑問:特區會不會變成租界,是不是殖民地?會議認為,這些疑問是沒有根據的。我國特區是經濟特區,不是政治特區。特區內全麵行使我國家主權,這和由不平等條約產生的租界、殖民地在性質上根本不同。世界上許多國家的經驗證明,特區是擴大出口貿易、利用外資、引進技術、發展經濟的比較成功的好形式。對我國來說,特區是我們學習與外國資本競爭、學習按經濟規律辦事、學習現代化經濟管理的學校,是為兩省甚至全國訓練和造就人才的基地。

(三)兩省實行特殊政策和全國經濟調整的關係。

會議認為,目前全國經濟正在實行進一步調整,兩省要繼續貫徹落實中央兩個文件,要在服從和搞好經濟調整的前提下,積極進行有利於調整的改革。調整時期,國家財力有困難,對兩省支援有限,兩省的改革也受到一定的製約,但是,兩省在發展對外貿易、利用外資方麵,在調整經濟結構、擴大企業自主權、改進經濟管理和企業管理、提高經濟效果等方麵,回旋餘地比較大,工作搞好了,可以較快地發展兩省經濟,對全國的調整和改革也可以起推動和促進作用。

兩省的經濟活動和全國是緊密聯係的。兩省采取各種重大的經濟措施,要照顧全局,要考慮和估計到對全國的種種影響。尤其是對外經濟貿易、利用港澳市場,要加強協調管理。

由於經驗不足,一些新的政策措施的實施,事先要經過調查研究,各方麵要多協商,並向國內外專家請教,做到既敢於試驗,又力求穩妥。

三、繼續推進兩省經濟體製改革

中央兩個文件對於兩省權限的規定,是根據既要增大地方權力,又要保證中央必要的集中統一和綜合平衡的精神製訂的,其中有些規定,應當在實踐中逐步加以完善。會議一致認為,在堅持以下幾條大杠杠的情況下,要充分發揮兩省發展經濟的自主權,放手讓兩省去幹:(1)堅持四項基本原則;(2)遵守黨和國家統一的大政方針;(3)服從國家統一計劃的指導和全國綜合平衡;(4)完成國家下達的任務。

本著上述原則和中央兩個文件的規定,會議對計劃、財政、金融、外貿等方麵的體製問題,商定了如下幾點:

(一)計劃體製,在中央的方針、政策和統一計劃的指導下,實行條塊結合,以省為主。兩省根據本省的實際情況,製訂省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凡需要國家統一平衡安排的主要計劃指標(包括基建規模),經國家計委綜合平衡後,報國務院批準,納入國家計劃。原材料、燃料動力、產品銷售和財政、信貸、外彙等能夠自行平衡的生產和建設任務,可由省統籌安排。基本建設項目的計劃任務書,除按規定需報國務院審批的外,均由省自行審批,報有關部門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