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經濟特區(續)(1 / 3)

廈門經濟特區(續)

積極拓展的十年

廈門特區的建設堅持從實際出發,堅決貫徹改革開放的方針,充分運用國家賦予的政策,由小到大,逐步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一、初創起步

從一九八一年十月到一九八三年底是初創起步階段。廈門特區在開發湖裏出口加工區的同時,在全市範圍裏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培養人才,為以後的發展打下比較紮實的基礎。

廈門特區建設的起步是艱難的。廈門資源缺乏,當時交通、通訊手段落後,水、電供應緊張,電燈不明,電話不靈,馬路不平,自來水經常停,不能適應當代對外經貿交流活動的要求。要對外開放,首先要建設基礎設施,為外商投資和開展對外經貿活動創造必要的物質條件。在這個階段,廈門特區的指導思想是集中力量抓基礎設施建設,打好基礎。

(一)完成湖裏工業區一期工程。包括一平方公裏的“五通一平”和相應配套設施。由於資金、施工力量不足等原因,開始時建設進程受到影響,一九八三年六月,省政府在廈門召開會議,成立了建設指揮部,調整了施工力量,加快了建設進度。到一九八三年底,共完成工程投資5000多萬元,基本完成第一期工程的“五通一平”,建成區內7條道路和地下管線工程,以工業廠房為主的建築麵積開工11萬平方米,建成了兩座廠房、總變電站、綜合大樓和外商投資的印華地磚廠。

(二)興建廈門國際機場。為了開通廈門航空客運,一九八一年,國家決定把廈門機場建設列為使用科威特阿拉伯基金會優惠貸款的項目。場址幾經比較,最後選定利用高崎一個廢棄的軍用機場。機場建設由閩江水電工程局負責施工,一九八二年一月動工,一年八個月完工,一九八三年十月正式通航,創造了國內機場建設上的高速度。廈門國際機場的建成,取得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通航三年,就達到設計能力。後來又成立廈門航空公司,成為全國首家地方航空公司。

(三)建成東渡港一期工程。這項工程是七十年代國家安排的重點項目之一,工程投資1.65億元,包括四個深水泊位,設計年吞吐量為260萬噸,一九七六年開始動工。廈門特區成立後,決定擴建碼頭,加快進度,一九八三年全部建成,成為配套設施比較齊全,現代化水平較高的一個港口,可以停泊遠洋貨輪,發展遠洋運輸。

(四)建設萬門程控電話總機。程控電話項目一九八一年開始談判,引進日本富士公司的設備,項目總投資2000萬元。一九八四年開始設備安裝,一九八五年一月建成,同時引進和建設的還有960路微波通訊,使廈門特區電信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五)吸收外資開始起步。由於當時條件尚未完全具備,境外客商雖然表現出投資興趣,但看的多,談的多,簽約的少。到一九八三年底,特區批準外商投資企業20家,協議外商投資約8000萬美元。這些項目在進程中克服了不少的困難,如新加坡商人投資的廈門首家外商獨資企業——印華地磚廠,設備運抵港口後,沒有運輸機械,隻好由人工從幾公裏外用圓木拖到工地,外國專家來安裝設備也缺乏相應食宿條件等。雖然這一時期外商投資項目規模比較小,經營期較短,帶有投石問路的性質,但絕大多數是生產性項目。而且這個時期簽約的廈門華僑電子有限公司、卷煙加工等項目,後來都逐步發展成為廈門特區具有較強經濟實力的企業。

(六)發展旅遊業。為了適應特區興辦後旅遊業出現的新的局麵,也為外商創造一個較為配套的生活環境,陸續改造了鷺江賓館、華僑旅行社、鼓浪嶼賓館等一批賓館,建造了檔次較高的悅華酒店,還新辦了一批酒樓、餐館,推動了旅遊業的發展。一九八三年全市接待的境外遊客達4萬多人。

(七)發展職業教育,培養和引進人才。廈門市政府代表團在新加坡考察職業教育得到啟發,決定發揮廈門教育優勢,有計劃地發展職業教育,適應特區建設的需要。一是委托廈門大學開設了外語、國際會計兩個班,培訓了大專專業人才330名。二是開辦外經幹部培訓班,抽調幹部進行對外開放的思想教育和經貿業務教育,先後培訓了500多名。三是在原來市裏興辦的工業、財會等7個大專班的基礎上,用地方財力自辦鷺江職業大學,按特區需要設置專業,學生自費、走讀、不包分配。一九八三年春季開始招生,首期學員240人,開設外貿、建築、外語、財會、統計、機械、文秘等八個專業,師資力量主要依托廈門大學等大專院校,以後逐步通過招聘建立了自己的教師隊伍。四是在中學設立職業班,先在5所中等學校試點,以後在市區的中學各設一個職業班,又逐漸將幾所中學改成職業中學。同時,還到北京、上海等地招聘了近百名的專業技術幹部。

(八)製定單項經濟法規。在抓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開始組織特區涉外法規的製訂工作,起草了企業登記、土地使用、勞動管理等單項法規草案,並報經福建省人大常委會通過公布實施。廣泛進行了改革開放的教育和宣傳,使全市人民認識到創辦特區的必要性和重大意義,關心特區建設,支持特區建設,參與特區建設。

這一時期的工作,不僅為以後的發展打下初步的基礎,而且開闊了廈門經濟社會發展的思路。人們感到,如能將特區範圍擴大到全島,有利於廈門的綜合優勢得到充分的發揮,有利於加強海峽兩岸的接觸。因此,廈門市有關方麵對廈門特區擴大範圍做了些論證工作。

二、基本格局形成

這一階段的時間是從一九八四年到一九八七年底。在這個階段,廈門特區範圍從湖裏2.5平方公裏擴大到全島和鼓浪嶼,共131平方公裏,出現了全市辦特區的新局麵,加快了特區的建設進程,基本形成了以工業為主的發展格局。

一九八四年二月七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鄧小平到廈門視察工作。在廈期間,鄧小平同誌聽取了福建省、廈門市負責人的彙報。彙報中提出把特區範圍擴大到全島,並逐步實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的要求。鄧小平肯定了這一意見,並題詞:“把經濟特區辦得更快些更好些”。不久,中共中央、國務院召開的沿海部分城市座談會上,決定廈門特區範圍擴大到全島(含鼓浪嶼),實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並指出這是為了發展中國東南部經濟,加強對台工作,促進祖國統一大業,作出的重要部署。在福建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廈門製訂了擴大特區的實施方案。一九八五年六月二十九日,國務院下達《關於廈門經濟特區實施方案的批複》,批準了這個方案,並要求廈門特區“建設成為以工業為主,兼營旅遊、商業、房地產業的綜合性、外向型的經濟特區”。這標誌著廈門特區由初創起步走向新的發展階段。

鄧小平對廈門特區的題詞和廈門特區範圍擴大到全島,提高了廈門特區在中國對外開放格局中的地位,引起了海內外強烈的反響,極大地調動了廈門人民加快特區建設的積極性,也增加了外商投資的信心。隨著投資環境完善,一九八四年出現了第一次外商投資高潮,當年批準的外商投資項目、中外雙方投資總額和外商投資額均超過了前三年的總和。在這樣的形勢下,廈門特區貫徹一九八六年和一九八七年國務院分別召開的兩次特區工作會議精神,加強了以下工作:

(一)將全市工作轉到辦好特區上來。中共廈門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先後召開了幾次重要會議,作出了關於更快更好地建設廈門經濟特區的決議,向全市人民發出“為更快更好地建設廈門特區而奮鬥”,“全麵開創廈門特區建設新局麵”的號召。一是認真學習和宣傳鄧小平題詞和中央擴大特區範圍的重要的戰略意義;二是明確發展方向是以建設工業為主綜合性外向型的經濟特區,加快全市基礎設施和旅遊設施的建設;三是運用特區擴大的影響,積極引進外資和技術設備,加快企業技術改造;四是增強改革意識,按特區發展要求改革舊的管理體製;五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大力發展科教文化事業。

(二)加快老企業技術改造。廈門原有的工業企業,設備老化、產品落後。特區範圍擴大到全島以後,如何使這些企業跟上外向型經濟發展步伐,成為一項緊迫而繁重的工作任務。一九八二年以來,廈門特區技改投資逐年增加,特區擴大後,進一步加快老企業技術改造步伐。一九八四年到一九八七年四年累計投入的技改資金相當於一九八○年到一九八三年四年的4.2倍。四年共引進國外各種先進技術裝備2000多台(套),改造了240家老企業。技改中注重做到四個結合:一是與工業結構調整相結合,即以名優產品為龍頭,以骨幹企業為主體,進行係列改造和配套,逐步形成了以電子、紡織、機械、輕工、化工、建材六大支柱行業結構,並組建了廈華電子、廈門工程機械等一批企業集團。二是與引進外資相結合,每年公布老企業技改目錄,鼓勵外商以合資、合作、承包、租賃和“三來一補”等形式參與改造,到一九八七年底,全市已有20多家嫁接外資。三是與經濟體製改革相結合,一方麵“鬆綁”放權,推行廠長(經理)負責製,吸收外商投資企業科學的管理辦法,使企業逐步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經濟法人;另一方麵實行“放水養魚”,提高企業留利,增加企業發展後勁,對企業技改貸款實行稅前還貸的優惠辦法,鼓勵企業加快技術進步。四是與提高職工的素質相結合,企業普遍加強崗位技術教育和文化培訓,在職職工參加各種文化、技術培訓的在70%以上,新進廠工人主要來自職業技術學校。通過技術改造,使國營、集體老企業的實力和競爭能力明顯增強,在特區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認真改善“軟”環境。在廈門基礎設施逐步改善的基礎上,一九八六年《國務院關於鼓勵外商投資的規定》公布後,針對吸收外資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廈門特區把改善投資環境的工作重點轉到“軟”件上來。為此,製訂並公布了《廈門經濟特區關於改善外商投資環境的規定》,設置了外商投資企業管理局,建立有關部門聯合辦公的“一個窗口對外”辦事製度。為搞好綜合服務,成立了外商投資服務公司、物資供應公司等一批服務機構,幫助外商投資企業解決從投資谘詢到建設投產後的諸多問題。按照國家規定,開辦外彙調劑市場,允許外商投資企業和國內企業之間相互調劑;協助解決外商投資企業的資金周轉問題;清理亂收費,撤銷和降低了十多種不合理的收費和收費標準;允許企業自主招聘各類人才和使用工人等等。同時,先後組織兩次全市投資環境大檢查,由副市長帶隊逐家走訪外商投資企業,協助解決問題。經過努力,這一時期廈門特區的“軟”環境有了很大的改善,逐步形成“高效率、高素質、低費用”的投資服務“軟件”。

(四)進行基礎設施的配套建設。外商投資項目的增多,要求基礎設施建設更加配套完善,一九八五年到一九八七年,一批重要項目先後建成。一九八五年三月萬門程控電話和960路微波通訊投入使用,與國外幾十個國家和地區、國內大部分大中城市開通了直撥通話。國際機場跑道延長了500多米,建成了候機大樓等附屬設備,到一九八七年,機場旅客吞吐量已達32.6萬人次,開辟國際航線3條,國內航線12條,每月航班突破100個,創造了國內機場發展史上的高速度;東渡港經過增添設備,擴大堆場,吞吐能力也不斷提高。湖裏工業區在完成“五通一平”的基礎上,建成40萬平方米的通用廠房,成為外商投資的集中地。

(五)加強投資引導。根據中央關於把廈門特區辦成以工業為主,兼營商業、旅遊、房地產業的綜合性外向型經濟特區的要求,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明確提出引進的重點是生產型、產品出口型和技術先進型企業,使引進與國家需要及廈門的發展緊密地結合起來。在一九八六年和一九八七年引進的項目中,生產型項目占80%以上,產品平均出口比達83.7%,項目的技術水平也有較大提高。這個時期,廈門特區每年平均有45家外商投資企業建成投產,彩色感光材料、華綸紡織、滌綸切片等一批新的工業項目和重點技改項目也陸續建成投產。特別是生產彩色電視機的廈華電子有限公司、廈新電子有限公司、生產電話機的宏泰有限公司等項目陸續投產,促進了產業結構的調整,增強了外向型經濟實力。外商投資企業產品逐步進入國際市場,在特區經濟中發揮了積極作用。一九八七年外商投資企業工業產值占全市工業生產值的比重已接近30%。隨著投資環境的改善,企業經營效益提高,外商投資信心增強,累計已有20多家企業增資2000多萬美元,擴大生產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