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考慮
我國中長期經濟發展戰略目標
國際經濟環境分析
根據對戰後時期世界經濟特別是西方經濟的發展實績和發展趨勢的分析,對於我國中長期經濟發展所麵臨的國際經濟環境,我們有兩點基本估計。
第一,從總體上說,與過去的曆史時期特別是鴉片戰爭以來的曆史時期相比,我國當前和未來一段時期所麵臨的國際經濟政治環境對我國的現代化經濟建設是相當有利的。
第二,由於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在戰後時期特別是80年代處於近百年來的曆史低潮,我國實際上又麵臨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的蘇聯所麵臨的基本相同的國際政治經濟環境。以西方帝國主義勢力為首的敵對勢力把反共反社會主義的矛頭集中指向我黨我國,極力遏製、阻撓和破壞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從而使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麵臨的國際環境具有某種嚴峻性。
不過,總的說來,在當前和可以預計的將來,我國麵臨的國際經濟政治環境的有利的一麵是第一位的。理由有三。
第一,從70年代起,西方經濟從戰後初期的所謂高速增長階段進入以低速增長為基調、雜以停滯和危機的新的曆史階段。西方經濟發展的這一趨勢的出現決定於種種因素,但是最根本的原因是在壟斷資本主義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時期日趨尖銳的的資本主義基本矛盾。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尖銳化集中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是南北鴻溝的空前擴大:百分之八十左右的人口集中在發展中國家,而百分之八十左右的財富集中在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二是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內部貧富差距的日趨擴大。第三世界國家和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人民大眾的貧困化使西方發達資本主義經濟的國內外市場進一步縮小,從而加劇了世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所特有的生產相對過剩的經濟危機。因此,西方經濟的這一以低速增長為基調、雜以停滯和危機的發展趨勢將要長期持續下去。
20世紀西方經濟發展的總的趨勢證明,列寧《帝國主義論》關於現代資本主義的基本原理是顛撲不破的真理。壟斷資本主義製度嚴重地阻礙著全世界的特別是廣大第三世界國家生產力的發展。20世紀的前半期和70年代以後的三個10年的近80載的漫長歲月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都呈現危機、停滯和低速增長的基本態勢。戰後初期20年的帶有戰後重建性質的高速增長顯然是壟斷資本主義時期西方經濟增長的特例。我國建國以後特別是近20年經濟的迅速增長與西方經濟的發展態勢形成十分引人注目的對照。世界經濟這一發展趨勢十分有利於我國推行趕超發展戰略。
第二,由於西方發達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西方經濟區域一體化趨勢在80年代加速發展,西方經濟在戰後初期形成的美國一統天下向美國、西歐、日本三足鼎立格局的方向發展。近年來西方經濟長期蕭條,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處於低潮,在這一世界經濟政治發展的總背景下,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經濟政治矛盾便相對突出,特別是爭奪貿易和投資市場的鬥爭日趨激烈。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的簽訂,西歐經濟共同體發展為歐洲聯盟,東亞經濟合作區的加速形成,便是突出的證明。西方經濟區域一體化的發展大大擴展了我國發展對外經濟關係的回旋餘地,十分有利於我國推行對外開放戰略。
第三,80年代末期中蘇關係正常化的實現加快了我國和平的周邊國際環境的形成,這一為鴉片戰爭以來所僅見的和平的周邊國際環境十分有利於我國人民爭取時間,集中精力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從而為我國現代化目標的實現創造了良好的周邊國際條件。
當然,我們強調我國在世紀之交所麵臨的國際環境的有利的一麵,絲毫也不意味著我們對國際環境的嚴峻的一麵可以有所忽視。所謂國際環境對我國的建設有利,是與以往的曆史時期相比較而言的。我們必須看到,由於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幅員遼闊的大國,經濟發展潛力很大,經濟發展速度很高,又由於我國是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與世界上和我國周邊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在社會經濟製度上存在著根本的差別,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必將招致西方敵對勢力的阻撓和破壞。國外敵對勢力不願看到中國富強,鬥爭將是長期的嚴酷的複雜的。對此,我們應當保持清醒的頭腦,決不可掉以輕心。
我國現階段國情分析
我國現階段的基本國情,一言以蔽之,就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二元結構。這種社會經濟結構的二元性既表現在生產力方麵,也表現在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方麵。
(一)生產力方麵的二元結構
首先,經過建國後幾十年的奮鬥,我國已經建立起一個獨立的完整的具有相當水準的工業體係和科學技術體係,其中在工農業和科學技術的少數領域已經達到甚至超過世界先進水平。因此,我國具有相對的先進性。這種相對的先進性,一方麵是與經濟和科學技術極端落後的舊中國相比,另一方麵是與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相比。在建國初期,我國的工農業生產和科學技術水平不僅遠遠落後於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而且落後於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例如大大落後於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拉丁美洲國家,甚至比印度落後一大截。經過40多年的發展,我國的工農業生產和科學技術的實際規模和發展水平不僅在發展中國家首屈一指,而且與某些中等發達國家相比也不遜色。其次,中國仍然具有明顯的落後性,這突出地表現在我國人均GNP的水平還相當地低,表現在中國農業從業人口還占總人口的大多數。我國生產力發展上的二元結構突出地表現在我國城鄉和地區之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上。
(二)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方麵的二元結構
生產關係方麵的二元結構主要表現為多種所有製成分的同時存在,上層建築方麵的二元結構主要表現為無產階級的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與非無產階級的非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的同時存在。在生產關係方麵,經過50年代的社會主義改造和60年代的調整,經過建國後前30年的大規模的建設,我國的公有製經濟包括國有經濟和城鄉集體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居於絕對統治地位。1978年以來,我國執行以公有製經濟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方針,非公有製經濟得到迅速的發展。現在的問題是城鄉集體經濟特別是農村集體經濟的地位急劇衰退,國有經濟的比重急劇下降,而非公有製經濟包括城鄉個體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和外資經濟的比重急劇上升,特別是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和外資經濟的發展來勢凶猛,大有喧賓奪主之勢。在意識形態方麵,建國以後,我國一直是馬克思主義的無產階級的意識形態居於主導地位。在前30年的大躍進年代和“文化大革命”年代,帶有小資產階級色彩的“左”的思想傾向一度有所滋長。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經過全黨的努力,這股“左”的思想傾向已經基本上得到克服。但如毛主席所指出的,一種傾向往往掩蓋著另一種傾向。近年來,在西方新自由主義思潮泛濫於全世界的國際政治理論大背景下,以西方新自由主義這一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變種為代表的右的思潮在我國政治、經濟、文化各個領域迅速滋長,對馬克思主義的無產階級的意識形態構成嚴重威協,從而成為主要的危險。
(三)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上述社會經濟發展的二元結構使得我國近年來在經濟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存在著下述亟待解決的問題:
1、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亦即城鄉關係、工農關係問題。由於全國絕大多數地區農村集體經濟的名存實亡,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經濟工業化事業停滯不前,至今我國農業基礎仍十分脆弱,農民問題遠遠沒有得到解決,農村貧困問題、農村人口爆炸問題、農村隱蔽失業問題十分嚴重。洶湧而來的民工潮,集中反映了我國農村問題的嚴重性,反映了我國城鄉、工農矛盾的日趨尖銳。
2、部分國有企業經營困難,虧損麵擴大,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趨於下降,由此引發以千萬計的國有企業職工的失業和半失業問題。
3、對外經濟關係發展中的經濟風險問題,包括對外貿易的經濟效益問題,利用外資特別是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經濟效益問題,技術引進的經濟效益問題,進口商品和外資企業對我國國內市場的侵蝕和對我國民族工業的威協問題,對外貿易依存度過大特別是對美、日市場依存度過大問題,人民幣彙率一降再降、人民幣幣值嚴重偏離其購買力平價問題。
4、因中央政府對國民經濟的調控權力特別是計劃權、投資權、財權、對外經濟權過度下放而造成的中央宏觀經濟管理削弱,地方諸侯經濟坐大,從而造成某種程度的無政府狀態問題。
5、政府財政收入特別是中央政府財政收入的比重過低,財政赤字愈來愈嚴重的問題。
6、因經濟建設的指導思想急於求成,中央宏觀調控權力削弱,地方經濟權限特別是某些特殊地區經濟權限過大而造成的固定資產投資失控,國民經濟發展大起大落問題。
7、因固定資產投資惡性膨脹、市場價格盲目放開、農產品供給不足而造成的困擾我們多年的通貨膨脹壓力問題。
8、因國民經濟計劃管理不善,中央宏觀調控力度不足,某些地方經濟發展有所失控而造成的產業結構惡化問題。其主要表現是各地區產業結構趨同,輕型下遊加工工業發展過剩,而上遊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發展不足,產業升級和技術現代化的步伐過於緩慢。
9、因工業汙染、生活汙染特別是植被破壞而造成的生態環境破壞的問題。
10、國家對科學技術發展投資力度不大,對國內科學技術力量組織不善,科技力量過於分散,不少國家級科學技術研究機構在急劇地衰落,國家科學技術骨幹大量地向國外和外資單位流失,對我國科學技術現代化事業的發展造成嚴重的損害,構成嚴重的威協。
11、城鄉之間、部門行業之間、地區之間、不同所有製經濟之間的收入分配不公問題日趨嚴重,城鄉兩極分化格局已經形成。一方麵形成新的貧困階層,特別是在城市形成以下崗的國有企業職工為主要成分的新的貧困階層,另一方麵形成新的資產階級,億萬富翁屢見不鮮。在黨內和理論界出現新生資產階級的代理人和代言人,代表新生資產階級利益的政界和學界人物肆無忌憚地鼓吹新自由主義的理論和政策,反對走社會主義道路,主張走資本主義道路,從而在政治經濟和意識形態的各個領域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構成嚴重的威協。
12、由於理論宣傳的誤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不力,使得在建國以後建立起來的深入人心的美好的社會主義風尚遭到嚴重的破壞,黨風不正,政風不正,社會風氣不正,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宣傳嚴重不足,形形色色的剝削階級思潮四處泛濫,青少年的靈魂受到嚴重毒害,社會治安趨於惡化,社會不穩定的因素在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