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鑒西方曆史經驗(續) 1(1 / 3)

借鑒西方曆史經驗(續)

戰後時期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趨勢(續)

西方工業國家經濟發展趨勢預測

(一)影響西方經濟發展趨勢的因素分析

欲預測21世紀初期西方經濟的發展趨勢,必須研究如下幾項經濟政治因素的可能的變動及其對西方經濟的影響。

1、關於新技術革命的作用

90年代是否會產生了一場足以使世界經濟步入新的繁榮時期的新技術革命,是值得懷疑的。目前,構成高新技術產業基礎的電子技術,是二次大戰期間的科技成果,其發展至方興未艾。至於宇航技術、生物工程、海洋工程、熱核聚變技術,大多還處於實驗研究階段。長期以來許多成熟的科學技術基本上為少數工業國家所壟斷,在發展中國家的應用還剛剛開頭。在現存的國際經濟秩序下,發展中國家引進先進科學技術障礙甚多,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尤其困難。因此,世界經濟發展中的新技術革命與其說是個科學技術問題,不如說是一個社會政治問題。如果不解決現存國際經濟秩序的改造問題,那麼科學技術進步隻會進一步增強西方工業國家的經濟實力,進一步擴大西方工業國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差距,使南北問題更趨嚴重,最終阻礙世界經濟的發展。

2、關於西方工業國家的經濟失衡

西方工業國家的經濟失衡,突出地表現在財政預算失衡和國際收支失衡,其集中表現是美國的嚴重的財政赤字和國際收支赤字。在90年代,這一痼疾能否從根本上加以矯正,從而為世界經濟的發展掃清道路,前景並不光明。美國的財政預算赤字、國際收支赤字,再加上巨額公私債務,其產生和發展既有政策上的原因,又有社會深層的原因,積重難返,不是輕易可以救治的。美國投資率低,特別是淨投資率(總投資減折舊)不高,研究開發投資比重偏低。1987年,投資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率,美國為20.5%,高於西德的19.4%,低於西方工業七國平均水準的22.7%,更低於日本的29%。研究開發費用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日本為3%,美國僅2%。而且美國重金融產業投資,輕實物產業投資。西方國家經濟的失衡將加劇西方各國的政治、經濟矛盾,從而不利於西方經濟的發展。

3、關於國際金融市場的資金短缺

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前提是資金寬裕,利率低下。80年代後期出現一個新的動身,國際金融市場的資金供給形勢十分緊張。據90年代初日本國際金融信息中心預測,1992年世界資金供給額約為1000億美元,其中日本提供550億美元,德國提供150億美元。資金需求僅發達國家即為1950億美元,資金缺口950億美元,其中美國資金需求為800億美元。1992年的國際資金供求形勢是整個90年代國際金融市場資金供求形勢的的寫照和預兆。國際金融市場資金緊張的原因甚多,特別值得重視的是90年代初葉世界資金最大來源國日本資金的退潮。日本長期資本淨流出的高潮始於1986年前後,最高記錄是1987年的1365億美元和1988年的1309億美元。1989年後日本長期資本淨流出額開始減少,1989年下降至892億美元,1980年下降至436億美元,1991年上半年從巨額淨流出轉變為淨流入37億美元。1986年後日本對外長期投資急劇膨脹的原因有二,一是日元在西方工業國1986年首腦會議幹預下急速升值。另一原因是股市和房地產行情暴脹。由於日本銀行以股票為資金,故隨著日元升值和股票暴漲,銀行資產和對外資產亦急劇膨脹。日本儲蓄銀行總資產從1983年的1946·億美元迅速增至1989年的7336億美元和1990年9505億美元,分別增長277%和398.4%,其對外資產從1985年的1263億美元增至1989年的5693億美元和1990年的7193億美元,分別增加350.7%和469.4%。近年來日本泡沫經濟破滅,股市行情下降,日本銀行資產亦隨著下降。再加上國際清算銀行關於從1993年起各國銀行自有資金比率不得少於8%的規定,日本銀行資金趨於緊張。顯然,日本資金的退潮將使國際金融市場資金供應的短缺更形嚴重。國際金融市場資金短缺是西方經濟發展的一個嚴重的製約因素。

4、關於石油供求形勢和價格變動

如前所述,第二次石油衝擊以後,在80年代中期,石油價格大幅度下降。低油價是西方經濟在80年代中期低速增長、危機推遲的重要原因。80年代中期石油價格劇跌的原因有三:

第一,西方工業國變高耗能經濟戰略為低耗能經濟戰略,調整產業結構,發展低耗能產業,抑製高耗能產業,並采用多項節約能源特別是節約石油的生產技術措施,相對減少了對石油的需求。

第二,加緊發展西方工業國本身和其他非石油輸出國組織國家的石油生產,主要是美國油田、歐洲北海油田的生產,蘇聯石油生產也起了重要作用。

第三,石油輸出國組織內部矛盾,突破生產限額。

結果,石油輸出國組織在世界石油生產和出口中的地位大大下降,所占比重從47.5%下降到27.34%,非石油輸出國組織國家(蘇聯除外)所占比重由30.52%上升到44.06%,遠遠超過石油輸出國組織國家。但1989年以後,石油輸出國組織國家石油產量上升,(1989年比1965年上升47.3%),非石油輸出國組織國家產量持續下降(同期下降3.4%),蘇聯等的產量亦呈下降趨勢。主要原因是美國、前蘇聯和北海油田產量下降,故石油輸出國組織國家在世界石油總產量中所占比重呈上升趨勢。在消費方麵,80年代後半期世界消費的平均年增長率為2.85%,西方工業國為2.22%,發展中國家為4.59%,世界石油需求緩慢增長,而發展中國家需求的增長率高於西方工業國家的增長率。這一石油供給和需求的發展趨勢在90年代將繼續下去。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曾經預測,從1989年到本世紀末,全世界石油產量和消費將從5100萬桶增至6000萬桶,其中石油輸出國組織所占比重將由1989年的44·10%增至57·50%。而在世界需求總量中,西方工業國家將占72%左右。如果沒有突然的幹擾因素,在中期和長期內,西方經濟麵臨的能源形勢將甚為嚴峻,因為石油、天然氣依然是西方工業國經濟的主要能源。

5、關於國際性的貿易保護主義

保護貿易主義浪潮的興起是80年代國際貿易領域中一個重要的發展動向,這一現象產生的根本原因是西方經濟不景氣和西方工業國家經濟實力對比的變化。在戰後時期,美國經濟實力獨步西方世界,在國際貿易中亦占壓倒優勢,故高舉自由貿易大旗。關稅貿易總協定的多邊貿易體製所體現的自由貿易精神實際上是秉承當年美國的意旨。隨著美、日、歐經濟實力的消長,隨著美國在西方世界經濟地位的下降和日本、西歐地位的上升,美國的自由貿易旗幟逐漸褪色、破碎,轉而帶頭搞保護貿易主義,用所謂公平貿易的口號取代自由貿易的口號,從關稅與貿易總協定到美加自由貿易區協定再到特別301條款,美國走的是一條從多邊到雙邊再到單邊的道路,自由貿易主義色彩越來越淡薄,而保護貿易主義的色彩越來越濃厚。其采用的具體手段各不相同。歐共體的理論基礎是德國新自由主義經濟學,歐共體對內實行經濟自由,對外建立統一的關稅壁壘,實施集體保護主義的對外經濟政策。法國於1984年製訂新貿易政策法,實際上是步美國的後塵,以公平貿易為基本口號。日本做為戰後時期具有生產技術後發優勢的西方工業大國,從美國手裏接過自由貿易的口號,以自由貿易主義的衛道士自居,實際上其國內市場保護得有如鐵桶一般,其他國家的商品和直接投資很難打入。據聯合國工發組織資料,1986年世界貿易中受西方工業國各種非關稅壁壘影響的產品,占食品的42.6%,鋼鐵的64.2%,紡織品的39.69%,服裝的67.4%,鞋類的32.5%,全部工業產品中受限製的占40%。西方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是西方經濟整體不景氣的產物,同時又反過來製約西方經濟的發展。

6、關於發展中國家的債務問題

發展中國國家的債務危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又一桎梏,它從三方麵給世界經濟以消極影響,

第一,嚴重影響發展中國家的資本形成。

第二,不利於國際金融體係的穩定。

第三,不利於西方工業國對發展中國家的出口。

近年來西方工業國家出於對付經濟危機的需要,利率有所降低,對緩解發展中國家債務危機有所助益,但另一方麵,西方國家的保護貿易主義政策和初級產品價格下跌,又使發展中國家的出口蒙受嚴重損失,降低其償付債務的能力。西方國家和國際經濟組織提出的各種解決債務危機的方案充其量隻能解決個別國家的問題。因此,債務危機還將長期存在下去。

7、西方新自由主義經濟思潮的影響

在70年代,由於西方經濟進入停滯膨脹的低速增長階段而導致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陷入困境,西方新自由主義經濟學乘機興起,成為一股國際性的經濟思潮。80年代世界各國進行的調整改革,無論在西方工業國家,在發展中國家,還是在前蘇聯東歐國家,其理論導向都是新自由主義。在西方工業國家,調整改革以貨幣主義和供給學派的政策主張的麵目出現。但在其主要實驗地的美、英兩國,不管是裏根經濟學,還是撒切爾主義,實質上不過是凱恩斯主義部分政策的翻版,或很快演變為凱恩斯主義政策。前蘇聯、東歐國家的調整改革打的是轉向市場經濟的旗幟。其核心內容有三,一是國營企業私有化,二是取消政府對經濟的宏觀管理,特別是價格管理和外彙管理,三是與西方經濟一體化,將西方經濟援助作為經濟改革成功的支撐物。其結果是帶來經濟製度的根本變動,同時,引起經濟的大幅滑坡和人民生活的嚴重下降。

由此可見,以新自由主義經濟學說為導向的世界各類國家的經濟調整改革,至今不但收效甚微,反而充滿失敗的記錄。有些國際經濟組織,有些學者將新自由主義說成為90年代所謂世界經濟振興的重要因素,殊難自圓其說。應當特別指出,新自由主義學說對西方國家的經濟政策影響很小,但被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勢力和某些國際經濟組織作為打破發展中國家對國內市場和民族工業的保護,對社會主義國家進行和平演變的利器,造成發展中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經濟的衰微破敗,從而對整個世界經濟的發展產生嚴重的不利的影響。

8、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的惡化趨勢和南北問題的嚴重性

發展中國家的主要經濟指標在戰後時期呈逐漸惡化的趨勢,南北問題日趨嚴重。南北問題的嚴重性首先表現在南北經濟差距的日見擴大和北方對南方的盤剝的日益加重上麵。目前,世界人口的80%住在南方國家,而世界國民收入的80%集中在北方國家。據統計,從1982年到1990年,北方國家給予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援助”(絕大部分是官方貸款)共計9270億美元,而第三世界債務償還達額達13400美元,另南方資金流入北方國家1850億美元,北方國家擁有盈餘6030億美元。西方經濟學家尖銳地指出:“這不僅是南方許多國家經濟衰退的原因,而且也是北方失業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