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與糧食問題
土地資源
土地是地球表層在土壤、岩石、地貌、氣候、水文、植被等自然要素相互作用,以及人類生產活動的影響之下,形成的綜合性自然資源。它一旦參與人類的生產活動就成了生產資料,而且是人類生產和生活不可或缺的物質基礎。實際上人類和自然的關係,最具體的表現形式就是通過占有和使用土地。人類利用土地要適應一定的社會生產方式,而且受製於一定的社會生產力水平。因此不能把土地看作是單純的自然綜合體,而還應當看到它具有自然和社會兩重性。土地的社會屬性就表現在人類對土地的占有和使用方麵。
土地的存在,表現為具有一定厚度的立體實體,有明顯的空間上和時間上的變化差別,區位特征十分明顯,也可以理解為它是地球表層一定範圍內的地域單元。
土地是農業生產的基礎,中國作為一個人口眾多的農業大國,如何保土養地,是和中華民族的生存與發展生死攸關的大問題。中國的土地資源雖然麵積大,但存在著諸多方麵的問題:山地多,平地少,開發利用極其不便;難以利用的沙漠、戈壁、高寒荒漠、石山和冰川及永積雪地,麵積廣,占到全國土地總麵積的將近18%;③在可供農用土地中,草地比重大(占土地總麵積41.58%),林地次之(占17.95%),耕地最少(僅占14.21%);④耕地的質量不高(高產田地不及1/3),而且退化嚴重;⑤可耕地的後備資源少,再由於人口多而增長快,人均耕地日益減少,成為突出矛盾。
各類土地的分布和自然環境密切相關,其分布呈現一定的規律。耕地90%分布在東部受季風影響的平原、盆地和淺丘地區,其中年降水量>800毫米的地區(相當於秦嶺-淮河一線以南),集中了全國93%的水田;此線以北地區集中了全國85%的旱耕地。天然林地主要分布在東北、西南和華南山區,人造林地主要分布於城鎮及農村居民點附近,沿鐵路、公路及平原區耕地集中區分布著防護林網,灌木林則分布於東部和南部山丘。天然草場主要分布於西北半壁,包括內蒙古、寧夏、甘肅河西、新疆、青海和西藏。沙漠和戈壁主要分布於西北幹旱區,如塔裏木、準噶爾、柴達木三大盆地及內蒙古西部。高寒荒漠集中在西藏北部。沼澤地主要分布於東北三江平原、青藏高原河源區,以及長江口以北濱海區。鹽堿地主要分布在西北幹旱區各灌區的尾閭,是采用落後的大水漫灌方式的產物。此外,黃淮海平原和北方濱海地帶也有大麵積的鹽堿地。
一、草地利用
在農用土地中,草地占最大比重,毛麵積將近60億畝,占全國土地麵積的41.58%。草地總量居世界第二位,但全國人均占有量,僅相當世界平均水平的1/2。
中國草地類型多,牧草物種資源豐富,約計有4000多種。全國可分三大類型區:北方溫帶草地區(內蒙古、新、甘);青藏高寒草地區;③南方熱帶、亞熱帶草地區。全部天然草地中,可利用於放牧的有40多億畝,其中30億畝分布於北方幹旱、半幹旱高平原,10多億畝分布於南方山丘、盆地。其中北方草場草被覆蓋率低(20%~50%),畝產鮮草僅幾十公斤。南方草場草質較好,產草量較高,但分布零星,利用上受限製。目前牧區草場建設進展遲緩,經過人工改良的草場不及全國草場的2%,基本上停留於靠天養畜狀態。由於經營粗放而片麵追求增加牧畜頭數,在利用上一般都超載過牧,再加上土地沙化、過度開采地下水等原因,北方草場中已有1/3麵積呈現退化,還有30%的草場遭受鼠害破壞。在一般年份牧畜死亡率為5%,一旦遭受黑災(不下雪的幹冷)或白災(大雪),則死亡率可高達20%以上。此外,北方與農區接近的草場,易被盲目開墾,南方山區草地水土流失嚴重。
為達到持續利用天然草場以發展畜牧業的目的,必須加強對草場的保護,嚴禁破壞草原植被,大力防治草原病蟲害和鼠害,屬於牧用的冬季草場還應退耕還牧;加快草場建設,增加投入,提高草原生產能力;主要牧區要製定規劃,合理利用草場,持續發展牧業。
二、林地利用
中國古代森林分布比較廣泛,後來隨著人口增長,采伐無度,加上戰亂不息,森林資源遭到嚴重破壞,林地不斷收縮,待到1949年解放時,全國森林覆蓋率僅8.9%。建國前期的20多年,林業經營重采經造,林地麵積仍然無多大擴展,林木生長量趕不上消耗量。直到改革開放以來,國家著重提倡植樹造林,開始扭轉了森林資源長期下降的局麵。1989~1993年間,林木年平均淨生長量4.19億立方米,超過了年平均淨消耗量3.2億立方米。據1993年統計,有林地麵積18.7億畝,次於俄羅斯、巴西、加拿大、美國、澳大利亞,而居世界第六位,人均1.5畝,相當於世界人均量的15%;森林蓄積量101.37億立方米,人均8.6立方米,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12.6%;森林覆蓋率將近13%,遠低於世界平均32%,居世界104位。
森林在全國範圍內的分布不均衡,各地區林種不同,生長情況也有差異。東北(黑龍江、吉林、內蒙古東部)國有林區,林地麵積占全國27.8%,蓄積量占全國30.3%;西南國有林區(四川、雲南、西藏東南部)麵積占21.3%,蓄積量占45.1%;南方(長江以南10省、區)集體林區麵積占35.4%,蓄積量占14.7%;其他地區(長江以北、華北、西北)森林麵積占15.5%,蓄積量占9.9%。
中國天然森林雖然有所萎縮,但人工造林成績卓著,迄今人工林已成林麵積達5.14億畝,居世界第一。平原農業區的大片農田已有82%實現林網化,南方13省區已基本消滅宜林荒山,三北防護林累計已完成3億畝,長江上遊防護林完成0.5億畝,沿海防護林0.2億畝,太行山綠化工程0.18億畝。但林業工程任務艱巨,黃土高原和長江流域水土流失仍然十分嚴重。其中黃土高原通過小流域整治形勢有所好轉,而長江流域自50年代至80年代水土流失麵積已由36萬平方公裏擴展到56萬平方公裏。三北地區每年有2億畝農田和15億畝草場遭風沙危害。沙漠化不斷擴張,每年形成沙漠化土地250多萬畝。此外,中國每年木材消耗量仍然超過合理采伐量,如1993年消耗超過3400萬立方米的采伐限額。
中國要改變少林、缺材的局麵要提倡全社會辦林業,因地製宜開展人工造林、飛播造林,加強防護林建設,同時強化資源管理和采伐管理,實施封山育林、控製源頭消耗,加強人工撫育更新,預防病蟲害和火災,建立森林生態補償機製,實施林業分類經營。盡管中國現有林地不多,但擴大林業用地卻有一定潛力,尚有疏林地2.95億畝,宜林沙荒地0.8億畝,采伐跡地0.5億畝和火燒跡地0.2億畝,都是擴展造林的潛力所在。
三、耕地利用
中國農墾曆史悠久,墾殖程度較高。據曆史記載,公元2年(西漢末)有耕地5.57億畝(人均8.9畝),到公元1684年(清初)有耕地8.09億畝,(人均2.6畝),1918年(民國初)耕地擴展至14.4億畝,1949年全國解放時,有耕地14.7億畝。建國後隨著經濟發展,進行了較大規模的開墾,擴展了耕地麵積,但同時水利、交通和城市建設也占用了不少耕地。由於人為原因,全國耕地統計徘徊在14.5億畝上下,少於實際數。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在80年代進行了全國土地利用抽樣調查研究,並編製了《1:100萬中國土地利用圖集》(1990年,科學出版社出版),根據此圖量算結果,全國約有耕地20.46億畝。近年國內各業務部門通過概查和詳查,並根據衛星圖象量算,結果也都在20億畝上下,可見此數比較接近實有耕地麵積。耕地總量次於美國、印度而居世界第三位,人均耕地1.68畝,不及世界平均水平4.05畝的1/2。
全國各地區由於自然條件、曆史發展和人口密度等因素的影響,耕地分布的地區差異性極大(圖4.1)。以耕地占土地麵積比重的墾殖指數來表達,則黃淮海平原、江淮平原、長江三角洲、成都平原、關中平原、鬆嫩平原,墾殖指數可達55%~75%;四川盆地、長江中遊平原、珠江三角洲、黃河中遊灌區在35%~55%,其他農區在15%~35%,草原牧區和山林區在0%~15%,高寒山區、沙漠、戈壁等不能耕作區為0%。
就全國而論,88.4%的耕地分布在東南半壁,11.6%分布在西北半壁。各省區由於人口密度和耕地集中程度的不同,人均耕地水平也存在著很大差異,最多的甘肅和內蒙古人均耕地5畝多,其次黑龍江、新疆、西藏4畝多,寧夏、吉林3畝多。多數省區在1~3畝,最少的是上海、北京、廣東、浙江、江西、湖南等省市,不及1畝。
根據水利條件和利用方向的不同,全國耕地可分為水田(占全部耕地的26.8%),水澆地(占17.6%)和雨養旱地(占55.6%)三大類。水田的90%集中分布在秦嶺-淮河一線以南,其餘零星分布在北方的寧夏平原、遼河平原和京津地區。水澆地主要分布在黃淮海平原,其次是汾渭平原、河套地區、新疆和甘肅河西綠洲。旱地則全國各地區都有分布,以東北、華北、黃土高原和四川盆地比較集中。
中國地形複雜,耕地按所處地勢的坡度大小可分為平耕地(坡度<8°),緩坡耕地(坡度8°~25°),陡坡耕地(坡度>25°)。平耕地占全部耕地的64.89%,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區,以東北、華北較為集中,大多是江、河、湖泊衝積土,耕層深厚、肥力高、耕作方便,一般是高產良田。緩坡耕地占耕地的29.64%,主要分布在丘陵低山區,地力中等,其中23%已改造為梯田。陡坡耕地占耕地的5.47%,主要分布在黃土高原和西南山區,全為旱地,水土流失嚴重,土壤瘠薄,生產力低,屬於改造對象。
各地區由於自然條件不同,耕地利用程度差別大。以複種指數來衡量,1990年全國平均為155%;最低的青藏高原不及95%,根本不可能複種;西北幹旱區和東北區在100%上下,基本上為一季作物區;黃土高原110%~130%,華北區130%~150%,二年三收;西南區150%~200%,一年兩收;華南區200%,兩年可五收;長江中下遊區,180%左右,一年兩收。見圖4.2。
耕地利用以種植各種糧食作物為主,1990年占播種總麵積的76.5%,其次是經濟作物,占14.4%,其他作物(綠肥、飼料等)占9.1%。糧食作物中以稻麥等細糧為主,占55.8%,玉米、高粱、穀子等雜糧為輔,占44.2%。經濟作物的播種麵積近年有所上升,尤其是油料、糖料和煙葉擴展較快。
各地區耕地生產力水平存在著明顯的地域差異,秦嶺-淮河一線以南的水稻主產區,糧食畝產一般達500公斤,最高的太湖流域畝產可達800公斤。而另一方麵,北方的黃土高原、西北幹旱區和西南山區的旱地,因水土流失、風沙或鹽堿化等不利因素的影響,產量水平低,一般都在200公斤以下。據1983~1986年全國分縣統計資料分析,其中畝產超過400公斤的高產耕地占全國耕地總麵積32.2%,所產糧食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43.23%;畝產200~400公斤的中產地占耕地27.29%,產糧占全國的30.23%;畝產低於200公斤的低產地占耕地34.9%,產糧占全國的26.54%。由此可見,中低產地所占比重較大,而目前生產水平偏低,耕地利用還存在著一定潛力。1990年全國糧食平均畝產242公斤,雖然高於世界平均165公斤,但低於日、德、法、美等國。生產力低的原因固然和自然環境有關(土瘠、坡陡、缺水、風沙等),更重要的是由於對土地仍然停留於掠奪式的經營,投入少,生產條件差,因而使地力下降。加強用地和養地結合是當務之急。
四、土地利用存在的問題
1.土地資源退化
主要表現在大麵積的土壤侵蝕、土地沙化和鹽堿化不斷發展,還有分布在工業比較集中的城鎮附近的大片土地遭到固體廢物和汙水的汙染。
首先表現在水土流失愈益嚴重。據粗略估計,建國之初全國水土流失麵積約為116萬平方公裏,到90年代初擴展到180萬平方公裏,幾占全國土地麵積的1/6。平均每年增加流失麵積500~600萬畝。全國受水土流失危害的耕地超過6億畝,相當於耕地總麵積的1/3。據估計,全國每年流失土壤達50億噸,約占世界總流失量600億噸的1/12,其中注入海洋的泥沙量約20億噸,亦占世界陸地每年入海泥沙總量240億噸的1/12。比較肥沃的表土及其所含大量氮、磷、鉀等營養元素均隨之流失。情況最嚴重的是黃土高原和長江中上遊,其次是北方石山區、華南紅壤丘陵區和東北黑土區。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麵積43萬平方公裏,占高原總麵積的70%,每年土壤侵蝕量高達16.3億噸,其中在侵蝕最嚴重的溝壑區的侵蝕模數可達每年每平方公裏5000噸。近十多年來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情況有所緩和。長江流域水土流失麵積在50年代為36萬平方公裏,到80年代擴展達74萬平方公裏,占全流域總麵積的41%,創年侵蝕量達30億噸的驚人記錄。所以益趨嚴重的原因,一是開墾陡坡,二是超量伐木,三是過度放牧,四是大型基本建設缺乏水保措施。現已引起注意,加強了防護林和水土保持林的營建。
其次是沙漠化麵積不斷擴大。中國是沙漠化危害嚴重的國家之一。全國沙漠化土地麵積約33.4萬平方公裏,其中在人類史前早已存在的沙漠化土地約占12萬平方公裏,近50年來形成的現代沙漠化土地有5萬平方公裏,還有潛在沙化危險的土地約16萬平方公裏。若和沙漠、戈壁合計,則有153.3萬平方公裏,占到全國土地麵積的15.9%。至今,沙漠化危害在繼續發展之中,50~70年代沙漠化土地每年平均擴大1560平方公裏,到了80年代增加到每年2100平方公裏。在西北、華北和東北11個省區有5900萬畝耕地和7395萬畝草場經常處在沙漠化威脅之下。沙漠化之形成,自然因素(氣候幹旱,植被稀少,地表組成物質鬆散等)隻是提供了可能,而人為的強度活動和不合理利用方式(過度開墾、過度放牧、過度樵采等),則是主要促成因素。近年來著力營造“三北”防護林,開始調整半農半牧地帶的產業結構和改進土地利用方式,以求遏製沙漠化的惡性蔓延。
鹽堿化也是影響土質的重要問題。全國鹽漬化土地約有14.87億畝(包括現代鹽漬土壤5.54億畝和潛在鹽漬化土壤2.6億畝)。全國耕地中受鹽漬化製約的有1億多畝,占5%強。
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工業的發展、鄉鎮企業的興起以及大量施用農藥等原因,土地汙染問題日益嚴重。據估計,全國受大工礦業“三廢”物質汙染的耕地達6000萬畝,受鄉鎮企業汙染的耕地有2800萬畝,受農藥嚴重汙染的農田有2.4億畝,三者合計達3.28億畝。若不及早采取措施,土地汙染問題將造成嚴重後果。
2.耕地嚴重流失
作為一個農業大國,中國自古以來有“惜土如金”的傳統,這是因為“有土斯有糧”,要滿足人民吃糧,必須愛惜耕地。但改革開放以來,由於開發建設需要和受市場經濟驅動影響,各行各業都伸手要地,在這股洪流衝擊下,全國各地區的大量耕地紛紛被轉作他用。耕地銳減直接削弱了糧食生產能力。據調查,1980~1985年間平均每年減少738萬畝;1986~1990年間平均每年流失耕地353萬畝;1990年以後由於土地審批權層層下放,多頭批地,造成管理失控,以致1991~1995年間每年流失量上升到500萬畝,主要發生在東南沿海各省市。總計,自1980~1995年間共流失耕地約8100萬畝,如按75%的耕地用於種糧,畝產以400公斤計,則相當於每年削減糧食生產能力250億公斤之多。
耕地減少的原因,在農業內部是由於產業結構調整和災害損毀。改革開放以來轉入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新時期,改變了過去“以糧為綱”的單一經營思想,而根據市場要求調整農業的結構,種植業、畜牧業、林業、漁業、副業全麵發展,促使了土地利用分配的調整,普遍壓縮種糧用地。這方麵,雖然取得了一些經濟效益,但由於忽視社會和生態效益,又缺乏宏觀控製和管理,也出現了一些新問題,如在耕地上挖漁塘、種果樹,過多地擠掉了糧田麵積。據估計,1986~1995年間由於農業結構調整、占用和災害毀地共約7000多萬畝,所幸同期全國開荒和複墾的耕地大體能抵上這方麵的流失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