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環境
自然環境是狹義的地理環境概念,泛指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表層,氣相、固相和液相三種物質交接麵的自然界。其大致範圍,上至同溫層的底部,下到岩石圈的上部,在陸上往地下6公裏、在海洋往海底下4公裏,這就是人類活動的空間。自然環境是人類生存的物質基礎,它對人類社會既有直接影響,也有間接影響,隨著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雙方的關係將趨向複雜化。
地理學從來就著重研究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的相互影響與相互作用問題。人類社會係統和自然環境係統相互聯係而構成一個規模龐大、空間廣闊、時間漫長、結構複雜、要素眾多、功能綜合的人地關係巨係統,也就是人和地(自然)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整體。這個巨係統以一定的地域為單元,稱為人地關係地域係統。人文地理學就是以人地關係地域係統為研究核心的。作為人文地理學重要分支的經濟地理學,則以研究人類經濟活動和地理環境相互關係的地域係統為核心。經濟活動和地理環境有著密切的聯係。地理環境是社會生產布局的必要條件和場所,又為社會生產提供必需的各種自然資源。如何評價地理環境對經濟活動的重要性,一方麵要根據具體的經濟活動、時間、地點、社會經濟條件及技術條件來衡量,不同的生產部門的發展和布局對環境條件的要求是不同的;另一方麵,同樣的環境條件對不同的生產部門也具有不同的意義和作用。
經濟地理學對自然環境條件(包括自然資源)的評價包括:自然條件的地理分布和地域組合特征,及其對經濟發展和生產布局的影響;自然條件的數量與質量特征,及其對生產的適合程度與保證程度;自然條件合理開發利用的可能方式與方向,及其技術經濟前提;自然條件開發利用的預期經濟效果,及其可能引起的自然條件的反作用對生產後果的估計。本章對中國自然環境和經濟發展及布局的關係,從宏觀上加以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