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三角洲 1(1 / 3)

長江三角洲

眾所周知,世界上許多大河三角洲地區由於具有豐富的水土資源和有利的區位,因此在人類文明史和現代經濟發展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長江是世界第三大河,長江三角洲擁有廣闊的流域經濟腹地,可通過水陸交通與我國南北相連,海運可與世界各大海港相通。曆史上長江河口是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在近代經濟發展上,長江三角洲是我國民族工業興起的重要基地。迄今長江三角洲是我國經濟實力最強的經濟核心區。

從自然地理位置上看,長江三角洲大致處於揚州、鎮江以東,北沿通揚運河至小洋口,南部包括太湖平原至杭州灣,麵積約4萬平方公裏。從沉積學的觀點,有三角洲沉積物分布乃以揚州、鎮江為頂點,向東呈狹長扇狀平原,北以揚州—泰州—海安—呂四為界,南以鎮江—江陰—太倉—鬆江—金山—漕涇為界,其麵積為5.18萬平方公裏。陸上部分包括河口地區的崇明、長沙、橫沙等沙島和沙洲在內為2.28萬平方公裏。從經濟區的概念出發,長江三角洲遠大於上述範圍,是一個以上海為經濟中心,以滬寧杭為主體,北部包括揚州、泰州、南通,南部包括鎮江、常州、無錫、蘇州、嘉興、湖州以及處於杭洲灣以南的紹興、寧波、舟山,共15市。其麵積為99610平方公裏。很顯然,長江三角洲是一個以上海為龍頭,又擁有一係列大中城市,共同組成的強大經濟網絡。

長江三角洲的基本特點

長江三角洲無論在自然上還是社會經濟上都有許多獨特之處,按其最基本的特點,有以下三個方麵。

1.自然條件優越,但人均占有的資源量不多

長江三角洲處於亞熱帶的中、北部,受東亞季風氣候的影響,光、溫、水分均較充足。年平均太陽總輻射量46~50億焦/平方米左右,在農作物生長旺盛的7~8月平均約為6億焦/平方米,年日照時數為2000~2200小時,7~8月日照百分率可達到60%~70%。本區年平均氣溫14~17℃左右,全年無霜期約220~250天,≥10℃的積溫在4600~5300℃之間,持續日期為220~240天。從四季溫度分析,本區農業具有多熟製的條件,但據以往實踐如實行雙季稻—越冬作物(麥類、油菜)三熟製,在季節上顯得偏緊。本區各地年降水量在1000~1400毫米左右,春夏季節約占全年降水的60%~70%,在一般年份可以保證農作物生長的需要。由上可以看出,長江三角洲光、熱、水資源豐沛,且季節配合好,十分有利於農業的發展。

長江三角洲以平原為主體,南部有一些山體不大的山地和丘陵,主要如江蘇的寧鎮山脈和宜溧山地,浙江的天目山與莫幹山以及浙東北的四明山脈等。地帶性的土壤主要為黃棕壤和部分黃紅壤,經人類長期利用改良,大部已形成結構良好、養分豐富的高產土壤。本區丘陵山地分布的落葉闊葉與常綠闊葉混交林、常綠闊葉林,具有北亞熱帶向中亞熱帶過渡的自然特征,意味著能栽培多種作物和亞熱帶經濟林木。本區金屬礦藏與能源較缺,僅少數地方有鐵、銅、銀、鍶、石油和天然氣等礦藏具開采價值,東海的石油、天然氣具有勘探和開發的前景,石灰石、大理石、白雲石等非金屬礦產資源則相當豐富,分布亦廣,可以充分保證建築材料生產的原料供應。

本區具有江河湖海之利,平原上的河湖分布密集,尤其是太湖水係具有很大的調蓄功能,加以水資源補給有長江作保證,南部新安江、錢塘江也有調蓄功能,這是構成長江三角洲工農業、城鄉發展的重要自然資源,也是發展水運的重要條件。此外,在平原上還有一些零星的低山丘陵,與湖泊、水網相配合,加以名勝古跡甚多,又靠近經濟發達的城鎮,交通便利,構成極為重要的風景旅遊資源。

從上所述可以看出,長江三角洲經濟區的自然資源堪稱豐腴,氣候溫和濕潤,自然條件十分優越。但季風氣候的不穩定性,也常受一些低溫霜凍、春季濕害、台風、雨澇等災害的影響。

長江三角洲地區人口稠密,1995年總人口達7371.32萬人,人口密度達740人/平方公裏,人均擁有的資源並不充分,特別是土地資源緊缺,人均僅0.13公頃,每農業人口占有的耕地僅0.065公頃,各項建設在用地上的矛盾十分明顯,特別是在經濟快速發展時期,城市、工業、第三產業與各項基礎設施的發展對土地需求甚大,人地矛盾顯得十分突出。水資源豐富是本區的一大優勢,長江河口入海流量達9600億立方米。但地區之間水量不平衡,如太湖平原水網區徑流按人均計算不到500立方米,大中城市和工業普遍存在用水不足和地下水超采的問題。至於能源和金屬礦產資源更是需要從區外和國外運進。

2.地理位置優越,經濟上在全國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長江三角洲地區是中國開發曆史最悠久的地區之一,尚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的美譽。根據江浙境內吳縣草鞋山、桐鄉羅家角、餘姚河姆渡、餘杭良渚等地考古發掘的實物表明,早在5000~7000年前就有栽培的稻穀和飼養的家畜(豬、狗)。經過曆代的開發,尤其是近代資本的集中與產業發展,較早成為中國最大的經濟中心。由於位置適中,交通便利,農業基礎好,工商業發展快,科技與文教事業發達,迄今幾乎在各方麵都處於全國領先地位,應是我國最有條件率先實現現代化的地區。

綜觀世界上所有發達地區和經濟中心,都與其區位有十分密切的關係。長江三角洲也不例外。因其處於我國沿海中段,區內河湖水網相連,通江達海,沿海和沿長江適於建港的位置甚多,具有溝通海內外的運輸條件,有利於和國內外建立最廣泛的經濟聯係,充分地吸引資金和資源,近十餘年來已成為我國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如今,長江三角洲利用其優越的區位條件和廣大的經濟腹地,通過長江航道和長江上中遊各省相聯係,通過鐵路和海路與我國華北、東北、東南的客貨來往頻繁,與南方閩粵的水陸聯係也在日益加強。這對於從區外運來原材料和燃料動力資源,從本區運出各類工業產品是便捷的。至於和國際市場聯係的條件和意義,已為現代曆史以及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發展所證實。上海港早已是中國最大的港口,近年來本區又相繼開放了寧波港、南通港、南京港、鎮江港、張家港。在一個經濟區裏同時有6個對外開放的大型港口,表明這裏對外經濟聯係的實力以及強大的潛力。因此,長江三角洲已成為我國廣大腹地與世界經濟發生交往的最重要經濟聯結點。

作為長江三角洲經濟中心的上海,其早期的發展與商業、金融業的關係密切。曆史上的經濟與政治因素以及地理位置的優越使各種資本向這裏彙集,商業與金融迅速發展,接著各種經濟勢力的產業資本也向這裏集中。依靠長江三角洲富饒的農業所提供的糧食、棉花、蠶繭、畜產等輕工業原料,本地的勞動力,加上引進國外的設備、技術與信息,從東北、華北運來工業原材料與燃料,使現代工業迅速發展起來。到解放前,上海是我國工廠、工人、動力最集中的城市,占全國很大比重。長江三角洲的其它一些城市也有了一定的工業基礎。

還值得一提的是,本區的長江內河水運發達,特別是太湖流域,通航條件良好,擁有1.6萬公裏以上的內河航道,因而大大加強了區內的經濟聯係。迄今內河水運量約占本區貨運總量的34.6%,占全國內河水運總量的35%。如果將鐵路、公路、航道連在一起計算,單位麵積上擁有的交通運輸線路密度為全國平均數的4倍多。以上情況說明,長江三角洲的經濟地理位置優越,交通條件良好,一方麵具有和國內廣大地區聯係的優勢,另一方麵又具有發展國際貿易和引進先進技術、設備和傳遞信息的巨大發展潛力,本身又有強大的經濟實力和腹地資源。這些優勢是我國乃至世界上其它一些大河三角洲不可相比的。

長江三角洲的經濟在全國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工農業生產水平居全國領先地位。其麵積僅占全國的1.04%,人口占全國的6.09%,但國內生產總值(GDP)占全國的15.4%,向中央上交的財政收入占全國的21.78%,人均GDP是全國的2.5倍。這一地區是我國建設資金積累的重要源地。

3.改革開放以來的迅速發展

1978年以來,長江三角洲的經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首先,工農業與國民經濟各部門都有很大增長,城鄉建設、交通運輸、現代通信、旅遊、高新技術產業等的增長速度尤著。第二,上海浦東的開發開放使浦東成為長江三角洲新的發展極,上海作為長江三角洲經濟中心的地位得到進一步提高。第三,全區經濟發展尤其是鄉鎮企業的迅速發展,使區域產業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鄉鎮企業帶動了農村城市化的發展和城鎮建設。第四,現代化的基礎設施如高速公路、新機場、越江通道、港口等建設工程不斷啟動和完工。開發區發展迅速且覆蓋麵甚廣,長江三角洲是我國各類國家級開發區密集的地區。分布於長江三角洲的國家級開發區:有浦東綜合性開發區(含經濟、金融、高新技術等),杭州、寧波、南通、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有科技成果向高新技術產業轉化的蘇州—無錫—常州火炬帶(連至南通、泰州、揚州),南京、蘇州、無錫、常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含宜興環保工業園),蘇州、無錫太湖旅遊度假區和杭州之江、上海佘山旅遊度假區,此外,在浦東、張家港、寧波還設有保稅區。各類開發區的新興產業對於本區未來的產業發展導向和生產力布局將產生深刻的影響。第五,長江三角洲是繼珠江三角洲之後,國外對我國的新投資熱點,如浦東新區到1994年底,外資進入已突破100億美元,國內投資達230億元,而且投資的項目技術層次高、規模大、設備先進,為長江三角洲的發展注入了更強勁的活力。中國和新加坡兩國政府聯合開發建設的蘇州工業園,具有起點高、規模大、開發形式新穎等特點,是長江三角洲繼浦東新區開發開放後的又一重大舉措。

此外,長江三角洲還有一批省級經濟開發區,也具有很強的活力,有效地推動了當地的經濟與社會發展。

4.區域經濟發展的新特點

進入90年代,隨著浦東的開發開放,長江三角洲經濟發展加快,整個區域又處於一個新的開發階段,出現了以下新特點(這些特點是考慮本區產業結構和長遠發展的重要依據):

(1)浦東新區的開發開放使上海在長江流域的地位進一步提高。上海在近代曆史上就是東亞的重要金融和商業中心,建國以來,它的工業又有了巨大的發展,但是由於較長時期受計劃經濟體製的影響,在東亞的金融地位下降,產業結構與城市建設遠不能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也不利於充分發揮上海的有利區位和社會經濟優勢。自改革開放以來,這一情況開始變化,浦東新區的開發開放正有力地推動上海各項建設事業的發展,同時也進一步明確了上海作為長江三角洲的經濟核心地位和龍頭地位,上海的產業結構調整將帶動長江沿江產業帶、首先是帶動長江三角洲的產業結構調整與經濟發展。近年來,長江三角洲的第二產業已有了很大發展;第三產業顯示出很大的活力;第一產業比重則相對下降,其內部結構也有明顯變化。與此同時,本區的投資環境也有很大改善。長江三角洲的沿江沿海大中型港口均對外開放,新建了一大批萬噸級泊位,全區河海港口吞吐能力約3.5億噸。其他交通條件正在改善,如滬寧、杭甬之間的高速公路已經通車,滬杭高速公路正在建設,各市縣的公路網也有很大發展。目前又在論證和規劃京滬高速鐵路,滬寧線將屬於其中的路段。在航空方麵,除上海為國際航空港外,各主要城市均有機場與航線,南京、杭州開始了新的現代化大型機場的建設。郵電通信事業在全區亦有很大改觀,程控電話在各級城鎮不斷擴大規模並向部分鄉村普及。區內興建和正興建多座大型電站,供電能力顯著提高。此外,在上海以及其他市鎮還形成了若幹全國性的或區域性的專業市場,對於流通和生產都發揮了積極作用。

(2)鄉鎮工業的迅速發展使區域產業結構發生重大變化。長江三角洲的鄉、鎮、村以及村以下工業產值約占全國同一類型總數的40%,迄今,大部分的縣以及縣級市的鄉鎮工業產值已超過整個工業的1/2,蘇南和上海郊縣等地則占2/3。在多數縣(市)農村的工農業總產值中,工業已占90%以上。因此,可以認為這裏鄉鎮工業不僅早已成為農村經濟的主要支柱,而且在整個國民經濟中也占有重要地位。蘇、錫、常一帶鄉鎮工業普遍擺脫原來的規模小、技術落後的狀況,趨向於朝大型集團化、國際化方向發展,與外商合作以及利用外資進行企業技術改造已達到較大規模。在農村工業化的同時,鄉村城鎮化亦有明顯發展,不僅鄉鎮均按規劃進行改造和建設,而且還形成了一大批具有現代城市功能的村鎮,長江三角洲的城鄉一體化發展有加快的趨勢。與工業相比,長江三角洲的第三產業相對滯後,但近幾年來,交通、通信發展迅速,金融、房地產發展勢頭旺盛,各類商貿市場及旅遊業也形成顯著的發展。

(3)工業已形成區域性的成片分布,並有明顯的產業軸線。長江三角洲的工業已在城鎮和鄉村廣泛展開,形成區域性的成片分布,在上海周圍與蘇、錫、常一帶,城鄉工業企業已達到相當密集的程度。同時,長江三角洲也形成明顯的產業軸線,主要有:沿滬寧、滬杭甬鐵路,大中城市密集,工業曆史較久,且產業規模較大,可認為是最早形成、也是規模最大的產業帶。南京到蘇北揚州與沿通揚運河,連接蘇北高沙土地區的一批老的城市與縣城,在原有農產品加工與輕紡工業基礎上增加了新的產業並擴大了規模,形成了蘇北沿江的產業軸線。臨江產業軸線,這是值得重視的發展軸線。曆史上在蘇北與蘇南的工業和大中城市緊貼長江兩岸的並不多,即使原來已有的產業規模也不大。近十餘年來,隨著長江港口的建設,蘇南、蘇北為充分利用長江水資源和航運條件,產業布局向長江靠攏,臨江已建和在建一批火力發電站,鋼鐵、煉油、石油化工、造船、建材等工業迅速發展,臨江的城鎮規模明顯擴大。從發展的勢頭看,臨江產業帶將進一步加強。

長江三角洲區位條件有利,改革開放又為本區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特別是黨的十四大提出“以上海浦東開發開放為龍頭,進一步開放長江沿岸城市,盡快把上海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之一,帶動長江三角洲和整個長江流域地區經濟的新飛躍”,表明了上海和長江三角洲的重要地位。十四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還指出,“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和經濟內在聯係以及地理自然特點,突破行政區劃界線,在已有經濟布局的基礎上,以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為依托,進一步形成若幹個跨省(區、市)的經濟區域,包括以上海為龍頭的長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區經濟帶……”,進一步表明了上海、長江三角洲和沿長江地區的重要聯係和未來發展的重大意義。進入80年代以來,長江三角洲的經濟增長速度是繼珠江三角洲之後又一個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的區域,按各年國內生產總值的遞增計算,這裏多數年份高於全國平均增長速度的4~6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