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與糧食問題(續)(1 / 3)

土地與糧食問題(續)

農業的持續發展

從中國的基本國情和全局出發,必須始終把農業放在國民經濟的首位。農民占中國12.3億人口的80%,農村占中國3.8億畝已建成城鎮居民點麵積的90%強,農業占90年代初國民生產總值的30%弱。農民、農村、農業問題是關係到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振興中華,必須首先振興農業,振興農業和農村經濟,必須首先處理好農民問題。以農民為主體,把農業、農村與農民緊密聯係起來,把最大限度調動農民積極性和提高農民收入作為各項政策的出發點。自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經濟體製有了較大的變革,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給農民較多的生產自主權,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但仍有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雙軌製的矛盾。1992年後市場經濟較全麵地建立,農民得到了經營自主權。國家製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法》、《九十年代我國農業發展綱要》等法律法規,將耕地承包期再延長70年不變,對糧食實行了保護價製度,安排專項貸款,扶持500個商品糧大縣和50個優質棉大縣,落實各省省長負責“米袋子”,保證糧食供求平衡等,促使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但與此同時,國家對農業的投入有所下降,如在基本建設投資總額中,1990年農業占3.95%,到1995年下降為1.03%。同時由於增產不增收、漲價不漲利等原因,農民從事種植業生產的積極性又有所下降,以致全國第一產業的發展滯後於第二產業,更大大落後於第三產業。農業和農村麵臨著一些新問題,如受利益驅動,產業結構發生變化,有限的投入和土地、物資、技術人才和高素質勞動力等資源都大量地向非農產業轉移。在此形勢下,一些傳統農業大省麵臨著為國家多作糧食貢獻和加快發展地方經濟戰略選擇的矛盾,國家關心的是從農業大省取得糧食等農產品的有效供給,而這些省區更多致力於提高大農業整體的經濟效益。人口激增和耕地銳減的矛盾日益突出。③科技成果轉化緩慢,成果轉化率僅1/3左右。④農業小生產和大市場不相適應的情況亦愈益暴露。⑤農民人均年純收入要保持7%的增長速度才能到2000年實現小康,而事實上由於生產效益低,提高收入的速度不可能很快。

為了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中國共產黨十四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實行兩個具有全局性意義的根本轉變:一是經濟體製要從計劃經濟體製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轉變,二是經濟增長方式要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農業也不例外要實行這個重大決策。1997年江澤民總書記在黨的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重申:堅持把農業放在經濟工作首位,深化農村改革,確保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農民收入增加;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調整優化經濟結構。發展經濟的總的原則是:以市場為導向,使社會生產適應國內外市場需求的變化;依靠科技進步,促進產業結構優化;發揮各地優勢,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改變高投入、低產出、高消耗、低效益的狀況。

中國農業要加速實現“兩個根本性轉變”,必須走現代化農業、持續農業和生態農業的道路。

一、現代化農業

現代化農業的概念是以現代工業裝備農業,以現代科技武裝農業,以現代管理理論和方法經營農業。其基本特征是科學化、集約化、商品化和市場化。根本目的是提高土地生產率、資源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產品商品率,實現農業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

現代化農業的基本特點是:高產、優質、低耗、高效。要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農業,僅僅把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還難以適應要求,而必須把農業提到“現代基礎產業”的高度,按此要求大力發展規模經濟,改變小生產和大市場不協調的局麵。首先要以商品生產基地為建設重點,建設專業化、一體化、現代化的糧食產業體係,在此基礎上,實施種植業三元結構工程,發展飼料作物和養殖業促進農牧結合。其次要以農產品加工為重點,向農業產後領域延伸,在村鎮發展現代飼料工業、食品工業等,應用高新技術,使產品向高質量、高檔次、高附加值方向發展。積極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形成生產、加工、銷售有機結合和相互促進的機製,推進農業向商品化、專業化、現代化轉變。以鄉鎮企業為支柱,形成合理的產業結構,搞好小城鎮規劃,走農村工業化、城鎮化、文明化帶動農業現代化的路子,使小城鎮成為鄉鎮企業的有效載體。爭取產值年增20%,從而每年安置500萬農村剩餘勞動力,成為勞力轉移的“蓄水池”。小城鎮要同時成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中心、聯係城鄉經濟的橋梁,實行城鄉一體化,以縮小城鄉差別和工農差別。以保護農業自然資源和環境為基礎,建立現代化農業持續發展的支撐體係。改進政府宏觀管理,創造有利的經濟環境,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切實減輕農民負擔,讓農民盡快富裕起來,並成為現代化農業的主要投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