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1 / 1)

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

宣統三年(1911年),歲值辛亥。孫中山在美國各地華僑中宣傳革命,他在一封信中寫道:“現時各省民心切望革命軍起,以救彼等脫離清朝之苛政者,已若大旱之望雲霓;而十八省之新軍,亦多倒戈相助……吾黨無論由何省入手,一得立足之地,則各省望風歸向矣。”此信發出,短短兩個多月,他這高瞻遠矚的預言就在湖北實現了。

1911年10月10日夜,湖北新軍在武昌發動起義。一夜之間,革命義旗插遍黃鶴樓頭,龜蛇山下。第二天,成立了湖北軍政府,向清王朝宣告獨立。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綿延2000餘年的專製皇權製度,是中國曆史上一塊雄偉的裏程碑。

孫中山是在美國中部科羅拉多州的旅途中,在報紙上獲悉“武昌為革命黨占領”的消息。其後,許多外國報紙認為,中國革命勝利後,共和國首任總統將由孫中山擔任。其中有篇報導甚至說:“武昌革命軍為奉孫逸仙命令而起者,擬建共和國體,其首任總統,當屬之孫逸仙。”

孫中山對湖北新軍的活動並不知情,也沒有策劃湖北新軍起義,但起義將士把他奉為精神領袖,把他視為“革命之北辰”,“中國的華盛頓”。孫中山的崇高聲譽並非偶然,而是他艱險卓絕的革命鬥爭和堅韌不拔的革命精神受到全國民眾普遍崇敬的結果。

孫中山(1866年—1924年),廣東香山縣(今中山市)人,名文,字德明,號日新。由於“日新”在粵語中與“逸仙”諧音,學生時代他就以逸仙為號了。1894年,他在檀香山創立了一個救國團體“興中會”,首次提出了“驅除韃虜,恢複中國,創立合眾政府”的政治口號。1905年,華興會、光複會、科學補習所的領導人黃興、宋教仁、陳天華相繼到達日本。孫中山誠懇指出“現今之主義,總以互相聯絡為要。”倡議建立統一的革命組織。黃興等人一致讚同,8月20日,在東京成立了“同盟會”。確定了“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綱領。從此,革命運動在國內風起雲湧。

從1895年起,孫中山及其領導的革命黨,策劃、組織、發動的反清武裝起義就有10次之多。例如廣州起義、萍濟醴之役。1911年爆發的震驚中外的黃花崗之役,離武昌起義還不到半年。孫中山領導的起義雖然十起十落,但是革命誌士前仆後繼,慷慨悲歌,英勇就義的英雄形象,極大地鼓舞了全國民眾反清鬥誌。孫中山雖然沒有直接參加武昌起義,但是人們不能不承認,辛亥革命的勝利是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十多年來革命宣傳鼓動和革命起義暴動所結出的豐碩果實。事實上,湖北軍政府成立之後,立即以“中華民國軍政府大總統孫”的名義發表布告,號召全國各地奮起響應,以共和代替帝製。僅僅一個多月,全國24個省就有14個省宣告反清獨立。剩下的10個省革命烽火四起,清朝統治岌岌可危。

革命黨人翹首盼望孫中山回國,孫中山也極想返回祖國,然而他意識到在國外展開外交活動,斷絕清朝後援實乃當務之急。於是他推遲歸程,前往英國,為阻止四國銀行團向清朝政府提供巨額貸款進行交涉。經過孫中山的努力,英國方麵表示,不再貸款給清朝政府。這一外交活動,無異釜底抽薪,給搖搖欲墜的清王朝沉重一擊。

1911年12月25日,孫中山抵達上海,受到黃興、陳其美以及各界代表的熱烈歡迎。

當時報界盛傳孫中山從歐美借得大宗貸款來支助革命軍。孫中山到達時,記者蜂擁而上,紛紛詢問:“您這次帶來了多少錢?”孫中山淡淡一笑道:“予不名一錢也,所帶回者,革命之精神耳。”

孫中山回國消息傳開後,全國許多團體和美洲的同盟會員,紛紛致電在南京的各省代表,籲請選舉孫中山為總統。1911年12月29日在南京的17省代表開會,正式選舉臨時大總統。一省一票,開票結果,孫中山得16票,當選為臨時大總統。選舉結果揭曉,全體代表連續三次高呼:“中華共和萬歲!”

消息傳出,國內外賀電雪片般飛來,“為日盈尺”。安徽、福建、南京等地,有的萬人集會,有的提燈遊行,全國沉浸在一片歡騰之中。

1912年1月1日上午,孫中山離開上海,前往南京。當天下午5時孫中山所乘花車到達南京下關車站。這時,紫金山下歡聲雷動,石頭城裏華燈齊放,絢麗的焰火衝天而起。當晚11時,孫中山在南京總統府宣誓就職。誓詞說:“顛覆滿清專製政府,鞏固中華民國,圖謀民生幸福,此國民之公意,文實遵之,以忠於國,為眾服務。至專製政府既倒,國內無變亂,民國卓立於世界,為列邦公認,斯時文當解臨時大總統之職。謹以此誓於國民。”短短3句話81個字,言簡意賅,而第二句話中的“文當解臨時大總統之職”尤其令人深長思之,何以宣誓任職就許諾解職?不了解內情的人,以為這是孫中山“天下為公”的高風亮節;明白內情的人,更加掂量到鬥爭形勢的嚴峻,歡慶的笑容上不免平添一片愁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