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築企業 建築職工的素質教育(1 / 3)

中國建築企業 建築職工的素質教育

一、工人的素質

新中國建立三十多年來,在建築企業的發展變化中,建築工人素質也發生了重大變化。

(一)工人技術等級的變化

工人技術等級反映工人勞動技能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業的生產力水平。衡量建築工人技術水平高低的標準是工人的技術等級。五十年代,工人的技術等級分為七個等級,最高級是七級,最低是一級。“一五”初期,建築業處於初創階段,招收新工人較多,大部分沒有接受過專業技能的訓練,達不到技術標準的要求。當時,工人平均技術等級僅為3.3級。經過兩年的培訓,達到了3.72級,其中四級以上的工人占48.5%。其後幾年,由於大量招收新工人,工人的平均技術等級迅速下降,一九五八年僅有2.21級。

建工部在一九六三年製定了全國統一的《建築工人技術等級標準》。這一套標準包括:《土木建築工人技術等級標準》、《混凝土構件和木材加工工人技術等級標準》、《安裝工人技術等級標準》、《機械施工工人技術等級標準》。提出了各工種、各等級工人掌握生產操作知識及本專業技術理論的應知要求和熟練操作、保證質量、完成定額、安全生產的應會要求。八十年代初,國家建工總局又對原標準進行了修改,修改後的工種劃分,將工作性質相近的工種進行了合並,如木工標準中包括了木材廠機械木工的內容,瓦工與抹灰工合並為磚瓦抹灰工,鋼筋工與混凝土工合並為鋼筋混凝土工,起重工與架子工合並為起重架子工,油漆工與油氈工合並為油漆油氈工。烘爐工未單列標準,執行機械製造業製定的鍛工技術標準。白鐵工並入通風工,列入《安裝工人技術等級標準》。這一套標準共有33個工種、218個技術工人的等級。對工人應知應會的要求提高了。

在考核工人技術等級的同時,還要求各等級工人必須熟悉和掌握技術安全操作規程、工程質量標準和施工驗收規範;高級工人必須同時具備本級以下各級工人的技術技能。這一套技術標準的推行,大大提高了工人的技術素質。但是,由於老工人逐漸退休,高技術等級的工人日益減少,低等級工人不斷增加,建築工人技術水平的提高速度低於工人人數增加的速度,因而工人平均技術等級仍呈下降趨勢。一九七九年三級以下的工人占68.1%,一九八二年高達71%。經過廣泛深入地開展培訓活動,一九八五年工人技術等級明顯提高,建設部係統達4.8級,三級及三級以下工人減少到39.9%。

(二)工人文化程度逐年提高

新中國建立以前,建築工人大多沒有受過正規的學校教育,因而文化程度都較低。一九五六年職工中文盲及半文盲占65%,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占24%,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僅占8.4%。以後經過各種形式的業餘文化教育,到一九五九年文盲降低到32%,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上升到42%,初中文化程度的上升到15.5%。隨著教育的普及,中國人民特別是青年人文化素質普遍提高。據一九八二年全國人口普查抽樣資料,建築工人中具有大專文化程度的占0.05%,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3.6%,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0.7%,小學文化程度的占36.8%,文盲及半文盲占8.9%。在大城市中,建築工人的文化程度還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北京市第三建築公司一九八二年工人中大專程度的占0.3%,中專和技校畢業的占1.2%,高中程度的占22%,初中程度的占50.7%,小學文化的占23.2%,文盲占2.6%。

(三)建築工人年齡構成和性別的變化

建築業是一個體力勞動較強的行業,從曆史上看,其成員大部是男性青年,主要來自農村,他們體魄健壯,吃苦耐勞,能承擔繁重的勞動量。新中國建立以後的較長時間內,這種狀況沒有大的變化。

隨著職工隊伍的更新,工人的年齡和性別構成都發生了變化。一九五五年全國建築工人25歲以下的占38.7%,26—35歲的占37.1%,36—50歲的占21.5%,50歲以上的占2.7%。一九八二年全國建築工人24歲以下的達40.7%,25—34歲的占33.8%,35—50歲的減少到11.5%,但50歲以上的工人增加到了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