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綜合開發事業的發展(2 / 3)

三、推動企業橫向聯合的成功嚐試

綜合開發事業的興起,使全國範圍內建起一大批各種類型的房屋開發和房地產開發公司。除建設部係統全國性的中國房屋建設開發公司外,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一些地級市都組織了開發公司。由於綜合開發是一個複雜的係統工程,本身具有很大的綜合性,需要用經濟聯合手段,分工協作,共同搞好開發工作。

中國房屋建設開發公司與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地方公司組織了各種形式的企業聯合:一是直屬關係,由中房公司(即中國房屋建設開發公司,下同)直接給地方公司下達任務,撥給資金、材料,盈虧屬中房公司。二是合資聯營,地方公司行政屬地方政府,中房公司投入部分周轉金,撥給部分材料指標,下達商品房計劃指標,利潤分成。三是鬆散聯合,中房公司給地方公司下達商品房計劃指標,調劑部分建築材料,提供信息,組織經驗交流,或實行項目合作。

地方上的開發公司,有些也采取了市、區分級開發或組織各種形式聯合體的辦法。由於在政策上強調任何一個聯合體必須獨立核算,避免走“一大二公”的“大鍋飯”老路子,有力地推動了企業的橫向聯合。中國房屋建設開發公司及其聯合的130多家省市開發公司,在全國已經形成具有相當實力的房屋開發企業集團,企業集團優勢正在充分發揮。

四、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辯證統一的有效形式

從用房單位各自建設,到按照統一規劃,由一個單位總包施工進行“統建”,是房屋建設上的一個發展,具有積極意義,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用房單位各自建設,千家萬戶往往著眼當前,更多的考慮本部門、本單位的經濟效益;用行政辦法搞“統建”,雖然可以根據總體規劃進行建設,但不能很好地發揮經濟機製作用,對用戶需要和社會效益往往很少兼顧。而實行綜合開發、商品化經營,可以解決上述各方麵的矛盾。綜合開發是在政府支持和城市總體規劃指導下進行的,它既著力當前需要,又能考慮今後發展和全局謀劃;它運用經濟辦法,通過設計方案競賽、工程招標承包,可以尋求最佳設計方案,最優施工單位;工程竣工後的最終產品(房屋),通過商品經營方式進入消費者手中,充分體現價值規律的作用。因此,有利於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從許多城市新區開發的效果來看,一般做到了經濟效益好,工期、造價、質量各項指標達到了比較先進的水平,房屋建築的使用功能和各項配套設施、開發區的環境、綠化、排汙等全麵的規劃設施都比較好,成為各個城市最佳的居住區,受到社會的廣泛讚揚。

綜合開發起步較早的常州市,從“一切為人民著想”的基本觀點出發,本著“分區集中,成組配套,成塊發展”的原則,在市郊區每年建成並交付使用一個配套齊全的居住小區:一九七八年至一九七九年建成機械、桃園兩個小區;一九八○年建成花園新村小區;一九八一年至一九八二年分兩期建成清潭新村小區;一九八三年建成北環小區;還在舊城區有重點地改造了三個比較大的棚戶區。每年竣工住宅35—40萬平方米。住宅小區的住宅功能、配套設施、環境綠化,逐年改善提高,花園新村、清潭新村在全國受到好評。沙市的洪垸新村、鄭州的汝河小區、蘇州的彩香新村等,都是嚴格按照城市總體規劃進行建設的,小區的建築布局合理,造型美觀,環境優美,做到了實用和藝術上的較好統一,被譽為當地住宅小區建設的典範。

安徽省合肥市對市區的金寨路,多年來就想要改造,由於資金不足,未能付諸實施。一九八三年采取社會集資辦法實行綜合開發,隻用了一年多的時間,新建房屋15.7萬平方米。不僅原有的1582戶居民的住房條件得到了根本的改善,還為302個集資單位提供了38.5萬平方米的商品房,同時增加和擴大了商業網點,拓寬了道路,改善了城市交通狀況。趙紫陽總理一九八四年視察合肥時,很稱讚他們的作法。

綜合開發的優越性

一、實行綜合開發能夠做到主體工程和配套工程同步建設、配套使用

住宅建設與公用配套設施不同步進行,是分散建設較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使住宅建成後長期不能交付使用。有的配套工程,由於建設單位不一,各搞一套,在一個小區域內或者重複建設,或者你填我挖,造成很大浪費。實行綜合開發和商品化經營,在組織施工上進行統籌研究,製定合理的開發程序,做到主體工程、配套工程及綠化工程分層次地同步建設。如常州、蘇州、無錫、徐州、沙市、合肥、蕪湖等開發公司經營開發的住宅小區,均作到了配套齊全,交付使用時水通電亮,商店營業,學校、托幼開班,文化娛樂場所開放,公共汽車通行,行政管理部門開始服務,獲得了較好的社會信譽。

二、實行綜合開發能夠合理利用土地

建設單位各自建房,總是從本單位的方便出發,有的在征地時征多建少,留有餘地;有的由於資金所限,對於要增加建設費用的山地灘塗之類的地皮不願承接。實行綜合開發和商品化經營,由於精心規劃,做到建築布局合理,既可以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又不致使購房單位大量增加費用。如沙市開發公司經營開發的洪垸新村,建築麵積9.8萬多平方米,基本上是在廢棄的池塘上建造的;四平開發公司開發的南湖和北河兩個住宅小區,規劃用地54公頃,其中疏通河道、填平河灘21公頃,占全部規劃用地的39%。僅一九八四年至一九八五年的兩年時間裏,沙市、四平和廈門3個開發公司就少占好地1600多畝。大多數城市開發公司統一規劃建設的住宅小區,建築密度一般比分散建設提高10%左右;統籌安排公用設施,一般可節約土地10—15%。這是各自分散建設所不及的。

三、實行綜合開發能夠集中使用資金和建築材料

建設單位各自建設,國家把建設投資和建築材料分散到千家萬戶,常常在征地、設計、施工等環節上遇到問題難以解決,或者由於材料供應不配套,使工程不能及時開工,或者工期拖得很長,結果形成資金、材料積壓,不能及時發揮投資效果。實行綜合開發,可以多渠道聚集資金、材料,根據工程需要統籌安排,從而加快工程進度,縮短施工工期。如常州開發公司經營開發的清潭新村二期工程隻用了九個月的時間,16萬平方米的麗華新村僅用了八個月的時間。建設10萬平方米左右的住宅區,在沙市、蘇州、無錫等許多開發公司,基本上均可做到當年開工,當年竣工交付使用。

四、實行綜合開發有利於精簡基建機構和人員

分散建設,不論建設規模大小,都要設置一個機構,配備一套人馬,跑地皮、材料,跑設計、施工,四處奔波。由綜合開發公司統一經營開發,可以大大減少中間環節,精減千家萬戶搞基建的人員。以徐州市一九八四年上半年的統計為例,該市有356家企業都有一個基建班子,共2000多人,一九八三年房屋竣工麵積僅有24.7萬多平方米,平均每人完成120多平方米。按此計算,分散建設每1000平方米需要有8個工作人員。徐州開發公司隻有職工128人,其中還包括徐州市拆遷辦公室的34人,一九八三年竣工麵積達到13.2萬平方米,平均每人完成1036平方米,即每1000平方米所用的工作人員為0.96人。據常州開發公司計算,綜合開發的花園、清潭兩個住宅小區,僅籌建費用這一項即比分散建設節約150多萬元,占總投資的2%。

五、實行綜合開發便於組織設計競賽,擇優承包

開發公司承擔的開發任務,工作量大,有條件組織規劃設計方案競賽,實行招標承包,從中選定最佳方案,求取較好的效益。各地開發公司對規劃設計組織競賽的範圍,逐步由所在市、省發展到地區性或全國性的。如沙市的洪垸新村規劃設計,是從全市征集的9個方案中選定的,不僅減少了建設費用,而且多建設住宅4000多平方米;合肥市盧州商場的規劃設計,是從安徽省、上海市兩地征集的47個方案中選取的最佳方案;廈門的1個新市區4個住宅小區和4個單項工程的規劃設計方案,是從全國21所大學和設計院提出的48個方案中選用的8個方案。競賽評選不僅為開發建設選取了最佳方案,而且評選活動本身是一次很好的規劃設計學術活動,對於突破住宅設計千篇一律的局麵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實行工程招標承包製,不僅有利於提高工程質量,縮短工期,降低成本,而且簡化了手續,減少了過去甲、乙雙方扯皮的現象。常州開發公司一九八四年施工的20多萬平方米住宅工程,全部實行了招標承包,工期比國家定額縮短五十到六十天,工程優良品率達到100%。無錫開發公司開發的中橋、塘南、山北3個小區,通過招標承包,比原清潭新村(統建工程)單項工程造價降低25%,工期縮短了30%左右。

實行綜合開發,給城市建設注入活力,給建築業帶來新的生機。一九八一年至一九八五年,全國新建城鎮住宅6.4億平方米,約合1100萬套住宅,約有3300萬人遷入新居。實行綜合開發的生產經營方式,有力地促進了住宅建設的加速發展。至一九八五年,綜合開發的對象,已由住宅建設發展到賓館、旅遊區、綜合服務樓、商業網點、道路、橋梁等市級基礎設施。並且深入到中小城鎮,為農民集資建設商場、步行街,向更為廣闊的領域發展。

綜合開發的完善

為全麵了解房屋開發事業的發展狀況,一九八六年上半年建設部到雲南、四川、安徽3省近20個城市進行了調查。六、七月間,國家體改委試點組、國務院經濟技術社會發展研究中心辦公室、國家計委計劃經濟研究所、建設部政策研究室、中國房屋建設開發公司會同全國新聞單位,組成聯合調查組,到安徽進行了調查。先後調查了合肥、蕪湖、馬鞍山、涇陽、黃山、銅陵、安慶、淮南、阜陽、太和、利辛和蚌埠等12個市縣,調查了舊城改造、新開發的住宅小區和已向個人全價出售的商品住宅和商業樓,並召開座談會聽取了計委、建委、體改辦、審計、銀行、稅務等有關部門的意見。所到之處,一致認為綜合開發這項政策是成功的。各地都總結了帶有趨向性的典型經驗,主要是:城市綜合開發實行配套建設、有償占有;通過社會集資改造舊商業區,興建各類商場;開發小城鎮,向農民供應各類商品房。這表明綜合開發正向更為廣闊的領域發展。各地做法雖然不盡一致,有待完善,但都改變了一切由國家包下來的“大鍋飯”的做法,顯示了房屋建設社會化、商品化的生命力。

一、小區配套設施社會化,合理收取配套費

一個生活功能完備的小區,市政、道路、上水、下水、公用設施、文教衛生、商業網點、供電、供氣、采暖、綠化等等配套設施有幾十項,絕大多數企事業單位無力單獨承擔。實行綜合開發,公用設施和市政工程與住宅同步建設,配套費作為商品住宅造價的合理構成部分。一九八四年,重慶市人民政府根據國家頒發的《城市規劃指標暫行規定》中有關居住小區配套項目計算標準的萬人指標,製定了配套費標準:居住小區配套項目共44項,其中公共建築37項,市政建設7項,每平方米建築麵積共收綜合配套費77.06元,占住宅綜合平均造價的42.81%。且規定,今後平均綜合造價變動,即按比例進行調整。一九八五年,他們共收入配套費1614萬元。實行這一辦法,既解決了“廠辦社會”的老問題,又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