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香港百業複興,地產市場轉旺。這時,李嘉誠已經聚積了大量的收租物業,從最初的12萬平方英尺,發展到35萬平方英尺,每年的租金收入達390萬港元。
李嘉誠成為這場地產大災難的大贏家,並為他日後成為地產巨頭奠定了基礎。他在困境中逆流而上,勇於化劣勢為優勢的膽識與氣魄也著實令人欽佩。
工作中,劣勢與優勢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因此,雖然每個人都希望求取勢能,但隻有那些勇於開拓思路、積極尋找方法、謀得有利於發展的資源的人,才能成就大業。
可以離開學校,但永遠不能離開學習
現在已經步入終身學習的時代,作為一名優秀的員工,不能放過任何一個能學習、提升技能和尋求挑戰任務的機會。持續不斷地學習,才能提高自己的整體素質,適時地爆發出自己的潛能。
孔子說:“好學近乎智。”說到底,方法作為一種智慧的產物,是離不開知識這一基礎的,而學習則是獲得知識的有效途徑。
鄧中翰如果沒有深厚的物理學和電子工程學基礎,就不可能帶領他的團隊研發出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芯片;如果沒有對經濟學的學習,他也不會關注經濟,從而走上知識創新帶動民族經濟的道路。
傑克·韋爾奇說:“當今企業放棄了學習,就等於放棄了成功。”當今世界,無論是個人、企業或是國家,麵對激烈的競爭,都在學習中趕超對方,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有一個著名的理論叫lcd理論,意思是講學習(learning)小於變化(change)就等於死亡(die)。這一句話很有道理。
有一位企業培訓師講過這樣一件事:
有一次他到一家企業授課,其企業會客廳有一句話這樣寫道:“保持現狀就是落伍。”後來他在課堂上提到這句話,但他說:寫“保持現狀就是落伍”這句話本身就已經落伍了,這個年代是“進步比別人少就是落伍”。課堂上幾十位管理者都一致認同培訓師的觀念,認為自己確實要“洗洗腦”了。
比爾·蓋茨說:“你可以離開學校,但你不可以離開學習。”確實如此,學習應當成為我們的工作方式,學習還應該成為我們的生活方式。
學習的內容有很多,方式也有不少。技術工人需要學習專業技能,市場人員需要學習業務知識,管理人員需要學習管理知識,領導人員需要學習領導技巧。我們可以通過讀書學習,可以通過網絡學習,可以通過培訓項目學習,還可以通過其他的你可以想到的一切方式來學習。
有一類學習現在被許多企業所運用,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那就是——向競爭對手學習。
美國斯圖·倫納德奶製品商店的經理斯圖·倫納德培訓中層幹部的方法很獨特,其做法就是訪問競爭對手。
他經常挑選一個與自己商店的經營有相似之處的競爭對手作為訪問對象。去訪問時,不管是遠是近,即使是幾百公裏以外的地方,他也會帶上15個下屬一同前往。
為此,他還專門設計了定員15人的麵包車,組成一個“主意俱樂部”,看誰能第一個從競爭對手的經營管理中受到啟發,提出對本公司有用的新思想,能不能保證自己至少提出一條新思想。
斯圖·倫納德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每個訪問者都能至少找到一處比斯圖·倫納德商店幹得好的地方。斯圖·倫納德說:“我們應當盡量找出一件競爭對手比我們幹得好的事,很可能那隻是一些小事,但是隻有這樣,你才能不斷改進自己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