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讀書少年郎(1 / 2)

“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早春時節,天邊才露出一絲霞光,小竹峰上已傳來朗朗讀書聲。

小竹峰位於太山五峰之一玄水峰之側,兩峰相連,一輔一主,雖無玄水峰那般豐姿秀麗,卻也別有一番風味。隻不過稍顯冷清,偌大一座山峰,隻有主殿一座,偏殿兩座,再無他物,讀書聲正是從主殿之中傳出。

此句出自《孟子》,說得是大丈夫當行之義,也正如孟子一貫之風格,所謂最廣大之居、最廣大之位與最廣大之道,展現出的正是至大至剛、浩然無匹的氣勢,以煌煌之態,一往無前,直指所在。

“孟子之氣魄果非常人所能及,‘雖千萬人吾往矣’,天地雖大,眾生芸芸,又有幾人敢直麵千萬人?民心不可違,民意不可逆,若民心民意錯了,又有誰敢與這滾滾洪流相抗衡?”鍾啟坐在桌前,手捧書卷,喃喃自語了兩句,不知想到什麼,一時有些出神。他一襲青衫,眉目清秀,年齡十七八歲的樣子,許是書讀得久了,無有勞作,身材卻顯得有些單薄。

大殿上下四方,兩側橫貫著一排排書架,上麵放滿了書籍,粗略看去,上至先秦,下至當今,經史子集,無所不包,無所不含。不過書籍雖多,卻又顯得整潔幹淨,顯然是有人經常讀寫做記,打掃拂拭,很是愛惜。

鍾啟的書桌靠門而立,映著那初始的一絲霞光,光線倒也算是敞亮,隻是桌邊燭台上燃盡的紅燭,又透露出他不是剛坐下來。鍾啟出了會神,心中忽有所感,長身而起,緩步走了出去。

大殿前是方圓二十幾丈的平台,左側一條小路通往玄水峰,右側小路通往太白峰和山下,正前麵便是萬丈懸崖,霧靄沉沉,深不見底。

鍾啟來到懸崖邊,看著天邊雲海中沉浮的朝陽,透出霞光道道,又漸漸連成一片,似水似波,似濤似浪。他心中一動,不由自主般放開了心神,一瞬間便感覺無數金光洶湧而來,像是站在金海之畔、立身霞光之巔,那澎湃至大之意,一波接著一波,永無止境。

“‘照海’,便是如此嗎?”鍾啟眉頭微蹙,低頭凝視著指尖的一絲霞光,若有所思,“孟子雲‘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大抵如是吧!以之觀人,若一人心中存有丘壑,念頭純淨,浩然盈胸,必以天地求大道,必以萬物求至理,必以勇往指所在,這樣的人,必然浩氣長存,任何魑魅魍魎均不能近身,不知又是怎樣的風采?我卻不曾見過!連老師都說他還差了一些。”

鍾啟搖了搖頭,“可惜,可惜,普通人心思繁雜,為俗世所累,先就汙了念頭,偏離了大道,靈台又晦澀不明,無法照徹一切。因有‘貪、嗔、癡’,所以對其所求不能堅定,所以對其所行不能恒遠。心中每多一分‘疑、懼、惰’,浩然之氣便弱一分,直至以欲為求,以欲為行,不通天理,不明大道,深陷滾滾紅塵業力之中而不可自拔!這樣的人何其之多?”

“不過,浩氣長存之人,非是不知情,也非是不知欲,乃是以七情六欲為炭,以紅塵業力為火,鍛造出來的剔透晶瑩之心,才能‘應物而不累於物’,這也許就是聖人之境吧!”

鍾啟歎了口氣,一顆晶瑩剔透之心,何其之難!念頭通達、照徹一切,何其之遙遠!自己十年來日學不輟,才勉強做到反觀己身,距離通透之境,總感覺有一層若有若無的隔膜,而這層隔膜,又是十萬八千裏之遙!

天地眾生,以讀書礪己之法,則分三個境界,一為“明物”,乃明悟萬物之理;一為“觀己”,可映己心纖毫;一為“照徹”,能通透世間一切‘微塵’。天下芸芸眾生,十之八九都在明物之境徘徊,能達到觀己者,萬中無一,至於照徹之境,已不可聞。

鍾啟忖度著自己,雖說勉強觸摸到“觀己”,但距離當世大儒的水平,還是遙不可及,這應該就是缺乏紅塵磨礪的緣故了!

隻是,讀書雖分三境,但拋開照徹之境不談,“觀己”之成就未必就比“明物”高明,有一種人,他們取象於天、觀物於地,以識推知,以知求知,在某一領域的深入,已達到神鬼莫測之地步,卻又不單單是“觀己”能比得了。

“世間之大,從不缺乏藏龍臥虎之輩,將來一定要見識一番,莫做了井底之蛙,讓人笑話!”鍾啟心中暗想,“據聞天地間更有人直接俯察天地,體悟道心,把握至理,從而達到常人所不能及的高度,心境磨礪也並不比我輩讀書人差,反而還猶有過之,也是了不得。看來求道、求道,是要保持一顆赤子之心,若無此心,便毫無窺道之機,即使強之,也易走入歧途,迷失本心!可惜,老師一去不還,我心中終究還有些晦澀不明的地方,也不知將來有沒有機會再向他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