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膏工業

技術進步和科學研究

三十多年來,石膏工業在建井技術、采礦方法、采掘裝備更新和科研工作等方麵,取得了顯著成績。

一、推廣先進的建井技術

建井技術是礦山建設的關鍵。一九五六年,應城石膏礦在表土流沙層較厚的條件下,在掘進豎井時,應用了特殊鑿井沉箱法,是石膏建井技術中的進步。一九五八年,該礦在礦體埋藏淺、老井多的礦段,采用弧形拱鋼筋混凝土裝配支架建成一對斜井,取代了傳統的木支護和磚砌結構。

從七十年代起,各地石膏礦根據不同的礦床地質條件,分別采用了新的建井技術。安徽定遠石膏礦在豎井掘進中,采用吊掛井壁法;而山東大汶口石膏礦則采用沉箱和井筒壁後預注漿堵水相結合的方法;南京、三水、四會等石膏礦在豎井掘進和主要運輸巷的掘進中采用錨噴支護和噴射混凝土方法。這種先進的支護方法,既節約木材,降低成本,比較安全可靠,也有利於井筒和巷道的維護,從而可延長礦井的服務年限。

隨著建井技術的進步,建井規模也不斷擴大,從五十年代的5—10萬噸,到六十年代發展為10—15萬噸,七十年代發展到30萬噸,一九八七年,50萬噸的礦井已開始建設。

二、改進采礦方法,更新采礦設備

地下開采的應城、湘潭地區石膏礦,一九五○年把扇形工作麵改為直線工作麵,采用長壁式全充填方法。一九六八年,應城石膏礦將采礦工作麵的高度改為2米,改善了勞動條件,提高了運輸效率,受到了工人的稱讚。

七十年代開始,靈石、西山、興寧、邵東、四會、南京等石膏礦,普遍推廣了房柱采礦法,機械化程度由20%提高到70%,采礦工效提高1至3倍。荊州、三水石膏礦則采用留臨時礦柱壁式崩落法和留規則礦柱充填法,主要原材料消耗降低46—49%,礦石損失量降低61%。

中國大部分露天石膏礦,在六十年代以前普遍沿用單一平台直進式開采,隨著機械化程度的逐步提高,普遍改為台階式多水平開采,實行峒室爆破,提高了采礦效率。

隨著礦山建設和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石膏采掘機械不斷更新改進。一九五四年,應城石膏礦組成技術攻關小組,開展了電動割岩機的研製工作。用一年時間,反複改進試驗,製成了第一部電動割岩機,取代了手工鑿岩掏槽,不僅減輕了勞動強度,使工效提高16—20倍。以後又經過不斷改進和革新,生產出7種型號的割岩機,並逐步為其它石膏礦所采用。一九五五年,該礦又試製成功60型電鑽,推廣以後比手工打眼提高工效2—3倍。一九六九年,邵東石膏礦將電鑽改進為濕式作業,防塵方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裝岩設備上也有改進。西山石膏礦一九七四年使用ZYR型氣動裝岩機,逐步改為SDO—1型2M3電動鏟岩機,一九七七年應城石膏礦,改進井口罐籠聯動線,代替人工拉車推車出入罐籠,縮短循環時間,節省井口勞力。

南京石膏礦於一九八五年投產,井上地下基本實現了機械化生產。大為、甘塘、天祝和杭錦等露天石膏礦的主要生產工序,經過不斷更新改進,也都基本實現了機械化。

三、開展科研工作

(一)石膏光電選礦的研究。

為了解決石膏礦石人工手選的問題,一九七七年,蘇州非金屬礦山設計院和應城石膏礦共同合作,經過對礦石的光學測定,多次進行工藝性能和設備連續運轉試驗,於一九八一年完成FJS-1礦物光選機。選出的纖維石膏品位達95.5%,回收率90%以上,分選粒度為20—50毫米,每小時處理量2—3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