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重點黃金礦山
文峪金礦
文峪金礦是一九八一年建成投產的大型國營礦山,因地形所限,全礦分為采選工業區和行政生活區兩大部分。
采選工業區地處河南省靈寶縣豫靈鄉,位於小秦嶺金礦田的西峪溝內。西與華山相連,東與老鴉岔腦原始森林接壤。
在文峪礦區的7.6平方公裏範圍內,共發現含金石英脈80多條,長度大於千米的有7條。礦產儲量大,品位高,礦種多。主要有金、銀、鉛、銅、鎢等多種金屬,含量均達到工業標準。該礦屬於大型金礦床。在西峪溝海拔1500米的高坡上建有日處理礦石500噸的采選生產線。
行政生活區位於陝西省潼關縣李家鄉礦區公路零公裏處。南入深山12.5公裏到達工業區,北隔田野百十米緊靠隴海鐵路,在豫靈火車站與太要火車站之間。東西均有公路與洛(陽)、潼(關)公路相連接。
一九八五年末,文峪金礦有職工1563人,設職能科室20個,兩個生產單位,兩個輔助生產單位,3個服務單位。固定資產原值6403萬元。礦區總建築麵積為6.68萬平方米。文峪金礦自一九八一年投產以來,經過全麵整頓,於一九八四年被評為河南黃金公司先進單位。一九八五年生產黃金3.51萬兩,列為全國同行業第二名,實現利潤1510萬元。已經基本形成有利生產、方便生活的社會主義新型黃金礦山。
據靈寶縣誌記載,早在明代景泰年間(一四五○年至一四五六年),文峪區域就出現過較大的采金場。現在仍可見到老硐遍布山梁,硐中留有火燒、水激法采礦的遺跡和未采完的礦脈。
一九五六年,河南省地質局向小秦嶺地區派出地質隊進行普查找礦。一九六四年又專為黃金礦產展開大規模的地質勘探,《文峪礦區地質報告書》就是勘探成果之一。
一九六六年,國家計委批準成立秦嶺金礦,下屬金洞岔和文峪兩個礦區。由於“文化大革命”的幹擾,在建設規模和廠址選擇上的意見分歧,久拖不決,結果既耽誤了建設時間,又浪費了建設資金。麵臨困難和壓力,廣大職工為了早日建成礦山,以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精神,為國家分憂解難,依靠政治思想工作,糾正和批駁了消極的坐、等、看的錯誤觀點,先後在太要和零公裏建設了7796平方米的簡易平房,解決了當時辦公和職工家屬用房的困難。一九六八年,又接受新開23公裏長的山區簡易公路的艱巨任務。經過近兩年的奮力施工,新開公路於一九六九年末正式通車,為文峪礦區的開發創造了運輸條件。
一九七三年,長春黃金設計院提交文峪礦區初步設計,第一期工程規模為日采選礦石500噸。秦嶺黃金礦山建設公司以大包形式承擔施工。由於“文化大革命”的幹擾,工程嚴重缺項,技術互不配套,使工程建設留下了先天不足等潛在弊端。
文峪礦區的興建,不僅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幹擾,而且於一九七五年又遭到罕見的洪水災害,給工程施工帶來很大困難,致使到一九七九年末,文峪工程才基本完工。在組織竣工驗收和帶負荷運轉中發現,設計、施工、非標準加工和設備安裝等工作中都存在質量問題,致使文峪金礦不能及時投產。一九八○年初,礦山職工克服物質生活上的困難,及時進駐礦區,千方百計進行投產前的各項準備工作。承擔起停止基建撥款的極大壓力,主動接管了礦山,分專業、按工序,認真對工程進行全麵檢查,查清存在問題,找出影響投產的主要矛盾,集中人力物力分別突破難關,很快完成了補、填、改任務。一九八一年五月一日試產,七月一日正式投產,拿出了產品,見到了效益,從此結束了自籌建到投產長達十五年靠國家投資的被動局麵。
從一九八一年一月十日起,文峪礦區從秦嶺金礦分離出來,改為冶金部文峪金礦。文峪金礦井下作業自然條件好,生產工藝簡單,但因礦山基本建設先天不足,必須接續進行工程收尾,完善生產條件。
首先,對坑內主運平巷進行徹底整修,保證了運輸係統的暢通。重新開拓一條330米高的溜礦井,改變了豎井放礦方案,解決了因檢修豎井設備影響正常生產的問題。溜礦井放礦投產,保證了生產的連續性。其次,將原設計的重—浮—重選礦流程,改為單一浮選流程,簡化了生產工序。一九八三年初,組織技術人員對選礦廠進行技術考察,將停封的26槽5A浮選機恢複使用,延長了浮選時間,提高了精礦品位,擴大了生產能力,並解決了原礦品位波動大的選礦問題,金的回收率提高1.89%。第三,對供水係統、尾礦壩的砌築、山區公路、通訊、豎井卷揚機信號等係統工程均進行了改造,使生產係統逐步成龍配套,輔助生產係統也逐步完善。有力地保證了生產穩步發展,黃金產量逐年遞增。一九八一年產金4367兩,一九八二年產金1.6萬兩,一九八三年產金2.4萬兩,一九八四年產金3.2萬兩,一九八五年產金3.5萬兩,四年邁了四大步。投產五年以來,累計為國家生產黃金11.26萬兩,實現利潤3100多萬元。
隨著生產不斷發展,也逐步改善了職工生活條件。先後辦起子弟學校、商店、糧店、菜店、浴池、液化氣站,並開設了農貿市場,基本解決了職工家屬住房、買糧、買菜難的問題。從一九八二年至一九八五年,共建家屬樓房1.3萬平方米,近300戶職工遷入新居。還新建了設施比較完善的職工醫院、職工培訓樓、遊藝室、遊泳池、托兒所和幼兒園。水泥路兩旁廣植樹木,環境秀麗。生產區坑口和選礦廠的單身宿舍樓實行了旅館化,方便了職工生產和生活,解除了職工的後顧之憂。
一九八二年,文峪金礦遵照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發出的《關於國營企業進行全麵整頓的決定》精神,有組織、有步驟地開展了企業整頓工作;同時,積極學習、推廣“首鋼經驗”。同年六月,完成各級領導班子的調整,建立健全了崗位責任製和經濟責任製,加強了定員、定額管理,狠抓了企業管理中的基礎工作。一九八二年九月,整頓工作全麵鋪開。由於各級領導及廣大職工積極工作,全麵完成了企業整頓工作,一九八四年十月,經冶金部和省、地有關部門聯合檢查驗收合格。
文峪金礦資源豐富,有近五年的生產實踐經驗,有一定經濟實力,中國黃金總公司已批準其第二期技術改造擴建工程設計。擴建完成後將形成采選生產規模700噸/日,建成投產後,可年產黃金5萬兩,將為中國的黃金工業做出更大的貢獻。
金廠峪金礦
金廠峪金礦位於河北省遷西縣境內,北依萬裏長城,南有公路直達京坨鐵路豐潤車站,交通方便。其礦床屬大型複脈帶蝕變石英脈型金礦床,礦石儲量大,但品位較低。
經過二十年的建設發展,金廠峪金礦已成為一個日處理礦石800噸的采、選、冶聯合企業,產品為合質金。一九八五年,共有職工1840人,是中國的重點黃金礦山。
金廠峪有悠久的采金史,清朝比較興盛,是清政府三平公司的金礦之一。中華民國時期,當地人民為維持生計,在此從事采金。天津資本家李佳會和當地土豪看到有利可圖,即限製當地人民采金,先後建立興華、協昌、寶豐、遵興等金礦,以抽厘的形式對采金群眾進行盤剝,采金活動受到挫折。民國二十七年(一九三八年),日本侵略者侵占了金廠峪,對金礦進行掠奪性開采。設8個坑口,建立日處理礦石100噸的選礦廠。由於日本侵略者對礦工和附近的平民進行奴役和屠殺,受到工人的強烈反抗和八路軍的沉重打擊。一九四四年六月日本人撤走,全部工程設施毀壞殆盡。此後,群眾采金日漸稀少。
金廠峪金礦於一九五八年八月成立,一九六六年十月擴建為日處理礦石500噸的大型黃金礦山。該礦自擴建以來,即依靠不停頓地挖潛、革新、改造和提高企業管理水平,使黃金產量逐年上升,經濟效益越來越好。二十年共生產黃金46.4萬兩,實現的利潤相當於建設投資的2.44倍。一九七九年被評為全國先進企業,受到國務院的嘉獎。一九八五年被評為冶金工業先進企業,榮獲冶金部頒發的金杯獎。
金廠峪金礦的建設發展,大體經曆了三個時期。
一、建礦初期(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四年)
一九五八年八月,遷安縣工業局組建一個礦山班子,在金廠峪及附近農村招收220名工人,修複日偽時期殘留的8個坑口,正式建立金廠峪金礦。建礦初期困難重重,既無技術人員,又無地質資料,而且資金不足,沒有生產設備。工人們僅憑過去的生產經驗,依靠艱苦奮鬥精神,采用手工鑿岩,人力運礦,驢拉石碾破碎礦石等土辦法,在交通極為不便的山溝裏生產黃金。一九六一年九月,4名技術人員調進金礦,一九六二年十一月,金礦由縣營改為省營,歸唐山冶金企業公司領導,年底接通電源,開始用鑿岩機鑿岩。一九六三年七月,建成日處理礦石50噸的小選礦廠,黃金產量有所增加。一九六四年八月,礦山劃歸河北省冶金廳領導,九月,改造破碎係統,增加1個日處理礦石50噸的選礦係列,一九六五年元月建成投產。
建礦七年間,黃金產量雖有增長,但由於資金短缺,技術力量不足,金價偏低等原因,企業年年虧損。
二、擴建時期(一九六五年至一九七六年)
一九六五年五月一日,金廠峪金礦劃歸中國黃金礦產公司直屬。根據河北省第五地質隊已探明的地質資源,中國黃金礦產公司決定將金廠峪金礦擴建為日采選礦石500噸規模,並成立了現場指揮部。長春黃金設計院和黃金井巷建設公司、黃金建築安裝公司分別承擔工程設計和施工任務。礦領導黃忠賢、宋士風與工人同吃、同住、同勞動,中國黃金礦產公司的領導也經常來礦視察。建設者們精神飽滿,忘我勞動,不計時間,不講報酬。從長河泵房到坑口11公裏的供水管路的安裝和幾十項建築工程,僅用一年多就全部完工。十月一日10千伏供電線路正式送電。金廠峪金礦擴建工程從破土動工到投產,僅用了一年零五個月的時間,比正常施工縮短工期一年左右,擴建總投資1300萬元,較一般常規建設也節省了投資。創出投資少、速度快的好成績。
在國家對黃金需求迫切而基本建設資金又比較緊缺的情況下,金廠峪金礦采取邊生產、邊探礦、邊基建的方法盡快建成投產,收到了較好的效益。一九六五年產金3223兩,一九六六年產金8399兩,實現利潤33.89萬元,摘掉了虧損帽子。一九六七年產金1.61萬兩,實現利潤53.05萬元。
剛剛起飛的金廠峪金礦,不幸受到了“文化大革命”的幹擾。黃金井巷建設公司在主豎井開工之前就撤走了。一九六八年又下放300名合同工,新進礦的200名轉業軍人不熟悉生產,加之管理和生產工藝存在缺陷,使生產受到很大影響,突出的問題是重采輕掘,最嚴重時保有的采準礦量不足三個月,備采礦量不足兩個月,日處理礦量一直在440噸左右徘徊。
為了扭轉這種被動局麵,金礦首先抓了主豎井的掘鑿和安裝。在人員、設備不足的情況下,不等、不靠,一九六八年十月建立了豎井隊。一九七○年六月,完成主豎井下掘80米的任務,七月卷揚機正式投入使用。此外又新招200名工人充實井下第一線,增加了采掘機台,提高施工速度,補回了掘進欠帳,到一九七三年底,基本上實現了開拓、采準、備采三級礦量的平衡。一九七四年達到了日處理礦石500噸的設計規模。
金廠峪金礦的最終產品是金精礦。一九六七年開始,由於產品滯銷而造成積壓,形成“捧著金碗要飯吃”的局麵。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經中國黃金礦產公司批準建設日處理25噸金精礦的氰化廠。為了節約開支,試驗、設計、設備製造,都由金礦承擔,一九六七年五月開始設計,一九七○年四月二十七日建成投產。爾後又相應地改造和擴大了冶煉車間,從而解決了產品滯銷問題,每年可增加收入35萬元。氰化廠投產後,選礦廠取消了混汞工藝,改善了工人的勞動條件。此外,又采用優選法對選礦和氰化藥劑用量進行試驗,使藥劑用量大為降低。一九七五年的選礦、氰化處理成本降到每噸5.2元,達到全國先進水平。
一九七六年七月二十八日,唐山大地震,給金廠峪金礦的生產、生活造成了很大困難,職工死亡15人,重傷10餘人,50%職工家中的房屋倒塌。由於停電,井下兩個中段被淹沒。全礦職工把國家利益放在第一位,一麵奮力恢複生產,一麵多次派人赴唐山搶險救災。其中有兩人受到地委的表彰,一人出席了國務院在北京召開的“唐山豐南抗震救災先進集體和模範人物代表大會”。金廠峪金礦雖然因震災停產二十多天,但仍然超額7.52%完成了年度生產任務。
金廠峪金礦擴建後的十年盡管受到“文化大革命”影響,但廣大職工,始終堅守生產和工作崗位,排除幹擾,以平均每年遞增4.56%的速度,共生產黃金20萬兩。實現利潤911.9萬元。
三、大發展時期(一九七七年至一九八五年)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金廠峪金礦的全體職工,精神振奮,依靠自己的力量大搞挖潛、革新、改造,創全國金礦第一流的生產水平。經過一九七四年大打采掘翻身仗,采掘生產有了較大發展。為相應提高選礦能力,一九七七年進行碎礦車間改造,增加了一台短頭型圓錐破碎機,把兩段一閉路的破碎流程改為三段一閉路,礦石破碎的最終粒度由25毫米減小到13毫米,從而提高了磨礦效率,使選礦廠的綜合生產規模由日處理礦石500噸提高到590噸,年底獲冶金部授予的“冶金戰線紅旗單位”錦旗。一九七八年又對磨浮、氰化車間進行改造。把單螺旋分級機改為雙螺旋分級機,增加了5A浮選機8槽,此項改造僅用十五天時間,投資16.5萬元,即使選礦廠的日處理礦石規模又從590噸提高到640噸,處理礦石成本比全國黃金行業曆史最高水平低7.2%。氰化車間把一浸一洗的浸出工藝改為兩浸兩洗,使浸出率提高0.77%。把一次濃縮、一次過濾的洗滌工藝改為2台雙層濃密機的4次逆流洗滌,使洗滌率提高1.77%。從而使氰化回收率達到了96.3%,超過美國卡林金礦一九七六年的水平。為此,選礦廠再次榮獲冶金部授予的“紅旗單位”稱號。為趕超世界先進水平,一九七九年由金廠峪金礦主持,遼寧省冶金設計院、吉林省冶金研究所協作,進行鋅粉置換工藝試驗,當年獲得成功,置換率達99.8%以上,鋅耗量降低了75.5%,置換成本降低了67.3%,一九八○年五月正式投入生產,每年增產節約價值10多萬元,填補了中國黃金生產置換工藝的一項空白。
一九八○年國際市場黃金價格猛漲。為充分回收黃金資源,延長礦山服務年限,礦山根據本企業黃金成本低的特點,主動提出了降低礦石邊界品位和最低工業指標的建議。即把礦塊可采品位由每噸5克降到3.5克,礦體邊界品位由每噸3克降到1.5克,這樣可增加礦石量237萬噸,等於不用國家投資又找到一個儲量11噸金的中型金礦,節約探礦費用1000萬元。這一建議得到冶金部黃金管理局的批準。為使采用新工業指標後的黃金產量和總的經濟效益不降低,決定對井下和選礦廠再次進行改造,一是選礦廠增加一個日處理500噸礦石的磨礦係列,二是擴建改造供電、供水、供熱係統,三是開鑿載人電梯井,以提高主井的提礦能力,最終使采選綜合生產規模達到日處理礦石800噸。
一九八一年,在全礦主要生產單位實行集體有限計件工資和超額計件工資製,促進了生產的發展,實現了年產黃金3萬兩,掘進1萬米,實現利潤800萬元,全年無死亡事故的奮鬥目標。一九八二年,在生產不停,計劃不減的情況下,開始了擴建改造施工,成立了挖潛革新改造辦公室,集中實踐經驗豐富的工程技術人員承擔工程的設計任務。設備安裝實行經濟承包責任製。全部工程曆時二年零九個月,到一九八三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一次試車成功,投入生產。
一九八三年,在企業整頓中調整了領導班子,建立健全了各種原始記錄,安裝了各種計量、檢測儀表,建立了以經濟責任製為中心的各種規章製度,加強了職工培訓,使企業管理進一步科學化、製度化。在冶金部黃金局頒發的同類礦山11項可比指標中,金廠峪金礦有8項居首位,3項第二。一九八四年以來,在廣泛開展增產節約活動,推行多種形式的經濟責任製的基礎上,將微型計算機用於地質、材料、工資、人事等管理部門,使企業管理水平又提高一步。
為不斷促進采、選平衡,金廠峪金礦以實現井下機械化為目標,以提高經濟效益為目的,采取引進與創新相結合,專業與群眾相結合的辦法,進行了用金剛石鑽探代替坑探的試驗。引進了電動鏟運機,使用梭式礦車,振動放礦機,重型鑿岩機等。把這些設備有機地結合起來,運用到較大采場采礦工藝的改進上,形成機械化作業線,大大提高了勞動效率。一九八五年又從美國和日本引進了VCR采礦法和潛孔鑽機及馬爾斯泵,使井下機械化作業率達到80%以上。
金廠峪金礦在大搞挖潛、革新、改造的同時,還建立、健全了安全生產工作網和各種規章製度,安裝了各種安全設施。自一九八○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到一九八四年六月十四日,實現了1294天無死亡事故,千人負傷率下降到1.18‰。
金廠峪金礦的發展走的是“先上馬,後備鞍,跑一程,再加鞭”的不斷挖潛、革新、改造之路。因每次改造都有一定的超前量,所以在綜合平衡的基礎上又能找到新的薄弱環節,帶來新的挖潛內容,從而促進生產的不斷發展。挖潛、革新、改造的顯著特點是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幾次大的改造均是在生產不停、計劃不減、人員不增的情況下進行的。因而收到投資少、效益高的效果。一九七七年和一九七八年碎礦車間和選礦車間的兩次改造,僅用投資25萬元,生產規模即提高了28%,每年可多盈利43萬元。一九八三年,選礦廠擴建改造工程,由礦山自營設計、安裝,共節約設計、安裝費24萬元,工期由十個月縮短到三個月。35千伏變電站改造,若由安裝單位施工需一個半月,而自己安裝,隻停產十三天就送電投產。實踐證明,靠內涵擴大再生產是企業發展的可靠途徑。金廠峪金礦正是靠了這一點,使全員勞動生產率、人均創利、產值利稅率、資金利稅率等幾項主要生產指標一直在全國同類型金礦中處於領先地位。被國家經委命名為“一九八五年度全國工業交通商業係統經濟效益先進單位”。
隨著生產發展和經濟效益的提高,礦山麵貌和職工生活也有了顯著改善。昔日的窮山溝,如今已是高樓林立,夏日綠樹成蔭。單身宿舍寬敞舒適,家屬樓房水、暖設施齊全。職工食堂可同時容納千人就餐。礦區還建立了電視差轉台,安裝了閉路電視。圖書室、遊藝室豐富了職工的文化生活。
隨著對外開放、對內搞活方針的貫徹落實,金廠峪金礦將進一步加強地質探礦,擴大資源,繼續搞好挖潛、革新、改造。使老企業煥發出新的活力。
招遠金礦
招遠金礦位於山東省招遠縣城東北17公裏的玲瓏山下。是一個具有采、選、冶綜合生產能力的大型國營黃金礦山。一九八五年末,有職工3500人。招(遠)黃(縣)公路橫貫其中,交通較為便利。
招遠金礦由玲瓏、九曲、靈山3個礦區組成。轄九曲、靈山2個分礦和玲瓏東山、玲瓏西山兩個坑口,及選冶廠、機修廠、汽車隊等共8個生產車間,4個輔助生產車間。有玲瓏采、選、冶綜合生產係統和靈山采、選生產係統,實際采選規模為800噸/日。
招遠金礦從地質上分為玲瓏—九曲礦區和靈山溝礦區兩部分。兩礦區均為低溫熱液充填交代金礦床,主要礦石類型為含金石英脈和含金破碎帶蝕變花崗岩。
招遠金礦黃金資源豐富。玲瓏有“金城天府”明珠之美稱。宋景德四年起,官府就在玲瓏一帶組織采金。元、明兩代,采金時有興衰。清光緒十一年(一八八五年),濟南、東昌、泰安、武定府道台李宗岱聘請美國技師來玲瓏探礦。光緒十七年(一八九一年),李宗岱集資設立招遠礦務公司,開采玲瓏山紅石崖等礦硐。次年,挖出玲瓏山之寬大礦脈,產金2500兩。最盛時礦工達3000人,日產黃金20餘兩。
光緒二十六年(一九○○年),“八國聯軍”侵略中國後,德國榮華洋行搶先與李宗岱之子李家愷議訂投資合辦金礦合同,因德方要求苛刻而未成。民國元年(一九一二年),美國馬高洋行與李家愷簽訂了《出售礦石合同》,當年運走礦石180噸,後因礦石品位不穩而告終。民國三年(一九一四年),日本三菱公司聯合中小資本家先後與李家愷簽訂了《調查玲瓏金礦契約》、《合辦經營契約》。民國十三年(一九二四年),日本資本家中山辰次郎又與李家愷簽訂了《暫時買賣礦石契約》,並與5名日本資本家聯合組成了中山礦業公司。民國二十五年(一九三六年),日本招遠礦業株式會社、鬼怒川水利電氣株式會社、京都電鐵株式會社聯合與李家愷養子李宜光合資組成招遠玲瓏金礦股份有限公司。在玲瓏建起150噸/日的機械化選礦廠,在龍口建設電廠和冶煉廠,全部工程於民國二十六年(一九三七年)八月竣工。同年十二月,由於抗日戰爭開始,該礦全部設施被國民黨軍隊炸毀。
民國二十八年(一九三九年)三月,日本侵略軍占領玲瓏金礦。尾隨的日本三菱礦業公司和鬼怒川水利電氣株式會社聯合在玲瓏重建150噸/日選礦廠和發電所,在富礦脈實行大規模掠奪。
為籌集資金,支援抗日戰爭,中共膠東區委成立了招遠采金管理委員會,民國二十九年(一九四○年)改為玲瓏采金局。一方麵在玲瓏、九曲、靈山一帶組織起3萬餘群眾開采黃金,一方麵秘密發動玲瓏礦工從敵人手裏巧奪黃金、鋼材、炸藥、雷管、水銀等物資。僅民國二十七年到民國三十三年(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四年)的七年間,就籌集黃金10萬餘兩。其中大部分由玲瓏護礦隊送到中共膠東區委和山東省委再轉送延安。
一九四五年八月,玲瓏解放。膠東行署北海采金辦事處接收了玲瓏金礦,並恢複生產。一九五四年,由於黃金生產未列入國家計劃,生產暫時停頓,人員、設備調出。
一九五五年春,萊陽專署公安處在玲瓏籌建了生建玲瓏金礦。一九五七年八月,按照國務院發布的《關於大力組織群眾生產黃金的指示》精神,山東省召開了黃金生產會議。一九五八年,招遠縣先後籌建了勝華、建華、新華、利華等金礦,掀起新中國成立後招遠縣的第一次采金熱潮。一九六二年七月,招遠縣建華、勝華兩金礦合並,成立招遠金礦,隸屬山東省冶金工業廳。一九六五年五月,收歸中國黃金礦產公司領導。此後,幾經變動,一九六九年下放山東省冶金工業局,一九七○年一月又交給煙台地區重工業局管理,一九七九年,重新收歸冶金部黃金管理局,為部屬企業。從一九六二年至一九八五年,招遠金礦走過了一條由小到大,由手工采掘到機械化生產的曲折道路。建礦二十四年,累計生產黃金85.42萬兩。平均每年產金3.55萬兩,總計實現利稅8355萬元,相當於國家投資的3.1倍。
一九六二年招遠金礦建礦時,生產靠土法,采掘用人工,雖有50噸/日土機磨選廠,但仍用手工碎礦,人工拉溜,當年產金4096兩,虧損56.8萬元。為了擴大生產,恢複了後地、北截、歐家夼3個礦點。一九六三年,國家投資籌建靈山分礦100噸/日選礦廠、電廠、供風、供排水和豎井開拓等工程,一九六六年二月,采、選生產係統竣工投產。
一九六四年十一月,招遠金礦接收了玲瓏金礦。一九六五年,國家投資建設玲瓏500噸/日采、選、冶生產係統,並從昌濰五圖煤礦和河北省壽王墳銅礦調入千餘名職工參加建設。廣大職工發揚艱苦奮鬥精神,組織了九曲至玲瓏的3750米運輸巷道對掘會戰,比施工計劃提前一個月貫通。還相繼完成了九曲至玲瓏的平洞溜井開拓和供風、供排水、龍口電廠及選廠、冶煉等全部配套工程。到一九六七年七月,玲瓏采、選、冶綜合生產係統工程全部竣工投產。
招遠金礦在一九六四年以前,一直采用滲濾氰化法提金,勞動強度大,回收率低。為改革這一工藝,選礦技術人員經過一年多的艱苦努力,在一九六四年試驗成功間歇機械攪拌氰化新工藝,然後又配合山東省冶金礦山設計院和長春黃金設計院分別在靈山和玲瓏選礦廠設計、建設了連續機械攪拌氰化提金車間,使氰化回收率由一九六四年前的70%提高到一九六九年的93.23%,使中國的金礦氰化提金工藝提高到一個新水平。一九七○年,化驗技術人員試驗成功“活性炭吸附—碘量法測定金”的濕式試金法,取代了必須使用試金天秤的火試金法,被中國金礦普遍采用。一九七四年,冶煉技術人員革新成功金泥冶煉轉爐,代替了坩堝煉金,降低了煉金成本,減輕了勞動強度和防止鉛中毒。另外,還試驗成功了氰化鈉濃度自動控製、銅硫分選等新技術,並與長春黃金研究所合作,試驗成功上向水平分層水砂充填采礦法。革新之花結出了豐碩之果,從一九六七年到一九七三年,平均年產金3.2萬兩,居全國黃金礦山首位。
一九七四年,靈山分礦超過了設計服務年限,深部和外圍地質資源不清,瀕臨閉坑。玲瓏礦區探明的地質儲量已大部消失,礦山采掘失調,開拓、采準、備采三級礦量嚴重不足,加之極“左”路線的幹擾,生產處於半停頓狀態,當年隻生產黃金1.8萬兩,虧損160萬元。
一九七五年六月六日,王震視察了招遠金礦,提出要搞好生產,突破黃金曆史最好水平。金礦職工響應號召,迅速掀起了黃金生產熱潮。為摸清資源,八月份成立了礦山鑽探隊,進行勘探工作。為解決礦石不足,組成老工人殘采小分隊,深入舊礦硐,邊找邊采。電力不足,影響選廠生產時,即組織幹部、工人、家屬,砸塊礦,外銷沈陽冶煉廠。這一年產金4.2萬兩,突破曆史最好水平。之後,招遠金礦又連續四年產金超過5萬兩,居全國黃金礦山之冠。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為招遠金礦帶來了生機。礦山鑽探隊在靈山礦區進行全麵探礦,獲得地質探明儲量42.8萬噸礦石,接著圍繞九曲、玲瓏外圍進行重點勘探,又獲得地質探明儲量96.9萬噸礦石。截止一九八四年,共完成鑽探工程3.46萬米,探明了靈山和玲瓏—九曲礦區9條礦脈和大量盲礦體,獲得礦石探明儲量139.7萬噸。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二年,山東省冶金地質第四勘探隊、山東省煙台地質隊分別在靈山、玲瓏兩個礦區探礦,提交礦石儲量134萬噸,這些地質勘探成果為礦山持續生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從一九八一年開始,招遠金礦又投入了大量的探礦工程,調整采掘比例,到一九八五年,掘進11.64萬米巷道,其中包括開拓工程,新建和改建兩條豎井、5條斜井,還清了掘進欠帳。從一九八○年到一九八五年,開拓礦量增加51.4%,采準礦量增加47.6%,備采礦量增加65.5%。扭轉了采掘失調的被動局麵,使老礦煥發了青春。
在調整采掘比例基礎上,對井下提升運輸、供排水、供風、供電、通風等七大係統進行了全麵改造,還與長沙礦山研究院合作,在靈山礦區完成下向分層進路回采膠結充填采礦法試驗,使采礦損失率和礦石貧化率分別由30%和20%下降到6.8%和4.13%。
招遠金礦在調整中還不斷改進、完善玲瓏礦區的選冶工藝流程。一九八一年,將鋅絲置換改為鋅粉置換,提高了置換率;將五段砂泵接力輸送尾礦改由馬爾斯泵一段輸送,提高了尾礦輸送能力;興建用酸化法處理含氰汙水工程,一九八二年投產,使廢水含氰大幅度下降。一九八五年,氰渣脫水工程投入使用,全部處理過的氰化廢水中和後送到尾礦壩進行曝氣處理,使汙水達到國家規定的排放標準,填補了中國黃金工業含氰汙水處理的一項空白。同時回收了氰化鈉、銅、硫等物質,這項含氰汙水處理新技術榮獲中國黃金總公司科技成果二等獎。另外還將氰化提金的“一浸一洗”工藝改為“二浸二洗”。一九八五年,氰化回收率提高到97.34%,進入世界先進行列。將金精礦全部氰化,生產成品金,一年增收130萬元。並在火法煉金的基礎上進行電解提銀,每年可回收白銀千餘公斤,增收40多萬元。由於選礦工藝的不斷改進和完善,一九八五年選礦回收率提高到95.18%。一九八○年到一九八四年,在礦石入選品位逐年下降的情況下,仍然平均年產黃金4.71萬兩,每年都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各項經濟技術指標。一九八五年,在36項可比經濟技術指標中,招遠金礦有34項達到先進水平。
一九八二年,招遠金礦認真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國營工業企業全麵整頓的決定》,以落實經濟責任製為突破口,加強計劃、物資、設備、財務、勞動等管理工作。把各項經濟技術指標層層分解,承包到科室、車間、班組和個人,形成上下成線,左右成網,縱橫相連,互相協調的經濟責任製,從而加強了以計劃管理為中心的各項專業管理。
一九八二年和一九八四年,先後對領導班子進行調整。礦級領導班子基本達到結構合理,專業配套,知識互補,使整體素質進一步提高。同時還貫徹了《國營工業企業職工代表大會暫行條例》、《國營工廠廠長工作暫行條例》和《中國共產黨工業企業基層組織工作暫行條例》。實行黨政分工,健全了黨、政工作機構和工作製度。建立黨委領導下的職工代表大會製度,發揮職工當家做主,民主管理企業的作用。一九八三年九月。招遠金礦經過兩年的全麵整頓,經上級驗收合格。
一九八五年,招遠金礦試行領導體製改革,實行礦長負責製,改革幹部製度,實行幹部選聘製、聘任製和任期製。
招遠金礦在生產發展的同時,逐步改善了職工的物質文化生活,擴建和新建了職工醫院、子弟學校、職工教育樓、托兒所、俱樂部、綜合商店、冷庫、浴池、電視差轉台和“玲瓏美術博物館”等文化福利設施。到一九八五年,新增公共福利設施1.44萬平方米,單身職工平均住房麵積由一九六二年的2.4平方米增加到9.6平方米,每戶家屬住宅麵積由一九六二年的20.97平方米增到48.16平方米,一九八五年的職工平均年收入比一九七九年增加94%。物質文化生活的提高,激發了職工的勞動積極性,一九八五年,黃金產量達到5.78萬兩,再創曆史最高水平,被冶金部授予“先進企業”稱號。
夾皮溝金礦
夾皮溝金礦位於吉林省樺甸縣東部的長白山北麓金銀壁嶺下。礦區西至樺甸縣城、東至敦化縣城,均有公路相通,距煙白鐵路葦沙河站30公裏。
夾皮溝金礦是一座具有一百六十多年采金史的老礦山。清朝道光元年(一八二一年)居民在該地發現砂金,隨即開始淘金。
道光二十五年(一八四五年),采金工人馬文良在夾皮溝發現岩金大礦脈。從此,夾皮溝的采金業由單一的砂金開采轉為以岩金為主,砂金、岩金同時開采。興盛時期,夾皮溝礦區共有采金工人4萬餘名,年產黃金20餘萬兩,號稱“日進鬥金”而馳名中外。
在發現岩金礦脈後,工人為維護自身利益,自發組織了“采金工人自衛團”,抗擊清政府的橫征暴斂和地痞流氓的敲榨勒索。道光二十八年(一八四八年),韓憲忠被推舉為“自衛團”團長。韓憲忠大權在握之後,不斷在樺甸、磐石、敦化等地擴展勢力,因韓憲忠係吉林省九台縣木石河人,木石河在清朝的“柳條邊”外,故世人稱韓氏家族及其統轄區域為“韓邊外”。直到一九三四年,夾皮溝金礦被韓氏家族統治長達八十六年之久。
夾皮溝豐富的黃金資源,使得俄、日、英、美等帝國主義者垂涎三尺,都處心積慮地想將其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
光緒二十八年(一九○二年)正月二十五日,沙俄政府脅迫清政府吉林將軍長順同其駐吉外務大臣留巴特夫秘密締結“條約”,獲得在夾皮溝的開礦權。同年夏,沙俄政府派人在夾皮溝設營建房,於北溝官井子礦區東側建一礦井。直到沙俄在“日俄”戰爭中敗北,才結束了對夾皮溝金礦的掠奪。
民國四年(一九一五年),日本帝國主義先後向中國提出了二十一條要求及其修正案。袁世凱為了竊國稱帝,在日本的威脅利誘下,竟與日本簽訂了《關於南滿洲及東部內蒙古之條約》和《關於山東之條約》兩個正約及換文13件。在《關於南滿洲開礦事項之換文》中明確出賣了東北的九大礦權,其中之一是夾皮溝金礦。日本根據這個換文,以“合辦”、“貸款”等手段,與“韓邊外”勾結,企圖霸占夾皮溝金礦。英、美帝國主義也多次向夾皮溝金礦擴展勢力。終因日本帝國主義者勢力雄厚,在韓氏家長韓錦堂無力償還“滿鐵”數百萬元貸款的情況下,於一九三三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被迫同日本“大同殖產株式會社”代表簽訂了《合辦經營夾皮溝金礦契約書》,將夾皮溝金礦拱手送給了日本帝國主義。一九三四年六月至十月間,日本侵略者派出以技術特種兵副司令岡少仁少將和東京帝國大學教授門倉三能為首的地質、測量、采礦、選礦、冶煉和化驗等技術專家12人,攝影和管理人員4人,配備日本警備隊員106人,組成122人的調查團,另外還顧用中、韓兩國民夫200餘人。調查團從東京專程到中國東北,對夾皮溝礦區及鬆花江上遊的金礦資源進行了為期一百二十九天的詳細考察。調查結束回國後,一九三六年十月,門倉三能寫出了近70萬字的《北滿金礦資源》一書,將夾皮溝礦區的資源調查編入該書第二編,並寫了夾皮溝金礦調查秘錄。一九三七年,“大同殖產株式會社”將夾皮溝開采權,轉讓給“滿洲礦山株式會社”,成立“夾皮溝礦業所”。日本帝國主義長達十二年的武裝占領和掠奪性開采,使夾皮溝金礦的地質資源遭到嚴重破壞。僅一九四一年至一九四四年的四年間,日本帝國主義者就從夾皮溝金礦掠走黃金5.84萬兩。
一九四五年十月,東北民主聯軍第十九旅解放了夾皮溝金礦。成立了夾皮溝金礦一局,劉洪濤任經理。管轄夾皮溝金礦和老牛溝金銅礦。
夾皮溝金礦的礦工們懷著解放後的喜悅,在駐礦的東北民主聯軍協助下,僅用一個多月的時間,即於一九四六年一月恢複了生產。從此,夾皮溝金礦成為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進行黃金生產的中國第一座大型岩金礦山;成為新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的搖籃,黃金生產的基地。
一九四七年七月,東北行政委員會接管了夾皮溝金礦,成立夾皮溝金礦局,孫洪儒任局長。管轄夾皮溝金礦、老牛溝金銅礦和石咀子銅礦。
一九四八年至一九四九年,夾皮溝金礦擔負了為有色金屬建設事業培訓管理幹部、專業技術人員的重要任務,東北有色金屬管理局選派笹倉正夫等日本專家、工程技術人員10餘人來夾皮溝金礦任教,先後舉辦了采礦、選礦、機械、地質、測量等技術訓練班,培訓了專業技術幹部160多人。這些技術人員都成為恢複和建設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和黃金工業的領導和技術骨幹。三十六年來,夾皮溝金礦還先後向全國有色金屬礦山、黃金礦山和工廠輸送了5千餘名各類管理、技術幹部和技術工人,這些人員,大都成為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和黃金工業部門的骨幹力量。有的擔任國家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的重要領導職務;有的成為高級管理和技術人員,為發展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和黃金工業做出了突出貢獻。
夾皮溝金礦的開采方式和機械化程度,隨著生產的發展而逐年提高。光緒二十四年(一八九八年)以前,采礦使用原始的火燒、水激方法使礦石脆裂,然後用鍬鎬采掘,經石碾子壓碎,再用水力淘洗。光緒二十五年(一八九九年)引進黃色炸藥,開始用手釺鑿岩,礦石搬運和坑內排水仍用人力。日本占領金礦後,於一九三七年開始采用柴油機組發電,實行了機器鑿岩、空壓機供風。一九三八年,建立選礦廠、變電所,直到一九四○年由遼源電廠供電,才開始采用卷揚機提升和機械排水。
夾皮溝金礦解放四十年來,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光榮傳統,自行設計並先後開采了東山青、立山線、下戲台、二道溝、紅旗、四道岔、八家子等7個坑口。到一九八五年繼續生產的有紅旗坑、二道溝坑和八家子坑等3個坑口。小北溝坑正在建設中,礦山的生產已實現鑿岩、提升、運輸、供風、排水、通風等全部機械化,礦山采選綜合生產規模為800噸/日。建有設計規模為880噸/日的選礦廠,采用混汞——浮選聯合選金工藝流程。主要產品為成品金和金精礦,副產品為銅、鉛和白銀。設有動力車間,汽車運輸隊,汽車修配廠,以及為礦山生產、生活服務的車間、單位共20個。礦區總占地麵積為54.9萬平方米,建築麵積為11.76萬平方米,共有職工3358人。新中國成立三十六年來,累計生產黃金114.24萬兩。
夾皮溝金礦在生產建設的發展過程中,走過了一條曲折的道路。
一九四九年,在民主改革運動的推動下,全礦開展了“創建新紀錄”、“生產立功”競賽活動。在生產條件差、電力供應不足的情況下,生產黃金2.25萬兩,銅109.7噸,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戰爭。
一九五○年,夾皮溝金礦在中國有色金屬礦山中第一個開展濕式鑿岩試驗,一九五二年九月獲得成功,並在全礦推廣應用。同時,在全礦推廣直線鑿岩、小班三次循環、單機多巷和硬質合金鑽頭等先進技術以及先進管理方法,使生產效率大幅度提高。一九五四年產金5.93萬兩,產銅502.2噸,創出曆史最好水平。在東北人民政府有色金屬管理局的領導下,夾皮溝金礦首先學習蘇聯的礦山管理經驗,建立了生產調度製度、交接班製度、派班製度等,強化了生產指揮係統。在經營管理中,推行了定額管理,實行定額核算,建立了《采礦規程》、《選礦規程》、《安全規程》等。
在五十年代,中國黃金地質勘探工作比較落後,探明資源日趨減少,夾皮溝金礦也因地質儲量不多,開始了回采工作。在這種困難局麵下,一部分領導堅持“多采、多出、多處理”盡早閉礦;一部分領導堅持“加強地質工作,縮小生產規模”維持繼續生產。但因處在反右傾的年代,“加強地質工作,縮小生產規模”的主張未被采納,錯誤地采取了“采富留貧、采大留小、采易留難”的作法,減少了地質探礦和生產探礦。一九六○年與一九五八年相比,地質探礦工程減少35.4%,生產探礦工程減少90%。致使采掘比例嚴重失調,在部分領導急於將礦山遷到紅旗嶺鎳礦的思想支配下,向吉林省冶金局寫了閉礦報告,經吉林省冶金局批準,這座百年老礦於一九六○年十月二十三日停止生產,正式閉礦。人員和設備調往紅旗嶺鎳礦,礦山隻剩留守人員34名。
夾皮溝金礦閉礦之後,原副礦長趙春起帶病領導留守人員,爬山越嶺尋找金礦資源,深入井下踏勘殘留礦量,直到吐血時還在堅持工作。這時省冶金勘探公司六○四隊對夾皮溝礦區內的二道溝金礦床也作出了評價,認為它是有工業價值的中型金礦床。於是留守人員向吉林省冶金局提出要求複產的報告。
吉林省冶金局於一九六一年六月十九日下達恢複夾皮溝金礦生產的通知。夾皮溝金礦立即組成恢複生產指揮部,僅用五十幾天的時間,就完成了設備安裝和調試等生產準備工作,八月十日,正式恢複生產。僅兩個多月就生產黃金2976兩,從此夾皮溝金礦又獲得了新生。
從一九六一年起,吉林省冶金勘探公司六○四隊跳出夾皮溝金礦老采區的“主蝕變帶”的束縛,加強了對夾皮溝礦區的成礦規律研究,在重新詳細評價了二道溝金礦床之後,又發現了三道岔金礦床(即紅旗坑口),並探獲了十分可觀的地質儲量,為夾皮溝金礦擴大生產提供了地質資源。二道溝坑口和紅旗坑口分別於一九六四年五月和一九六六年五月正式建成投產,一舉扭轉了複產後礦山連續四年虧損的局麵。但是,自一九六七年四月起,“文化大革命”波及全礦,致使礦山生產處於半停頓狀態。一九六七年至一九六九年三年間,累計虧損172萬元。
一九七○年以後,礦山生產逐步恢複正常,但因在生產管理上一味地追求產量,違背了“采掘並舉、掘進先行”和“大小、貧富、難易兼采”的技術原則,造成采掘比例和三級礦量的嚴重失調。到一九七五年,開拓礦量保有二年零二個月,采準礦量保有五十天,備采礦量隻保有二十四天的用量,給以後的生產造成嚴重的困難。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夾皮溝金礦從企業整頓入手,端正辦企業的指導思想,清“左”除舊,開始理順采掘關係,實現了複產後三級礦量的基本平衡。
在地質資源接近枯竭,礦石品位降低,產品質量下降,礦山麵臨虧損的嚴重局麵下,夾皮溝金礦還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堅持走改革之路,把著眼點放在深挖老礦的內部潛力上,致力於礦山的技術改造。一九八四年,在全礦推行了以利潤承包為主體的經濟責任製。狠抓節能降耗工作,使礦山總成本比一九八三年降低1.59%,采礦單耗比一九八三年降低12%。一九八四年,從殘礦中回收黃金5152兩。同時,加強了地質工作,開展深部成礦規律研究,在二道溝坑找到了第二成礦梯段,隨即擴建豎井,一九八四年十月竣工後,這個坑口的生產能力提高2.5倍。在紅旗坑深部、廟嶺礦區也都找到了新的礦體。
從一九八三年起,對選礦廠的老設備進行更新改造,使選礦處理礦石規模提高10%,為擴大再生產,處理低品位礦石打下了基礎。還開展了中深孔分段擠壓爆破溜礦法等采礦方法的研究和應用;采用水淬硝酸分金提銀新技術,既提高了合質金品位,每年又可回收白銀500公斤。
夾皮溝金礦由於加強企業管理和注重技術進步,一九八四年創出了選礦全員勞動生產率、選礦工人勞動生產率、選礦電耗、采礦一次損失率、采礦作業成本、選礦作業成本和合質金品位等7項全國同行業先進水平。
夾皮溝金礦解放四十年來,不但為國家生產大量黃金,而且還造就了一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新型礦工。他們當中有曾經3次受到毛澤東接見,創造了“三快四好”操作法的全國勞動模範那寶玥;有曾經兩次創造有色金屬礦山月探礦掘進全國最高紀錄,並受到共青團中央嘉獎的101快速掘進隊和隊長朱先祿;有幾十年如一日忘我工作的吉林省冶金係統和吉林市勞動模範劉廣才;還有為夾皮溝金礦的發展嘔心瀝血的曆屆礦長劉洪濤、錢金波、孫鴻儒、洪戈、華裕民、趙春起等。
一九七六年八月,國家投資建設選礦廢水治理工程,建4.64萬立方米尾礦壩一座,於一九七八年十月十五日竣工並投入使用。治理後排放的廢水,各項有毒物質含量指標均低於國家標準,從而結束了夾皮溝金礦選礦廢水汙染鬆花江的曆史。一九七九年,在國務院環保領導小組於吉林市召開治理第二鬆花江水係汙染會議會上,夾皮溝金礦被評為環保先進單位。一九七九年修建民用自來水工程,一九八○年九月三十日竣工並投入使用,實現了礦工們多年的願望。從一九七九年起,全礦開展了植樹種花、美化礦區的活動,到一九八五年止,全礦共植樹48萬株。礦區主要街道鋪設了水泥路麵,建設了金山公園和能夠舉行較大型文藝演出的俱樂部。一九八五年又改建了職工浴池。職工醫院設備比較齊全,能做胃全切除等大型手術。在礦區還建立了中、小學校5座。夾皮溝金礦已成為具有一定生產規模,生產、生活、文教衛生等設施完善的欣欣向榮的社會主義新型礦區。
焦家金礦
焦家金礦位於渤海萊州灣畔的掖縣境內。生產規模為日處理礦量500噸。是一個具有采、選、冶綜合生產能力的大型金礦。一九八五年底,礦山有職工1560人,投產以來累計生產黃金15.26萬兩,實現利潤1830萬元。
焦家金礦床是“焦家式金礦床”的典型。屬中溫熱液蝕變岩型金礦床,礦體規模較大,品位穩定,礦石可選性好。
焦家礦區采金始於明朝,以後各代均有開采。一九六七年,山東省地質局第六地質隊到礦區進行勘探,一九七一年,提交地質報告。已探明黃金儲量為68.44噸。
一九七四年,焦家金礦開始籌建。一九七五年六月,王震在膠東視察黃金生產時,對焦家金礦的建設極為關注,從北京衛戍區抽調14名幹部充實礦山領導力量。同年九月,建設工作全麵展開。一九七六年十月一日,跨越黃、招、掖三縣的輸變電線路和輸水、排水管路建成。
井巷開拓和主廠房建設是礦山兩大主體工程。承擔直徑4米、深120米豎井下掘任務的第三掘進隊,在技術力量薄弱、提升能力差的情況下,用人工裝廢石,創造了小班下掘1.1米的紀錄。十個月即完成主井的下掘任務。至一九七八年底,主廠房工程施工已告結束,尾礦壩砌築等項工程也相繼完成。
一九七九年,建設工程進入收尾和選礦設備安裝階段。在時間短、工作量大、起重設備缺乏的情況下,廣大職工因陋就簡,苦幹巧幹,使安裝工程和建設收尾工作順利完成。十二月二十日,日處理礦石500噸的選礦係統一次試車成功,至此,焦家金礦提前一年建成。
焦家金礦的礦體上盤圍岩節理發育,鬆軟易冒落,開采難度較大。因此,冶金部決定選用“上向水平分層尾砂膠結充填采礦方法”,由北京有色冶金設計研究總院和焦家金礦等單位共同承擔試驗任務,試驗工作從一九七八年開始至一九八一年結束。一九八一年十一月,冶金部在焦家金礦對這一科研成果進行了技術鑒定。到一九八五年六年來,使用這種采礦方法共采出礦石74.1萬噸,采場日供礦能力達到28噸,采礦損失率和貧化率分別為16.45%和19.38%,采礦工效平均達到4.7噸/日。
尾砂膠結充填采礦方法采用的立式砂倉充填新工藝,在中國黃金礦山首次設計應用。試驗證明:立式砂倉充填係統運轉正常,放砂濃度平均為60—64%,係統綜合生產能力為40—50立方米/小時,適合采礦生產需要,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為了充分利用礦產資源,提高黃金產量,焦家金礦於一九八三年,對靠近地表的氧化嚴重的保安礦柱采用露天法開采。三年共采出礦石23.3萬噸,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
一九八四年,進行采礦工藝改革,對礦體厚度在3.5米以下的薄礦體、礦岩較為穩固的礦段,采用“分條上向進路一次充填采礦方法”回采,使采場生產能力達到35噸/日,采礦損失率和貧化率分別達到了4.5%和6%。為進一步提高采場生產能力,加速礦山開采步伐,一九八五年三月,中國黃金總公司將焦家金礦采礦方法試驗課題在全國公開招標,通過評議,確定長沙礦山研究院為中標單位,他們提出的采礦方法是“上向進路機械化充填采礦法”。試驗工作正在進行,投產後采場生產能力將達到150—180噸/日。
同時,對礦房回采過程中頂板維護進行了大膽探索,先後使用了木支護、噴漿護頂、漲殼式錨杆支護、開縫摩擦錨杆護頂、長錨索加固頂板等新技術,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開縫摩擦錨杆實驗獲冶金部科技成果三等獎。
為了及時預報采場頂板的穩固情況,確保安全生產,一九八四年,該礦開展了采場局部岩體預測預報新技術試驗研究。通過利用WD—1型無線電地音儀對部分采場頂板岩體冒落監測,已做過11次危險冒落預報和兩次安全預報,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並通過部級技術鑒定。
焦家金礦投產初期,選礦廠采用二段一閉路碎礦流程,一段閉路磨礦流程和浮選流程。一九八○年投產後,日處理礦石規模達到500噸,浮選回收率為95.65%,生產的產品為金精礦。一九八三年,自行設計、施工,用三個月的時間,擴建了三號磨浮係統,使處理礦石規模達到了750噸/日。同年九月,露天采場開始向選礦廠供應含泥量大、氧化程度高的難選礦石。在一九八二年和一九八三年兩年中,該礦與東北工學院合作,對氧化礦的浮選進行了試驗研究。當原礦品位3.96克/噸時,回收率達到84.23%,精礦品位達到136.41克/噸。爾後,該礦又試驗摸索出硫化礦、氧化礦混合處理的工藝流程,方便了生產管理,提高了工藝指標。這項成果獲得山東省黃金公司科學技術獎。
為改變產品結構,焦家金礦將選礦廠生產的浮選精礦,采用氰化浸出、鋅粉置換和冶煉的提金工藝生產成品金。在氰化過程中,每年約有3.6萬立方米的含氰汙水排出。為防止汙染,一九八五年一月,在進行氰化廠施工的同時,汙水處理工程也開始施工,氰化廠和汙水處理工程均一次試車投產。氰化提金投產後,礦山由生產金精礦改為生產成品金,僅改變產品結構這一項,每年即可增收50萬元,汙水排放也達到了國家規定的排放標準。
焦家金礦井下廢水每年達39萬噸,這部分水中氯離子含量高達6001.33毫克/升,接近半海水,用於生產,沒有先例,過去一直排之入海。一九八○年以來,由於礦山周圍地區持續幹旱,淡水資源緊缺,斷水停車之事時有發生,礦山果斷地決定對井下廢水進行回收利用試驗,投資10萬元,建設1座井下廢水處理係統。該係統投產後,選礦廠生產全部改用井下廢水,生產指標同用淡水相近,徹底解決了用水不足問題。每年還可節約供水費8萬元。
一九八二年,冶金部黃金管理局將焦家金礦列為首批進行企業整頓單位,對企業的生產、經營等各項管理製度進行了全麵整頓。首先,學習首鋼改革管理的經驗,在全礦推行崗位經濟責任製,對井下職工實行計件工資製。其次,增設了計量檢測手段,加強了基礎管理工作,使信息反饋製度化。第三是調整了兩級領導班子,提高了幹部隊伍的素質,基本上達到了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要求。同時,對井下開拓、運輸、通風等8大係統進行了調整,還清掘進欠帳2408米,保持了正常采掘比例,完善了生產工藝。
一九八三年十一月,焦家金礦的企業整頓經中國黃金總公司檢查驗收合格。
一九八四年六月,山東省黃金公司對焦家金礦實行“每兩黃金工資含量包幹”製度。為把包幹指標落到實處,焦家金礦對投產以來的生產經營情況做了分析研究,於七月份開始在全礦實行以“黃金工資含量”承包為主要形式的8種不同經濟責任製,做到了責、權、利相結合,調動了職工的積極性,當年生產黃金2.7萬兩,實現利潤155萬元。一九八五年黃金產量又增加14%,利潤比上一年增長4倍以上。全員勞動生產率比剛投產的一九八○年提高了24.5%。
一九八二年以來,該礦首次招收農民合同工100名,長期合同工50名,充實井下第一線,為逐步打破職工的“鐵飯碗”開辟了一條途徑。
投產以來,該礦用於職工的智力投資84.67萬元,參加各種技術短訓班、文化補習班的人數達924人次,送往大、中專院校學習和短期培訓的職工有61人。
生產的發展,帶動了職工福利事業的改善,一九八五年底,已建職工住宅達5967平方米,礦區設有商店、糧店、醫院、子弟學校、幼兒園、圖書室、冷庫等文化福利設施,一座設計新穎的大型職工俱樂部即將建成。
焦家金礦二期建設工程施工進展較快,直徑5.5米、深385米的主豎井已經建成。—110米、—150米井巷開拓工程已完成70%。焦家金礦地質儲量豐富,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
五龍金礦
五龍金礦位於丹東市振安區境內,距丹東市30公裏,交通便利。一九八五年末,職工總數為2763人。有1個分礦,4個坑口,2個選礦廠,2個生產輔助單位,4個後勤服務單位及17個職能科室。全礦占地4.5平方公裏,建築麵積9.2萬平方米。本礦和分礦的選礦廠處理礦石規模分別為500噸/日和250噸/日,本礦選礦廠設有氰化冶煉工段,可直接冶煉黃金。
早在清朝光緒二十六年(一九○○年),就有人在五龍山上找金。據《東溝縣誌》載:“第一區之南北塘,六區之鋪板石均產黃金,清季均經官商采辦,以礦苗不旺賠累停辦”。清朝被推翻後,礦區民眾相繼挖礦淘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