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國之後
一、蕭皇後:諷諫暴君,漂泊異域
蕭皇後是後梁明帝蕭巋之女。她有才識,善文墨,嫻靜溫柔,美麗端莊,文帝選與晉楊廣為妃。晉王蕭妃非常敬愛,夫婦十分相敬,生活相當美滿。仁壽四年(604年)七月,晉王趁文帝病重之際,殺死生父,奪取了帝王的寶座,成為曆史上有名的隋煬帝。蕭氏也由晉王妃晉升為蕭皇後。
晉王楊廣登上帝位,立刻暴露出他驕奢侈淫逸的本來麵目。他憑著強大的國力和社會積累起來的豐盈財富,揮金如土,大肆浪費,百般炫耀帝王的奢華與威武。他大修宮室,開通2500公裏大運河,修建離宮,建造龍舟。準備作一次盛大的水上遊曆,一時江南騷動。
蕭後對這種遊樂生活早已厭倦。她看到煬帝的所作所為非常不安。她深知,驕奢淫逸乃自取滅亡之道。如果這樣下去,就有國破家亡的危險。她也知道自己的責任。於是她運其才思,作了一篇《述誌賦》,勸他立誌恭儉,遠於聲色,防危防溢,清淨寡欲。這些勸誡對煬帝來說是極有針對性的。但煬帝讀後大笑,不以為然。他認為人生如夢,應當及時享樂。他正在日夜籌劃暢遊江都的事,蕭皇後的見解在他看來實在不合時宜。蕭後看到她苦心撰寫的《述誌賦》並沒有打動煬帝的心,非常失望,她感到無可奈何,隻好聽從命運的安排了。
大業元年八月,正值金秋季節,煬帝耗費無數民脂民膏精心準備的江都之行開始了。煬帝偕皇後、嬪妃、貴戚及僧尼道士、番邦使節、百官衛士二萬餘人從洛陽乘船向江南進發。船隻首尾相接,綿延二百餘裏。所過州縣,五百裏以內都要供備飲食,極盡水陸奇珍。煬帝到達江都,在山光水色美人叢裏暢遊數月,於第二年四月返回洛陽。
煬帝並不以此為滿足,他又進行更大的冒險。從大業八年到大業十年連續發動了三次對高麗的戰爭,使隋朝元氣大傷。煬帝乘遠征,蕭後都苦心諫阻,但已是知其不可而為之了。大業十一年,煬帝親率嬪妃百僚北巡邊塞。一路上大肆鋪張浪費,地方百姓苦不堪言。突厥可汗偵知此事,遂聚人馬數十萬,準備襲擊煬帝每次輿。煬帝一行在雁門被圍,官軍幾次出戰,終因寡不敵眾,均戰敗而回。煬帝被困在城裏,急得不知所措。還是蕭皇後臨危不亂,她知道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她勸煬帝不要吝惜財物,發動百姓助戰,凡能殺敵立功者,一概給予重賞。百姓情緒高昂,紛紛前來助戰。蕭後的弟弟蕭王禹又建議利用公主與楊家的血緣關係,向義城公主求援。義城公主在緊要關頭,派急使報告突厥可汗,說北方有急警,而這時太原和東部援軍也陸續到達,可汗怕後方有變,方才解圍而去。
煬帝驚魂未定,又開始籌劃再次巡遊江都之事。大業十二年,全國局勢已經相當嚴峻,煬帝卻一意孤行,隻顧享樂,再次遊樂江都。此時皇朝已危在旦夕。李淵占領京師長安,竇建德、劉武周,各自稱雄一方。李密攻陷洛口,洛陽告急。煬帝對此已無能為力,最後決定南下,並以長江為屏障,偏安江南,於是下令在丹陽預造丹陽宮,以為將來的退路。這使隨從百官和禁衛士兵大為驚恐。因為煬帝一旦去丹陽,他們和家人永遠不能相見了。於是武賁中郎將司馬德戡發動部下,聯絡煬帝近侍監門直閣裴虔通等人,共推右屯衛將軍宇文化及為首,發動政變,提兵進宮,殺死煬帝,率眾西歸長安。這就是不可一世的隋煬帝的可悲下場。
宇文化及集合百官,假稱蕭後命令,立秦王浩為帝,宇文化及自封為丞相,專製一切。蕭皇後等被宇文化及挾持西歸。途中宇文化及鴆殺秦王浩,自立為帝,建國號為許,但不久即被雄踞河北的竇建德戰敗殺死,蕭後一行又被竇建德收留。竇建德的妻子生性妒嫉忄票悍,煬帝的嬪妃美人都被趕出竇家宅院,同蕭皇後一起被安置到武強縣(今屬河北)勉強維持生活。當時正值突厥強盛,義城公主不忘舊情,派遣使節迎請蕭皇後,竇建德不敢挽留,蕭皇後於是攜帶齊王日柬的遺腹子楊政道以及煬帝嬪妃美人北上寄居突厥,開始了流亡生涯。楊政道被突厥處羅可汗封為隋王,蕭後一行及前後歸入突厥的人都被編為部落,寄居隋王領地定襄城(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土城子)。蕭皇後從貴為皇後到寄人籬下,此中辛酸,向誰訴說?
大唐貞觀四年(630年),唐太宗李世民打敗突厥,感歎她漂泊異域,派人迎請蕭後返回京師。但她返回故國後已物是人非,孤若無依。貞觀二十二年,她在安靜空寂中悄然死去。唐皇朝以皇後禮將她與煬帝一同葬在揚州西北雷塘煬帝陵。
二、鄭皇後:國破被俘,淪落北國
鄭氏進宮之前,徽宗趙佶已與王皇後結過婚,並生下欽宗越桓。哲宗去世,由於得到宮女鄭氏和王氏的幫助,越佶得立為皇帝。後來鄭、王二人被向太後賜與趙佶,被封為貴妃。
鄭氏出身侍婢,因有功於徽宗,倍受寵愛。自進宮後,除侍奉皇帝,別無他事,鄭氏喜歡讀書,有一定文化水平,能自寫奏章,談吐文雅。徽宗酷愛文學藝術,經常做些詞章賜給她,共同的愛好進一步加深了二人的感情,王皇後死後,鄭氏正位中宮。
鄭氏出身寒微,家無靠山。有從兄弟鄭居中進士出身,任真定府教授。徽宗即位,鄭氏多次要求徽宗為居中加官,經幾次超遷,鄭居中做到翰林學士,並出任同知樞密院事。鄭氏自己的地位鞏固以後,認為已不再需要靠山,鄭居中以外戚做顯官,對皇後將有不良影響,故鄭氏以外戚應避嫌為理由,提議讓鄭居中離開樞密院。蔡京第一次罷相後,其黨徒多次在徽宗麵前為其開脫,徽宗也有相蔡京之意。徽宗在朝廷雖未公開此意,卻把這想法告訴了皇後,皇後又告訴了父親鄭紳。鄭居中從鄭皇後父親那裏得知此事,主動向徽宗提議恢複蔡京相位。蔡京複相後為報答鄭居中,提議徽宗恢複鄭居中的職務。值鄭皇後回娘家探親,得知此事,回來後告訴徽宗:“鄭居中結幫拉派,行私舞弊,允許禦史公開揭露和批評。”鄭居中初依鄭氏飛黃騰達,繼因鄭氏又兩度落職,反映了鄭氏因地位的改變而產生異樣的心理狀態。
蔡京勸徽宗及時行樂,童貫、朱麵力、梁師成等人極力讚助,蔡京的小兒子蔡攸更以善於陪徽宗玩耍博取高位,副宰相李邦彥世稱“浪子宰相”,這就是徽宗政府的主要成員。每有君臣同宴,李邦彥都自為歌舞,不時插入一些市俗笑話,使君臣捧腹,但很少提及政事。時值方臘起義前後,正是多事之秋,鄭氏不禁大為感歎:“宰相如此,怎能治理天下!”
宣和七年(1125年)冬,金人分兵兩路南下,長驅直入。朝廷一片混亂,徽宗和宰相們紛紛準備逃跑,任命長子趙桓做開封尹,具體負責京城防守,為自己溜之大吉推卸責任。當時以李綱為首的一批主戰派反對放棄京師,但也認識到徽宗和執政者們既無退兵之術,又不得人心,倒不如讓他們離開,重整防務,或許更有希望。故李綱等人提出,在國難當頭之際,若要皇太子擔負禦敵重任,徽宗應直接把皇位傳給太子,這樣才能更有號召力。實際上,這是一場變相的奪權,徽宗讓位,預示著他任用的大臣也要隨之下台。但徽宗已顧不了許多,立即表示同意。二十五歲的欽宗即皇帝位。
此時金兵步步逼近,形勢危急。宣和八年正月三日夜,徽宗和皇後及未成年的一大群兒女在蔡攸等親信的扈從下乘船南下。渡過黃河,抵達南京(今河南商丘),渡江到達鎮江。正月初七,金人兵臨城下。金兵孤軍深入沿途受到阻擊,汴京也做了防守,感到滅宋時機尚不成熟,有被圍殲之危險,故在虛張聲勢地勒索一批財物後,很快主動撤退。金兵退後,似乎天下又恢複太平,主戰派官僚相繼離開朝廷。但不到半年,金兵再度大舉進攻。朝廷無兵退敵,把希望寄托在六甲神兵的妖術上。妖術失敗,靖康元年(1126年)閏十一月二十五日,汴京被金兵攻破。金人揚言要談判,和談成功後立即撤兵,但要徽宗親往金營。欽宗考慮父親年邁,自己主動前往,結果,金人首先要求廢欽宗,別立趙家族子為宋國主,不許稱帝。欽宗回來後把事情告訴徽宗,並主動提出把皇位讓給九弟康王趙構。當時趙構生母韋賢妃在側,深知這樣的皇帝不好當,便說:“金人的目的決不止此,恐怕還有更大的陰謀。”
靖康二年正月初十,欽宗被迫再進金營。金人開出一張勒索金銀、物品和馬匹的帳單,聲稱滿足後即可撤軍。宋政府官員包括徽、欽二帝都極力應付此事,一時汴京城內搜刮一空,無數人被逼迫拷打至死。金人看到城中已的確沒有更多的油水,便宣布正式廢徽、欽二帝為庶人,立張邦昌為帝,稱楚。二月七日晨,有幾個往來於宋、金之間的宋朝官員求見,轉達金人命令:須徽宗親去金營懇請,金人方允欽宗回朝。他們還帶來欽宗的口信:“請爹爹、娘娘快來,不可錯過機會。”徽宗夫婦信以為真,剛出城門,隨從人便被金兵逐回,徽宗驚呼上當,已為時晚矣。到金營後,徽宗兩次上書,請求讓欽宗還朝,均被拒絕。三月二十九日,金軍撤退,徽宗、鄭後及部分妃嬪、皇子隨一路金兵由河北直接北上,欽宗、朱後等隨另一路繞道山西北上,約定會於燕京。至此,除哲宗廢後孟氏和康王趙構等極少數人外,皇族與後宮妃嬪共三千餘人全部被俘,開始了顛沛流離的俘虜生涯。
經過忍饑挨餓、擔驚受怕的數月旅程,徽宗夫婦抵達五國城(今黑龍江依蘭以東至烏蘇裏江口的鬆花江兩岸)。徽宗在流亡中悲感交集,他以其文學天賦寫下了一些感人肺腑的詩句:
徹夜西風撼破扉,蕭條孤館一燈微。
家山回首三千裏,目斷山南無雁飛。
九葉鴻基一旦休,猖狂不聽直臣謀。
甘心萬裏為降虜,故國悲涼玉殿秋。
徽、欽二帝分別被封為昏德侯和重昏侯。不久,又被遷往韓州(今遼寧昌圖八麵城)居住,同時遷去九百餘人,劃給田地十五頃,令自食其力。紹興元年(1131年),鄭氏死,終年五十二歲。徽宗死於紹興五年。
三、韋賢妃:被俘北上,僥幸南歸
鄭氏做皇後時,身邊有兩個親信宮女:韋氏和喬氏。她們經常在皇後身邊,與皇帝有較多的接觸機會,都受到皇帝的寵幸。韋、喬關係很好,結為異姓姐妹,並相互約定:不論誰首先得到皇帝的寵幸,都不要忘記提攜另一位。不久,喬氏得幸,果然極力援引韋氏,二人都正式列為妃嬪。徽、欽二帝被俘,喬、韋二妃也隨同北遷。
清康元年(1126年)十月,金人再次大舉南下。欽宗派人聯係和談事宜,金人要求以親王為質,趙構奉命出使。趙構途經磁州(河北磁縣),被守將宗澤勸阻,滯留於此。靖康二年五月初一,趙構即位於南京(今河南商丘南),是為南宋高宗。高宗遙尊生母韋氏為宣和皇太後,遙立夫人邢氏為皇後,這時金人南下,步步逼近。因而,高宗即位不久便逃往揚州,又到建康,輾轉至臨安(今杭州)定都。秦檜回朝後,很快就以一意主和取得高宗信任,做了長達十五年的宰相,奠定了南宋小朝廷苟安江南的基本格局。與金人求和的正當理由就是迎接二帝、太後、生母韋賢妃南歸。
紹興七年(1137年)初,何蘚從北國出使歸來,首次報告徽宗和鄭後相繼去世的消息,以及韋賢妃等人的生活狀況。這時,韋氏已經是五十八歲的老人,在北方已生活十年,高宗的確非常為生母的身體擔心。為表示對母親的思念,高宗遙尊韋氏為皇太後,追封其三代為王,封其親屬為官者三十餘人。紹興七年十二月,王倫從金國出使回來,對高宗彙報說:“金人同意讓我們接回太後和徽宗及鄭後的靈柩,並許歸還河南的土地。”高宗得知這一消息異常興奮,立即表示,無條件接受和談。當宋朝隨行使者出發前,高宗囑咐說:“卿等見了金國主,可以對他說:‘我們太後在貴國不過是一個普通老人,在我們國家卻至關重大。’若以至誠勸說,他們也會被感動。”由於意見不一,金人並沒有很快履行諾言。到紹興十二年,韋氏才被允許南歸。經過長期的苦難磨煉,韋後的思想已完全成熟,不是原來隻討皇帝歡心的賢妃,而是一位飽經風霜的老嫗。她歸心似箭,但表麵上卻裝得若無其事,直到護送隊伍全部到齊,她才開始打點行裝,讓三人的靈樞起駕;她擔心金人有陰謀,唯恐中途變卦。暗中向熟悉的金人官員借了三千兩黃金,答應進入宋界後便加倍償還。然後她把這些錢全部用來賞賜護送人員,要求立即起程。重金自然有莫大效力,果然一路平安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