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後的地位(1 / 3)

皇後的地位

一、皇後的職責

在封建社會中,人們常把皇帝稱為“君父”,把皇後稱作“國母”。然而“後”之一字,最初並不專指帝王之妻。夏商時期,最高統治者夏王和商王皆可稱為後,所謂“後亦君也”(《漢書》卷97上,《外戚傳》顏師古注。)。自西周始,“後”字才專指帝王之正妻。《禮記·曲禮》雲:“天下之妃曰後。”為何稱作後,鄭玄注《禮記》說:“後之言後,言在夫之後也。”(《後漢書》卷10上,《皇後紀》注。)可見其地位是在丈夫之後。古代社會等級森嚴,所謂“天有十日,人有十等”(《左傳·昭公七年》。),不同等級人的妻,就要有不同的名稱來區別其身份等級。如庶人之妻為婦人,大夫之妻稱孺人,諸候之妻曰夫人;天子最尊,其配偶也最尊,故稱皇後。史載:“天曰皇天,地曰後土,故天子之妃,以後為稱,取象二儀。”(《漢書》卷97上,《外戚傳》顏師古注)二儀指的就是天與地、陰與陽。帝王代表天、陽,後則代表地、陰,女子表率。故曰“母儀天下”。

在皇權至高無上的封建社會裏,皇後在內宮中的地位最為尊貴,“後正位宮闈,同體天王”(《後漢書》卷10,《皇後紀》。),在皇後下麵有眾多的嬪妃、女官以及宮女。我國自古就有“男主外,女主內”之說,《禮記·昏義》雲:“天下聽男教,後聽女順;天子理陽事,後治陰德;天子聽外治,後聽內職。”按照《周禮》的比附:“天子與後,猶日之與月,陰之與陽,相輔而成。”皇帝專管前朝政務,統治天下臣民;皇後統攝六宮,掌管內廷事務,以輔助天子。皇帝和皇後的婚姻是政治的聯姻,他們治家、治內宮便是治天下的縮影。內治與外治是相輔相成的,所謂“治天下者,正家為先,正家之道,始於謹夫婦”(《明史》卷113,《後妃傳序》。);“天子之與後,猶父之與母”(《明史》卷113,《後妃傳序》。)。皇帝為天下之父,皇後就是天下之母。“母儀天下”就成了封建君主專製政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專製君主通過“立綱陳紀,首嚴內教”(《禮紀昏義》。),使皇後為天下眾多家庭照示母儀,為天下女性樹立楷模,從而“助宣王化”,確立起封建帝王為天下大宗、萬民君父的形象。

皇後作為後宮之主,後宮中所有的妃嬪、女官、宦官、宮女都得聽命於她。皇後還可以勸諫君主,懲處有過失的宮人,擁有執行宮中法紀、維護宮內等級秩序的權力。清代的慈禧太後曾經頒布過一道懿旨。上書:“皇後有統率六宮之責,內宮妃嬪等如有不遵家法,在皇帝前幹預國政,顛倒是非,著皇後嚴加訪查,據實陳奏,從重懲辦,決不寬貸。”(《宮中現行則例》卷3,《宮規》。)此道懿旨不僅強調妃嬪不得幹預朝政,而且明確皇後有統率六宮、號令嬪妃的職權。

皇後或太後不僅可以掌管後宮事務,在特定的曆史條件下,還可以參與甚至主持朝政。例如在皇位繼承問題上,當皇帝無子、皇統中斷時,皇太後可以選擇皇位繼承人,執掌廢立之權。西漢皇太後決定皇帝廢立的事例不少,如呂太後臨朝稱製,幽少帝於永巷,立桓山王劉弘為帝。漢昭帝死後,昌邑王劉賀即位,因劉賀“好倡樂逸遊,動作無法度”(《漢書》卷63,《武五子傳》。),失去帝王禮儀,大將軍霍光即與君臣上奏上官太後,得太後許可,下詔廢劉賀為庶人,另立劉詢為帝。另外,封爵冊免大臣,母後亦多有權幹預,如呂後之王諸呂,竇太後罷免丞相竇嬰、太尉田蟲分和禦史大夫趙綰等。東漢王朝,皇帝大都短命夭折,因無子嗣,皇統中斷。在此情況下,一般皆由皇太後與外戚定策宮闈,立年幼的外藩之子為帝,以便控製朝政。史載:“東京皇統屢絕,權歸女主,外立者四帝,臨朝者六後。”(《後漢書》卷10上,《皇後紀序》。)由此可見太後的權威以及其對國家政治的影響。

有的皇後或皇太後還以種種藉口,臨朝稱製。漢代太後監朝稱製時,在形式和權力上與皇帝基本相同。太後亦自稱“朕”,其令稱“製”。臣下則稱其為“陛下”,其死則稱“崩”。唐代太後還可服天子袞冕以謁太廟,代替皇帝祭祀祖宗。然而在“男女大防”的封建禮教製度下,不要說是女主同臣下,即使是一般民間男女,也不能隨便見麵接觸。因此皇太後臨朝聽政,就像皇帝那樣直接麵對朝廷大臣,而必須用“簾子”加以遮隔,於是便有“垂簾聽政”製度。

其實,太後臨朝就是代替皇帝執掌朝政,行使皇權,統治天下臣民,成為封建王朝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從秦昭王母輩太後“始攝政事”起,西漢有呂、竇、傅、王等把持政權的母後。東漢更甚,“東漢多女主臨朝”,臨朝稱製者有六個太後。西晉有惠帝皇後賈南風擅政,北魏則有獨攬大權、政令皆出其手的馮太後和靈太後。唐代武則天利用高宗的軟弱無能,在高宗時就自稱天後。史載:“帝自顯慶已後,多苦風疾,百司表奏,皆委天後詳決。自此內輔國政數十年,威勢與帝無異,當時稱為二聖。”(《舊唐書》卷6,《則天皇後》。)高宗死後,武則天不僅廢掉自己的兒子中宗和睿宗,臨朝稱製,而且改朝換代,攫權皇位,建立武周政權。武則天皇袍加身,君臨天下,成了中國曆史上空前絕後的女皇帝。

到了宋代,正式確立了皇太後垂簾聽政製度。宋代祖製規定,因皇帝年幼或患重病而未能親政,皇太後或受先帝遺詔,年尚少,劉太後臨朝稱製,處分軍國重事,與帝五日一禦承明殿,帝位左,太後位右,垂簾決事,號令嚴明,恩威加天下(《宋史》卷242,《後妃傳》。)。史載,宋代垂簾聽政之後有九人。在少數民族統治的政權中,婦女地位高於中原漢族地區。按照契丹族的傳統,皇帝死後,皇後述律氏稱製,攝軍國事,嫡長子耶律倍因不為其母述律後所喜,被奪去繼承皇位的權力。結果,次子耶律德光在述律後的支持下,登上了皇帝寶座(即遼太宗)。可以說,太後臨朝稱製,幾乎與遼王朝相終始。

總之,在中國曆史上從呂後稱製到慈禧垂簾,女主擅政層出不窮,她們少則主政數年,多則達數十年,在封建政治舞台上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二、位同至尊

在後宮中,皇後的地位曆來都是很高的。史載:“皇後之尊與帝齊體,供奉天地,祗承宗廟,母臨天下”(《東漢會要》卷1,《帝係上》。),稱之為“海內小君”。皇後都有寶璽,她們的敕製稱教令,可以同皇帝一樣,生前得尊號,死後獲諡號,還有特定的輿服、冠冕和儀衛鹵簿。在後宮還為皇後設置官爵,宮中機構龐大,宮官等級分明,儼然是一個小朝廷。例如秦漢王朝,皇太後和皇後都有宮官,漢代皇太後宮官中地位最高者,乃是太仆、衛尉、少府,即所謂“漢製,太後三卿”(《通典·職官九》。)。太後三卿之外,太後宮官還有私府、宦者、車府、永巷、倉廄等官令長丞。皇後宮官中地位最高,也是最重要的官職為大長秋,大長秋“職掌奉宣中宮命,凡給賜宗親,及宗親當謁見者關通之,中宮出則從”(《後漢書·百官誌》。)。皇後宮官還有中太仆,掌皇後車馬;衛尉,掌皇後所居之宮的警衛。皇後宮官機構與皇太後宮官係統基本相似。從南北朝開始,後宮還另設女官係統,以佐治內事,維護皇後在宮中的崇高地位。

封建王朝的皇後製度也是逐步完善的,秦代確立了皇後的正嫡地位,以後各朝後妃嫡庶等級製度日趨嚴密。從東漢靈帝始,冊立皇後有嚴格的規定。到了北齊和隋代,確立了皇後受臣朝賀和內外命婦朝見皇後的中宮朝會之禮。所謂內命婦是指皇帝的妃嬪等有品位的宮人,還包括皇太子妃、良娣等人,從貴妃到采女分為八品;外命婦是指皇室公主、皇子之妃,以及朝廷王公大臣的母、妻等誥命夫人,從公主到鄉君分為五品。北齊和隋朝的中宮朝會摹仿群臣朝見皇帝的外朝會,當然規模和氣勢比皇帝的外朝會要小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