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典籍故事——《史記》
《史記》是西漢偉大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的代表作品。司馬遷生於公元前145年或135年,大約死於公元前90年,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人。父司馬談曾任太史令,司馬遷幼年在家鄉耕牧、讀書,10歲隨父移居茂陵,學習《春秋》、《尚書》,20歲開始漫遊全國,曆時十餘年。公元前107年,司馬遷在父死後繼承父業,前104年開始撰寫《史記》,前99年遭李陵之禍受宮刑。出獄後忍辱著書,征和初(前92年)《史記》基本定稿,此後事跡不詳,約卒於武帝末年。他的漫遊經曆豐富了自己的曆史知識及生活經驗,擴大了胸襟和眼界,並獲得接觸百姓的機會,自身不幸更加深其對封建社會的認識,這一切在作品中均有體現。
《史記》成書於征和初年(約公元前92年),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共130篇。“本紀”除《秦本紀》外,敘述曆代最高統治者帝王的事跡;“表”是各個曆史時期的簡單大事記;“書”是分類的學術史、科學史,分別敘述天文、曆法、水利、經濟、文化、藝術等的發展情況;“世家”主要敘述貴族侯王的曆史;“列傳”主要是對各類型人物事跡的描寫,少數是對國外和國內少數民族的敘述,《貨殖列傳》則是對曆代特別是當時的經濟情況進行了敘述。通過這五種不同體例相互配合,構成了完整縝密的體製,全麵敘述了我國從上古到漢初3000年的發展曆史。
《史記》所創立的紀傳體形式及其所包容的博大精深的思想,是對我國在此以前的史學著作的傑出發展,也對後來的史學著作產生了深遠影響。《史記》以前的曆史散文,或側重於記事,或側重於記言,多是以記述曆史出發。《史記》則融曆史和文學於一爐,把曆史敘述和人物描繪相結合,塑造出眾多栩栩如生的曆史人物形象,達到曆史與文學的完美統一,成為我國史傳文學的典範。另外《史記》一改過去史學著作寫人物隻限於公侯貴族、大夫行人、謀臣策士的局限,把範圍擴大到極為廣闊的領域,帝王將相,學者文人,遊俠刺客,閭巷布衣,滑稽藝人,甚至農民起義領袖,都在司馬遷筆下留下了痕跡。可以說,《史記》是一部豐富多彩的人物畫卷,它通過眾多人物形象的描繪,對我國的上古史進行了生動的記述。
孫臏與龐涓
孫臏〔bìn〕和龐涓都是戰國時期的軍事家,我們這裏要講的就是關於他倆的故事。
據說,孫臏是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孫武的後代。孫臏小時候就喜歡看有關軍事的書籍,琢磨帶兵打仗的事情。孫臏小時候有一個很要好的朋友叫龐涓,也喜歡軍事,曾經和孫臏在一塊兒研究兵法,但龐涓沒有孫臏學得好。
後來,魏國的魏惠王到處招攬人才,想要振興魏國,龐涓先得到了這一消息,就跑到了魏國。他向魏惠王說明了自己治理國家、軍隊的方法,魏惠王見龐涓說的頭頭是道,就任命他為將軍,讓他訓練軍隊。
龐涓把原來學的東西都使了出來,魏軍在他的訓練下戰鬥力有了很大提高。龐涓率領魏軍打敗了附近的幾個小國,後來連實力很強的齊國也被魏國打敗了。
魏惠王覺得自己挑選人才很有眼光,一次他對龐涓說:“孤王如果再有幾個像你這樣的人才,那麼孤王稱霸天下的日子就不遠了。”
龐涓聽到這話想到,如果魏王知道孫臏的本領,一定會請孫臏來輔佐他,到那時,自己就沒好日子過了,所以,龐涓拿定了主意,如果孫臏來魏國就一定要置他於死地。
過了一陣,魏王聽說龐涓有一個朋友叫孫臏,比龐涓還要有本領,於是他叫龐涓把孫臏請到了魏國。
孫臏向魏王講述了自己治理國家的方法。魏王聽後對別人講:“孫臏果然名不虛傳,比龐涓還高明。”這話傳到龐涓耳朵裏,龐涓聽後非常生氣,但表麵上對孫臏很好,經常跑到孫臏住的地方問寒問暖。孫臏很受感動,覺得龐涓這個朋友真不錯,根本不知道龐涓會害他。
魏國和齊國是仇家,龐涓為了陷害孫臏,就指使人誣告孫臏私通齊國,魏王開始不相信,後來人說的多了,他就以為是真的了,於是魏王就派人把孫臏抓了起來。
龐涓見時機到了,親自出馬跑到魏王那兒,又添油加醋地說了一通孫臏的壞話。魏王聽了更加氣憤了,他讓人在孫臏臉上刺了字,還讓人剜掉了孫臏的膝蓋骨。
孫臏這時候才明白龐涓的險惡用心。過了一些日子,齊國有一個使節到魏國辦事。孫臏想齊國和魏國是仇家,如果我投奔齊國說不定齊國會收留我。於是,他托人捎話給齊使,齊使早就聽說過孫臏的大名,見到孫臏後,聽了孫臏的悲慘遭遇,很同情他。齊國使節把孫臏藏在自己的車子裏,避過魏國哨卡的盤查,偷偷把孫臏救回了齊國。
齊國的大將田忌聽說這回使節出使魏國,救出了大名鼎鼎的孫臏,非常高興。田忌很愛惜人才,加上同情孫臏的不幸遭遇,就把孫臏接到了自己家裏當做貴賓接待。
田忌非常喜歡賽馬。賽馬時通常按馬的快慢,把馬分成上、中、下三等分三組比賽,田忌的馬總是比別人稍差一點。孫臏看了比賽對田忌說:“我給您出個主意保證您能贏!”田忌將信將疑。
孫臏說:“比賽時你用最慢的那匹馬和別人跑得最快的馬比;用你跑得最快的那匹馬和別人跑得中等速度的那匹馬比;用你跑得中等速度的馬去和別人跑得最慢的馬比。“田忌聽完似乎明白了一些。
比賽開始了。第一局,田忌那匹跑得最慢的馬被遠遠拋在了後麵。第二局,第三局,田忌的馬都跑了第一。三局兩勝,田忌贏了!
田忌從這件事中發現了孫臏的才華,他把孫臏推薦給了齊威王。
齊威王也正在到處搜羅人才,想通過改革振興齊國。齊威王和孫臏談了很長時間,覺得孫臏確實是個難得的人才,把孫臏留在了身邊。
公元前353年,魏國派龐涓攻打趙國。龐涓率領魏軍一路勢如破竹,一直打到趙國的都城邯鄲,把邯鄲裏三層外三層地圍了起來。邯鄲城整整被圍困了一年,城內的糧食快要吃完了,情況非常危急。趙國派人日夜兼程跑到齊國,向齊國求救。
齊威王問孫臏該不該去救趙國。孫臏回答說:“魏國、齊國是仇敵,如果讓魏國滅了趙國,那齊國就危險了。”
齊威王聽從了孫臏的意見,他想拜孫臏為大將。孫臏推辭說:“我現在已經是一個殘廢人了,讓我當齊軍的統帥,別人會笑話齊國的,你還是拜田忌做大將吧,我給田將軍出主意就行了。”
齊威王又聽從了孫臏的意見,拜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發兵去救趙國。
在路上,田忌請教孫臏如何去救趙國。
孫臏說:“龐涓包圍了邯鄲,咱們現在距離邯鄲很遠,等到咱們趕到邯鄲,恐怕邯鄲也已經被魏軍攻破了。咱們不如直接去攻打魏國。龐涓聽說了一定會回師救魏國,咱們可以在他回來的路上等著他,準保可以打敗他。”
田忌采納了孫臏的意見,率領軍隊直接攻打魏國。
這時候,龐涓已經攻占了趙國的都城邯鄲,正在洋洋得意呢。田忌、孫臏率領齊軍打進了魏國,直撲魏國的國都大梁。龐涓聽說齊國要攻打國都,連忙組織軍隊匆匆撤退。孫臏見龐涓撤兵了,就下令軍隊停止向大梁方向前進,把軍隊調到了龐涓撤退必然經過的桂陵〔今山東菏澤東北〕。幾天後,龐涓率領的魏軍果然到了桂陵。齊、魏兩軍在桂陵展開了一場大戰。魏國的軍隊已經在趙國打了很長時間的仗,加上長途行軍,士兵都很疲憊,而齊軍在孫臏的訓練下戰鬥力有了很大提高,這次又是以逸待勞,所以兩軍一交戰,魏軍就被打得大敗。邯鄲之圍就這樣解除了。成語“圍魏救趙”講的就是這個故事。
龐涓被打敗後,又重新組織訓練軍隊,過了幾年魏國的實力又漸漸恢複了。
公元前341年,龐涓率領大軍攻打韓國。韓國抵擋不住魏國的進攻,也派人向齊國求救。齊國接受了韓國的請求,派田忌和孫臏支援韓國。
孫臏問田忌:“這次出征將軍打算用什麼樣的方法解救韓國呢?”
田忌想了想說:“我看還可以用上次‘圍魏救趙’的方法,直接攻打魏國。”
孫臏高興地說:“我和將軍想的一樣!”
龐涓帶領的魏軍剛剛大敗韓國的軍隊,就得到消息說,齊國又派兵攻打大梁去了。龐涓咬牙切齒地說:“這個該死的孫臏,老和我過不去,我這回一定要殺掉他。”
龐涓帶兵趕回了魏國,剛進國境有人報告龐涓,前麵發現齊軍駐紮過的營地。龐涓走到跟前一看,嚇了一跳,隻見眼前爐灶遍地,望不到頭,龐涓叫人查點了爐灶的數目,一算足夠十萬人做飯。龐涓心想田忌、孫臏這回帶了十萬軍隊,我要加倍小心。他吩咐軍隊放慢速度搜索前進。
第二天,魏軍又發現了齊軍的營地,一查點數目,爐灶隻夠五萬人做飯用的了。龐涓看後大喜,他對副將說:“齊軍一貫膽小如鼠,還沒交鋒人已經跑了一半。”
第三天,龐涓再一次查點齊軍剩下的爐灶,結果隻剩下夠三萬人使用的了。
龐涓命令魏軍全速前進,盡快追上齊軍決一死戰。他命令各營將官拋下各營的步兵,隻帶領戰車、騎兵隨他追趕孫臏,他以為隻要能趕上孫臏他就贏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其實他錯了。
孫臏很了解龐涓,他對田忌說:“龐涓沒有真正吸取上次的教訓,心裏依然很瞧不起咱們,您可以用‘移營減灶’的方法迷惑龐涓,讓他以為咱們的軍隊一天比一天少,這樣他就會放鬆警惕全速追趕咱們,咱們可以利用他的大意,在路上伏擊他就能獲得勝利。”
田忌問:“在哪兒埋伏呢?”
孫臏拿出一卷地圖展開指點著說:“馬陵〔今河北大名縣東南〕這個地方道路非常狹窄,道路旁多是灌木、亂石,是個伏擊的好地方。”
田忌說:“就按您說的辦。”
龐涓催促部隊日夜兼程追趕齊軍,幾天後到達了馬陵。當時天已經黑了,道路越走越窄,龐涓四下一看,周圍是黑漆漆密麻麻的樹林和橫七豎八的大石頭,心裏忽然有點害怕了,他想,如果孫臏在這裏埋伏一支部隊他就慘了。正想著,前麵的隊伍忽然停住了,有人報告他,前麵的道路被人用樹木、石塊堵住了。龐涓走到隊前一看,唯一可以允許大隊人馬通過的道路已經被樹木、石塊堵得嚴嚴實實,路邊隻留下一棵樹,其餘都被砍倒了。留下的這棵樹的樹皮也被剝掉了,上麵隱隱約約好像還寫著什麼。龐涓讓人點燃火把來到樹前,隻見樹上寫著:“龐涓死於樹下!”龐涓大吃一驚,知道中計了,連忙大喊:“趕快撤退!”但一切都晚了,樹林深處突然射出成千上萬支利箭,無數齊國士兵呐喊衝殺出來。魏軍被殺得措手不及,在黑暗狹窄的地方魏軍的騎兵的優勢發揮不出來,加上長途行軍魏軍非常疲勞,很快就被齊國軍隊殺得潰不成軍。龐涓在手下副將的保護下拚死衝出了齊軍的包圍。
龐涓回頭看看,身邊沒有幾個人跟隨著他,他覺得實在沒有臉麵去向魏王交代,就拔出劍自殺了。
孫臏打敗了龐涓,名氣更大了,成了當時最了不起的軍事家,他還把自己作戰的經驗整理成一部兵書,名字叫《孫子臏法》,一直流傳至今。
荊軻刺秦王
荊軻是戰國時期一位了不起的英雄。他原來是衛國人,喜歡讀書、舞劍。
荊軻長大成人後開始在各國遊曆,他去過很多國家,但他的個性太強,喜歡和別人爭論,很多人不喜歡他,他也無所謂。
最後,他來到了燕國,燕國這個地方的人都很直率、豪爽。荊軻覺得這個地方很好,就住了下來。
荊軻表麵上不拘小節,但很有才華,到過許多國家,結交了許多英雄豪傑,對治理國家很有辦法。燕國一個很有名的隱士田光知道荊軻不是一個普通的人,經常請荊軻來家裏做客,時間長了就成了好朋友。
燕國的太子丹和秦王政小時候是好朋友。後來,秦王政當上了國王,請太子丹到秦國做客,但太子丹到了秦國,秦王政對他很不好,還把他當做人質,太子丹見秦王政絲毫不念小時候的友誼,非常氣憤,偷偷跑回了燕國。
太子丹回國後,一直沒有忘記在秦國受到的待遇,他決心要報複秦王政。但燕國的地盤太小了,又沒有多少軍隊,實在沒有辦法和秦國對抗。過了些日子,秦王政命令軍隊進攻各國。那時在戰國七個國家中以秦國的實力最強,其餘六國都不是秦國的對手,太子丹一看更加著急了,一下沒了主意,就去請教他的老師鞠武。
鞠武說:“秦國地盤大,人口、軍隊多,秦王政任用賢臣良將,實在是太強大了,我現在也沒有什麼太好的辦法,讓我先好好想想吧。”
太子丹見老師都沒有辦法,也隻好等等再說了,誰知不久又出了一件讓太子丹煩心的事。
秦國有一個叫樊於期的將軍因為犯法激怒了秦王,偷偷跑到了燕國,投奔太子丹。太子丹聽說樊於期是秦王政要捉拿的人,很同情他,就把他收留了下來。
鞠武聽說了這件事,急忙跑到太子丹那裏,勸阻他說:“您怎能收留樊於期呢?現在秦國想要進攻燕國正找不著借口!希望您把樊將軍送到匈奴那裏,讓秦國找不到進攻燕國的借口,然後再聯合各國抵抗秦國。”
太子丹說:“您的主意雖好但近期實現不了,您能不能替我再想個辦法。”
鞠武說:“燕國除了我還有一個叫田光的人,也能替您出主意,您可以向他請教。”
於是太子丹把田光請到了家裏,向他請教。田光說:“我老了,不能替您出什麼好主意了,我有一個好朋友叫荊軻可以幫助您。”
太子丹相信田光說的話,恭恭敬敬地把荊軻請到了家裏。太子丹對荊軻說:“秦國不把六國滅掉是不會滿足的,早晚有一天秦國會來攻打燕國,燕國國小兵少不是秦國的對手,我想來想去,隻有派一個英勇機智的俠客到秦國劫持秦王,讓他退還侵占諸侯的土地,如果秦王不答應就把他殺掉,這樣才能拯救燕國。我看您就可以完成這個使命。”荊軻見太子丹說得非常懇切,就答應了太子丹的請求。
原來,太子丹自己也整天在琢磨怎麼才能解救燕國,想到最後,覺得隻有靠刺殺秦王才能達到這一目的。太子丹見過荊軻後,覺得這個人威風凜凜,就是他要找的人。
太子丹把荊軻待若上賓,專門為他建造了一所宅院,三天兩頭給他送去各種各樣的奇珍異寶,隻要是荊軻想要的東西,太子丹都想方設法為他搞來。
時間又過去了很久。秦國的大將王剪〔jiǎn〕率領秦軍攻破了趙國,俘虜了趙王,趙國滅亡了。趙國在燕國的南麵,秦國滅掉趙國後繼續向北進攻,很快打到了燕國南邊的邊界。太子丹見荊軻沒有啟程的意思,就對荊軻說:“秦軍隨時都有可能攻入燕國,我雖然想長期侍候您,到那時就不行了。”
荊軻聽出了太子丹的意思,對太子丹說:“我去秦國要想見到秦王,首先要讓他相信我是向他求和的。秦王最恨的人是樊於期,正在懸賞一千斤黃金捉拿他;秦王最想得的燕國土地是督亢〔河北涿縣一帶〕,您隻有讓我帶上樊將軍的頭,督亢的地圖,秦王見我才能放鬆警惕,這樣我就可以刺殺秦王了。”
太子丹為難地說:“督亢的地圖好辦,可樊將軍在危難之際投奔我,我怎麼能殺他呢!”
荊軻知道太子丹不忍心殺樊於期,就自己找到了樊於期。荊軻問樊於期:“秦王對你如何?”
樊於期咬牙切齒地說:“秦王殺了我全家,我恨不得一口吃了他,隻可惜現在沒有辦法。”說完深深歎了一口氣。
荊軻說:“我現在有一個辦法可以幫你報仇,不知你願意不願意采納。”
樊於期一聽連忙上前著急地問:“那你快說呀!”
荊軻說:“我拿著你的頭、燕國督亢的地圖去秦國,秦王知道後一定願意見我,隻要讓我有機會靠近他,我就可以殺死他,這樣你的仇不就可以報了嗎?”
樊於期聽完毫不猶豫地說:“好!你把我的頭拿去吧!”說完拔劍自殺了。
荊軻把事情的經過告訴了太子丹,太子丹跑到樊於期家,趴在樊於期的屍體上大哭了一場。
刺殺秦王需要武器,太子丹費盡心機為荊軻找到了一把異常鋒利的匕首,太子丹讓人在匕首上塗上了最厲害的毒藥,無論什麼人隻要被擦破了一點皮,就會立刻死去。
荊軻覺得一個人去秦國人手不夠,就請太子丹再為他找一個幫手。太子丹在燕國又找到了一個勇士,叫秦舞陽,隻有十三歲。
荊軻想這次刺殺秦王一定要準備得仔細、認真一些,因此,出發的時間晚了幾天。太子丹見荊軻沒有按時出發,以為他後悔、害怕了,就找到荊軻對他說:“時間已經不早了,您還不打算上路嗎?要不讓秦舞陽先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