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實功
陳實功字毓仁,號若虛。東海崇川(江蘇南通)人。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生於江蘇南通市西門將軍巷;崇禎九年(1636年)卒於故居。中醫學、外科學。
陳實功少年時期即開始習醫。他隨師一麵精研醫理和道德修養,一麵臨症實地觀察診斷和治療技術等。在此階段,他還師事文學家兼醫學家李滄溟,李先生關於“醫之別內外也,治外較難於治內。何者?內之症或不及外,外之症則必根於其內也”的一席話使他深受啟迪,並成為他數十年習醫診療的座右銘。陳實功對先古名醫確論之書,或內或外,均手不釋卷,一一參明,融彙貫通,並力求“印之在心,慧之於目”。他還廣泛閱讀古今前賢書籍及近時名公新刊醫理、詞說,以至成為一名既通文學、儒理、哲學,又精醫理的外科學者。他在改變過去外科隻重技巧不深研醫理的落後狀況,以及發展外科方麵起到重要的作用。
集中反映陳實功學術思想與學術成就的代表作品,是他40餘年的醫術結晶《外科正宗》。全書4卷,現存有1617年之首刻本,先後刊刻十餘次。1785年,經張鶩翼重訂析為12卷本,名《重訂外科正宗》,先後刊刻近20次。1860年,徐靈胎批注之12卷本,又得先後刊刻石印者20餘次。
在陳實功之前,中醫外科雖也有若幹著作流傳,但對外科疾病之醫理卻研究得比較少。不少外科醫生往往仍然偏於技巧而乏醫學修養。陳實功正是在這樣的學術背景下,吸取前輩關於“外之症則必根於其內”的教導,在攻讀外科疾病診斷、治療等方麵書籍時,特別重視鑽研外科疾病的學理。因此,《外科正宗》在許多外科疾病的病因、診斷、治療方法、醫療技術、醫案記錄、護理以及其有關科學依據和學理等方麵,都明顯地超過前人。這是中國外科學史上一部承前啟後的重要著作,不僅使明代外科學的發展達到新水平,對明以後外科學的發展也有深遠的影響。
陳實功在發展中醫外科學方麵的貢獻十分突出,現分述如下。
他撰著的《外科正宗》,係統論述了外科疾病150餘條,素有“列證詳,論治精”之讚譽。例如現代醫學之闌尾炎,中國古代醫學家稱之為腸癰。他在描述腸癰的三大病因時指出:男子暴急奔走,可引致消化道傳送食飲糟粕不能舒利暢達,使濁氣、敗血壅塞腸道不出而成;婦人患腸癰則多由於產後體虛多臥,多不起坐運動等,以致腸內容物長期停滯而引發;饑飽勞傷、擔負搬運重物、醉飽生冷並進、腸胃道功能減低運化不通以及其他因素,均可引起腸內容物凝滯。陳實功不但能正確地描述誘發闌尾炎的病因,還繪製了腸癰圖,確定出腸癰的體表部位。這說明他對外科疾病的認識水平較先輩們有所提高。
骨關節結核在古代是比較多見的,由於發病部位和臨床表現證候不同,醫學家們采用的命名也有許多不同,如發於膝關節因其證候酷似鶴膝,故命名為鶴膝風;以其好發部位而命名者稱之為附骨疽;以其發病後壞死骨不斷由瘡口出者,命名為多骨疽;以形象命名的前臂骨結核為螻蛄串等等。陳實功認為這類疾病在病因、臨床症狀和治療方法上十分相似,雖然在其著作中仍然沿用原來的病名,但在論述和治療大法上已作了合理的安排。它把鶴膝風(膝關節結核)附於附骨疽(前臂、下腿骨結核)條下,在治法上以參見、互見的方式,對這些疾病類同的症狀、病因、相似的預後、有區別的診斷要領,以及基本一致的治療用藥和方法等進行了有關的論述。他還指出,這類疾病的保守治療隻能“漸漸取效”,“俱不效者,終成痼疾”。也指明骨關節結核在當時是難治愈的。
在癌腫方麵,陳實功論述的癌腫有乳岩(乳腺癌),翻花瘡(皮膚癌等)、繭唇(唇癌)。對頸部、鼻咽以及內髒等癌腫轉移至頸淋巴等出現的惡液質,陳氏命名為失榮。他對這類惡性腫瘤均作了比較科學的論述。例如,“不痛不癢,漸漸而大”、“潰爛深者如岩穴、凸者若泛蓮”,或謂“空似岩穴,邊腫若泛蓮”,“若菌無苦,無痛,揩損每流鮮血”,“堅硬如石,推之不移,按之不動”,“形容瘦削”等是對癌腫症狀及特征體表形態的描述。在論述病因和病因與預後關係時指出,憂鬱、心所願不誌以及炙刺激等因素在發病上的重要意義。他認為失榮症是因先得後失、始富終貧、六欲不隨所致,指出:中年以後無夫之婦得此症者“死更尤速”。他的這些見解,使中國醫學對癌腫的認識明顯提高了一步,一些論述至今還有其科學的價值。必須指出,他雖認為癌腫是不治之症,卻還是總結了許多治療藥物和手術方法,並客觀地指出,雖不能獲全愈,而不夭折速死者,誠緩命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