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慎微
唐慎微字審之。成都華陽(今屬四川)人[一說他的出生地是蜀州晉原(今四川崇慶),後於北宋元年間(1086—1094年)遷居成都]。生卒年不詳,活躍於宋代嘉佑(1056—1063年)至大觀(1107—1110年)初年。中醫學、本草學。
唐慎微生長在一個世代業醫的家庭,自幼耳濡目染,精通醫學。他有良好的文化素養,博覽經史百家,知識淵博。他相貌俗陋,外表看上去舉措、言語樸訥,而內中卻是滿腹經綸,才思敏捷。根據宇文虛中(此人為宋朝名臣,後曾任翰林學士)回憶記述,唐氏生性深沉寡言,為人治病,往往也隻是寥寥數語,道明證候,如果病家頻頻發問則不再作答。他是一位性格內向的學者。
唐慎微醫術精湛,尤其是對經方研究具有很深的造詣。北宋元年間,華陽名士宇文邦彥患風毒重證,經過多方治療無效,最後求治於唐慎微,經過治療獲得很好的療效。患者病愈之後,唐氏又手緘一封信,囑咐如病再犯,到時可啟封。後來宇文邦彥果然舊恙複發,拆視此信,內中有三張治病處方,遵其所囑依次服藥,半月之後疾患痊愈。唐氏不僅醫道高明,享有盛名,更可貴的是他醫德高尚,對待病人一視同仁,不以貧富賤貴為別,凡延請必前往,不論寒暑風雪從不推辭。其時尚書丞蒲宗孟(字傳正)欲上奏朝廷為唐氏謀一官職,他拒不接受,而專心致誌研究醫學。他的兩個兒子和女婿張宗說(字岩老),均繼承他的事業,以醫技超群馳名於成都。
唐慎微生活的年代,朝野彙編本草、醫方成風,唐氏也有誌於此。他利用為群眾治病的機會,廣泛收集資料,求教於“田父裏姬”,人們都崇敬他的醫德人品,都樂於將自己所知道的單方靈藥告訴他。他有良好的文化素養,所以特別善於和文人儒士交往,他替士人療疾,往往不取報酬,隻求病家將名方秘錄相贈。故此,士人尤其喜歡與他交往,每於書籍中查撿得一藥名、一方論,便摘錄下來贈予唐氏。經過10餘年的積累,在周圍知識界人士的協助和廣大群眾的熱情支持下,獲得了大量的文獻資料。
在唐氏之前,北宋朝廷有過兩次大規模官修本草。北宋初年曾官修《開寶詳定本草》(簡稱《開寶本草》)。後又頒修成《嘉佑補注神農本草》(簡稱《嘉佑本草》)。同時,由蘇頌主持,收集全國各地繪製的本草圖譜,並附上文字說明,編撰成《本草圖經》。當時,《嘉佑本草》與《本草圖經》並行頒布,醫藥界有識之士都感到兩者有合並為一的必要。唐慎微決心致力於這項工作,將全部本草文獻彙集於一部巨著之中,既把藥物記述與圖譜合並在一起,又融會醫方於本草書中,便於應用,為此唐氏付出了畢生的精力。他孜孜不倦地進行艱巨的整理彙編工作,不僅查閱大量醫藥書籍,大凡經史、筆記、地誌、詩賦、佛書道藏、百家雜著,凡有關於本草記載的文字,一概摘取。後人曾作過統計,他引用的原始文獻達到240餘種,由此可以反映出唐氏勤於治學的可貴精神。麵對著浩繁的文字素材,唐氏以嚴謹的治學態度認真整理,對古籍原文照錄而不加改動,並且一一標明原書出處。他取《嘉佑本草》為底本進行增補,對於從醫藥書籍及經史百家中摘取的文字片段則各從其類,分別排列於本味藥物之後,以證其類。為了明確無誤,他采用一種墨魚尾形標記,特地標明此標記之後文字是他所加上的內容。正是由於他在文獻標引上一絲不苟,使得許多佚書賴其得以保存部分文字原貌,他經手編纂的著作成為後代人輯複中醫古籍的重要資料來源。
晚年時唐慎微終於完成了一部本草學巨著——《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簡稱《證類本草》)。據有關學者考證,《證類本草》大致在公元1098—1108年之間陸續增補而成書。全書31卷,約60餘萬字。這樣大部頭的書籍,在古代個人無法鏤板發行,因而唐氏書稿寫完之初,並未廣為世人所知(“其書不傳,世罕言焉”)。不久,集賢院孫覿輾轉獲得此書,即命“通仕郎行杭州仁和縣尉管句學事”艾晟校正,並募工鏤板於陵郡。唐慎微的著作是在江蘇一帶以地方官刻方式首次行於世,時在北宋大觀二年,故稱為《經史證類大觀本草》(簡稱《大觀本草》)。艾晟校正時增補了一些內容。他曾以陳承的《重廣補注神農本草並圖經》作為參校本,並摘取幾十條陳氏的議論,冠以“別說”附入逐藥味之末。此外,艾晟還增補了自家的少量注說與單方。艾氏係間接獲得唐慎微的書稿,而對唐氏生平並不了解,他在序言中說:“傳其書者失其邑裏族氏,故不及載雲。”到北宋政和年間,此書再次由醫官曹孝忠(他並承擔為宋徽宗編纂《聖濟經》)領銜校勘。這次校修主要是進行校勘,別無增補,因為在政和年間重修,故稱《政和新修經史證類備用本草》(簡稱《政和本草》),從此唐氏的著作在幾百年間多次以官刻頒行全國,被視為本草範本流傳於世。
1.學術背景
唐慎微生活的年代,國家統一,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北宋時我國的三大發明:火藥、羅盤針、活版印刷術,對經濟文化的發展有很大貢獻。其中印刷術的改進,更有利於醫籍的刊行和流傳。北宋朝廷比較重視醫藥學的整理研究,多次由政府組織編修方書和本草典籍。嘉佑二年(1057)專門設置一個校正醫書局,負責校訂出版醫書。校正醫書局的文臣、醫官每校畢一書,即上奏朝廷頒行,因而醫藥書籍得以廣泛傳播。由於書籍由手抄為主發展到印刷發行,醫藥知識賴印刷技術而能夠普及到基層。例如當時朝廷官修的《太平聖惠方》100卷,就鏤板頒行,並於各州設置醫博士典守其書以資教學。政府為了廣泛傳播書籍,還采用小字印本降低書價,便於醫藥書普及。沒有書籍的普及,唐慎微著述時廣征博引,采集大量文獻資料就沒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