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冰
王冰,號啟玄子,又作啟元子。籍貫不詳。約唐景雲元年(公元710年)生;約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卒。中醫學。
王冰年輕時就仰慕道家養生之術,留心醫學,將《素問》作為學習研究醫學和養生的津梁。唐代寶應(公元762—763年)年間曾任太仆令。
王冰閱讀世傳本《素問》後,認為《素問》之文簡而義博,是探討生命原理之根本,因而刻意鑽研,探索秘奧。然唐代流傳之《素問》卷帙多殘,訛誤亦多,且篇目重疊,甚至前後文義不能貫通,抑或有矛盾。經他勤求博采,訪求賢人,曆時12年,方得《素問》之要。其時又於先生郭子齋堂得先師張公秘本,而該秘本文字清晰,義理周詳,使王氏原存的疑問都得到澄清。他恐怕秘本年久散佚,於是參以全元起注本和世傳多種殘本,根據他自己的心得體會,對《素問》重新加以編次注釋,並補入《天元紀大論》等7篇舊藏之卷,於寶應元年(公元762年)撰成《黃帝內經素問》24卷,計81篇(又稱《次注黃帝素問》)和釋文1卷。同時還將《素問》中疑難深奧之理詳細陳述之,著成《玄珠》一書。但後者於宋代即已佚失。
王冰對醫學的貢獻,首先在於對《素問》的整理,從而保存了這一中醫經典著作,並使它得以流傳。《黃帝內經素問》被岐黃家奉為圭皋,也是中醫必讀的經典著作。其次,王冰整理《素問》,改變了全元起注本以診法、經絡、藏象、治法、病能、養生、陰陽等類為序,而將原全氏本的第9卷上古天真論、四氣調神大論等篇移至卷首,改以養生、陰陽、藏象、診法、病能、經絡、治法等類為序,從而突出了中醫學“治未病”的預防醫學思想,對醫學的發展有積極意義。再次,王冰對運氣學說的發揮,尤其體現在他補入的7篇大論中,成為後世運氣學說之本。而他將病變分為因於運氣和不因於運氣兩類,每類又各辨別外感、內傷,這種分類法為後世如張元素、張從正等所宗。
王冰的注釋大多深入淺出,而且多有創見之處,對後世醫學發展也有很大影響。如他提出“龍火”的理論和“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壯水之主以製陽光”之治則,開明代薛己諸人研究腎陽和命門學說之先河;他對陰陽互根理論的發明,說是“陽氣根於陰,陰氣根於陽,無陰則陽無以生,無陽則陰無以化”,並強調“滋苗者必固其根,伐下者必枯其上”,是對滋補陰陽治則的進一步闡發。在他的注釋中,對五髒的形態構造和機能亦作了較科學的論述,如說“心形如未敷蓮花”,“肺之形似人肩,二布葉,數小葉”等,較《素問》原文更符合實際。他從經絡的循行來解釋病候,使治療有所根據;又以《針灸甲乙經》注釋《素問》述而未明的俞穴,如《素問·氣穴論》的“藏俞五十穴”、“府俞十二穴”等,且詳細說明該俞穴的部位、取穴法、針刺深淺及施灸壯數等。還補入了靈台、中樞、(腰)陽關等穴,是《針灸甲乙經》所不載;對針刺手法如捫、循、切、按、彈、抓等候氣、催氣手法注釋也很精當。在王冰的《黃帝內經素問》中,還保存了不少已佚的古代著作,如《中誥孔穴圖經》等。當然王冰在注釋中也有一些問題,如對《素問》書名的意義、起源未考核清楚,補入的7篇大論疑非《素問》原文等。
此外,目前存世之推五運六氣變化的《素問六氣玄珠密語》10卷,以及《天元玉冊》(又作《天元玉策》)30卷、《昭明隱旨》3卷和《元和紀用經》1卷,皆為後世托名之作。